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观察和研究表明,灰斑古毒蛾的处女雌蛾对林间雄蛾有较强的引诱作用,而雄蛾对林间的雌蛾没有引诱作用。林间的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全天,每天有两个反应高峰,强峰为8:00—9:00,弱峰为22:00—23:00。其他时段虽有趋性反应,但反应强度比较弱,认为雄蛾对处女雌蛾的昼夜节律为"双峰式-全天型"。顺6-二十一碳烯-11-酮对灰斑古毒蛾具有一定的引诱作用,可能是其性信息素组分之一,而且,在所有的供试剂量中,1 000μg的顺6-二十一碳烯-11-酮诱捕效果最好,为该虫的最佳剂量。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灰斑古毒蛾成虫发生期监测表明,第2代成虫扬飞的开始时间为9月13日,扬飞高峰期为9月17日,扬飞末期为10月22日,成虫扬飞的持续期为40天。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舞毒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应用技术研究表明: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奶盒型诱捕器和圆筒型诱捕器对舞毒蛾的诱捕效果不同,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最好,圆筒型诱捕器次之;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设置高度为5.5 m的诱捕器诱捕作用最强,3.5 m次之,1.5 m最差;雄蛾对人工合成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白天,从8∶00持续到22∶00,反应高峰在14∶00,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  相似文献   

3.
侧柏毒蛾防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 Leech)是侧柏林的重要食叶害虫.徐州地区侧柏林面积30余万亩,自1963年侧柏毒蛾出现大发生以来,为防治此虫投入了大量的费用.笔者在70年代初曾开展了侧柏毒蛾防治研究工作;从1978~1981年曾与江苏省林科所汪永俊等有关同志合作,对侧柏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近几年来江苏省林技站、徐州市森防站、铜山县赵疃林场等单位对侧柏毒蛾的地面超低量喷雾和防治指标作了研究.本文着重论述侧柏毒峨防治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1 生物学特性1.1 越冬虫态杨有干在1956年对北京地区侧柏毒峨进行研究时认为此虫以幼虫越冬,实际上他当时仅仅是根据室内饲养作出的推断,而忽略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贵州省龙里县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种群动态和成虫发生规律,及不同类型的诱捕器对松墨天牛的诱捕效果,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在贵州省龙里林场两个工区的3个样地进行调查。2016年诱捕器诱捕成虫结果表明3个样地成虫发生的高峰期为6-8月,诱捕到的雌虫数量明显多于雄虫,雄雌虫量平均比率为1:1.72,且雌虫比雄虫先羽化;林木成分是影响松墨天牛数量的一个因素,在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收集到的虫量明显高于马尾松P.massoniana林。ZM-60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优于ZM-80和6层漏斗式诱捕器。而通过其发生高峰期及有效积温计算推测该地松墨天牛年发生可能为2 a 3代。2017年在和平工区设置诱木,结果表明在该地区松墨天牛为2 a可3代。  相似文献   

5.
邹青池 《绿色科技》2019,(9):215-217
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林间组装式诱捕器搭配新型植物源引诱剂进行了野外应用试验。结果显示:TC-1、TC-2从引诱效果,持续时间和成本方面都比较适宜;诱捕器悬挂在主干上距地面10~50cm处效果最好;诱捕器之间水平距离50~80m为宜;诱集量与温度成正相关,与风力成负相关;三种引诱剂引诱效果远远高于侧柏饵木;塑料诱捕器诱集效果好于铁质诱捕器;同一试验地连续两年诱杀,林间虫口数减少78%。  相似文献   

6.
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蜡是一种由白蜡虫2龄雄若虫分泌的天然化工原料.传统白蜡生产采用"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异地生产模式.本研究在白蜡虫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基础上构建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新模式.白蜡虫具有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卵从10℃以上开始孵化.在15~20℃条件下,若虫16~2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9~11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4~15天;在25 ℃条件下,若虫约12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4~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0~11天;在30 ℃条件下,若虫约1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3~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6~8天.根据不同温度下白蜡虫孵化速率,建立雌虫孵化的回归方程为:D=12.5-0.35T.在自然状态下,根据白蜡虫孵化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Ha(♀)=(33.767+0.465K)%.在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中,雌虫和雄虫分别放养在产虫区和产蜡区.根据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将种虫在产虫区放养10,15和18天后转移到产蜡区.放养10天后转移,产虫区雌虫占65%左右,雄虫占15%左右;放养15~18天后转移,产虫区雌虫占70%~80%,雄虫占65%~75%.在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中,培育种虫产量与传统产虫区相同;产蜡量低于传统产蜡区,约为传统产蜡区70%左右,可以通过台理密植寄主植物和选择阴湿环境提高白蜡产量.分析和讨论高山产虫不产蜡、低山产蜡不产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 (Leech)是侧柏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在山东普遍发生,近年来有发展趋势,据在长清县大峰山林场对25~32年生侧柏林调查,有虫株率高达100%,每株有虫多达476头,林木受害后,逐渐变黄枯萎,甚至枯死。笔者于1990年开始对侧柏毒蛾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998年 8月 1 2~ 2 0日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内杨树林树高 3m处放置粘性诱捕器 ,内放人工合成的柳毒蛾诱剂内芯 3Z-cis-6 ,7-cis-9,1 0 -Di-epoxy-heneicosene,每天上午检查一次。在杨毒蛾 L 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种群密度很低的情况下 ,9天共诱捕雄成虫 2 1头。试验结果表明 ,该信息素对杨毒蛾确有引诱作用 ,为进行监测和防治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性引诱国外以前就对昆虫的性引诱进行过研究。美国曾有人对分离家蚕和舞毒蛾的性引诱物作了试验,从而得到了浓度很低(1∶10,000)的昆虫性引诱物。在北美,为研究舞毒蛾的性引诱物,将雌虫腹部末端最后两节剪下,粉碎后浸入酒精溶液,再把经过滤的含有性引诱物的溶液滴在涂沫有松脂的磺化纸上制成粘性诱捕器。这种诱捕器设在树上,如果雄虫向诱捕器飞来,这说明在4公里内存在着害虫繁殖的基地,此方法可用来观察针叶及阔叶树食叶害虫的基地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地控制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的危害及保护自然天敌,研究了利用单一波长的太阳能灯诱捕舞毒蛾的方法。采用林间放置320 nm至585 nm不同波长的太阳能灯、不同颜色诱捕容器、长波与短波灯不同距离组合、太阳能灯与频振式杀虫灯对非靶标昆虫诱虫效果的比较等方法,确定灯光诱捕舞毒蛾的最佳技术。结果表明,340 nm太阳能灯诱捕舞毒蛾总量和雄虫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灯的相应诱捕量;380 nm太阳能灯诱捕雌虫量最大。诱捕舞毒蛾的最适时间为19∶30—21∶30。银色容器诱捕到的舞毒蛾最多。长波灯与短波灯相距50 m时,短波(340 nm)诱虫灯的诱捕量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距离和短波对照灯的诱捕量,在此距离条件下,长波(520 nm)诱虫灯的诱捕量最小。单一波长的太阳能灯对非靶标昆虫的杀灭作用显著小于频振式杀虫灯。340nm太阳能灯可作为诱捕舞毒蛾的首选灯具,通过与筛选出的最适时间、敏感容器颜色和距离组合,能够在林间达到较好的诱捕效果。还可以通过长短波长的组合,在港口提供长波照明和短波诱虫,实现既减少舞毒蛾成虫和卵块随船迁移又兼顾亮化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1.
灯光诱杀具有延缓害虫抗药性、不污染环境、针对性强、对天敌影响小等优点,通过滤光灯、LED灯、单波长太阳能对舞毒蛾的室内外诱杀测试,筛选出了高效诱杀舞毒蛾的灯具,明确了可见光521 nm、585 nm、603 nm为舞毒蛾不敏感的波长;利用筛选出的单波长太阳能灯,明确了诱杀鳞翅目害虫舞毒蛾、杨毒蛾、赤松毛虫、微红梢斑螟、核桃楸大蚕蛾与鞘翅目害虫栗山天牛、铜绿丽金龟等的最佳波长范围为330~400 nm、上灯最佳时间(诱虫量最高时段中值与日落时间间隔1 h 27 min至1 h 56 min)、诱捕装置颜色、置盆高度、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等参数,探索了经改良的LED灯对纵坑切梢小蠹的影响,建立了灯光诱杀害虫的技术体系,该项研究为推动绿色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FJ-MA-02引诱剂林间松墨天牛引诱效果及活虫捕捉器的研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制开发的FJ-Ma-0 2松墨天牛引诱剂 ,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低密度虫口的松阔混交林内 ,当年新诱捕点每个诱捕器平均引诱到 1 1 9 3头松墨天牛 ,其中 46 48%为雌成虫 ,平均每头雌虫怀卵量为 3 7 82粒。在福建中部地区诱虫高峰时间为 5— 8月。在诱虫点周围翌年虫口数量可降低 2 3。研制的活虫捕捉器 ,通过简单原理可直接捕捉活虫 ,其活虫可供各种试验使用。  相似文献   

13.
模毒蛾Lymantria monacha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重大森林害虫。通过对模毒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应用技术的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诱捕器诱虫效果不同,圆筒型和船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较好,方形的较差;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虫效果的影响不同,设置在树冠下层和中层的诱捕器诱捕效果较好,上层的较差;不同设置距离的诱捕器的诱虫效果不同,随着设置距离的增加,诱捕器的诱捕量逐渐下降,设置于距林缘50 m的诱捕器诱虫效果最好,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远引诱距离可能为280 m。研究结果为利用性信息素对模毒蛾进行种群监测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雌虫产卵器及腺体为诱源进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雌虫产卵器上有性信素存在,是释放性信息素的部位之一。产诳器及腺体分泌物对雄虫有一定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联的研究表明,库班叩头虫雌虫在生理成熟期所产生的性外激素的气味,能够引诱距离在800米内的雄虫。借助专门设计的诱捕器(这种诱捕器利用雌虫所分泌的性外激素或自然引诱物的提出物作诱饵),在野外每个诱捕器一昼夜能捕获2000个雄虫。如果用浓度为0.075-0.1%的化学绝育剂(?)Φ处理,雄虫的绝育可达到100%。这些资料给实际采用性外激素和化学绝育法防治叩头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北美,为研究舞毒蛾的性引诱物,将雌虫腹部末端最后两书剪下,粉碎后浸入酒精溶液,再把过滤后的含有性引诱物的溶液滴在涂沫有松脂的磺化纸上制成粘性诱捕器。这种诱捕器设在树上,如果雄虫向诱捕器飞来,这说明在4公里内存在着害虫繁殖的基地,此方法可用来观察针叶及阔叶树食叶害虫的基地状况。在日本,对螟蛾科的螟蛾及印度谷蛾的性引诱物进行了研究。供试雄成虫是在30℃条件下用人工饲养方法得到的。所试验的性引诱物有粗提物  相似文献   

17.
在北美,为研究舞毒蛾的性引诱物,将雌虫腹部末端最后两节剪下,粉碎后浸入酒精溶液,再把过滤后的含有性引诱物的溶液滴在涂沫有松指的磺化纸上制成粘性诱捕器。这种诱捕器设在树上,如果雄虫向诱捕器飞来,这说明在4公里内存在着害虫繁殖的基地,此方法可用来观察针叶及阔叶树食叶害虫的基地状况。在日本,对螟蛾科的螟蛾及印度谷蛾的性引诱物进行了研究。供试雄成虫是在30℃条件下用人工饲养方法得到的。所试验的性引诱物有粗提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不同信息素诱剂和诱捕器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诱捕效果,以APF-Ⅰ持久型(A)、APF-Ⅰ持久增强型(B)和F1型(C)3种诱剂、以及ZM-60型(D)和BF-1型(E)2种撞板式诱捕器为研究对象在林间进行了诱杀松墨天牛试验。结果表明:使用D诱捕器,B诱剂诱捕量为A诱剂和C诱剂的1.53倍和1.84倍,差异显著;使用E诱捕器,B诱剂诱捕量为A诱剂和C诱剂的1.97倍和2.16倍,差异显著;使用相同诱剂,D诱捕器和E诱捕器的诱捕量均无显著差异。3种诱剂诱到的松墨天牛雌虫分别是雄虫的1.51~1.67倍,平均1.60倍。因此认为,诱剂B优于A诱剂和C诱剂;建议生产上能优先选其用于松墨天牛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19.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Leech)〕是侧柏、桧柏重要害虫,分布于山东、北京、河北、河南、陕西、青海、安徽和江苏等省市.我省徐州地区30万亩侧柏林,近几年来侧柏毒蛾发生面积达5万亩左右.此虫以卵越冬,一年发生2~3代,雌成虫对雄成虫的性引诱现象比较明显.为此,我们于1979年9月在徐州对该虫的成虫生物学、粗提物的抽提、薄层层析分离和林间生物测定进行了观察研究,兹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侧柏蛀干类害虫植物源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侧柏蛀干类害虫植物源引诱剂、诱捕器在林间试验林间监测和大面积防治示范。结果显示:植物源引诱剂A、B、C对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成虫诱捕效果较好;诱捕器悬挂在主干上距地面10~50cm处效果最好;诱捕器之间水平距离50~80m为宜;塑料诱捕器比铁制的效果好。连续两年林间悬挂,A、B引诱剂使害虫的虫口减退率分别达86.6%和8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