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7 毫秒
1.
丁国杰  刘娣  戴秀丽  柴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65-3166
以MB基因作为影响猪肉肉色的候选基因,利用PCRS-SSCP技术,以野猪、野家杂种猪、民猪、大白猪、长白猪5个猪种为研究对象.根据GenBank上猪的MB序列设计了3对引物,对此基因的3个外显子进行SNPs检测.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MB基因在第1、第2外显子上没有发现多态,在第3外显子上检测到了多态.在第3外显子上的第437 bp处存在一个T→C的碱基突变,该突变未导致氨基酸的改变,属沉默突变.经计算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和试验统计表明:随野猪、野家杂种猪、民猪、长白猪、大白猪肉色的变浅,等位基因N的基因频率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获得了猪甲状腺素脱碘酶3(Deiodinase iodothyronine Ⅲ2,DIO3)基因1 568 bp的mRNA序列,包含编码278个氨基酸的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采用PCR-RFLP法检测外显子687 bp处的A/C突变(A/C687)在不同猪种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国内猪种中C等位基因占优势,DIO3基因的多态与瘦肉率(LMP)、肥肉率(FMP)、瘦肥肉比率(RLF)、肩部膘厚(SFT)、第6-7腰椎间背膘厚(RFT)、臀部膘厚(BFT)、眼肌面积(LEA)、肌内脂肪含量(IMF)等脂肪沉积和胴体性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从江香猪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1A2基因的标签SNPs,以及积累从江香猪药物代谢酶的基础资料,采用直接测序法对从江香猪CYP1A2基因外显子1、4、5和6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第1外显子存在11个多态位点(g.98G→A、g.147C→G、g.189C→T、g.198C→T、g.211A→G、g.231C→T、g.328T→C、g.338C→A、g.352T→C、g.458G→A和g.778G→A),优势基因型分别为GG、CC、TT、CC、GG、CC、CC、AA、CC、AA和AA,优势等位基因分别为G、C、T、C、G、C、C、A、C、A和A,多态信息含量为0.073 2~0.160 0,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82 3~1.212 7,纯合度为0.827 3~0.920 9,杂合度为0.079 1~0.172 7,香农信息指数为0.166 6~0.318 7,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第4外显子存在1个多态位点g.1087C→G,优势基因型为CC,优势等位基因为C,多态信息含量为0.364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918 8,纯合度为0.673 8,杂合度为0.326 2,香农信息指数为0.671 8,群体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第5、6外显子未发现多态性。从江香猪CYP1A2基因第1外显子多态位点丰富,位点纯合度高、变异性小,具备药物代谢动物模型开发的良好基础,但多态信息含量不足,连锁分析或关联分析时需谨慎选择。第4外显子多态位点少,但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合适,可用作连锁分析及关联分析的标签SNP。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猪HGD基因第14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方法】以金华×皮特兰资源家系F2代猪为研究材料,用PCR-SSCP方法检测猪HGD基因第14外显子的多态片段,并分析了猪HGD基因型间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差异。【结果】发现了3种基因型(CC、CT和TT)。对纯合子个体测序检测发现,在猪HGD基因第14外显子序列EF011080 143 bp处存在C→T的单核苷酸变异,这一变异导致相应的蛋白质序列中脯氨酸(Pro)到丝氨酸(Ser)的替换。在试验猪群中,等位基因C的频率比等位基因T高,为78.3%;CC基因型个体占多数,达67.3%;适合性χ2检验表明,该座位在金华×皮特兰资源家系F2代猪群体中处于非遗传平衡状态。CT基因型猪腿臀重分别较CC和TT基因型猪高0.33和0.45 kg(P<0.05);CT基因型猪臀背膘厚、眼肌面积、肌肉粗蛋白含量和眼肌电导率分别较CC基因型猪高0.31 cm,3.29 cm2,0.73%和1.38(P<0.05);CT基因型猪的眼肌pH45、腿臀肌肉pH45和腿臀肌温度分别较CC基因型猪低0.26,0.23和1.21℃(P<0.05)。【结论】HGD基因可能是影响猪胴体、肉质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5.
对猪MX1基因第8内含子进行了克隆、测序,结果发现在167 bp处发现1个G/A突变,引起HpaⅡ酶切多态。利用PCR-RFLP方法对国内外6个猪种MX1基因第8内含子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在大白、长白、通城、清平、鄂西黑猪、大梅F2代等6个品种中等位基因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83、0.89、0.94、0.87、0.89和0.55;在180头大梅F2代资源家系中进行性状关联分析发现MX1基因第8内含子的多态性与屠宰率、瘦肉率、眼肌高显著关联,屠宰率、眼肌高加性效应显著;眼肌高、瘦肉率显性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SSCP、PCR-RFLP技术对6个猪群共计276头猪的POU1F1基因的4个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多态性分析,在针对Intron1设计的2对引物扩增的片段中分别发现1处突变位点,各存在2个等位基因(A和B、C和D);在引物P2位点,海南4个品系的猪种(五指山猪、五指山猪近交系、临高猪、屯昌猪)均没有发现多态性,而在滇南小耳猪、香猪2个猪种中BB基因型频率较AA基因型频率占优势,群体遗传多态性检测处于中度多态;在引物P3位点,在6个猪群体中,DD基因型频率较CD基因型频率占优势,群体遗传多态性检测均处于中度多态。SPSS软件分析五指山猪POUIF1基因P3位点的多态性与3个生长阶段及其日增重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P3位点不同基因型对五指山猪3个阶段的生长及日增重间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八眉猪SLA DRA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采用PCR SSCP和克隆测序的方法对八眉猪SLA DRA基因第2外显子进行分型,并对不同等位基因进行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22头八眉猪中共检出2种等位基因(A和B)和3种基因型(AA,BB和AB),其中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的频率最高,为优势基因和优势基因型。对不同SSCP带型的对应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发现该基因仅有一个核苷酸突变位点(c.3093 A→C),为错义突变,使甲硫氨酸(Met)变为亮氨酸(Leu),并且该氨基酸位于抗原结合位点上。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八眉猪遗传杂合度(He)为0.351 4,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08 8,且经χ2适合性检验,八眉猪在此位点上没有偏离Hardy 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八眉猪SLA DRA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SNP的方法检测贵宾犬FSHβ基因第1内含子、第2外显子中存在的点突变,并分析该基因对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SHβ基因内含子和外显子中分别发现了C979G和A257G突变,外显子的A→G突变未影响氨基酸序列.内含子中的突变以CG型的频率最高,为0.488 4,其次为CC型;在群体中C等位基因频率比G等位基因频率高.外显子中的突变以AG型的频率最高,为0.627 9,其次为GG型;在群体中G等位基因频率比A等位基因频率高.贵宾犬群体纯合度为0.509 7,多态信息含量为0.370 1.在内含子中,CG型产仔数比CC型高0.67条;在外显子中AG型产仔数比GG型高0.76条.但2个点突变的基因型与其他基因型相比产仔数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FSHβ基因多态与贵宾犬的产仔数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寻找影响猪产仔数的标记基因座,为应用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高繁殖率猪的品种或品系提供依据。试验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安徽4个地方品种猪(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皖南花猪、定远黑猪)OB基因第2、第3外显子的多态性,同时探讨该基因对安徽4个地方品种猪产仔性能的效应。结果显示:①安徽4个地方品种猪的OB基因外显子2上没有检测到多态性突变位点,而在外显子3上两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均存在多态性突变位点;经克隆测序分析发现,外显子3在3 469 bp处存在T→C突变,在3 714 bp处存在G→T突变,但这两个突变位点均属于同义突变。②T3469C突变位点上检测到AA、AB、BB 3种基因型,其中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皖南花猪与定远黑猪等位基因A基因频率分别为0.617 6、0.637 3、0.527 3、0.609 6;G3714T突变位点上检测到CC、CD、DD 3种基因型,其中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皖南花猪与定远黑猪等位基因的C频率分别为0.705 9、0.578 4、0.663 6、O.637 0;A、C等位基因占主导地位。③最小二乘分析表明,T3469C和G3714T位点上3种基因型对4个地方品种猪在头胎产活仔数和经产产活仔数上的效应均为BB>AB>AA、DD>CD>CC。初步推断OB基因可能是影响安徽地方猪产仔性状的候选基因之一或该基因与主基因相连锁,因此可以用该标记位点对安徽地方猪产仔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梅山猪保种群和法系大白猪群体中采用直接测序法和PCR-RFLP法对基因VEGFA、HIF1A和EPAS1进行了基因多态位点的寻找及多态性检测并对不同基因型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等繁殖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所获得的基因VEGFA的扩增片段中共检测到17个多态位点,其中有4个位点可进行PCR-RFLP检测,分别为BstH2I-RFLP,PspEI-RFLP,Eco32I-RFLP和BcnI-RFLP,而在HIF1A和EPAS1扩增片段中未获得可进行PCR-RFLP检测的多态位点。在2个实验猪群中对VEGFA基因的4个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析,结果表明:VEGFA基因的BstH2I、Eco32I、PspEI 3个多态位点在梅山猪群体中A等位基因占优势,BcnI多态位点在梅山猪群体中B等位基因占优势,而在法系大白猪群体中VEGFA基因的BstH2I、Eco32I、PspEI和BcnI 4个多态位点的相关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极不均衡。BstH2I和PspEI多态位点相关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法系大白猪群体中为0,而Eco32I和BcnI多态位点相关的A、B等位基因频率在法系大白猪群体中不到1%。单倍体型推断结果表明VEGFA基因4个多态位点在梅山猪群体中共存在10种单倍体型,而在法系大白猪群体中只存在2种单倍体型BBBA和BBAB,且只有一个个体的单倍体型是BBAB。通过性状关联分析,发现梅山猪群体中VEGFA基因单倍体型BBBA对初产总仔数影响显著(P0.05);单倍体型BABA对经产总仔数和经产活仔数影响显著(P0.05);单倍体型BBAA对初生窝重影响显著(P0.05)。使用辐射杂种克隆板将基因VEGFA定位于SSC7q11-12;基因HIF1A定位于SSC1;基因EPAS1定位于SSC3q11-14。而所获得的基因HIF1A和EPAS1的扩增片段无PCR-RFLP可识别的SNP位点。研究结果表明猪VEGFA基因具有成为影响猪繁殖性状分子遗传标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藏猪生长激素基因(pGH)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猪生长激素基因(pGH)是猪生长发育性状重要的候选基因之一。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藏猪pGH基因+159~+734 bp片段的DraI、ApaI和MspI酶切多态性。结果显示,藏猪群体中DraI酶切全部切开,无多态;ApaI酶切具有4个等位基因,出现5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299A/432C)频率最高,为0.7857;藏猪群体MspI酶切出现3种基因型,杂合性CT基因型频率最高,为0.5089,等位基因C和T频率分别为0.5580和0.4420。经比较,藏猪pGH基因DraI酶切位点与其他猪种一样无多态性,而ApaI酶切出现了特异的432突变位点,MspI酶切等位基因分布相对均衡,表现出与其他猪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RFLP方法对野猪和国内外17个家猪品种SLA-DRB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SLA-DRB基因与疾病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经限制性内切酶Rsa Ⅰ酶切后,共检测到4个等位基因和10种基因型.在野猪中仅存在BB摹因型和B等位基因,而在家猪群体中出现了野猪群体中所没有的9种基因型和3个等位基因.五指山猪、临高猪、荣昌猪和藏猪的多态性较为丰富,且具有全部4个等位基因.A等位基因在大多数家猪群体中为优势等位基因,B等位基因在梅山猪、五指山猪、藏猪、荣昌猪中为优势等位基因;BB基因型仅在五指山猪、临高猪、藏猪、荣昌猪和太湖猪群体中分布,地方猪品种中梅山猪BB基因型和B等位基因的频率最高.野猪及17个家猪群体间SLA-DRB基因第2外显子遗传多态性可能是由生态环境差异及自然和人工选择所致,这些遗传差异性可能与抗病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PCR-SSCP技术,对约克夏、杜洛克、长白猪、金华猪、碧湖猪和嵊县花猪共6个品种258头猪的PPARγ2基因外显子1进行多态性分析,并采用SPSS程序中GLM模型分析该位点与胴体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编码区175 bp处存在A175G单核苷酸多态。国内外猪种的基因型频率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外种猪中,AA基因型频率较高,国内猪种中AG基因型频率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长白猪群中,PPARγ2基因与肩部背膘厚、腰荐结合部背膘厚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6/7th肋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金华猪群内,PPARγ2基因与肩部背膘厚显著相关(P<0.05)。因此推测PPARγ2基因可能是影响猪胴体性状的潜在分子育种标记。  相似文献   

14.
猪生长激素(pGH)是猪生长发育性状重要的候选基因之一。采用PCR RFLP技术检测藏猪pGH基因+159~+734 bp片段的Dra I、Apa I和Msp I酶切多态性。结果显示,藏猪群体中Dra I酶切全部切开,无多态;Apa I酶切具有4个等位基因,出现5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299A/432C)频率最高,为0.7857;藏猪群体Msp I酶切出现3种基因型,杂合性CT基因型频率最高,为0.5089,等位基因C和T频率分别为0.5580和0.4420。经比较,藏猪pGH基因Dra I酶切位点与其他猪种一样无多态性,而Apa I酶切出现了特异的432突变位点,Msp I酶切等位基因分布相对均衡,表现出与其他猪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甘肃境内典型养殖模式下甘肃高山细毛羊、小尾寒羊、藏羊、蒙古羊和滩羊5个绵羊品种的CAST基因多态性与肉品质的相关性,探讨以CAST为候选基因,提高绵羊肉品质的可能性。采用PCR SSCP技术对5个绵羊品种的CAST基因内含子3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就CAST基因多态性与9月龄肉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比对结果发现,与等位基因A相比,等位基因B发现G62T以及C110T突变,等位基因C发现C92T突变,形成AA、AB、BB和AC 4种基因型;经检验表明,5个绵羊品种均处于非 Hardy Weinberg 平衡状态;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5个绵羊品种的多态信息含量均为中度多态;关联分析表明,5个绵羊品种 CAST基因变异位点的4个基因型间失水率AC基因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对于剪切力AC基因型显著低于其他3种基因型(P<005);不同绵羊品种间基因型分析表明,对于5个绵羊品种AC基因型的失水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基因型,除蒙古羊外,AC基因型的剪切力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变异对眼肌面积没有显著性影响。这些关联说明CAST 基因可作为候选基因用于绵羊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6.
猪SLA-DQA一个新SNP的发现及其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PCR-RFLP方法对新发现的一引起氨基酸改变的SNP位点(读码框第722位碱基)进行了检测,初步探讨了DQA基因作为影响经济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经在6个中国地方猪种及大白猪中PCR-RFLP检测,发现除小梅山和大白猪外,其它几个猪种均存在多态性,同时对6个地方猪种间的基因型频率的差异进行了χ2检验。在通城猪、长白猪、大白猪及其三元杂种猪长大通和达长通猪中检测了该位点的基因型,并运用GLM进行基因型与生长、胴体性状间关联分析,发现该SNP位点与平均背膘厚、6-7肋间背膘厚存在显著相关(P<0.05),与胸腰椎间背膘厚也接近显著性水平(P=0.06),与内脂率、眼肌高、肌肉失水率亦存在显著相关(P<0.05),但未发现与生长性状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猪品种间HSL基因外显子IPCR—RFLP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sensitve lipase,HSL)是负责分解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释放游离脂肪酸关键酶。本研究利用PCR-RFL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分析了猪HSL基因外显子I区多态性,发现不同品种猪间存在多态性。瘦肉型大白猪和长白猪全部表现为GG基因型;杜洛克猪表现为AG和GG两种基因型,其等位基因A和G的频率是15%和85%;脂肪型通城猪和清平猪表现为AA和AG两种基因型,其等侠基因A、G的频率分别是91.67%、8.33%和89.83%、10.17%。  相似文献   

18.
FUT1基因新cSNPs的鉴别及其对仔猪抗大肠杆菌F18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别影响中国地方猪种仔猪抗水肿与腹泻病的关键基因位点。【方法】采用比较测序法对位置候选基因a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1)进行cSNPs搜寻、鉴别,使用PCR-SSCP在10个中、西方猪种共计539个样本中开展SNPs遗传多态性检测;采用小肠上皮细胞体外显微黏附实验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家系的479个F2代个体中开展大肠杆菌F18ab黏附表型测定;使用SAS软件包分析SNPs基因型与黏附表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FUT1基因中鉴别到两个新的cSNPs位点(M229C/T和M714T/C),其中M714T/C为同义突变,M229C/T引起亮氨酸转变为苯丙氨酸;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FUT1 M229C/T等位基因频率在中国地方猪群与西方商业猪群间差异显著而在中国地方猪群间差异不显著;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群体中,进一步对FUT1 M229C/T位点分析其与黏附表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FUT1 M229C/T基因型与黏附表型之间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FUT1 M229C/T位点可能是决定中国地方猪水肿与腹泻病的变异位点,该位点在中国地方猪抗水肿与腹泻病选育中具有重要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SSCP技术及测序技术,研究了秦川牛、夏南牛、南阳牛、郏县红牛和鲁西牛五个牛品种THRSP基因第一外显子257 bp处C/G突变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系。结果显示,该位点引发THRSP基因第75位氨基酸发生同义突变,五个牛品种基因频率一致,多态信息含量以南阳牛最高,属于中度多态,其他牛品种属于低度多态。经χ2适合性检验,五个牛品种群体257C/G位点的突变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结果显示,AA,AB基因型个体的胴体长、眼肌面积差异显著。该位点可能是影响胴体长和眼肌面积的突变位点或与之紧密连锁,可做为肉牛肉质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在湖羊和中国美利奴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湖羊产羔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第一外显子31ΛCTT在2个绵羊品种均只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B等位基因(P<0.01),AA基因型湖羊比AB基因型平均产羔量多0.12只,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