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尼山水库流域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利用SWAT模型估算了尼山水库流域面源污染负荷,分析了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了尼山水库流域面源污染关键污染区域和关键污染源。结果表明:2015–2018年,流域总氮、总磷入库负荷平均值为264.74 t/a和43.1 t/a,雨季(6–8月)总氮、总磷入库负荷分别占总入库负荷的93.23%、87.90%;尼山水库流域总氮和总磷高流失区集中在张庄镇、尼山镇,其次为田黄镇西南部和圣水峪镇北部;肥料流失是造成尼山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的人为因素,其中氨氮、总氮、总磷分别占总量的34.52%、39.85%和52.95%。  相似文献   

2.
利用210Pbex核素示踪和野外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吉林省长春市莫家沟小流域土壤流失厚度和土壤侵蚀模数,探讨土壤侵蚀与农业面源污染的输移关系,估算了农业面源颗粒态和水溶态污染负荷.结果表明,土壤流失厚度1.85 mm·a-1,土壤侵蚀模数为2331 t·km2·a-1,属于中度-强烈侵蚀水平;研究区单位面积年均输入水库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氮(TN)、水溶态总氮(WEN)、氨氮(NH3-N)、硝态氮(NO3-N)、总磷(TP)、水溶态总磷(WEP)、磷酸盐磷(PO43-P)负荷分别为29、0.097、0.025、0.059、12、0.004、0.003 kg· hm-2·a-1;土壤流失的TN、TP分别占多年平均化肥施用量的22%和10%.流失土壤携带的颗粒态TN、TP污染负荷分别是能被降雨径流浸提形成水溶态氮磷WEN、WEP污染负荷的300倍和3000倍.侵蚀流失的土壤颗粒是N、P流失的主要载体,也是最大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解析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湖北省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类型复杂,来源不明,底数不清,导致防控措施不力。采用综合调查法对4个库区县(区)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调查,运用排污系数法测算污染物负荷量,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与源解析。结果显示,湖北省三峡库区2007年农业面源TN、TP和COD的排放/流失总量分别为2918.08、346.22、12461.10t.a-1;主要污染物是TN和TP,其等标污染负荷量分别为5836.16、3462.20m3.a-1,两者等标污染负荷比和为91.80%;库区内主要农业污染源是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其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56.08%和34.37%,而农村生活污染源只有7.99%;4个县(区)污染负荷的比重为夷陵区>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因此,针对湖北省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策略:防控的污染物主要是TN和TP,防控的重点源为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防控的重点区域为夷陵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解译、野外监测等手段,对阳宗海南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种植业、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业进行磷污染负荷核算。结果表明:该流域磷污染负荷总量为34.53 t,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是阳宗海南岸流域磷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畜禽养殖排放量最大,为22.32 t,占整个流域磷污染负荷的65%;农村生活磷污染负荷量主要集中在新街村委会,总磷(TP)排放量为8.62 t,占整个流域磷污染负荷的25%;种植业总磷(TP)排放量最小,占总负荷的10%,且主要来源于旱地。针对阳宗海南岸流域磷输出量污染的治理,需要考虑种植业和农村生活中磷的排放,尤其应把畜禽养殖污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摸清甘肃省当前生产条件下农田氮、磷流失污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在甘肃设立的17个一般监测点和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前在甘肃设立的17个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点,对甘肃省农田土壤氮、磷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氮磷面源污染的因素有施肥量、降水量、灌溉量、坡度、土壤性质、种植物类型、施肥方式、地面耕作方式等,其中施肥量、降水量和灌溉量为主控因素。甘肃省肥料总氮流失量20 493.44 t/a,总磷流失量1 387.93 t/a,总氮和总磷流失最多的地区为陇南市,最少的为嘉峪关市。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生态农业小流域的氮、磷减排效果,以广东省英德市大站镇长湖水库粉洞生态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研究小流域面源氮、磷污染物含量和污染负荷输出特征,确定关键源区,评价生态农业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流域内水体受污染程度低,大部分都在Ⅲ类水质范围内;总氮、总磷是流域内主要污染负荷;流域地表水氮素组成主要以溶解态氮为主(>50%),溶解态氮以硝态氮为主;关键源区有水土流失、养鹅场、居民点、养猪场、耕地。研究期间流域总氮负荷为345.22 kg,总磷负荷为69.47 kg,入河污染负荷强度低,总氮和总磷的入河系数分别为0.16和0.63。以上结果表明,生态农业小流域氮、磷减排效果显著,且流域氮、磷消纳能力强,使得流域内氮、磷污染负荷较低,水质较好,生态农业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清单分析方法,研究孝感市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秸秆遗弃、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地表径流中COD、TN、TP的污染负荷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弄清孝感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分配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进而为削减孝感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湖北省孝感市的农业面源COD、TN、TP的排放/流失总量分别为21.53万、2.53万、0.53万t/a,相应的等标排放量分别为1.07万、2.53万、2.63万t/a。主要污染物是TN、TP,市内主要污染源是畜禽养殖、生活污水与化肥施用。因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COD、TN、TP的排放浓度分别是15.18、2.78、0.87mg/L,达到中等程度污染。因此,针对孝感市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策略:防控的污染物主要是TN和TP;防控的重点源是畜禽养殖、种植业和农村生活;防控的重点区是汉川市、应城市和安陆市。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了解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采用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了2020年河北省11个行政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3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建立4个污染账户从畜禽养殖、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农村生活排污4个污染源计算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负荷,绘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畜禽养殖排放量为79.779万t,农业种植排放量为0.681万t,水产养殖排放量为4 914.116万t,农村生活排污排放量为113.919万t。2020年河北省农业面源3种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COD 4 201.815万t,总氮797.998万t,总磷108.681万t,总排放量为5 108.495万t。3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TN>TP>COD,按照污染账户划分为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排污>畜禽养殖>农业种植。经计算可得,唐山市的等标污染负荷最高,承德市的等标污染负荷最低。经过系统聚类分析将行政区划分为重度污染、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三类。河北省整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主要问题地区集中在中部与东部。  相似文献   

9.
种植业面源污染己经成为我国水环境质量安全的重大影响因素,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农药化肥中的氮、磷元素的流失使种植业面源污染更加严重。本文通过流失系数法和空间叠加分析,对2015年云南三大高原湖泊(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流域种植业总氮、总磷、铵态氮、硝态氮的流失量和流失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大流域内种植业总氮流失量最大,其次为铵态氮、硝态氮、总磷,流失强度分别为2.73~22.07、0.003~3.52、0.01~2.25、0.05~1.36 kg·hm-2;总氮、总磷流失范围主要集中在杞麓湖的西南部,星云湖西部和南部。铵态氮、硝态氮流失主要集中在杞麓湖的南部,星云湖南部和北部;氮磷元素的流失主要来源于经济作物和水稻。本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分别制定分区、分级、分阶段防治计划,以期为控制研究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1998-2016年洱海流域磷素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通过输出系数模型计算1998、2005、2010、2016年洱海磷污染负荷,以细化磷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998-2016年,洱海总磷污染负荷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流域内点源污染增加、面源污染减少,但面源污染仍是主要污染源。其中,1998年洱海流域总磷污染负荷为390.273 t,2005年为402.150 t,2010年为398.879t,2016年达到最高值429.451 t。农业面源、畜禽养殖粪便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是洱海流域三大污染来源,其产生平均负荷分别占总磷污染负荷的48%、18%、15%。洱源县总磷污染负荷达205.608 t,大于大理市污染负荷。洱海子流域总磷单位面积负荷集中于86.027~540.519 kg·km^-2·a^-1,其中子流域1~14变化明显。今后流域治理过程中可通过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实现畜禽粪便科学还田、合理施用化肥等方式,减少磷素向水体中的排放量,从而实现流域内磷素的合理循环。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武汉、宜昌、荆门、荆州、恩施州、十堰、咸宁和黄冈共8个地区的45个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的pH和6种重金属(镉、汞、砷、铅、铬、铜)含量进行测定,再利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5个土壤样点pH范围为4.59~8.42,42.2%样点偏酸性;重金属含量均在《NY/T 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限量标准以内,适宜发展绿色食品;单项污染指数表明黄冈市Cr、Cu和荆州市Cr单项污染指数超过0.7,临近警戒线;综合污染指数表明黄冈市重金属污染程度处于警戒线,其他地区均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及评价系统的编码语言为C#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下编译,数据库通信及操作采用ADO.NET技术,Excel文件操作采用NPOI技术。该系统将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及种植模式数据集中到一个平台进行数据管理,并从不同角度对农业面源污染数据进行展示、分析统计、评价。系统实现依据登录用户等级展示用户权限范围内的数据及分析评价结果。系统可以对不同农业污染源产生的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系统的估算结果可以保存至文档,展示的数据都可以导出在Excel文件,用户可以通过导入Excel文件新增数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索氏抽提-单一色谱柱净化-负离子化学电离源(NCI)-气质(GC/MS)方法对湖北省地区的17个市(州)的5种动物性食品(鲫鱼、猪肉、鸡蛋、鸭蛋、牛奶)共计206个样品进行监测分析。主成分分析表明,湖北省动物性食品中PBDEs主要同系物为BDE-183(47.56%),BDE-153(20.18%)和BDE-47(11.73%),根据其污染特征确定主要污染源为家具、汽车配件生产过程中释放的PBDEs。将食品中PBDEs的污染水平与动物性食品消费状况相结合,估算湖北省居民通过饮食摄入PBDEs的情况,确定猪肉(47%)和鸡蛋(44%)对全省居民饮食摄入PBDEs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稻茬麦区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2015年,在湖北省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麦区、江汉平原麦区的9个县(市)布置稻茬麦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效果田间试验。共设置NP、NPK、NP+S、NP+1/2K+S、NP+3/4K+S和NPK+S 6个处理,其中N、P、K和S分别表示氮、磷、钾和秸秆还田。结果表明,与NP处理相比,施钾和秸秆还田均能不同程度增加小麦产量、植株钾素含量及钾素吸收量;秸秆还田条件下,鄂中北麦区产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江汉平原麦区产量表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秸秆还田处理稻茬麦区土壤钾素表观平衡处于盈余状态;结合产量及经济效益,秸秆还田条件下湖北省稻茬小麦钾肥推荐用量为30~45 kg/hm~2。  相似文献   

15.
筛选得到一种解硒菌9906-5B,利用含单质硒的煤矸石生产亚硒酸钠,以便有效防止化学法提取硒造成的环境污染。在培养基中加入单质硒,利用解硒菌9906-5B,根据单因素结果设计它的响应面试验。运用SAS软件对解硒因素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单因素条件下9906-5B的解硒效果。结果表明,解硒菌9906-5B在pH 6.0温度30℃解硒菌发酵28 h条件下,解硒率达到79.10%。  相似文献   

16.
鄂西“旅游扶贫”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江美  吴尊华  张丽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61-6963,6983
鄂西经济发展区域圈指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自然条件差,整体发展基础脆弱,且投资来源短缺,脱贫成本和返贫率高,为湖北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笔者在分析鄂西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与扶贫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鄂西旅游业与扶贫事业联动开发的构想,初步探讨了鄂西旅游与扶贫联动开发的可行性。笔者认为,鄂西旅游业与扶贫事业在功能上存在互补性,鄂西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资源品位高,而旅游业是资本密集型的高回报产业,其能使鄂西地区聚集资本、土地、人才、科技等各种生产要素,获得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及城镇化建设。同时提出了扶贫发展的基本策略,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机制,多元化投资、宽领域融资的融资机制,此外,以旅游业为引擎,将旅游扶贫与生态文明村联动发展,辅以社区参与机制,实现旅游和扶贫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7.
湖北部分肉种鸡群J亚群禽白血病血清学调查及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间接ELISA和ALV-J特异性PCR方法,对湖北省荆州市的两个肉种鸡场共94只淘汰肉种鸡进行J亚群禽白血病血清学调查和ALV-J前病毒核酸检测.两个鸡场共检测出13份ALV-J抗体阳性血清和11份核酸阳性样品,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2%和14.6%,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1.3%和12.2%.血清学调查和PCR检测结果表明,湖北鸡群已存在J亚群禽白血病.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籼稻生殖期间气象要素与结实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2~2004年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及武汉、荆州、襄樊气象站的资料为依据,分析杂交中籼稻生殖期间各种气象要素与年度间结实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要素与水稻年度间结实率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相关程度依次为7~9月累计日照时数、7~8月日平均地温和7~9月日平均昼夜温差;7~9月累计日照时数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生态文明理论,基于绿色经济、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4个方面,利用乘法集成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构建湖北省生态文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全省和各市两个尺度分析湖北生态文明水平的时空特征,探讨湖北省生态文明水平现状、趋势推演及空间分异状况。结果表明,2013年湖北省生态文明水平现状为0.716 8,处于中上水平,其中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状况较好,绿色经济、社会和谐水平有待改善。时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3年湖北生态文明水平提高了58.34%,由中等上升到中上等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4个子系统都有提升但发展有失协调,其中绿色经济增幅最大,社会和谐增幅最小。动态推演分析则表明,湖北省生态文明水平2018年有望达到I级。以省内12个城市为对象研究湖北生态文明水平的空间分异状况,结果显示各市生态文明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武汉最高,荆州最低;聚类分析将12个城市划分为高、中上、中下、低水平4类。此外,全域Moran’s I指数结果表明,各市生态文明发展是一种竞争关系,LISA分布说明武汉存在极化效应,荆州为过渡区域。因此,湖北需注重4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各市需因地制宜地弥补不足;通过合作机制与辐射吸收弱化极化区并消减过渡区,逐步扭转空间竞争为融合,从而实现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稻田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湖北省水稻主要种植区设置3个田间原位监测点,采用径流池收集地表径流的方法,研究水稻田地表径流产生和氮磷养分流失的规律.结果表明,2010年,全省稻田平均产生地表径流8次,产流量平均为304.5 mm,产流系数为34.7%,径流主要发生在4~8月降雨比较集中的时段;施肥后全省稻田年平均总氮的流失量为4.90-10.67 kg/hm2,总磷流失量为0.63~1.44 kg/hm2;径流水中总氮平均浓度为1.83~3.83 mg/L,总磷浓度为0.16~0.49 mg/L;可溶态氮是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约占总氮的70.2%~86.7%,其中尤以硝态氮的流失量最大,占总氮的51.8%~69.5%,铵态氮流失量较小,约占总氮的7.4%~34.9%;磷素的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占总磷的60.4%~87.7%;肥料氮、磷养分流失量平均分别为当季施肥量的0.46%和0.37%.施肥和径流量是影响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主要因素,施肥导致氮、磷养分流失量增加,径流产生量大的时段,其氮、磷的流失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