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研究黄体酮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以斑马鱼为试验材料,研究黄体酮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阶段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将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在含0、6、45和90 ng/L的黄体酮水环境中144 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受精后)。结果显示:黄体酮在不同暴露时间点可以调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基因的转录表达,可以诱导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a(igf1ra)基因的转录表达,但抑制了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a、igf2b)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b(igf1rb)基因的转录表达。此外,黄体酮暴露对生长激素受体(ghra、ghrb)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基因的转录表达没有显著影响。试验表明黄体酮能够改变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阶段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进而对斑马鱼的生长发育具有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炔诺酮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效应。[方法]将受精后的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在含0、6、45和87 ng/L的甲炔诺酮水环境中144 h,研究甲炔诺酮对斑马鱼胚胎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甲炔诺酮在不同暴露时间点可以调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生长因子2b(igf2b)基因的转录表达,可以诱导生长激素(gh)基因的转录表达,但会抑制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b(igf1rb)基因的转录表达。此外,甲炔诺酮暴露对生长激素受体(ghra、ghrb)、胰岛素生长因子2a(igf2a)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a(igf1ra)基因的转录表达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甲炔诺酮能够改变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阶段下丘脑-垂体-生长轴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进而对斑马鱼的生长发育具有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以斑马鱼胚胎为受试对象,研究了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胚胎的氧化应激及DNA损伤。通过对不同浓度BDE-47(1、5、10、50μg·L~(-1))暴露5 d后胚胎/幼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的活性及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含量变化的分析以及Sod1、Ucp-2、Gstp2及Nqo1基因相对量表达的测定,考查BDE-47对斑马鱼胚胎/幼鱼的氧化应激效应;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对尾矩值的分析,探讨BDE-47对斑马鱼胚胎/幼鱼的DNA损伤。结果显示,BDE-47能够显著诱导ROS与MDA的产生,并呈现浓度效应依赖关系;50μg·L~(-1)BDE-47能够显著增加SOD与CAT的活性,降低GSH的浓度。BDE-47暴露后50μg·L~(-1)暴露组基因Ucp-2的表达显著上调4.12倍(p0.01),Gstp2与Nqo1表达分别显著下调至对照组的0.62倍与0.55倍(p0.01),而基因Sod1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同时,5、10、50μg·L~(-1)暴露组胚胎/幼鱼尾矩值显著增加并伴随着ROS的浓度升高。结果表明,BDE-47能够诱导斑马鱼胚胎/幼鱼产生氧化应激,ROS是诱发胚胎发生DNA损伤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激素干扰物(thyroid-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TDCs)能够通过干扰鱼体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s,简称THs)的合成、转运、转化及代谢等过程造成其水平紊乱,影响甲状腺组织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为更系统地阐述TDCs对鱼类甲状腺轴的干扰,综述各类TDCs对鱼类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ypothalamus-pituitarythyroid axis,简称HPT)干扰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分析TDCs对鱼类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组织病理学变化、HPT轴相关基因表达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干扰作用,在基因水平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就水体中TDCs对鱼类HPT轴干扰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microRNA(简写为miRNA)是一类内源基因编码的单链RNA分子,参与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调控,在血液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miR-30e对鱼类血液生成的作用机制,以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模式生物,针对青藏高原裂腹鱼血液组织中高表达的miR-30e,利用生物信息软件预测斑马鱼miR-30e的靶基因,构建含斑马鱼ALAS2-3′UTR序列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斑马鱼miR-30e进行共转染,检测细胞双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同时构建含斑马鱼ALAS2-3′UTR序列的绿色荧光蛋白质粒,与miR-30e共同显微注射斑马鱼胚胎,观察GFP荧光强度与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在注射miR-30e模拟体48 h后,其血红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转染miR-30e的293T细胞双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斑马鱼胚胎注射miR-30e模拟体24 h后,其GFP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GFP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研究表明,ALAS2基因是miR-30e的一个靶基因,miR-30e通过抑制ALAS2表达而抑制血红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转基因斑马鱼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免疫毒性研究中的应用,以转基因斑马鱼Tg(lysC:DsRed2)-Lyz fish为模型,利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和定量实时RT-PCR技术,探讨了Cd对斑马鱼仔鱼的免疫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0.01μmol·L~(-1)CdCl_2即可显著抑制转基因斑马鱼胚胎的孵化(P=0.013),当暴露浓度增大到0.1μmol·L~(-1)时,斑马鱼胚胎24 h血流障碍和52 h孵化抑制这两个毒性效应都大幅增强,且剂量-效应关系显著。0.1μmol·L~(-1)CdCl2使得溶菌酶(lysozyme C,lyz)标记的斑马鱼仔鱼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且趋向肝脏部位聚集。免疫毒性的作用机制与斑马鱼仔鱼体内金属硫蛋白相关基因(dMT)和炎症相关基因(serp、tnf)表达的诱导,以及癌症抑制相关基因(ccgn1、chk2、p53)表达的抑制有相关性。研究表明,转基因斑马鱼Tg(lysC:DsRed2)在重金属污染物免疫毒性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热应激对公兔下丘脑-垂体-睾丸(HPT)轴神经介素B(NMB)及其受体(NMBR)基因表达水平及血清皮质醇和睾酮分泌的影响,探讨热应激对神经肽和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建立热应激模型,采用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兔NMB和NMBR m RNA在HPT轴的表达情况,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兔血清中皮质醇和睾酮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兔NMB和NMBR基因在HPT轴中表达;NMB和NMBR m RNA在HPT轴的表达模式相似,且热应激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NMB和NMBR基因的表达,并按时序在下丘脑(热应激0.5 h)、垂体(热应激1.0 h)和睾丸(热应激2.0 h)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热应激可以促进皮质醇的分泌,并抑制睾酮的分泌,但这种抑制作用随着热应激时间的增加(热应激2.0 h)逐渐恢复正常。表明热应激可能通过NMB/NMBR系统调节HPT轴的功能,进而影响动物繁殖。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对鱼类的免疫毒性,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分别对草鱼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C-LR并于24、48、72 h和96 h后取免疫器官脾脏和头肾进行组织显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MC-LR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脾脏组织呈现出细胞空泡化并伴随着黑色素巨噬细胞先增多后减少的现象,尤其在75μg MC-LR·kg~(-1)BW和100μg MC-LR·kg~(-1)BW剂量组染毒48 h后,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体积显著增大;头肾组织显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窦、血管扩张,在75μg MC-LR·kg~(-1)BW和100μg MC-LR·kg~(-1)BW剂量组中的草鱼染毒72 h和96 h后,淋巴组织松散、排列混乱,淋巴细胞空泡化甚至细胞裂解。此外,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草鱼经不同剂量MC-LR处理96 h后脾脏和头肾中BAFF和APRIL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BAFF和APRIL的表达均被不同程度地抑制,其中脾脏组织中BAFF基因在75μg MC-LR·kg~(-1)BW剂量组中被显著抑制(P0.05),头肾组织BAFF基因在75、100μg MC-LR·kg~(-1)BW剂量组中均被显著抑制(P0.05),而APRIL除了在25μg MC-LR·kg~(-1)BW剂量组的脾脏组织中表达下调不显著外,在其他处理组均被显著抑制(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C-LR可导致草鱼免疫器官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有时间和剂量效应,此外,MC-LR还可抑制B淋巴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微囊藻毒素(MC-LR)对草鱼(Ctenopharygodon idella)幼鱼肝胰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剂量为25、100μg MC-LR·kg-1,分别称为低剂量和高剂量),对草鱼幼鱼进行染毒,于胁迫24、48 h和72 h后分离其肝胰脏,随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草鱼幼鱼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SOD、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MC-LR诱导24 h和48 h后,草鱼幼鱼肝胰脏SOD活性显著增加(P0.05),而SOD在低剂量组中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低剂量MC-LR对CAT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高剂量MC-LR诱导24 h后可使草鱼幼鱼肝胰脏CAT活性显著增加(P0.05),随后其活性又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MC-LR胁迫过程中,SOD、CAT、GPx基因表达在两个剂量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GR基因在低剂量MC-LR胁迫24 h后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尽管在72 h相对表达量上调,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剂量组中GR基因在胁迫24 h和48 h后,其表达量被抑制,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行抗氧化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发现,SOD和CAT酶活性与SOD和CAT基因表达不相关。上述研究表明MC-LR对草鱼幼鱼肝胰脏抗氧化系统产生了明显的胁迫效应,但MC-LR对机体抗氧化酶活性与基因编码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丙草胺后对斑马鱼仔鱼的致畸效应和致畸机理,研究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0.50、1.00、1.50 mg·L~(-1)丙草胺染毒液120 h后仔鱼的畸形表型及比率,并通过检测与畸形器官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探讨致畸机理。结果发现,丙草胺暴露后诱导斑马鱼仔鱼出现心包囊肿、躯干弯曲、游囊关闭等畸形表型,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各畸形症状比例增大。1.00、1.50 mg·L~(-1)暴露组仔鱼心包囊肿率分别为15.56%(P0.05)、25.56%(P0.01),脊柱弯曲率分别为27.78%(P0.01)、35.56%(P0.01);0.50、1.00、1.50 mg·L~(-1)暴露组仔鱼游囊关闭率分别为20%(P0.05)、37.78%(P0.01)和60%(P0.01)。丙草胺显著降低了心脏发育相关基因Tbx2[1.00 mg·L~(-1)(P0.01)、1.50 mg·L~(-1)(P0.05)],骨骼发育相关基因BMP-2[1.50 mg·L~(-1)(P0.05)]、BMP-4[1.00 mg·L~(-1)(P0.01)、1.50 mg·L~(-1)(P0.01)],游囊发育相关基因shha[1.50 mg·L~(-1)(P0.05)]、ihha[1.00 mg·L~(-1)(P0.05)、1.50 mg·L~(-1)(P0.05)]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丙草胺通过影响心脏、骨骼和游囊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斑马鱼仔鱼的以上器官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贡湖湾入湖河道对贡湖湾水质及MC-LR的影响。[方法]对贡湖水体及其主要入湖河道小溪港、望虞河进行了为期1年的水质监测(2014年6月—2015年5月),分析了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溶解氧(DO)及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美国EPA推荐的模型——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对MC-LR进行非致癌评价。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了MC-LR与典型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区域内TN、TP是主要特征污染物,小溪港和望虞河水质氮、磷含量高于贡湖湾内部,小溪港、望虞河和贡湖湾内部MC-LR平均浓度分别为0.47、0.46和0.38μg/L,入湖河流对贡湖湾水质污染有一定贡献。MC-LR的健康风险值HIcgw在0.11~0.38,远低于基准值。MC-LR与TP呈显著正相关(P0.05)(R2=0.628);与TN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TP可能是影响MC-LR生成的主要因素。[结论]贡湖湾水体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氮和磷,并存在一定浓度MC-LR,有一定的健康风险。今后需控制营养盐浓度,从而控制MC-LR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生物降解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MC—LR)选择生物除污的方法。[方法]对长春南湖表层和深层水体中的微生物菌群降解MC—LR的能力进行初步比较,并对具有较强MC—LR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及降解能力的比较。[结果]无论是深层水体还是表层水体中都存在能够降解MC-LR的微生物菌群,但表层水体中的微生物菌群降解MC—LR的延迟期较长,约为3.5d;而深层水体中微生物菌群降解MC—LR的延迟期较短,约为1.5d,降解速率更大,说明其能够降解MC—LR的微生物菌种活性较强。成功筛选出了4种降解MC—LR能力不同的单克隆菌落,其中菌种A和菌种B降解能力比较强。[结论]为纯菌种的定性研究、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技术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针对初始浓度为0.25 mg.L-1的微囊藻毒素粗提液,当投加高锰酸钾1.6 mg.L-1进行预氧化后,再采用10 mg.L-1的粉末活性炭进行吸附时,可以取得高达97%的去除率,这说明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14.
胡正宏  李玉成  郝家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37-17938,17941
[目的]为探讨藻毒素对水生模式动物水螅的毒性效应。[方法]以大乳头水螅(Hydra magnipapillata)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浓度的MC-LR溶液处理下,观察其急性毒性效应。[结果]MC-LR对水螅24 h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2.158 mg/L,48 h的LC50为4.029 mg/L,72 h的LC50为1.799 mg/L。[结论]较低浓度的MC-LR溶液即可引起水螅的死亡,说明蓝藻水华产生的MC-LR对水螅等一些水生动物造成危害,甚至可致水螅等一些低等水生动物的死亡。该研究可为水体污染的检测、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蓝藻水华可产生大量藻毒素,其中以微囊藻毒素危害最大。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可影响包括虾类在内的多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亦可导致虾类免疫系统受损。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了在微囊藻毒素MC-LR作用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液免疫中3种主要的抗菌肽基因(Penaeidin 3、Crustin和ALF)的表达量变化情况,发现Penaeidin 3和ALF受到MC-LR影响较大,Crustin基因表达量虽有所上调,但变化不大。同时,通过再次注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对3种抗菌肽在MC-LR影响下抗菌能力的检测,发现3种抗菌肽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即表达量均在前期下调,4 h后逐渐上调,在MC-LR处理组中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的趋势。结果表明MC-LR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对虾3种抗菌肽基因的表达,对免疫系统造成损伤,致使对虾抗病能力减弱;这一结果表明,长期发生铜绿微囊藻水华的虾池对虾存活率下降,可能与微囊藻毒素影响对虾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发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微囊藻毒素MC-LR对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幼苗生长及幼苗体内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同时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MS法)检测MC-LR在黑麦草幼苗体内的积累。结果显示,随着MC-LR处理浓度升高,黑麦草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MC-LR对黑麦草幼苗株高和干重无显著影响;但4mg·L-1MC-LR处理对幼苗根长和鲜重具有显著抑制作用。MC-LR处理提高了黑麦草幼苗体内SOD和POD活性,但高浓度MC-LR对两种酶活性又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着MC-LR处理浓度升高,MC-LR在幼苗体内积累含量和生物富集系数逐渐增大。黑麦草幼苗体内可积累MC-LR,这有可能通过食物链途径对食品安全造成一定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微囊藻毒素(MC-LR)对小白菜、番茄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它们体内的积累。结果表明:在高浓度(0.5~2.5μg/mL)的毒素暴露下MC-LR会显著降低两种种子的发芽率;当毒素浓度高于0.1μg/mL(或0.5μg/mL)时,小白菜(或番茄)幼苗的苗高、根长均受到显著抑制。微囊藻毒素在小白菜中的积累随MC-LR暴露浓度的增大、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在番茄中未能检出微囊藻毒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在前期经LR 型微囊藻毒素(MC-LR)处理后建立鲢鱼肝脏组织抑制差减杂交文库的基础上,利用RACE 方法克隆了经MC-LR 处理后差异表达明显的鲢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 基因cDNA 全长,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然后通过半定量分析了经MC-LR 投与1、5、10 h鲢鱼肝脏组织PEPCK 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鲢鱼PEPCK 基因cDNA 全长2 605 bp,包括101 bp 的5'' 端非翻译区、564 bp 的3'' 端非翻译区、1911 bp 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36 个氨基酸。将鲢鱼PEPCK 基因cDNA 核酸及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 中已发表的其他几种鱼类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表明鲢鱼PEPCK 与翘嘴红鲌的同源性最高,其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7%和99%;其次为斑马鱼,同源性均达到90%以上;与星斑川鲽的同源性最差,但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也分别达到77%和84%,说明鱼类PEPCK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具有很高的保守性。鲢鱼PEPCK 具有与草酰乙酯结合的特有结构域以及与GTP 三磷酸链结合的激酶1 和激酶2 基序。另外,鲢鱼投予MC-LR 后,肝脏组织PEPCK 经过1、5、10 h 的表达量均有显著升高,说明鲢鱼投予MC-LR 1 h内该基因即被诱导表达,且在10 h内皆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这与微囊藻毒素作用有关,推测与微囊藻毒素解毒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前期经LR型微囊藻毒素(MC-LR)处理后建立鲢鱼肝脏组织抑制差减杂交文库的基础上,利用RACE方法克隆了经MC-LR处理后差异表达明显的鲢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cDNA全长,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然后通过半定量分析了经MC-LR投与1、5、10 h鲢鱼肝脏组织PEPCK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鲢鱼PEPCK基因cDNA全长2 605 bp,包括101 bp的5 '端非翻译区、564 bp的3 '端非翻译区、1 91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36个氨基酸.将鲢鱼PEPCK基因cDNA核酸及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其他几种鱼类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表明鲢鱼PEPCK与翘嘴红鲌的同源性最高,其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7%和99%;其次为斑马鱼,同源性均达到90%以上;与星斑川鲽的同源性最差,但核酸及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也分别达到77%和84%,说明鱼类PEPCK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具有很高的保守性.鲢鱼PEPCK具有与草酰乙酯结合的特有结构域以及与GTP三磷酸链结合的激酶1和激酶2基序.另外,鲢鱼投予MC-LR后,肝脏组织PEPCK经过1、5、10 h的表达量均有显著升高,说明鲢鱼投予MC-LR 1 h内该基因即被诱导表达,且在10 h内皆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这与微囊藻毒素作用有关,推测与微囊藻毒素解毒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20.
蓝藻发酵沼液对青菜生物学特性和品质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青菜为材料,研究了蓝藻沼液不同施用量和化肥组对青菜生物量、品质的影响以及MC-LR在青菜体内积累状况。结果表明,沼液的使用可有效增加青菜的生物量和株高,其中以中量沼液处理效果最好,与化肥组的没有显著差异;同样沼液的使用可以显著改善青菜的品质,使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增加,亚硝酸盐含量降低,其中以中量沼液处理最为明显,而化肥组虽然生物量最高,但是品质相对较差;单位鲜重青菜体内MC-LR含量和生物富集系数在低量沼液处理下,没有检测到,随着沼液处理量的增加,单位鲜重青菜体内MC-LR含量和生物富集系数增加。说明沼液中的MC-LR可被作物吸收并进行积累,对人类的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