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北省76个气象站1981-2010年气候资料和1∶100万DEM数字高程模型,采用回归克里金插值法分别对稳定通过10℃活动积温、水稻生长期长度、安全生育期天数等区划指标进行了细网格推算,综合考虑区划指标等级评分对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进行了精细区划。区划结果显示湖北省除局部高山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可满足一季中稻种植,三峡河谷、鄂西南东部低山丘陵区、江汉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可种植一季早熟籼稻和一季早中熟晚籼稻,与当前实际种植范围相比,双季稻的种植北界尚有北移的空间,考虑早籼+晚粳以及单季稻改双季稻的种植模式,双季稻的种植范围仍具有较大的扩展潜力。区划结果对湖北省水稻种植规划及布局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潜育化稻田土壤上进行了双季稻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种植模式和当地习惯翻耕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示范,从水稻产量、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上比较分析了两种种植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种植模式相比,双季稻免耕抛秧稻草还田种植模式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稻谷产值,降低了化肥投入成本,减少了翻耕成本,提高了种植双季水稻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湖北省双季稻生产历史、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双季稻种植方式已由传统精耕细作的手工栽插逐步向直播、抛秧、机械插秧等轻简化栽培方式转变,双季稻田的水氮需求和利用也因不同种植方式的技术特点而发生明显变化。为探究基于种植方式变化下双季稻田水氮利用与流失的变异特征,本文系统梳理了双季稻种植方式的演变和现状,比较了双季稻田水氮吸收利用效率、氮素径流和淋溶损失、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损失特征,总结了种植方式变化下节水灌溉、氮肥减施及有机物还田等措施对双季稻田水氮减排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进展,现就多元种植方式下双季稻田氮素平衡与流失规律及调控措施进行展望:综合考虑双季稻田系统中的氮素输入、输出及盈余,开展基于种植方式变化下氮素平衡特征研究;并根据双季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平衡与流失规律进行水氮调控,制定高效的节水减氮水肥管理措施,为双季稻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1978—2016年湖北省油菜种植成本收益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贡献率分析方法,从敏感性与贡献率两个方面研究了湖北省油菜种植收益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表明:单产是湖北省油菜种植收益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其后依次为人工成本、出售价格与农资成本;贡献率分析表明:单产对湖北省油菜种植收益变动的贡献率最大,其后依次为出售价格、人工成本与农资成本,并且在不同因素贡献率的联动作用下,2009—2016年期间湖北省油菜种植户面临着"双板挤压"困境,油菜种植的盈利空间较小。为保障湖北省农户油菜种植收益、提振油菜种植意愿,最后依次从单产、出售价格、人工成本、农资成本的视角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再生稻是在水稻收获第一季后,开发头季腋芽再次种植收获的一季水稻。在种植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双季稻热量又不足的地区及双季稻区只种一季中稻的稻田发展再生稻,是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稻田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南方主要稻作区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使得劳动力紧张。发展再生稻可以缓解双季稻区"双抢"季节劳动力紧张的矛盾,降低劳动成本。因此,再生稻已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制度之一。然而,由于特殊的栽培与管理措施,再生稻稻田土壤突出的问题是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优化双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它们对双季稻种植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潜在气候因子的99.1%;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中国双季稻种植区分布;中国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国土面积达174万km2,远大于目前种植面积;根据待预测区双季稻的存在概率给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分析了各气候适宜区的主导气候因子特征。【结论】利用最大熵模型构建的中国双季稻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揭示了中国双季稻种植区的潜在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从气候适宜性角度来说,中国双季稻种植面积还有很大的扩展潜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原双季稻区由于农村劳动人口的大量外流,加之双抢季节的劳动强度大,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大大缩小,逐渐转向单季稻的种植,这未免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为此,顺应轻型化的栽培潮流,在南方双季稻区采用"杂交中稻一再生稻"的种植模式发展直播再生技术具有较好的效益.直播再生栽培无需育秧、移栽,避免了"双抢",省工、省力、省成本,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直播稻一般分蘖早,分蘖节位低,成穗率高,在栽培时合理解决几个主要问题是可以获得高产的.  相似文献   

9.
赵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8-19
针对安庆市双季稻生产的现状,提出通过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提高双季稻生产水平以及加强协作以促进安庆市双季稻生产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双季稻田冬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对比研究了"冬闲-双季稻"和不同的"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相比,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土壤容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冬种大麦模式的降低幅度最大;所有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钾含量都有一定的增加,但冬种豌豆模式的土壤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降低了。综合全部指标来看,稻田冬季种植蚕豆模式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再生稻“一种两收”,解决了水稻“双改单”的困扰,又成功解决了水稻“单改双”中劳力紧张、粮食产量低和种植效益差的现实问题,缓解了劳力紧张、稳定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种植效益,堪比双季稻种植模式,具有“一种两收三头好”优越性的稻作制度。晶两优1468系湖南百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晶4155S为母本,以R1468为父本选育的两系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再生能力好、抗逆性强、两季米质优良。晶两优1468为优质型水稻品种,2019年被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评定为重点推广的再生稻品种之一,也是浏阳市近年来作为优质稻推广的当家品种之一。本文着重介绍晶两优1468在浏阳市作再生稻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新化县水稻“压单扩双”瓶颈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新化县双季稻生产情况,分析了当前制约水稻"压单扩双"的瓶颈,即双季稻种植效益偏低、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全程机械化操作较难和高产稳产栽培风险大,从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合理规划种植区域、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强化技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水稻"压单扩双"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江西省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提高江西省水稻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及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江西省水稻生产、区域分布及种植收益情况,分析其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江西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居全国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位;2004~2014年江西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划为双季稻种植区和单、双稻混作区两大类型、10个主区,其中,赣北丘陵平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最大(32.77%);江西省稻谷总产值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波动,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单产较低;缺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品种;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延伸产品少、品牌效应不强;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水稻品种竞争力,提升水稻生产要素竞争力,提升政策竞争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江西省稻米区域品牌,以促进江西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水稻生产变化和特点及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水稻生产的发展变化历程和特点,认为南方水稻存在生产地位下降、“双改单”难以有效逆转、“粳稻化”趋势显现、长江中游成为新的增长级等特点;指出南方水稻存在资源约束困境难以摆脱、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小规模生产格局难以改变、普惠制补贴政策效应难以持续等问题。提出稳定南方水稻生产,要继续稳定种植面积、强化科技能力、培育新型主体、调整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水稻丰产栽培集成模式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结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针对湖北省四大稻作区的4种丰产栽培集成模式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其中鄂东南"三熟三高"模式全年水稻双季产量(公顷产量,下同)达到18495kg,经济效益比常规栽培增加4 260元,纯收益高,边际成本低;鄂中"稀、控、重"模式产量达到12 099kg,纯收益比常规栽培增加2 970元;"轻型栽培"模式产量达到9 195kg,纯收益比常规栽培增加2 220元;鄂西北"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模式产量达到7 815 kg,纯收益比露地移栽水稻增加2 625元;农民评价"轻型栽培"模式综合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推广中熟晚粳稻杂交水稻嘉优2号。[方法]经各地试验示范,观测其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并总结其栽培技术。[结果]该品种表现出熟期早,适应性广,易栽培种植,抽穗期耐高温性能强,穗大粒多,产量高,抗稻瘟病,米质优,食味好等优点,于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该品种适宜在浙江、安徽、湖北等省作单季和连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7.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since the 1980s in China has become a consens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agriculture or even cropping system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cientists. In this study,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and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07 were analyzed. Also, the possible change of crop yield caused by planting limits displacement during the periods 1950s-1981 and 1981-2007 was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recognize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climatic indices were employed. According to the indices of 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for cropping systems,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and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during two periods, including the 1950s-1980 and 1981-2007, were drawn with AreGIS software.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during the 1950s-1980, the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cropping system during 1981-2007 showed significant spatial displacement in Shaanxi,Shanxi,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 and Beijing municipality, China. The northern limits of triple cropping system showed the maximum spatial displacement in Hunan, Hubei, Anhui,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China. Without considering variety change and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of main planting patterns would increase about 54-106% if single cropping system was replaced by double cropping system, which turned out to be 27- 58% if double cropping system was replaced by triple cropping system. In Liaoning, Hebei, Shanxi, Shaanxi,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s, Inner Mongolia and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s, China,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during 1981-2007 moved northward and expanded westward in different degrees, compared with those during the 1950s-1980.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would averagely increase about 25% in the change region if the spring wheat was replaced by winter wheat. In Zhejiang, Anhui,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China, the planting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rice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would increase in different degrees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t resource.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moved southeastward in most regions,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decrease of local precipitation in recent years. During the past 50 yr, climate wanning made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move northward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both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cropping system change would cause the increase of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in the change region. However,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moved southeastward due to th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动态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星地多源数据,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空间信息提取、双季稻发育期动态图组制作及研究区逐日平均温度反演的基础上,结合冷害监测指标,实现多要素相协同的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动态监测,为农业部门及时准确地应对双季稻冷害,减少冷害损失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南方双季稻区190个气象站点1951-2011年逐日气温数据,计算各站点≥10℃的多年平均积温。根据各站点多年平均积温与其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多年平均积温推算模型。通过所获模型得到研究区积温空间分布图。按照南方双季稻安全生产积温阈值≥5 300℃·d的指标,扣除研究区内积温小于该值的区域,制作南方双季稻积温区划图。利用 MODIS MCD12Q1 分类产品获取了 2001-2010 年 10 年的谷类作物分布图。将以上两步结果叠加求交集,提取南方双季稻种植区空间信息;利用南方双季稻区167个农业试验观测站点1981-2011年的水稻发育期资料,计算各个站点双季早稻主要发育期出现的多年平均日期。依据发育期多年平均日期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获取各主要发育期回归拟合分布图。在拟合结果残差订正的基础上,将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重点监测时段前后两幅发育期静态图,通过EVNI+IDL编程,制作双季早稻发育期动态图;利用AMSR_E_L2A 89 GHz升轨和降轨垂直极化亮温、地理因子与气象站日平均气温建立多元混合回归拟合模型,通过所获模型反演研究区2010年2-5月逐日平均气温。【结果】对研究所建多年平均积温推算模型,利用未参与建模的90个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验证,观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289℃,这一估测精度能够满足研究所需。双季稻积温区划与MODIS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叠加求交集,提取的双季稻种植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26%。通过该步骤一方面提升了双季稻冷害监测结果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使双季稻冷害实时监测在还没有获取当年准确种植位置信息前就能有效开展起来;对研究所获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重点监测时段(早稻播种期至返青期)两幅发育期静态图,采用未参与建模的 59 个农业试验站观测数据进行验证,观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5.68和4.24 d,模型精度符合要求,试验结果可以于后续分析;研究将遥感数据与地面数据相结合通过混合建模反演逐日气温,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微波遥感受天气影响小的特点,克服了南方常年多云的天气条件,使模拟的日平均气温的RMSE为1.69℃。微波数据的加入使日平均气温估计精度提高了0.35℃。研究对2010年南方双季稻春季冷害的动态监测结果与农业统计部门报道的当年南方双季早稻冷害在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相吻合。【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冷害监测方法具有普适性,能够实现对南方双季稻大范围冷害的同步跟踪监测,对其他作物大范围冷害监测同样也适用。  相似文献   

19.
广东福寿螺暴发危害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广东部分地区福寿螺的暴发危害状况,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省19个地级市福寿螺暴发危害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约有50%的受访农民认为,每年大约有1/2的稻田遭受到福寿螺危害,若不采取控制措施,38%的受访农民认为减产将超过50%;杀螺剂和人工拾取是农民防治福寿螺的主要方式;福寿螺通常会被作为动物饲料加以利用;广东地区双季稻的种植模式受福寿螺侵害的风险较高。针对存在问题及危害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