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贵州杉木林的林地质量及其低效林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贵州省杉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以《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林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2013年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成果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贵州省杉木林林地质量及低效林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贵州省杉木林林地质量主要为Ⅲ~Ⅳ级,占全省杉木林总面积的97.30%;杉木资源集中分布在黔东南州的锦屏、黎平和从江等9个县的中心产区,其余8个市(州)也有零星分布;全省杉木低效林面积78.45万hm2,占全省杉木林总面积的58.31%,其分布与岩溶石漠化状况基本一致,与林地质量呈反比,杉木林的林木质量和产量普遍较低。提出了规范林地管理、强化苗木质量、加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降低低效林产生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贵州省杉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以《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林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2013年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成果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贵州省杉木林林地质量及低效林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贵州省杉木林林地质量主要为Ⅲ~Ⅳ级,占全省杉木林总面积的97.30%;杉木资源集中分布在黔东南州的锦屏、黎平和从江等9个县的中心产区,其余8个市(州)也有零星分布;全省杉木低效林面积78.45万hm2,占全省杉木林总面积的58.31%,其分布与岩溶石漠化状况基本一致,与林地质量呈反比,杉木林的林木质量和产量普遍较低.提出了规范林地管理、强化苗木质量、加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降低低效林产生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马帅兵  李昌来  周忠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94-14097
介绍了油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方法和评价依据,以此为依据对贵州省油茶林栽培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将贵州油茶林栽培区划分为3个等级: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较适宜栽培区。其中最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部和南部地区,为油茶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1.90%;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00%;较适宜栽培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30%。  相似文献   

4.
对闽南沿海贫瘠地马尾松低效林进行改种成马占相思和木荷混交林试验,通过对8年生混交林生长、土壤肥力、林下枯枝落叶以及林相状况等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混交林中马占相思和木荷长势都很好,林分保存率达90%,郁闭度达85%,混交林中马占相思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9.81 m和8.53 cm,木荷树高、胸径分别达7.42 m、6.56 cm。而未改造的马尾松低效林26年生平均树高5.25 m、平均胸径4.91 cm,郁闭度45%;混交林土壤肥力、林分小气候以及林相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改造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涂礼坚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7):31-32,138
该研究对福建雄江黄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福建青冈林、马尾松+丝栗栲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青冈林、甜槠林、毛竹林、映山红灌丛等8个不同植被类型林地的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在2.0×10~5~5.4×10~6cfu/g。其中,芽孢杆菌数量为1.0×10~4~6.2×10~4cfu/g,优势种主要有腊状芽孢杆菌(B.cereus)、圆孢芽孢杆菌(B.globisporus)、多粘芽孢杆菌(B.polymyxa)、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蕈状芽孢杆菌(B.mycoides),其中腊状芽孢杆菌在各林地中所占比例较高,达14.7%~40.0%。放线菌优势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分布于7个类群中。真菌优势种群主要有9个属,其中木霉(Trichoderma)、青霉(Penicillum)、镰刀菌(Fusarium)和曲霉(Aspergillus)占比例较高。不同林地之间,细菌、真菌数量以马尾松+丝栗栲林最大,芽孢杆菌数量以马尾松林最大,放线菌数量则以马尾松林土壤最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广西森林碳储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函数和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的含碳率,估算了广西森林植被的碳储量与碳密度,分析了不同优势种和龄组的碳储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西不同林地类型的总碳储量为1.97×108t,平均碳密度为14.87 t/hm~2,其中乔木林和灌木林的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99.86%;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大小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其中中龄林和幼龄林碳储量占全省乔木林碳储量的72.21%。天然林的碳储量高于人工林的碳储量,天然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占天然林碳储量的77.28%,人工桉树、杉木和马尾松等林分占人工林碳储量的87.32%;用材林、防护林和经济林三大林种的碳储量占全省乔木林碳储量的93.24%,其中用材林的碳储量最高,占60.08%,而碳密度表现为特用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  相似文献   

7.
李东 《甘肃农业》2012,(3):47-48
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2%,分布于全省10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0%,沙化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五位,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亿元。截至2009年底,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9.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5.12%,分布于全省10个市州的37个县市区。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8.0%,沙化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五位,是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利用贵州省龙里林场哨上工区同一造林地上前后2 次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密度试验林11 年生和17 年生长情况的调查测定资料, 进行2 代连栽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立地指数16m 左右, 立地质量中等的造林地, 以3 种不同密度连续栽培的2 代马尾松人工林, 第2 代林分的平均树高和优势水平均高, 均接近或超过第1 代林分。所分析的几个土壤养分指标大多数项目均是第2 代林分高于第1 代林分, 基本上未出现生产力水平下降和地力衰退现象。因此, 试验研究地区立地指数在16 m左右的造林地, 第1 代马尾松人工林采伐后, 可以再次营造第2 代马尾松人工林。表3 参15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工林近自然改造,调控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低效林林分结构,探明马尾松人工林不同面积林窗下,凋落叶可溶性有机碳(DOC)释放规律。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人工林7种林窗(100、225、400、625、900、1 225、1 600 m~2)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面积林窗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红椿(Toona ciliata)、樟(Cinnamomum camphora)、桢楠(Phoebe zhennan)等凋落叶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损失率。结果表明:(1)林窗面积对凋落叶DOC损失率有显著影响。中小面积林窗(225~625 m~2)内凋落物的DOC损失率高于其它面积林窗。(2)经过1 a的分解,4种凋落叶的DOC损失率为61.55%~90.06%,其中:DOC损失率红椿最高,马尾松最低。(3)凋落叶的DOC损失主要集中在分解前期(0~90 d),此后凋落叶的DOC损失速率不断降低,且不同凋落物之间DOC损失速率的差异不断减小。因此,在马尾松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可利用中小面积林窗这一显著作用,引入乡土阔叶树种红椿、樟、桢楠,加速马尾松人工林的物质循环,维持林地肥力。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养分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森林组分的易变性、对干扰的反作用、养分的储备及其流动规律等角度,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并对刺槐(R obin ia p seud oacacia)、兴安落叶松(L arix gm elin ii)、油松(P inus tabu laef orm is)和杉木(Cunn ingham ia lanceola ta)4种人工林进行了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4种人工林的养分均以钝性储备为主,土壤中的N,P,K,C a和M g养分贮量占整个系统对应养分总贮量的比例均大于92%,而且土壤养分均基本保持平衡或发生微弱亏损(年亏损率0.046%~0.121%),而整个生态系统的养分均基本保持平衡或发生微弱盈余(年盈余率0.005%~0.016%);与其他人工林相比,刺槐人工林为高吸收、高归还、快速循环、养分浪费型(较低养分生产力),其养分流速明显高于其他林地,预示刺槐林在面对微小干扰时具有较强的恢复力,但面对严重的干扰时其恢复力较差。同时作者提出,进行生物地球化学分类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用材林林价测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用材林林价测算方法概括为三条途径,成本,收益及市价途径。分析了近年来用材料林价测算理论的发展,最后,对利息与利润是否都计入林价及利润率是否随营林过程发生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森林旅游具有时空差异性、野趣性、娱乐性、知识性、保健性等特点。在开发森林旅游时,要协调好森林旅游与森林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开发、规划、设计和管理森林旅游中的每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试论长白山森林的采伐与更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白山森林是水源用材林,森林覆被率65.2%。森林龄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成过熟林多,更新的幼令林少。一、原始林的采伐更新,应考虑更新树种,森林环境条件,进行生态摸拟。应用生态型的采伐更新方式进行。更新树种为耐阴的云杉、冷杉、红松等树种时,采用择伐方式。更新树种为喜光的落叶松或杨树等阔叶树种时,可采用1—2ha内的小面积皆伐,保证上方光照,以利更新。二、次生林采伐更新方式,可结合改造进行,以窄带皆伐(10—15m宽)或团状择伐为主,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15.
基于湖南省慈利县二类调查数据,根据森林主导功能的差异、森林林种种类和坡度的不同,将慈利县森林划分成不同的森林功能区,并基于森林功能区按照树种的不同将其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经营小班。最后,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绘制出森林功能分区图和经营小班划分图。结果表明,公益林的面积多于商品林的面积,其中特殊公益林区和一般公益林区面积为1 290 hm2,限制性商品林和一般性商品林面积为1 144 hm2,马尾松和杉木是主要的经济树种。划分经营小班有利于森林的分类经营,为实现林业从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向发挥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经营方式转变提供条件,进而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并为促进森林经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其主要内容之一是森林资源林种结构调整 .该文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森林资源结构调整原则和森林分类经营技术指标 ,结合承德县五道河林场的实际情况 ,调整了五道河林场的森林资源结构 ,商品林的比重由原来的 99% ,下降到 6 1%和 2 5 % ,森林资源结构调整后能明显提高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量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防护林经营及演替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防护林作为吉林省西部第一代防护林是很好的。由于杨树春季风沙干旱时期正处无叶状态,影响防护效益。第二代防护林,应由杨树防护林,樟子松防护林组成的格局更替。第三代防护林,应演替成樟子松防护林,针叶混淆防护林杨树防护林混合的格局。防护片林下应引入亚乔木、灌木,下草,使形成垂直多级郁闭的立体结构,发挥更大生态防护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国内外林业政策研究的发展状况及趋向,做了简要的分析论述;依据我国国情和林情的主要特点,分析和阐明了加强林业政策学科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积极开展林业政策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论述了林业政策体系的构成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合理森林覆被率与林种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针对我国深入进行林业经营机制改革,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启动天然保护工程的几个重大实质性的问题,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初步确定了黑龙江省森林被率以51.56%为宜。林种结构确定为:生态公益林占63.20%,商品林占36.80%较为合理,有宜于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和天然林保护。  相似文献   

20.
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在国际上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在中国还缺乏一套统一的判定标准及区划体系。将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划体系和中国县级森林经营区划体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找出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区划方法。这样既使得原森林经营区划体系得到了加强和补充,又避免了2个系统独立存在而造成区划成果对森林经营指导意义不强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