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野岸 《昆虫天敌》1990,12(1):40-47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此函数可看成昆虫种群生  相似文献   

2.
寄生蜂是一类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产卵时把自身携带的多种寄生因子(毒液、多DNA病毒等)注入寄主体内,由此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功能、营养代谢等以保证其后代在寄主体内或体上的成功发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昆虫学家对多种寄生蜂及其寄主构成的体系开展了寄生蜂调控寄主生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本文主要对我国昆虫学者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相似文献   

3.
寄生蜂的过寄生现象是经常发生的。Ullyett(1949)认为,一种有效的昆虫寄生蜂,往往以蜂卵在寄主上的分布这种方式来使其达到最高存活率。Smith(1916)指出,由于蜂卵在寄主上的分布不同,形成了过寄生。关于过寄生对寄生蜂种群繁殖率的影响,国  相似文献   

4.
黑卵蜂(Telenominae)是一种卵寄生蜂,为多种农林害虫重要天敌。国外许多研究表明,黑卵蜂比赤限蜂更有效,不少黑卵蜂是控制某些不为赤眼蜂攻击的寄主类群。在中国,也有不少研究肯定这种天敌的控制作用。但因黑卵蜂寄主专一、中间寄主卵缺乏而无法进行大量应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其人工寄主卵。松毛虫卵是多种黑卵蜂的中间转换寄主,本研究分析其卵内含物,试图为进一步研制人工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菜蛾盘绒茧蜂的主要寄生因子(多DNA病毒、毒液和畸形细胞)对寄主小菜蛾生长和发育的影响.通过利用结合假寄生和过寄生方法,证明寄生蜂寄生因子对寄主生长和发育有明显影响.结果显示,假寄生初期,寄主体重降低;但到后期,当未寄生寄主正常化蛹后,假寄生寄主继续取食、发育,寄主末龄幼虫期显著延长,不能化蛹,成为超重幼虫,最大体重可达10.52mg.正常寄生后,寄主的发育与未寄生寄主相比,始终处于抑制状态.过寄生对寄主生长、发育的抑制程度加剧.研究结果表明,假寄生与正常寄生后寄主的生长和发育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畸形细胞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寄主卵上引诱赤眼蜂产卵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良武 《昆虫天敌》1993,15(3):101-105
本文报导一种引诱赤眼蜂在《鄂协Ⅱ号》人工寄主卵上产卵的引诱剂。这种引诱剂的主要成份是廿三碳烷和聚乙烯醇水溶胶.仅用7%的聚乙烯醇水溶胶涂于人工寄主卵表,在蜂卵比为3的情况下其寄生率、化蛹卵率和羽化卵率比对照分别高56.25%、37.87%和16.67%.在上述聚乙烯醇水溶胶中添加廿三碳烷(1—5 ppm)涂于人工寄主卵表,其引诱赤眼蜂产卵的效果更好,在蜂卵比为3.5的情况下,寄生率和化蛹卵率分别可达100%和81.25%.这种引诱剂的研制成功为用《鄂协Ⅱ号》人工寄主号》人工寄主卵工厂化繁殖赤眼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许多膜翅目寄生蜂在寄主栖息地和寄主定位过程中受化学刺激物的支配(Weseloh,1981;Noldus,1989),在寄主定向和接受行为方面,赤眼蜂利用多种来源于寄主的化学刺激物——利它素(Nordlund等,1976)。寄主鳞片及鳞片正己烷提取物可增强赤眼蜂寄主搜索反应和提高对寄主的寄生率(Lewis等,1972、1985;Shu等,1986;Noldus,1989;王锦举等,1990)。玉米螟赤眼蜂是亚洲玉米螟的优势卵寄生蜂(张荆等,1990),引进到德国后经室内研究表明,其对欧洲玉米螟卵的偏嗜性很强,箱笼及温室条件下对欧洲玉米螟卵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文山州的玉米霜霉病,是由玉米指梗霉(Sclerospora maydis)引致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发病地块损失率5—10%,严重者高达60%以上。该菌在当地的越冬寄主为甜根子草(Saccharum spontaneum L.)。越冬寄主分布广泛,初侵染菌量极大,加上该菌对常用杀菌剂抵抗力较强,多年来未能找到理想的防治措施。1984年采用瑞毒霉浸种与喷雾防治,效果良好。供试药剂为50%  相似文献   

9.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行为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白蛾周氏啮小蜂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后,先进行交配(无重复交配现象),随后咬一“羽化”孔爬出,其余的成蜂个体均从该孔羽化而出。刚羽化的雌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雌蜂能咬破寄主化蛹时作的薄茧而到达蛹体产卵。有的雌蜂爬附于寄主老熟幼虫体上待其化蛹后再产卵寄生。一头寄主蛹中可出124~365头小蜂,雌雄蜂性比为44~95∶1。雌蜂在21℃时的寿命为15天。成蜂向光性很强。卵为牡蛎形,半透明,刚产时长0.054~0.065mm,产后1小时左右迅速吸水膨大,体积几乎为初产时的3倍。幼虫蛆形,无头无足,以寄主体内的血淋巴及器官组织为食。寄主蛹内的物质被取食殆尽,只剩下空蛹壳时,幼虫老熟,随即化蛹在寄主蛹内。在自然界,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稻叶蝉天敌——螯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初步调查,广西各地寄生于稻虱、稻叶蝉的螯蜂种类颇多,经鉴定初步定名的有10种(有的种类只能暂定属名),即(1)稻虱褐螯蜂(或稻虱红螯蜂)Haplogonatopus japonicus、(2)稻虱黑腹螯蜂H.atratus、(3)稻虱小黑螯蜂Haplogonatopus sp.、(4)稻虱黄腿螯蜂Pseudogonatopus flavifemur、(5)稻虱大黑螯蜂Pseudogonatopus sp.、(6)黄带黑腹螯蜂Pseudogonatopus sp.、(7)双色螯蜂Echthrodelphax bicolor、(8)叶蝉黄足黑螯蜂Chelogynus sp.、(9)叶蝉褐螯蜂Epigonatopus solitarius、(10)叶蝉黑螯蜂Neogonatopus sp.,其中以(1)~(5)、(9)和(10)几种发生量较大。上记10种螯蜂可以分为三个类群,一为雌成虫具翅两对,包括双色螯蜂和叶蝉黄足黑螯蜂两种。二为以叶蝉类为主要寄主,前足第5跗节内侧中央有纵行隆脊,脊上有排列紧密的乳头状突一列,爪内侧有一纵沟,如叶蝉褐螯蜂和叶蝉黑螯蜂属之。三为以稻虱类为主要寄主,前足第5跗节内侧无纵隆脊,而具两列乳头状突,爪内侧无纵沟,上记其余6种属这一类型。在饲养情况下,上记几种螯蜂的生活史历期差异不大,一般在5~9月间一个世代的发育历期为16~29天,10月以后至3月以前的世代历期显著较长,越冬世代有长达184天的。通常以老熟幼虫结茧过冬,但冬期亦可见到蛹和成虫。被螯蜂寄生的寄主,一般被寄生后仍能活动取食长大,但蜂卵孵化后常形成蜂的幼虫囊突出于寄主体表,可与健康寄主相区别。蜂幼虫接近老熟后离开幼虫囊和寄主,爬至禾苗或杂草上吐丝结茧,准备化蛹,寄主才死亡。  相似文献   

11.
 年以来,水稻黄化病(Giallume)已成为意大利水稻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它是由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和麦无网长管蚜非专化性传播的大麦黄矮病毒RGV株引起的病害。目前种植的老品种都感病,产量损失5-100%。
水稻感染大麦黄矮病毒后的典型症状是叶片退色成黄色至橘红色,病叶主脉黄化,分蘖减少,病株矮缩,花器枯萎,以至坏死。
RGV株系为典型的持久性类型,经过循迥期后。蚜虫可传毒较长时间。除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稻状李氏禾(Leersia oryzoides)为病毒寄主外,栽培的禾谷类作物,如玉米,燕麦也是RGV寄主。  相似文献   

12.
蜚蠊旗腹蜂[Evania appendiganter(L.)]是蜚蠊卵荚寄生蜂的一种。在浙江省已有4个地区(上虞县、杭州市、温州市、台州地区)发现有分布。该蜂主要以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卵荚为寄主,其它寄主有褐斑大蠊(Plattina concinna)、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该蜂在国外也有广泛分布。寄主有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东方蠊(Blatta orientalis)和德国小蠊(BIattella germaniaa)等。  相似文献   

13.
寄生蜂引起的寄主昆虫寄生性去势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寄生物寄生后,通常会破坏寄主的生殖器官,抑制寄主内生殖系统的发育,这种现象被称为寄生性去势.在众多类型的寄生物和寄主系统中,这种寄生性去势现象普遍发生,但较少涉及机理的研究报道.本文着重评述了在内寄生蜂-寄主昆虫体系中,寄生蜂引起的寄主昆虫寄生性去势的生理机制及寄生因子在其中所起的生理作用.以期为今后探索从生殖调控入手的害虫防治新策略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生化分析法分析寄主为豌豆、芸豆的朱砂叶螨转移到芸豆后对螨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寄主的朱砂叶螨危害芸豆时均能诱导虫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当寄主植物为芸豆的朱砂叶螨为害新鲜芸豆后,GSTs酶活力变化趋势呈先下降后上升,而寄主植物为豌豆的朱砂叶螨GSTs活力变化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但两种寄主下的AchE,SOD活力变化总体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且相对于接触过的寄主,未接触的寄主更能引起朱砂叶螨的快速应对。朱砂叶螨在同种寄主之间和不同种寄主间转换的生理适应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西花蓟马寄主选择性与寄主物理性状及次生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西花蓟马对6种蔬菜寄主(甘蓝、莴苣、黄瓜、茄子、芹菜和大蒜)的选择性,及其与寄主物理性状(颜色、叶毛数和叶片厚度)和次生物质(单宁酸、黄酮和总酚)的关系,采用非自由选择法,以每雌每天所孵化的子代若虫数为选择性指标,探讨其与寄主叶毛数、叶片厚度和次生物质的关系;采用叶碟法观察西花蓟马成虫对颜色的自由选择。以每雌每天所孵化的子代若虫数为选择性指标表明,西花蓟马对6种寄主的选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甘蓝>莴苣>黄瓜=茄子>芹菜=大蒜,而西花蓟马对叶片颜色的选择趋性为甘蓝>莴苣>芹菜>黄瓜>大蒜>茄子。相关分析表明,西花蓟马的选择性与寄主的叶毛数(R=-0.073,p=0.890)、叶片厚度(R=-0.683,p=0.135)和总酚含量(R=-0.023,p=0.966)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寄主的单宁酸和黄酮的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p=0.042)和-0.820(p=0.046)。单宁酸和黄酮的含量对西花蓟马的寄主选择性有很大的影响,其含量越高越不利于西花蓟马的寄主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Wesmael)对其寄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的寄生作用,在室内研究了斑痣悬茧蜂对2、3和4龄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率。结果表明斑痣悬茧蜂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的预测,对3龄寄主幼虫的攻击率大于对2龄寄主,对后者的攻击率又大于对4龄寄主幼虫的攻击;寄主处理时间随寄主龄期增大而延长。此外,斑痣悬茧蜂的搜寻效率随寄主密度增加逐渐降低,相同寄主密度下,斑痣悬茧蜂对2、3龄寄主幼虫的搜寻效率均高于对4龄寄主幼虫的搜寻。研究结果说明,斑痣悬茧蜂对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寄生作用大于对高龄幼虫的寄生。  相似文献   

17.
 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orthotospoviruses)是严重危害云南蔬菜等重要农业经济作物的病毒病原之一。采用血清学检测、小RNA深度测序以及RT-PCR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主要作物寄主(番茄、辣椒、油麦菜)、重要中间寄主(鬼针草)和传毒介体(蓟马)中鉴定到TSWV、TZSV、PCSV和INSV 4种病毒,其中TSWV为该地区的主要优势病毒,而PCSV则是首次报道侵染鬼针草。通过对云南番茄斑萎病毒病害重病区作物寄主、中间寄主及蓟马三者进行病毒种类分析研究,明确TSWV为引起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作物的主要病毒,TZSV、PCSV和INSV零星发生于不同寄主中。  相似文献   

18.
寄主对拟寄生昆虫产卵行为的防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行为和形态学方面综述了寄主昆虫防御寄生昆虫产卵的不同方式,对研究寄主昆虫这种防御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植物的形态结构与抗病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寄主植物表现出种种防御病原物的特殊能力,这种防御能力在病理学上称为抗病性(resistance)。长期以来。人们对各自所观察到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对抗病性进行了描述和分类。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寄主饲养的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lett)幼虫与蛹的低温耐受性差异, 选择西葫芦Cucurbita pepo、节瓜Benincasa hispida和黄瓜Cucumis sativus饲养多代的瓜实蝇老熟幼虫和不同日龄的蛹, 分别测定其过冷却点、结冰点和在不同低温下的存活率,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瓜实蝇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 取食节瓜的老熟幼虫的结冰点[(-5.33±0.23)℃]最低, 且与取食黄瓜的种群没有显著差异;取食节瓜的蛹的过冷却点与结冰点均最低, 其中1日龄、3日龄和5日龄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9.28±0.30)℃ 和 (-15.06±0.34)℃, (-20.97±0.40)℃ 和(-17.33±0.39)℃, (-20.08±0.46)℃ 和 (-16.39±0.46)℃。取食节瓜和黄瓜的老熟幼虫在3、6℃和9℃下暴露1 d, 其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取食西葫芦的老熟幼虫;节瓜种群的1日龄蛹在3℃和9℃下暴露1 d时, 其存活率都显著高于黄瓜和西葫芦种群的1日龄蛹的存活率。寄主植物可影响瓜实蝇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及低温存活能力, 与其他寄主种群相比,瓜实蝇节瓜种群老熟幼虫和蛹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