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污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桶试验,研究了污水、稀释污水、再生水和清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中淀粉、蛋白质、氮、磷、钾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水质灌溉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籽粒中重金属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灌水定额相同时,4种不同水质处理,小麦籽粒中粗蛋白质的含量为污水>稀释污水>再生水>清水,且污水中粗蛋白质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其他水质处理;低灌水定额时,污水、稀释污水和再生水处理与对照相比分别增产12.71%,9.57%和1.14%;高灌水定额时,污水、稀释污水和再生水处理与对照相比分别增产12.22%、5.05%和2.12%.污水、稀释污水和再生水与清水相比,小麦籽粒中的重金属含量无显著差异,其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教远小于1.未形成污染.  相似文献   

2.
宝鸡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宝鸡市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国家《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GB1 5 61 8- 1 995 )为标准 ,则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未超过二级标准 ,个别样点As、Cd污染较重 ,各元素污染顺序为As>Cd >Zn >Pb >Cu >Cr。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纲要》中土壤污染分级为标准 ,Cd的污染等级为中污染级 ;As、Zn为污染级 ;Cu为警戒级 ;Cr、Pb为安全级。各元素污染顺序为Cd >As>Zn >Cu >Cr >Pb。调查分析发现 :污水灌溉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应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运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治理污染。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蔬菜污染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对西安市4个郊区蔬菜中重金属、硝酸盐、化肥和农药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得出,西安市蔬菜中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尤其铅超标率较高,而且明显高于陕西省其它5大城市;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也较高,但亚硝酸盐含量低,基本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相应的蔬菜污染,尤其是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含氮肥料;此外,增塑剂对蔬菜也有影响。本文针对造成这些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适合西安市蔬菜污染的防治措施,即严格控制污水灌溉和污泥的施用;科学合理施用氮肥,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肥料和低残留农药;建立监测网络体系,对蔬菜市场进行流动监测;发展无污染蔬菜生产基地;建立大型的销售公司统一调度蔬菜等。  相似文献   

4.
植物修复技术前景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据我国农业部调查,在全国约1.40×10~6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重金属主要通过大气沉降、污水、固体废弃物、农用物资、农药等进入土壤。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特点,因此治理和恢复的难度大。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评价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本研究在分别进行土壤和作物污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同时反映农田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土壤-作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并对焦作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科学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矿井水污灌农田(F1样地)和煤矸石污染农田(F2样地)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239.60和178.42,达到中等水平,在矿区公路侧农田(F3样地)土壤达到轻微生态风险水平。根据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籽粒中重金属风险进行评价,F1、F2和 F3三个样地小麦籽粒中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均达到重度污染水平。采用土壤-植物系统协同评价模型对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风险评价,F1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为48.4,达到重度污染水平、F2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为54.4,达到中度污染水平、F3样地的污染等级分值76.8,为轻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6.
水、肥、气、热、光是保障作物生长发育的五大要素,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但用水量大,还会导致土壤通气性不足、团粒结构破坏,五要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造成土壤板结、盐碱化等土壤退化现象,从而土壤肥力质量下降,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综述了加气灌溉研究背景、加气灌溉条件下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加气灌溉对土壤和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加气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总结了加气灌溉对土壤微环境、酶环境、营养环境和作物根系的影响规律以及加气灌溉对土壤微环境和作物根系的调节机理。大量研究表明,加气灌溉能够有效改善根区土壤结构和水力学特性,增强作物根区土壤通透性,明显增加作物根区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提高土壤中过氧化氢酶与脲酶活性,改善作物根区土壤微环境;加气灌溉可以增加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促进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作物增产高达10%以上。最后总结了现阶段加气灌溉还存在加气设备研发、加气时间与频次问题以及加气灌溉对土壤、微生物、作物根系、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机制问题,提出了目前加气灌溉处于定量研究的探索阶段,还需要对加气灌溉中水-土-气-作物的耦合机制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中按土壤利用方式将金川区分为矿业活动区、农耕区、城市活动区和未开发区,调查了金川区表层土壤中As、Hg、Cr、Ni、Cu、Zn、Cd和Pb含量及分布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土壤重金属来源,并利用地累积指数评价了重金属污染情况。结果表明金川区土壤Hg、Cr、Ni、Cu、Cd和Pb高于甘肃省土壤背景值,Ni含量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各分区内Ni和Cu均高于甘肃省土壤背景值。土壤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其次为城市交通、燃煤和污水灌溉。地累积指数表明金川区Cu和Ni污染最为严重,各分区污染程度表现为:矿业活动区>农耕区>城市活动区>未开发区。  相似文献   

8.
我国污水灌溉存在问题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是我国面临的两大问题。为真正实现污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在介绍污水灌溉的基本概念和机理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农业污水灌溉实践中存在的水质超标、管理混乱、研究工作滞后等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污水灌溉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灌溉前要对污水进行处理,并加强对污水灌溉的规范化管理,深入、系统地开展污水灌溉的科学研究工作等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依据河北省栾城县最新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与水化学等资料 ,在综合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埋深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由于长期利用石家庄市的城市污水进行灌溉 ,区内地下水水化学场已发生明显的改变 ;长期的超采地下水 ,使得本区的地下水位埋深逐年增大。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埋深特征表明 ,在解决本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时 ,除考虑利用各种节水措施改变目前存在的传统灌溉制度外 ,还必须考虑区内污水灌溉对地下含水层污染的可能性 ,防止污染地下水。  相似文献   

10.
腐植酸是农田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土壤生命最具活力的核心物质。针对旱地农业发展中土壤结构退化、水肥利用效率低和作物低产低效等核心问题,总结了我国生物腐植酸和煤基腐植酸等腐植酸资源及其行业发展进展,分析了腐植酸组成特点及其在改良土壤结构和维持土壤酸碱平衡、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改善作物品质和降低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的作用原理,开展了腐植酸在酸化地、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在废弃地土壤结构改良以及水肥保持中应用的研究,对研发的腐植酸保水肥剂、腐植酸土壤改良剂和重金属污染地治理的材料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介绍。针对我国旱地农业发展态势和腐植酸在旱区土壤改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腐植酸产品研发和应用技术在旱地农业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流域缺水、支流水质污染和污水灌溉面积的增加对环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适当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是一种稳定的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利用污水资源的主要用途之一是灌溉农田。处理后的城镇生活污水回用农业的潜力极大、具有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然而,城镇生活污水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地下水和地表水)可以造成潜在的影响、必须制定处理后回用农业的标准、使用技术和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2.
蓝田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分析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粗铅冶炼活动对周边土壤的污染情况,防止重金属再污染和修复改良已污染土壤,对蓝田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并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该区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距冶炼厂100 m处的表层土壤中Pb、Zn、Cu、Cd四种重金属的含量最高,分别达1 341.693、188.877、251.015、21.810 mg/kg,依次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3.833、0.630、2.510、36.349倍.随着距离的增大,重金属含量大体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分布状况;剖面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从表层到深层递减,0~35 cm范围各层含量变化幅度较大,35 cm以下基本上趋于稳定.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表层土壤和剖面土壤各样点的综合污染指数均远大于3,说明该区农田土壤已处于重度复合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干旱区敏感性较强的荒漠—绿洲过渡带上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污染现状,对夏尔希里地区两种典型植被群落下各重金属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相关性和综合污染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具有表聚现象,其含量在0~30 cm㎝处相对较高,在50~60 cm处较低;土壤重金属各特征值的分布表现为:芨芨草群落羊草群落;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中,Cr,Cu,Pb在研究区西部分布相对较高,Zn规律性分布较强整体呈东高西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中,芨芨草群落下土壤重金属较有机质间的相关性明显大于羊草群落(P0.05);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羊草群落下各重金属污染指数均小于芨芨草群落。  相似文献   

14.
对近10多年来地面灌溉水流运动数值模拟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急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把地面灌溉入渗参数和糙率的确定问题,不同地区和作物条件下合理的田块尺寸与灌水要素的优化组合研究及经济合理的田间土地平整度及平地模式的研究,长畦分段灌、阶式水平畦灌、覆膜灌溉条件下的水流运动和合理灌水技术指标的研究,浑水灌溉和土壤气阻对地面灌溉水流运动的影响机理研究等作为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对畜禽的危害及其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重点阐述了几种主要重金属的污染和对畜禽的毒害作用,并且提出了重金属污染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流域典型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石羊河流域典型工业区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和特征,用富集系数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已受到严重污染,污染最重的Ni、Co、Cu的浓度以冶炼厂为中心呈扇形分布,距离越远,浓度越小。污染程度与研究区的气象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下风向污染程度大,背风向小。其污染程度顺序为:Ni>Co>Cu>Cd>As>Hg>Cr。污染源的空间差异性引起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不同,不同功能区达到生态危害程度的顺序依次为:农业土壤>工业土壤>住宅土壤。石羊河流域典型工业区土壤中存在着潜在的化学定时炸弹,多年来研究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居高不下,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增加了起爆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为快速地了解玛纳斯流域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在Landsat 8 OLI的基础上引入DEM数据进行地形校正,同时对地形校正后的反射率进行倒数、导数和对数等数学变换,从每种变换中筛选出与土壤各重金属相关性最高的波段构建土壤各重金属PLSR预测模型,并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分布情况进行探索,并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研究区进行预警。结果表明:在Landsat 8的基础上,引入DEM数据对反射率进行地形校正,以B1波段反射率和重金属Cu为例,经过地形校正后的反射率值与实测土壤表层Cu含量的R2从0.46提高至0.52,表明地形校正后的表观反射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土壤重金属状况;利用土壤各重金属的最佳预测模型分别反演相应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并引入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用于评价研究区的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研究表明土壤重金属风险等级总体上呈现从西南方向至东北方向逐渐减弱的趋势,其生态风险排序为恢复区(C区)>退化区(B区)>湖泊入湖口(A区);为了验证基于遥感的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预警的预测精度,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实测数据也通过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进行计算,两者结果较为一致,表明可以用遥感的手段来反演该研究区的重金属分布情况,同时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上处于轻警以上级别,生态服务功能已开始退化,应该加强对该地区的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8.
西安市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摸清西安市污灌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本研究采用西安市污水灌区农业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的部分数据资料,以Lars Hakanson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4种重金属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西安污灌区Pb、Cd、Hg、As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差异不大,其中Pb、Cd、As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都小于40,生态危害程度为轻度,Hg则大于40,生态危害程度为中等;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看,1982和1998年两次调查结果都小于150,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为轻度。1998年在污灌区各元素的实测结果表明Cd和As为非污染,Pb为轻微污染,Hg污染程度比较严重,且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