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复方维生素纳米乳口服液采用自乳化纳米乳技术解决了目前维生素乳液存在的缺陷,保证了维生素之间、维生素和水质及矿物质之间互不影响和互不干扰问题,确保复方维生素纳米乳口服液优势的同时,减少设备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推动奶业振兴,2016年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发起实施了推动奶业可持续发展的专项研究项目——优质乳工程,它涵盖了创建优质乳标识制度、推动奶牛养殖技术升级,全面实施乳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化监管3个方面。其中优质乳标识制度提出了以活性酶类、活性蛋白和糠氨酸为核心的优质乳制品品质的评价方法。目前,在糠氨酸和乳铁蛋白检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但前处理时间长且过程复杂,对样品纯度要求较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灵敏度高,但设备昂贵,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毛细管电泳质谱法对生物大分子具有较好分离检测效果,但是毛细管电泳和质谱接口还存在一定缺陷,维护成本较高,检测重复性差。本文阐述了优质乳中糠氨酸和乳铁蛋白的检测方法,比较了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进一步开发优质乳中糠氨酸和乳铁蛋白检测新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驴乳粉的生产工艺,分析了市售驴乳粉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解决质量缺陷的措施和途径,并建议尽快制定/修订生驴乳和驴乳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4.
植物乳杆菌能够改善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吸附重金属,降低胆固醇,并且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胆盐能力。但是,植物乳杆菌属于营养缺陷型细菌,缺乏蛋白质分解酶,利用牛奶中乳蛋白的能力较弱,牛奶无法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求,植物乳杆菌在牛奶中基本不生长。为了使植物乳杆菌在牛奶中生长,主要采取添加四种复合果蔬汁、协同发酵、改变发酵温度等方法,通过测定pH值、滴定酸度、活菌数来判断植物乳杆菌在牛奶中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7.5%复合菠萝汁-香蕉浆(1∶1)对植物乳杆菌生长促进作用最好,35℃发酵24 h后,活菌数提高100倍,滴定酸度可以达到100°T。  相似文献   

5.
随着犊牛代乳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大豆蛋白作为优质的蛋白原料在犊牛代乳料中的应用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但是由于犊牛独特的消化生理特征,其消化吸收机能尚不完善。对非乳源性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较差:并且由于大豆本身的营养缺陷,其含有的多种抗营养因子对犊牛胃肠道形态和功能产生广泛的不良影响.这些因素限制了大豆蛋白在犊牛代乳料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大豆蛋白在特牛代乳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但堂胜 《中国饲料》2001,(20):31-32
1大豆蛋白的营养缺陷 尽管大豆制品在代乳料的生产中功不可没,但由于生产技术上的原因,其抗营养因子、物理性状和氨基酸水平等影响蛋白质的回肠氨基酸真消化率,故其蛋白质消化率低于其他乳蛋白.同时,大豆球蛋白和β-聚球蛋白难于被降解,这对消化酶系尚未发育完全的幼龄动物来说是不适宜的.但是随着脱脂乳、乳清蛋白浓缩物、脱糖乳清和乳清等代乳料的主要蛋白源价格升高,大豆蛋白等代乳料原料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学生饮用奶的品种和添加成分问题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作为学生奶的灭菌纯牛乳不应该使用添加剂,为避免在产品储存期间可能产生的缺陷,可要求学生在7天内饮用;向学生提供低乳糖乳;有条件的城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向学生供应巴氏杀菌乳;允许在学生奶中强化维生素A和维生素D。  相似文献   

8.
采用先进工艺,将微胶囊香精应用于再制乳的生产,香精成分缓慢释放,克服了液体香精挥发快所造成的风味缺陷,使制品乳香持久,回味绵长。同时,此胶囊还具有乳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们每天需要通过摄取各种食物以获得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乳类食品是食物的一种,乳是新生哺乳动物生命初期的唯一食物,因此乳包含有各种幼龄机体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各种养分,是一种营养丰富而又容易消化的食品。新生哺乳动物身体生长快而且还必须对付大量的应激,如果乳中有任何缺陷,就会影响幼畜的生长和生存,因此,乳是“最接近完善的食品”。它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应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乳类包括人乳、牛乳、羊乳、马乳等。通常人们食用较多的是牛乳。1. 乳内所含的营养素1.1优质蛋白质1.1.1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营养素,它参与机体的构…  相似文献   

10.
生鲜乳是一种特殊性、初级性的畜产品,是牛奶制作的原材料,目前我国人群喜爱这一产品,认为其营养丰富,尤其是酸奶、营养奶深受年轻人欢迎。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下,早餐奶是学生每日的辅助性营养食品。然而,近些年生鲜乳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人们对生鲜乳制品的安全问题十分关注,存在诸多质疑,对于生鲜乳质量安全问题治理存在诸多缺陷。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主要剖析我国生鲜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原因,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乳中嗜冷菌的危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防止生奶的变质,生奶从收集到加工采用了冷藏方法,而冷藏方法保存生奶会导致生奶中嗜冷菌占主导地位,嗜冷菌产生的耐热性酶类是引起乳及乳制品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乳品厂可以通过有效的杀菌、杀菌机后续设备、无菌罐装环境(封闭式,保持正压)等来控制,但最难以控制的是生乳的质量,也就是奶户或牧场这一环节,所以在生奶收集环节就要控制嗜冷菌的含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奶站的卫生管理方面针对饲养员、榨乳器具、牛群、环境等四个方面来控制嗜冷菌含量,以保证原料乳和乳制品的质量。1生乳中的主要嗜冷菌及嗜冷菌的危害1.1生…  相似文献   

12.
乳铁多肽(乳铁素)是乳铁蛋白在酸性环境下经胃蛋白酶水解,产生的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活性多肽。乳铁素不仅保持乳铁蛋白的活性,而且活性要比乳铁蛋白更强。乳铁素具有抑菌、杀菌、抗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多种乳铁蛋白所具有的活性。乳铁素的抗菌活性很强,但其抗病毒活性相对较弱。文章讨论了乳铁素成员中活性较强的牛乳铁素和人乳铁素,内容涵盖了目前乳铁素研究的重点领域,讨论了乳铁素的作用范围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了乳铁素结构与活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发酵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国内和新疆发酵乳生产开发概况,并提出了加强功能性发酵乳开发、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重视特种乳发酵乳的研发、积极审慎开发常温发酵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1 大豆蛋白的营养缺陷尽管大豆制品在代乳料的生产中功不可没 ,但由于生产技术上的原因 ,其抗营养因子、物理性状和氨基酸水平等影响蛋白质的回肠氨基酸真消化率 ,故其蛋白质消化率低于其他乳蛋白。同时 ,大豆球蛋白和 β -聚球蛋白难于被降解 ,这对消化酶系尚未发育完全的幼龄动物来说是不适宜的。但是随着脱脂乳、乳清蛋白浓缩物、脱糖乳清和乳清等代乳料的主要蛋白源价格升高 ,大豆蛋白等代乳料原料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广阔前景。研究表明 ,大豆蛋白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对很多酶的活性都有抑制作用 ,造成日粮中含硫氨基酸 (蛋氨酸和半…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浊度法来鉴别原料乳、巴氏乳及UHT乳。螯合盐对不同热处理的牛乳处理后显示出不同的浊度,根据这一特性筛选出可以较好区分原料乳、巴氏乳及UHT乳的螯合盐,该检测方法的原理为螯合盐主要通过螯合了牛乳中的钙、对酪蛋白胶粒进行了分散,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螯合盐和钙的复合物,改变了酪蛋白的特性。结果显示柠檬酸盐(柠檬酸三钠、柠檬酸铵)和磷酸盐(六偏磷酸钠、多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可以很好将牛乳中的酪蛋白胶粒进行分散,分散后的胶体溶液呈现出可以定量测量的浊度,但柠檬酸三钠对原料乳、巴氏乳和UHT乳分散后浊度的区分最为明显,D600 nm值在0~0.15之间为原料乳,0.20~0.50之间为巴氏乳,0.60~1.00之间为UHT乳。浊度法可以快速的鉴别原料乳、巴氏乳和UHT乳,且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费用低。  相似文献   

16.
特色乳是人类饮用乳的重要补充,具有营养性、功能性、稀缺性、地域性、不平衡性等特点,且特色突出,综合效益高,发展潜力巨大。本文介绍了我国特色乳中的水牛乳、羊乳、马乳、驴乳、驼乳、牦牛乳的营养保健功能和常见产品,以及特色乳的集中产区,并针对发展现状提出特色乳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原料乳是决定乳制品品质的关键性因素。在乳制品供应链中,原料乳生产位于最上游,其质量控制将直接关系到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也影响到生产和消费市场,只有好的原料乳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本文介绍了中国原料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异味乳、掺杂使假乳、理化指标不合格乳、微生物指标不合格乳等。针对这些问题,初步探讨了提高原料乳质量安全水平的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多菌种混合发酵研究,克服了单一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所生成的不良口感及风味缺陷,筛选出最优混合菌种的组合。生产出的酸奶嗜酸乳杆菌含量达1.5×108CFU/ml,酸度达93.1~94.5°T。  相似文献   

19.
巴氏杀菌乳具有新鲜、营养、原味、安全、环保等优势,但是2016年新疆巴氏乳产量在白乳(超高温灭菌乳+巴氏乳)中所占比例仅为8%。本文阐述了巴氏乳的营养优势,介绍了优质乳工程的主要内容、开展优质乳工程的必要性以及新疆已经具备的条件,并提出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科普宣传、推广检测技术、制定产品标识制度和法规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用35头荷兰乳牛的140个乳区进行了三个实验,以评价挤奶期间电导率的变化与乳房炎几种指标及乳汁成分的关系。采集了8—12次挤奶期间乳、先乳、与最后乳的乳样,并连续记录了挤奶期间的电导率。当细胞计数大干500,000/毫升时,挤奶期间的最大与最小电导率之差趋向增大。在加利福尼亚乳房炎试验(CMT)中,凡兼有先乳、挤奶期间的初期乳(较先的乳样)和挤奶期间乳的电导率无多大变化的乳区,其细胞计数与酶活性数值均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