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应用 RIA 对公水牛(n=23)血浆睾酮(T)和17β—雌二醇(17β—E_2)水平进行了研究。犊牛(5—6月龄)的 T 值最低,为66.7±20.9pg/ml(±S.D);其后逐月增加,10月龄为122.8±26.9Pg/ml;20—24月龄为152.9±24.4pg/ml;成年牛为1112.8±170.4Pg/ml 结合外部观察,发现水牛在10月龄最早出现性行为;20—24月龄出现一般性欲,说明 T 是促使性成熟和性行为表现的必要条件。20—24月龄17β—E_2为7.4±1.3pg/ml,成年牛为7.9±0.6pg/ml。在5,9月份同一时间昼夜间隔2小时和2小时内间隔20分钟取样,T 和17β—E_2的分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了秦川牛公犊(2—12月龄)的血浆睾酮和17β—雌二醇的水平,分析了这两种性激素水平之间以及与其体尺、体重的关系。7头公犊在2—5月龄的血浆睾酮和17β—雌二醇水平呈直线型上升,6—7月龄下降,在8月龄出现峰值,9—12月龄其水平分别维持在2ng/ml(毫微克/毫升)、80pg/ml(微微克/毫升)左右,这两种性激素水平之间无相关。公犊4月龄和2—12月龄的平均血浆睾酮水平与12月龄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日增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小尾寒羊、同羊、内蒙细毛羊作受体,根据季节设计不同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法,繁殖季节设计三个组,(Ⅰ)栓 PG组,(Ⅱ)栓组,(Ⅲ)PG组。非繁殖季节设计四个组(Ⅰ)栓 PG组,(Ⅱ)栓 PMSG组,(Ⅲ)栓组,(Ⅳ)PG PMSG组。结果表明:(1)在繁殖季节,同一处理品种间同期发情率及受体利用率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非繁殖季节,同羊和内蒙细毛羊同期发情率和受体利用率很低。选用小尾寒羊作受体比较理想。(2)单独使用阴道海绵栓或与其它激素配合诱导母羊发情效果优于用PG组或PG PMSG组,在非繁殖季节使用孕激素诱导母羊发情可以得到比较高的同期发情率。(3)季节对受体羊同期发情效果和受体利用率有明显影响。特别是对发情季节表现明显的品种。(4)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母羊撤栓后集中发情时间大约相差12h。  相似文献   

4.
 以小尾寒羊、同羊、内蒙细毛羊作受体,根据季节设计不同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法,繁殖季节设计三个组,(Ⅰ)栓+PG组,(Ⅱ)栓组,(Ⅲ)PG组。非繁殖季节设计四个组(Ⅰ)栓+PG组,(Ⅱ)栓+PMSG组,(Ⅲ)栓组,(Ⅳ)PG+PMSG组。结果表明:(1)在繁殖季节,同一处理品种间同期发情率及受体利用率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非繁殖季节,同羊和内蒙细毛羊同期发情率和受体利用率很低。选用小尾寒羊作受体比较理想。(2)单独使用阴道海绵栓或与其它激素配合诱导母羊发情效果优于用PG组或PG+PMSG组,在非繁殖季节使用孕激素诱导  相似文献   

5.
2008年6月份至2009年5月份对吐鲁番沙虎的巢域进行调查:2008年6月份至2008年8月份为繁殖季节(RS),2008年9月份至2009年5月份(冬眠期除外)为非繁殖季节(NRS).利用截趾标志重捕法研究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共标记283只吐鲁番沙虎,累计繁殖季节24只,非繁殖季节43只重捕超过3次(其中13只个体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均够3次以上捕捉次数,为重复个体),可以用于计算个体巢域面积数据.利用软件MapGis计算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巢域面积,并分析性别、体型大小、季节等因素对巢域的影响.结果表明:吐鲁番沙虎非繁殖季节雄性、雌性与幼体各组间的巢域面积差异均显著,繁殖季节巢域面积差异不显著;雌雄个体不同季节或全年合并比较巢域面积差异性均不显著;非繁殖季节面积与吻肛长(SVL)显著相关、全年成体组的巢域面积与吻肛长显著相关;成体巢域面积季节差异显著(U=41,P=0.046),幼体则没有季节差异(U=159,P=0.537).因而,吐鲁番沙虎的巢域大小受性别因素影响不大,体型大小对巢域面积有显著影响,由于繁殖、食物资源等的季节变化是影响吐鲁番沙虎巢域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混合物对小鼠睾酮生成和合成调控的影响。[方法]选40只4周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为三聚氰胺(MA)与三聚氰酸(CA)混合物(MC)低剂量组(MA、CA各1 mg·kg~(-1),MC2)、中剂量组(MA、CA各5 mg·kg~(-1),MC10)、高剂量组(MA、CA各25 mg·kg~(-1),MC50)和对照组(玉米油灌胃),连续灌服28 d;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含量,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与睾酮合成相关的蛋白(St AR、P450scc、P450 17α和17β-HSD)及其基因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睾丸间质细胞数量。[结果]MC10和MC50组小鼠血清中睾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混合物处理各组的St AR mRNA和17β-HSD mRNA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MC10和MC50组的P450 17αmRNA表达量以及MC50组的P450scc mRNA表达量也明显降低(P0.05);睾酮合成相关的蛋白表达与mRNA水平变化一致,混合物处理各组的17β-HSD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MC50组的P45017α蛋白表达以及MC10和MC50组的St AR及P450scc蛋白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C50和MC10组的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混合物减少了间质细胞的数量并下调了睾酮合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导致血清中睾酮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7.
四季鹅繁殖周期中血浆某些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检测了四季鹅繁殖周期(产蛋、赖抱、恢复)血浆PRL、17β-E_2和P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赖抱期PRL水平最高,而17β-E_2和P则以产蛋期最高,赖抱期明显下降;2.春季赖抱第1天的PRL低于秋季,但春季有较高的峰值;3.使用PRL颉颃剂可迅速降低赖抱期的PRL水平,使赖抱终止,赖抱期大大缩短。结果提示:四季鹅的赖抱与PRL水平增高有关,赖抱期间17β-E_2、P水平下降,RPL水平受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光照控制对蒙古羊发情排卵及相关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绵羊繁殖季节前后的光照条件,研究光照控制对蒙古绵羊血液褪黑激素(MLT)、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浓度分泌的影响,探讨光照条件在控制绵羊繁殖季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光照控制可诱导蒙古羊在非繁殖季节发情并排卵,对蒙古羊血液MLT分泌影响显著,而对血液FSH和LH分泌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放牧条件下,对处于非繁殖季节的473只家庭牧场的细毛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以期提高非繁殖季节绵羊繁殖率,从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为家庭牧场的牧户提供技术指导.[方法]采用阴道栓埋植的方法,诱导细毛羊发情.[结果]在家庭牧场中的细毛羊且在放牧条件下能够在非繁殖季节发情,三批试验羊的情期受胎率分别为75.5;、88.64;、80;.[结论]在非繁殖季节细毛羊同期发情的成功为绵羊实现高效生产奠定基础;增加牧户规模化养殖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奶山羊在非繁殖季节的同期发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山羊为季节性发情的的家畜,在非繁殖季节一般不会出现发情表现。但用人为方法是否能使奶山羊在非繁殖季节发情配种?就此问题,我们在西北农学院对四只奶山羊进行了同期发情试验。一、材料与方法选择生殖器官正常,体格健壮,膘情良好,处于非繁殖季节的四只奶山羊(编号分别为5678)集中饲养,饲养管理处在一般水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组织切片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经多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和鲤鱼脑垂体匀浆液(carp pituitary extract,CPE)促熟的雄性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巢和脑垂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联用的方法,观察性腺和血液中7种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成熟组鳗鲡精巢发育至第Ⅴ期,排精10 d时鳗鲡精巢进入退化吸收期。性成熟雄性鳗鲡的脑垂体GtH分泌细胞代谢活动旺盛,细胞中分泌小球增多,囊泡数量增加,线粒体和内质网丰富。鳗鲡精巢和血液中睾酮(testosterone,T)、17α,20β-二羟基-4-孕烯-3-酮(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DHP)和17α-羟孕酮(17α-hydroxyprogesterone,17α-OHP)3种激素含量较高,且成熟的和排精10 d后雄鱼精巢和血液中T、DHP和17α-OH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排精10 d时雄鱼精巢和血液中17α-羟孕酮的含量显著低于成熟组鳗鲡精巢和血液中的含量(P﹤0.05);精巢和血液中未检出孕酮(progesterone,P)、雌酮(estrone,E1)、β-雌二醇(estradiol-17β,E2)和雌三醇(estriol,E3)4种激素。结果表明,睾酮、17α-羟孕酮和DHP是雄鱼成熟的关键类固醇激素,其含量在性成熟时达到峰值,排精10 d时含量降低,其含量受脑垂体GtH分泌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正> 关中奶山羊和同羊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良种。这些良种均系季节性繁殖的羊种,每年只有4~5个月的发情季节,其余时期均为非繁殖季节。为了提高母羊的繁殖率,促使适繁母羊在非繁殖季节里恢复正常的发情、排卵,从而增加母羊的终生胎次。或者将随机、零星自然发情的群体母羊在特定的时间内,集中发情和排卵,以便于组织养羊业生产。因此,当前将这种调整控制母羊自然发情生理规律,控制母羊发情时间或增加母羊胎次的繁殖技术,称为羊发情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3.
2012年3—5月在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笼养褐马鸡的繁殖期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运用非损伤取样法采集褐马鸡的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的睾酮并用酶免法(EILSA)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笼养褐马鸡繁殖期主要行为有觅食、游走、静栖、理羽、沙浴、警戒和繁殖。繁殖行为中,发现雄性有两种不同的交配方式且配偶有固定和不固定两种情况。其中,繁殖期配偶固定或不固定的雄性褐马鸡在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不同的领域行为的雄性褐马鸡,在静栖和警戒两种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粪便样品中的睾酮测定结果显示,配偶不固定的雄性褐马鸡睾酮值显著高于配偶固定的个体(P0.05),领域行为强的雄性褐马鸡睾酮值极显著高于领域行为较弱的个体(P0.01)。  相似文献   

14.
一、春季(3—5月份)这个季节的特点,气候较温和,舍内湿度大,各种青草都蒙芽而生。在这暖和的季节里,也是各种细菌和寄生虫繁殖生长的好时机,同时也是家兔全年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季节,又是家兔繁殖的季  相似文献   

15.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关中奶山羊公羊(n=11)全年精液中睾酮(T)、17β-雌二醇(17β-E_2)、孕酮(p_4)和皮质醇(F)水平。T水平在8~11月份平均为9.35ng/ml,12~7月份平均为2.13ng/ml(p<0.001)。17β-E_2浓度在6,10月份极显著地高于其他月份(p<0.01);P_4含量在4~8月份极显著地高于9~8月份(P<0.01);F浓度在8~12月份平均为11.04ng/ml,1~7月份平均为8.12ng/ml(p<0.001)。  相似文献   

16.
繁殖季节中国林蛙雄蛙血清睾酮水平和性腺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宁、吉林两地采集的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雄蛙繁殖季节精巢的组织学和睾酮水平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周期性生殖活动中,精子成熟呈周期性,血清睾酮水平的变化与生殖腺所经历的结构变化是一致的,生殖前血清睾酮水平达峰值。  相似文献   

17.
大豆异黄酮(SIs)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可与体内雌激素进行竞争,在繁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对公鸡睾丸发育的作用目前尚未明确。本试验旨在探讨SIs对雏公鸡睾丸发育及血清中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70~133日龄)。试验通过饲喂4种不同浓度的SIs,观察其对公鸡睾丸睾酮合成相关的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基因的表达(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和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的影响。虽然SIs对公鸡体重变化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添加5 mg·kg~(-1)可显著提高睾丸指数、血清中生殖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睾酮)含量。通过荧光定量PCR进一步检测STAR、P450scc和3βHSD相关m RNA含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5 mg·kg~(-1)SIs对P450scc和3βHSD相关m RN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促进了精原细胞的生长及生殖细胞层的数量。结果表明,SIs可促进与STAR表达相关的生殖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公鸡睾丸发育,提高公鸡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三种孕激素发情栓剂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的发情调控效果比较,同时分析三种栓剂在使用中各自存在的优缺点,证明三种栓剂在有效调控母羊发情、妊娠,影响母羊发情率和受胎率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而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畜牧中心自制的孕激素发情栓能够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有效调控母羊发情、妊娠,并以其制作成本低、易于操作的优点,便于在绵羊生产中大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青菜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17β-雌二醇处理下,对青菜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以及17β-雌二醇在幼苗中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根长同17β-雌二醇处理浓度呈反比,17β-雌二醇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低浓度17β-雌二醇胁迫激发细胞抗氧化酶系统(10~50μg/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胁迫浓度的提高而上升,当胁迫浓度在50~100μg/L时,SOD和POD活性均不同程度地下降;随着17β-雌二醇处理浓度的增加,幼苗中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呈增加趋势;幼苗根部17β-雌二醇累积量大于地上组织,并与处理浓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种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随种植时间的变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别选取林龄为10、17、25 a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1月、4月、7月、10月土壤中纤维素水解酶(CBH)、β-葡萄糖苷酶(βG)、酸性磷酸酶(AP)、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结果表明:10 a林龄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中,4种水解酶(CBH、βG、AP、NAG)活性均显著高于林龄17 a和25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P<0.05);林龄25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PPO酶活性显著高于林龄10 a的杉木人工林(P<0.05);林龄25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POD酶活性显著高于林龄10 a和17 a的杉木人工林(P<0.05).CBH酶活性在春季极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1),βG酶活性多数情况下随季节变化不显著(P>0.05),但总体春季有所降低;在林龄10 a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中,AP、NAG酶活性均表现出夏季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5),其它龄级中季节动态不明显;PPO酶活性总体呈现出冬季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5),POD酶活性亦为冬季最高,夏季显著低于其它季(P<0.05).因此,杉木林土壤酶活性与不同林龄的立地差异及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