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探索在岗丘瘠薄地高效栽培黄金梨的技术,以河南省南阳市东大岗为例,进行了为期5年的无公害黄金梨优质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黄金梨适宜在岗丘瘠薄地大力推广,早期最适宜的栽植密度为2m×3m,树形宜采用基部三主枝疏层分散型。要严格掌握黄金梨套袋时机,严格控制单株留果量,适时采收果实。  相似文献   

2.
通过为期4年的试验、调查、研究,总结出了黄金梨在岗丘瘠薄地的生产管理技术,并推广应用。从建园、土肥水管理、树体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分级等环节对无公害黄金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贮藏加工研究室近年来由河北、安徽、山东东阿等地,采摘黄金梨进行贮藏性能研究和推广试验,套袋对黄金梨的品质影响显著,降低了黄金梨的耐贮性,对风味影响显著,使综合风味降低;被膜可提高贮藏性能;预冷贮藏能降低黄金梨褐心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正> 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油桐的土类多属低丘红壤,其特点是:红色、酸性、粘重、瘠薄、水土流失严重。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油桐生产,桐农长期间种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方式,它具有盛果期长、受益大等优点。为  相似文献   

5.
大叶相思(Acacia acuriculaelormi-s cunn)属含羞草科常绿乔木。原产泰国及澳大利亚。大叶相思根系发达,能固氮,可改良土壤;生长迅速,耐干旱瘠薄;木材坚韧,纹理细致,可作家具、建筑及造纸等用材;是热带、南亚热带地区低丘荒山绿化及营造混交林的一个好树种。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黄金梨优良的授粉品种,采用不同授粉品种对黄金梨坐果率及品质影响了试验,结果表明:绿宝石、早酥、砀山酥对黄金梨授粉的花朵坐果率分别达79.6%、81.2%、80.8%;用新世纪授粉对黄金梨的品质影响最大,平均单果重达325 g,锈果率1.5%。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乌江峡谷瘠薄地的立地类型和瘠薄地上的造林整地试验、覆盖对比试验、直播造林试验、树种对比试验的研究,总结出适合乌江峡谷瘠薄地不同立地类型的最佳造林模式,旨在为该区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造林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安岳县位于沱、涪两江分水岭地带,境内丘谷起伏,在丘陵顶部,丘脊、丘坡等地形成瘠薄、干燥、裸露的石骨山,由于岩性结构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一旦失去表土,则母岩出露,变成不毛之地,国土规划时划为难开发利用地。安岳荒坡荒山、裸露石骨山共有87991亩。此类地多处于小流域的最上部和源头。 为了使这类土地能够绿化,我们选用乡土灌木树种马桑,从1985年开始,在裸露石骨山上埋条造林试验。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研究和大面积上的推广,现我县裸露石骨山马桑埋条42710亩,现  相似文献   

9.
红土丘陵毛竹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衢盆地的大片低丘红壤,由于土壤干燥瘠薄,限制了竹林的发展。农民用竹十分困难。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活跃经济,逐步满足和改善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对竹产品的需要。我们于1971年至1972年,在浙江省兰溪县永昌乡永昌赵村进行红土丘陵种竹试验。  相似文献   

10.
<正> 黄金梨是国际市场抢手的高档果品,梨中珍品,极具市场前景。1998年我局从韩国国家园艺试验场罗州支场购进黄金梨苗3500株,进行了黄金梨密植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 试验园基本情况及历年产量 试验园设在临朐县临朐镇教场村,当地年平均气温12.4℃,无霜期196天,年降水量770mm,年均日照时数2 558 h。试验园面积2.1 hm~2,土壤为沙壤土,1998年春定植,株行距2m×3m,主栽品种黄金梨,授粉品种秋黄、圆黄,按4:1:1的配置比例定植,供试苗为2年生嫁接苗,苗高180 cm,基径1.2 cm。  相似文献   

11.
选择林地、未翻耕地、耕地、半流动沙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定位实验观测与定量分析,研究阳高县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蚀规律。结果认为:1)不同类型近地层2 m内风速随高度近似地服从对数分布规律,林地的斜率最大为1.663 1,未翻耕地的斜率最小为0.895 4,说明林地上林分对风速梯度影响最大,风速降低比率最大,其他下垫面类型斜率大小次序是耕地〉半流动沙地〉未翻耕地。2)不同下垫面对应的粗糙度大小不同,林地粗糙度为3.267 9 cm,属于最大;其次为半流动沙地、耕地、未翻耕地。增大下垫面的粗糙度,可以控制风速和风沙流的产生及运动。3)林地、耕地、未翻耕地和半流动沙地土壤输沙量的大小依次为半流动沙地〉未翻耕地〉耕地〉林地。  相似文献   

12.
河口县立地条件对柚木生长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河口县马场等3个造林地块,从海拔100-800m共设置标准地20块、样方20块,调查不同立地条件对柚木生长的影响。结果为海拔400m以下为柚木最适宜区,400-600m为适宜区,600-800m为次适宜区;坡脚好于坡腹,坡腹好于坡顶;背风山坳、坡麓、沟谷、平地优于迎风坡及坡顶;土壤厚度大于80cm则柚木生长良好,低于50cm则生长不良;以马鹿草为主的植被群落有利于柚木生长,而以白茅为主的植被群落对柚木生长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3.
滩地杨树生长量与高程-淹水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同一滩地按高程差0.5 m设置固定样地,并根据样地高程求得12年轮伐期内各高程汛期年均淹水天数,逐年监测样地胸径、树高生长量。湖区滩地杨树各指标生长量均随滩地高程降低、淹水时间增加、地下水位升高而降低。在洞庭湖东南湖,高程在32.8 m以上、年均淹水34.8 d以下滩地可建杨树大径材工业用材林基地,31.8~31.3 m的滩地采取挖沟抬垄措施可用于杨树造林,30.8 m以下的滩地不宜用作杨树造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半红树植物银叶树在4种不同立地的造林试验,初步掌握银叶树的造林技术.结果表明:银叶树不适合盐碱地和滨海沙地人工造林;在泥地保存率为86.0%,造林2年胸径可达3.1cm,高可达2.9m.  相似文献   

15.
安金玲 《防护林科技》2013,(11):15-16,26
通过对祁连山西水林区灌丛草坡型、灌丛灌木林型、低价值乔林型、河滩弃耕迹地型等4种主要植被类型进行3年的封育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1)河滩弃耕迹地型群落盖度增加值最大,为31%;低价值乔林型增加值最小,为15%;4种类型盖度平均增加值为22%。(2)灌丛灌木林型的平均地径增加较大,为1.23 cm ;低价值乔林型的灌木层平均地径增加最小,为0.12cm,但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增长幅度最大,为3.0cm。(3)灌丛灌木林型的平均高度增加较大,为1.51m ;河滩弃耕迹地型群落的平均高度增加最小,为0.34m ;低价值乔林型的乔木层平均高度增长幅度最大,为3.52 m。  相似文献   

16.
以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携带热成像传感器的无人机,获取了校园中心区域不同下垫面的热成像图片,分析不同下垫面的日地表温度变化,探讨其地表降温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天中总体降温幅度从大到小的下垫面依次为水体、林地、乔-灌-草绿地/乔-草绿地、道路、建筑,水体和绿地尤其是林地的地表降温效益显著。林地的周长为0~600 m,面积为0~7000 m^(2)时,与林地的地表降温幅度呈正相关;林地的周长面积比、景观形状指数、分维数与地表降温幅度呈负相关,林地形状和边缘越简单,形状接近圆形,地表降温效益越好。  相似文献   

17.
元谋县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印楝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从海拔1000 m到1500 m之间种植退耕地和荒山上的印楝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以退耕地生长较好,荒山造林除部分土质较好的地点生长较好外,其余均出现落叶枯梢、病虫危害、生长缓慢、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龙山县于2000年春开始生产性引种日本落叶松,在湘西高湿低温的中山区率先大面积栽培,引种结果表明:7.5年生(含苗龄2 a)林分平均树高4.39 m,平均胸径4.58 cm,树高年均生长量0.58 m,胸径年均生长量0.61 cm,生长量与湖北建始县接近,达到国内一类生产水平;龙山县是日本落叶松的适生区;日本落叶松喜冷凉气候,抗雨淞能力特强,适宜在海拔900 m以上的中山区栽培;日本落叶松耐水湿性弱,不能在低洼、积水地及排水不良的平地栽培。  相似文献   

19.
甘肃民勤县荒漠化区未利用地的遥感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荒漠化土地典型分布区甘肃省民勤县为研究对象,以30 m的Landsat TM5与TM7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不同典型地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荒漠化区的戈壁、沙地、沙漠、风蚀劣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细分,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7.06%。决策树分类法总体效果较好,为荒漠化区土地管理以及再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The role of land uses outside protected areas in conserving tropical biodiversity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and contest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plant and bird surveys conducted in three rural landscapes in the East Usambara Mountains of Tanzania, covering a gradient from Village forest reserves to tree-based and other agricultural land uses.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occurrence of conservationally important species across the land uses were analyzed. Twelve plots of 0.2 ha, stratified among land use types, were established to survey the large trees, with sub-plots of 1 × 40 m for tree saplings, shrubs and non-woody plants, and 5 × 40 m plots for small trees. Avian richness was measured in the same sites as the plants through mist netting and timed species counts. The village forests had higher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nd more conservationally important plant species compared to other land uses. Agroforest and fallows supported a relatively high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bu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largely different to the adjacent village forests. Bird species of conservation importance were recorded across all land uses. Village forest reserves and some of the tree-based agricultural land uses were found to contribute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goals in tropical landscape mosaics. There is a need to better integrate them, and address their multiple functions, in village land-use 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 efforts at the landscape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