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牦牛的特性、牦牛乳的特色和优势、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牦牛乳生产加工企业现状、产品种类及销售方向和潜力、政府及政策支持力度、产业发展前景及建议七个方面对牦牛乳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认为牦牛乳产业是一个极具开发前景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于牦牛乳营养成分的研究显著增多,牦牛乳作为一种浓缩乳,是营养价值很高且珍稀的乳制品,高原地区牧民经常把它当作食物,相比普通牛乳,牦牛乳蛋白含量更高。牦牛乳蛋白构成成分和其他哺乳动物乳相差不多,除了常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酪蛋白、乳清蛋白及一些生物活性因子。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牦牛乳的营养成分和功能,为牦牛乳及其乳制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牦牛乳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特色乳资源,有着其他乳类无法比拟的特性,具备开发高品质乳制品的潜力,近年来,牦牛乳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入,但目前我国对于牦牛乳制品的开发利用还不完善.本文综述发酵牦牛乳、牦牛曲拉、牦牛乳清液、牦牛乳干酪和牦牛酥油等牦牛乳加工制品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明确现有的牦牛乳加工框架体系,发现具有研究潜力的方...  相似文献   

4.
牦牛乳是一种天然的浓缩乳,其乳中的脂肪、蛋白质、乳糖、干物质等含量均高于其他牛乳,是加工奶油系列制品的最优原料乳之一。文章对甘肃天祝白牦牛和甘南牦牛乳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甘肃牦牛乳及牦牛乳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天祝地区3个牧场所产的白牦牛乳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方法,测定3个牧场所产白牦牛乳中脂肪酸含量,比较在枯草期、枯草末期、返青期、青草期4个时期及不同胎次的白牦牛所产牦牛乳中脂肪酸的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3个牧场白牦牛乳中乳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1~5胎次母白牦牛乳中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枯草期、枯草末期、返青期、青草期4个时期白牦牛乳中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SFA)含量比值分别为1.86、1.75、1.62、1.32.随着气温的升高及牧草的成熟,白牦牛乳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降低,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究青海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天然牧草与牦牛乳常规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以青海省8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称多县歇武镇、囊谦县、曲麻莱县长江村、天峻县织合玛乡、玉树州果青牧场、共和县倒淌河、贵南县塔秀乡达隆村、海晏县)的牦牛乳和牧草为研究对象,对其常规营养指标进行测定,并对牧草与牦牛乳常规营养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海拔高度显著影响牧草的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质含量(P0.05),以海拔高度较高的曲麻莱县长江村和称多县歇武镇歇武村牧草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海拔高度对牦牛乳的脂肪、蛋白质、乳糖、非脂固形物、总固形物含量及冰点、密度、酸度、电导率有显著影响(P0.05),以海拔高度较高的称多县歇武镇歇武村和曲麻莱县长江村牦牛乳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牦牛乳的脂肪含量、冰点及密度与牧草的粗灰分含量相关性较高,牦牛乳的蛋白质、乳糖、非脂固形物含量及电导率与牧草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相关性较高。综上所述,不同海拔高度牧草和牦牛乳常规营养指标存在差异,高寒草甸牧草的粗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温性草原牧草。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常规营养指标存在差异,高寒草甸牦牛乳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温性草原牧场牦牛乳高。牧草的粗灰分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牦牛乳品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牦牛乳脂肪含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本试验研究了适用于发酵牦牛乳的菌种和工艺。以发酵牦牛乳的感官、酸度以及活菌数为指标,从10株乳酸菌中筛选适合牦牛乳发酵的3株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发酵牦牛乳配方及工艺;测定发酵牦牛乳的理化卫生指标,评估产品质量。结果表明:适用于发酵牦牛乳的3株菌为罗伊氏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可与保加利亚乳杆菌及嗜热链球菌按1:1:1:1:1比例复配制成发酵剂;发酵牦牛乳最佳工艺条件为:牦牛奶与荷斯坦牛奶按2:1配比,糖添加量为9%,菌种添加量为4%,30℃发酵30h。回归系数显著性表明,各因素对发酵乳感官评分的影响顺序为:菌种添加量发酵温度糖添加量发酵时间。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结果显示,发酵牦牛乳的酸度、脂肪、蛋白质、酵母菌和霉菌数、大肠菌群数均符合标准,风味成分双乙酰含量为1.02μg/mL。  相似文献   

8.
为了比较分析青海天峻、甘肃甘南、甘肃天祝牦牛乳中脂肪酶(LPL)及淀粉酶(AMS)活性,试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采自青海天峻、甘肃甘南各30份牦牛乳以及天祝抓喜秀龙乡红疙瘩村、岱乾村和碳山岭镇四台沟村的90份牦牛乳中的LPL及AMS活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天祝牦牛乳中LPL活性与甘南地区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青海天峻地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甘肃天祝牦牛乳中AMS活性与青海天峻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甘南地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天祝3个地区之间牦牛乳中LPL、AMS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胎次对牦牛乳中LPL及AMS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地点对牦牛乳中LPL、AMS活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牦牛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其特殊的生存环境使牦牛乳与普通牛乳相比,在营养价值、风味物质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使其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本文从牦牛乳商业化的产业链角度出发,对牦牛乳年产奶量及影响因素、营养成分、风味物质以及风味物质的浓缩和鉴定方面进行总结,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生鲜牦牛乳作为高品质商业无菌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青藏高原不同地域对牦牛乳矿物元素的影响,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了青海果洛、天峻牦牛乳中的钾(K)、磷(P)、钙(Ca)、铁(Fe)、锌(Zn)、镁(Mg)和铜(Cu)7种矿物元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三个地区牦牛乳中Ca和Fe的质量浓度差异显著(P0.05),P的质量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天峻牦牛乳Ca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果洛牦牛乳和麦洼牦牛乳(P0.05);麦洼牦牛乳的Zn、Cu和Fe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果洛牦牛乳和天峻牦牛乳(P0.05);天峻牦牛乳中K和Mg的质量浓度与麦洼牦牛乳差异显著(P0.05),与果洛牦牛乳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阐述我国牦牛数量和分布情况、牦牛乳的优势,介绍我国传统和现代牦牛乳开发及乳制品加工现状,分析其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牦牛乳及牦牛酸乳营养价值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乳是由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物种——牦牛所产的乳,可经乳酸菌发酵成牦牛酸乳。牦牛乳的营养价值极其丰富,富含各种氨基酸、钙、铁、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相比普通牛乳,牦牛乳含有更高的功能性脂肪酸和蛋白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牦牛乳和牦牛酸乳中的各种营养元素以及乳酸菌的益生功能。但是目前对牦牛乳制品的营养价值开发和利用尚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种群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对某些特定人群而言,牦牛乳的生物学特点意义重大.与普通牛乳、羊乳和人乳的各营养素含量相比,牦牛乳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均高于普通牛羊乳,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乳糖及矿物质含量更接近人乳.另外,牦牛乳含有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等功能性脂肪酸,是普通牛羊乳所不具有的.在安全性上,牦牛乳特有的蛋白质比普通牛乳蛋白质更不易引起过敏且容易消化吸收,所含共轭亚油酸的安全性评价实验与人群研究表明其无任何毒副作用.牦牛乳以其特有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可望为我国婴儿配方奶粉领域增加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牦牛是一种稀有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牦牛产奶量低,但牦牛乳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和乳糖含量高于荷斯坦牛乳,且富含其他多种营养素。牦牛特殊的生长环境赋予牦牛乳耐缺氧、抗疲劳、抗氧化等生理活性。本文对牦牛的产奶性能以及牦牛乳营养组分和功能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为我国牦牛乳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当前高原散养牦牛因缺乏电源、处理技术和装备,无法实现生鲜牦牛乳产地保鲜贮藏而造成浪费的问题。[方法]对牦牛乳热处理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后,采用加热到60 ℃以上、保持30 min的巴氏高温杀菌工艺,研究了供电系统、杀菌保鲜系统以及辅助系统等。[结果]最终集成设计出加工鲜牦牛乳量达40 L/d的移动式太阳能牦牛乳产地保鲜贮藏设备。[结论]该设备能够延长牦牛乳保鲜时间,减少因不能及时产地保鲜牦牛乳造成变质损失,同时可提高牦牛乳商品转化率,促进藏区畜牧业生产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6.
牦牛乳作为天然浓缩乳为各类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为了解青藏高原青海地区高寒草地类不同海拔高度牦牛生鲜乳中微生物组成和结构,本研究利用16S rDNA方法对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的牦牛乳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牦牛乳采样点海拔高度分别为4 781(yak1)、3 984(yak2)、3 372 m(yak3),每个采样点采集5个样本。结果显示:在97%的一致性水平下获得12 329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3个海拔高度牦牛乳共同拥有2 988个OTUs;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在3个海拔高度牦牛乳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3个海拔高度牦牛乳中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这2个菌门在yak1牦牛乳中分别占细菌总序列的44.49%和20.93%,在yak2牦牛乳中分别占细菌总序列39.30%和32.66%,在yak3牦牛乳中分别占细菌总序列41.32%和23.90%;在属水平上,yak1和yak3牦牛乳的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yak2牦牛乳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属;在种水平上,yak1牦牛乳中优势菌种为鲁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yak2牦牛乳中优势菌种为奥斯陆莫拉氏(Moraxella osloensis),yak3牦牛乳中优势菌种为Kosakonia oryzae。由此可知,青海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牦牛乳中微生物组成和丰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昌台牦牛产奶量及乳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昌台牦牛的产奶量及乳成分指标,试验于2015年6—10月份在昌台种畜场对20头经产母牦牛6—10月份产奶量进行测定并对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台牦牛产奶高峰期为7月份、8月份,日挤奶量极显著高于6月份、9月份、10月份(P 0. 01)。7月份、8月份牦牛乳中脂肪、非脂乳固体、乳糖、粗灰分、蛋白质含量极显著低于9月份、10月份(P0. 01); 7—9月份牦牛乳的pH值极显著高于10月份(P0. 01); 7月份、8月份牦牛乳的电导率极显著高于9月份、10月份(P0. 01),9月份牦牛乳的电导率显著高于10月份(P0. 05)。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青海天峻、甘肃甘南、天祝牦牛乳中水解酶活性,试验选取三个牧区共150头牦牛进行乳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淀粉酶(AMS)活性检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海高原牦牛乳ACP、AKP活性显著高于天祝白牦牛乳和甘南牦牛乳(P0.05),三个品种牦牛乳的AMS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品种、不同牧区的天祝白牦牛乳水解酶活性变化无规律;随着胎次的增加,ACP、AKP、AMS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ACP、AKP活性与地区海拔有关,海拔越高,牦牛乳ACP活性越高,但AKP活性越低;AMS活性与地区海拔、品种变化关系不显著(P0.05);胎次对牦牛乳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牦牛凭借其特有的生理生态特征,成为青藏高原的特有家畜之一。针对牦牛乳的优越品质及其开发潜力,提出了建立青藏高原草地乳用牦牛生态系统的思路。在技术方面,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与母牦牛杂交来提高牦牛的泌乳性能;在建立草地乳用牦牛生态系统方面,一是要遵循牦牛逐水草而牧的四季转场的习性,二是为牦牛过冬贮备充足的饲草,三是建棚圈,四是把野牦牛的保护纳入家牦牛生产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GC MS)对牦牛乳、黑白花奶牛乳、犏牛乳及牦牛乳制品(奶油、酥油、曲拉、酸奶)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牦牛乳中功能性脂肪酸,如共轭亚油酸(CLA)、亚油酸(LA)、α 亚麻酸(ALA)、γ 亚麻酸(GLA)占总脂肪酸的比重均显著高于犏牛乳和黑白花奶牛乳(P<0.05);犏牛乳中ω 6/ω 3 PUFA的比值(1.55)略高于牦牛乳(1.54),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在最佳膳食平衡比值范围内,黑白花奶牛乳中ω 6/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11.33)超过了推荐最佳比值。加工处理能够改变乳制品脂肪酸的构成,如牦牛乳奶油中检测出原奶中所不含的一种亚油酸(18:2Δ8c,11c)。酥油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UFA)为主,而曲拉主要以饱和脂肪酸(SFA)为主,牦牛酸奶中没有检测到G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