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成都市双流县人口、粮食、耕地资源平衡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年来双流县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对双流县“人口-粮食-耕地资源”系统平衡现状的分析,选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双流县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三者进行了关联度分析.根据预测和分析的结果表明,必须高度重视双流县未来“人口-粮食-耕地资源”的平衡问题.最后,从双流县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人口-粮食-耕地资源”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咸宁市作为长江中游地区中等发展城市,对武汉都市圈战略有着重要意义.从1996~2006年,咸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具有很大的变化,通过对期间各地类动态度分析,选取了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用地作为因变量,选取9个社会经济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①人口、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化率是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②耕地变化与园地变化驱动效果基本相似;③对于林地,其驱动变化与耕地变化相反;④从建设用地驱动力分析情况来看,三种地类的驱动变化基本相似.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相对应了提出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元市市中区退耕规模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关系于国计民生的大事,退耕还林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本文以广元市市中区为例,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区11个乡镇进行了退耕前与退耕后粮食安全评价,得出退耕还林不影响该区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发展与土地的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选取3个影响因素准则层-经济强度指数、社会强度指数、生态效益指数,采用AHP方法从多年动态角度分析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并把分析结果与城市化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城市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收入差别是影响到土地可持续利用比较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前提下,需要有效地增加投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的绝对增长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与此有关的粮食安全问题,因为粮食单产在耕地面积难以有效增加情况下,已经成为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的因素.保护耕地面积不减少,特别是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即增加土地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才能最终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而且,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转变人口结构,控制人口总量增长,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好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5.
张北县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 ,对退耕还林还草可能对当地造成的粮食生产影响进行了分析。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该县各乡镇进行了粮食安全评价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张北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控机制 ,以确保退耕还林 (草 )工程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7-2008年的近61年序列统计数据,通过分析总体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得出了以下结果:鄂尔多斯市耕地总面积变化呈波动后缓慢下降再上升之势.从1947年到1961年耕地面积变化呈波动状态,1961-1987年耕地面积缓慢减少,1987-2008年耕地面积变化呈上升之势.其耕地总量变化状态主要有3个增长...  相似文献   

7.
相容性的间伐和未间伐同龄林分直径变动系数动态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利于三大类生长模型的联结,更好地反映间伐对林分中林木分化的影响,依据林分直径变动系数的渐近稳定特性和其在林分间伐后的实际变化过程,提出了相容性的直径变动系数动态模型。以长白落叶松为例,进行了相容性模型、不含间伐因子的直径变动系数动态模型和直径方差模型的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容性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相容性模型具有生长建模所期望的相容性、步长不变性、机理性等特征,模型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和数学意义比较明确,在描述不同间伐体制下同龄林分直径变动系数动态变化曲线时有两点结论:(1)未间伐时,现实林分直径变动系数的初值决定曲线走向,初值大于直径变动系数趋向值,曲线单调下降;反之,曲线单调上升;(2)间伐强度影响直径变动系数趋向其趋向值的速度,间伐强度越大,趋向直径变动系数趋向值的速度越慢,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研究郧西县城关镇土地利用图谱的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以郧西县城关镇2009、2013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作为数据源,基于CA-Markov模型对郧西县城关镇三年内土地利用图谱演变进行了模拟及预测;并利用多时相遥感(Temporal remote sensing)分类图像检验了CA-Markov的模拟精度,经检验,其Kappa系数达到93%,表明预测和现实一致性较高,可以用该模型来模拟预测2020年郧西县城关镇土地利用分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运用CA-Markov模拟土地利用演变规律是可行的;在2009~2017年间,郧西县城关镇土地利用变化图谱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为稳定型、后期型、前期型、反复型、持续型;预测到2020年时,城关镇耕地、林地及草地持续减少,水域、减少用地持续增加,模拟结果表明城关镇在未来几年内土地变化情况仍很复杂,其中建设用地增加较多,耕地持续减少,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去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保证耕地不减少,这对城关镇的生态恢复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湖北省坡耕地(坡度在15°以上)面积为934867.2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8.9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区域分布来看,湖北省四分之三以上的坡耕地分布在鄂西山区,其中80%以上的≥25°坡耕地也分布在鄂西山区。因此,从生态适应性及生态建设紧迫性来看,湖北省生态退耕应以三峡库区及清江流域为重点,突出对我省"两江两库"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以及其它局部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的重点治理。  相似文献   

10.
林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旨在揭示林地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动态模拟、预测林地利用变化的前提工作。逻辑回归模型是研究林地变化驱动力的常见方法,但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文中对逻辑回归模型在国内外林地变化驱动力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通过文献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方法逻辑回归模型具有适用于因变量是分类变量的案例、重视空间机制等优势; 提出未来通过逻辑回归模型进行林地变化驱动力研究需要考虑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选用恰当的研究单元、尺度以及变量。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中西部小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组成与驱动方式,以山西省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平台,分析流域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选取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的建模方法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不同地类的变化速度、土地转移情况不同,流域整体土地变化速度较快,利用程度提高,有序化程度下降,均匀度增加。预测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除耕地、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面积变化较小。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都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18年间经历了快速、复杂的变化,自然因子对土地变化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区位建设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灰色预测是指根据过去及现在的信息,建立一个从过去引伸到将来的GM模型。从时间发展来看,这种模型具有某种规律性和时间外推性,从而预测系统的发展变化趋势,并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灰色预测种类很多,包括等间隔或不等间隔数列预测、系统预测、拓扑预测、残差识别预测、灾变预测、季节性灾变预测、气象钟预测、费尔哈斯模型预测和马尔柯夫链预测等,限于幅篇,这里仅介绍前两种预测方法。一、数列预测对时间数据序列进行数量大小的预测,称为数列预测。如人口预测、粮食产量预测、木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晋江市土地利用演变规律与未来土地利用状况,以1990,2000,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程度;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影响因子构建土地利用预测模型(LCM),对晋江市2020,2030年的土地利用数量以及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LCM模型2010年模拟结果各项Kappa指数均大于80%;2)预测结果显示建设用地将会在晋江中北部增加,耕地的减少则分布在晋江未来区划的中心城区,裸地在LCM模型预测中出现减少,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园地在LCM模型中呈减少趋势,而林地虽然在2020年有所减少,但2020年以后则呈增长趋势,且集中在沿海乡镇。LCM模型对预测结果精确度以及可信度较高,预测结果能为晋江市未来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的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峰  鞠洪波  黄建文 《林业科学》2006,42(Z1):56-61
利用西昌市1996和2004年2期TM影像数据,对西昌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4年,西昌地区林地面积增长明显,草地面积迅速减少,耕地面积略有增长,耕地、林地和草地类型间的转化频繁;耕地景观随着斑块数和斑块密度的减少破碎度降低,而林地和草地的破碎度增加;耕地和林地斑块形状不规则性增强;就整体景观而言,西昌地区林地的优势度进一步提高,景观均匀度下降.建议在今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合理安排还林和还草任务,同时对退耕后耕地面积仍有增长的现象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RS和GIS的支持下,获取了滇池流域1998年、2002年及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分析了流域22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沿滇池分布,林地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1.598%、2.698%和9.021%;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以RS为主要技术手段,以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采用分类后比较法对闽江流域1986~2003年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是林地和耕地;1986~2003闽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为4.79%;17年来,林地面积有一定的增加,耕地大幅减少.对闽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其结果可为闽江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屏南水松天然林主要种群直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5种概率分布模型对屏南水松天然林主要种群的胸径和地径进行拟合,比较不同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探索其直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正态分布能较好地表达水松种群直径分布结构,拟合效果最好,β分布次之.变动系数、偏度、峭度等特征值符合天然林生长特点.通过建立正态分布参数的预估方程,可预测林分各个径阶株数及其动态变化,为水松天然林的合理经营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为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提出了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对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改善传统经营方式,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以网防火"是林火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影响林火阻隔网(FFSN)火灾防拉效能发挥的因素很多.文中建立FFSN火灾防控效能评判指标体系:FFSN密度、FFSN网眼变动系数、FFSN连通度、FFSN通达度、森林消防水资源点-FFSN连通指数以及森林消防水资源点-FFSN通达度6大指标;依此构建FFSN火灾防控效能综合评判模型.应用FFSN与森林资源矢量数量和属性数据,借助ArcGIS技术和数学方法.获取评价指标值,定量评判以广州市各区FFSN火灾防控效能评判顺序,其结果为花都林区>白云林区>增城林区>从化林区.评判结果符合实际,为林区FFSN建设与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杉木小径材木材价格趋势分析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了南平市19年来小径材杉木木材价格变动趋势.同时,依据三次指数平滑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分析了杉木小径材木材价格变动趋势.预测结果显示,今后杉木小径材木材总体价格趋势上涨,4~6 cm和8~12 cm的木材价格高峰期将出现在2012、2018和2010、201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