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菌核病 1、病斑:菌核病侵染部位为茎基、茎秆、花盘三部分,分别称为根腐型、茎腐型和烂盘型.根腐型多发生在苗期,为害苗茎基部和根部,绕茎形成病斑,病斑干燥后茎部收缩,整株呈立枯状枯死,也称立枯型.  相似文献   

2.
<正>向日葵菌核病,又称白腐病、烂盘病。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发病率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发病症状1.立枯型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成株期发病也以茎基部为主,呈现出淡褐色的湿润状病斑,逐渐扩大到整个植株的茎部,后期病斑干枯呈灰白  相似文献   

3.
<正>向日葵菌核病,又称白腐病、烂盘病。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发病率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发病症状1.立枯型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成株期发病也以茎基部为主,呈现出淡褐色的湿润状病斑,逐渐扩大到整个植株的茎部,后期病斑干枯呈灰白  相似文献   

4.
一、菌核病的诊断1.立枯型从幼苗期到花盘形成前均能发病,以苗期和成株期最常见。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形成褐色、水浸状病斑,病斑扩大后可绕茎一周,植株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萎蔫。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缢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  相似文献   

5.
向日葵菌核病,又称白腐病、烂盘病。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发病率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发病症状1.立枯型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  相似文献   

6.
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俗称烂盘病。近几年来,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发病率一般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一、发病症状向日葵菌核病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期间都能发生,病害症状有以下两种类型。1.立枯型。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  相似文献   

7.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1.菌核病1发病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可侵染植株各个部位,形成根腐、茎腐、叶枯和盘腐4种类型。根腐(立枯病):根腐型从苗期至收获期发生。苗期染病的幼芽和胚根呈褐色斑水浸状,扩展以后易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或随病斑扩展萎蔫而死。生育期的食葵染病,根或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以后会扩展到茎及其它部位,潮湿的病部易长出白色菌丝和粒  相似文献   

8.
1发生特点发病类型主要是花腐型即烂盘。一般在向日葵开花后花盘背后的花托部分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到全盘后使组织变软,腐解后无明显的恶臭味。天气潮湿或遇雨会出现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菌亦可侵染蔓延到花盘正面,菌丝遍布在籽粒之间,形成黑色菌核网覆盖在花盘上。后期因花盘组织结构腐烂使整个花盘落地或部分或全部籽粒落地。籽粒上的症状一般不十分明显,严重时果皮脱色变白,籽仁呈褐色。2病源及发生规律病害发生在茎部的菌核形成少,花盘上发病时菌核较多。条件适宜时菌核开始萌发,可直接形成菌丝侵染寄主,也可形成子…  相似文献   

9.
油菜菌核病,俗称白杆、空杆、烂杆、霉蔸等,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油菜各生育期各部位均能为害,以茎部受害最重,严重影响菜籽的产量和质量. 一、危害症状 苗期病斑多在地面根茎相接处发生,形成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为枯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病斑绕茎后,造成茎腐,幼苗死亡,病组织外部形成许多黑色菌核.  相似文献   

10.
向日葵菌核病的病原菌为核盘菌,属于囊菌亚门、柔膜菌目、核盘菌属,是向日葵的主要病害之一,高者发病率达80%~100%。此病从出苗到成熟都能发病,茎上常发生在基部,形成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菌丝,使花秆脆弱易断,最后全株枯死。终花期的花盘易感此病,发生时花盘背面出现褐色水浸状病斑,天气多雨,蔓延迅速,穿透花盘,长出白色菌丝,使整个花盘软腐、脱落。菌核落在地上越冬,一般在土壤潮湿,温度偏低及连作条件下发病重。  相似文献   

11.
1、症状菌核病在向日葵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秆、茎基、花盘及种仁腐烂。常见的有根腐型、茎腐型、叶腐型、花腐型4种症状,其中根腐型、花腐型受害重。根腐型: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苗期染病时幼芽和胚根呈水浸状褐色斑,扩展后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或虽能出土,  相似文献   

12.
1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技术 1.1 症状: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状.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浸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分叉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以菌核在土壤里或混在种子里越冬.阴雨连绵、地势低洼、施氮过多、去年发生过菌核病和重茬地或向日葵地易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大豆菌核病是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大豆菌核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成株期。最早出现在主茎下部的分枝处,形成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病斑向上、下扩展,呈浅褐色或近白色,后期病斑环绕茎部,使病部以上茎叶干枯,病株容易倒伏。发病部位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类似鼠粪,为病菌的菌核,很容易脱落。纵剖病秆,中空,可见黑色圆柱形菌核。干燥条件下病株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称苗枯。叶片、豆荚染病形成叶腐和荚腐。病菌依靠菌核过冬,它散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种子间。春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雨量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重迎茬或前茬向日葵,地势低洼,密度过大或长势过盛使田间郁闭的大豆田发病严重,7、8月份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相似文献   

14.
马晓飞  陈蓉 《农村科技》2008,(10):35-36
一、油葵菌核病 1.发病症状 在油葵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且可侵染植株的任何部位,因发病时期和感染部位不同,在田间常表现立枯、根腐及根茎腐、茎腐和盘腐等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该病在我区为害向日葵主要表现症状有两种类型。即茎腐型和花腐型,茎腐型在茎秆的各部位都能发生,初期在茎表面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逐渐扩大,约15-20天后大面积的黑褐色病斑绕茎1周形成扣环后,植株萎蔫死亡或遇风猝倒死亡,此类型症状多见于茎中下部或穗茎处。花(穗)腐型于向日葵开花后在花盘背后的花托部分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到全花盘后使组织腐烂变软,腐解后无明显的恶臭味,天气超市或遇雨会出现白色菌丝,  相似文献   

16.
宋涛 《农村科技》2004,(10):11-11
此病从出苗到成熟都能发病,茎部发病多在基部,形成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菌丝.使茎秆脆弱易断,最后全株枯死。终花期的花盘易感此病,发生时花盘背面出现褐色水浸状病斑,天气多雨时蔓延迅速,穿透花盘,长出白色菌丝,使整个花盘软腐、脱落。菌核落在地上越冬,一般在土壤  相似文献   

17.
油菜菌核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菜菌核病又叫茎腐病,俗称白杆、搭叶烂等,油菜的茎、叶、花、角果都能感病,但大多在油菜盛花期开始发生,落花后盛发,花瓣、老叶先受害,茎杆受害最严重。茎杆受感染后,早期病斑呈条形淡褐色水渍状,略凹陷,湿度大时,病斑蔓延较快,整个茎杆变成灰白色,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干燥后表皮易裂,后期菌丝在茎内形成大量的黑色鼠粪状颗粒即菌核。叶片受侵染后,病初呈现暗青色不规则水渍状的斑块,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浅褐或灰褐色轮纹病斑,外围有淡黄色的晕斑,湿度大时,病斑易扩展,上面长有白色菌丝,干燥时,病斑易破裂。1发病规律和发…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又叫茎腐病,俗称白杆、搭叶烂等,油菜的茎、叶、花、角果都能感病,但大多在油菜盛花期开始发生,落花后盛发,花瓣、老叶先受害,茎杆受害最严重.茎杆受感染后,早期病斑呈条形淡褐色水渍状,略凹陷,湿度大时,病斑蔓延较快,整个茎杆变成灰白色,表面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干燥后表皮易裂,后期菌丝在茎内形成大量的黑色鼠粪状颗粒即菌核.叶片受侵染后,病初呈现暗青色不规则水渍状的斑块,后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浅褐或灰褐色轮纹病斑,外围有淡黄色的晕斑,湿度大时,病斑易扩展,上面长有白色菌丝,干燥时,病斑易破裂.  相似文献   

19.
向日葵花盘腐烂是由盘腐型菌核病引起的。菌核除侵害向日葵外,还可侵染大豆、油菜、蔬菜等多种作物,但是它不浸染禾本科作物。花盘受害时,花盘组织从底面到表面布满白色绒毛状菌丝层,内有黑色菌核,导致花托局部或全部变褐软化腐烂,俗称烂盘子病。花盘腐烂后,子粒不成熟或种仁腐烂,花盘及种子自行脱落,菌核掉入土壤中并越冬,为来年留下了菌源。所以,防治措施上首先要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倒茬,至少要进行3~5年的轮作,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壤中的越冬菌源,避免土壤中菌核的侵染;其次是进行药剂拌种或在向日葵生育早期用药剂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向日葵烂盘型菌核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日葵菌核病 (Sclerotiniasclerotiorum )根据发生形状分为立枯型和烂盘型 (花腐型 )两种 ,其中烂盘型菌核病发生时期为向日葵生育中后期 ,此时正处于本地区 7~ 8月份多雨季节 ,湿度很易达到适宜状态 ,加之向日葵谢花之后是最易感病阶段 ,因此一般年份烂盘型菌核病均发生 ,发生程度轻者 10 %~ 2 0 % ,重者达 80 %以上 ,这是限制向日葵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生产上由于对该病害的防治技术掌握得不太好 ,往往造成防治效果不佳 ,既浪费人力、物力 ,又使向日葵减产严重 ,成为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 ,2 0 0 2、2 0 0 3年黑龙江省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