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主要病害多抗性资源筛选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灰斑病、根腐病和疫霉病是生产上主要发生的病害,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方法,抗病资源筛选鉴定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因此,本研究对这3 种病害进行抗病性鉴定,旨在筛选出单抗和多抗资源。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139 份大豆材料分别接种大豆灰斑病菌、根腐病菌、疫霉病菌,进行单一病害鉴定,发病后按每种病害的抗性评价标准确定每份材料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对大豆灰斑病和疫霉病表现高抗的材料总计为51份,中抗材料总计为80份;对大豆灰斑病和根腐病表现为抗病材料总计为102 份;对3 种病害鉴定为感病的材料总计为179 份。抗2 种以上病害鉴定结果为,抗根腐病和疫霉病的材料12份;抗灰斑病和疫霉病的材料14份;抗灰斑病和根腐病的材料16分。抗3种病害的材料7份。明确了在供试的大豆材料中对单一病害的抗源居多,抗2 种以上病害特别是抗3种病害的材料较少,因此,应合理的利用这些多抗性的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离体技术鉴定小麦根腐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处理的离体试验及田间对比试验,对离体鉴定技术应用于小麦抗叶部根腐病(H.sativum)育种的可行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试验证明:应用离体技术鉴定小麦叶部根腐病抗性结果准确、速度快,而且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同时,采用离体鉴定的方法对参试的2632份材料进行抗性评价,从中筛选出8份高抗和60份中抗的材料,其中17分来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51份来自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3.
大豆对主要病害多抗性种质资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鑫  丁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256-260
近年黑龙江省生产上大豆病害发生严重,已成为影响大豆高产、优质的限制因素之一,调查、发现、了解大豆生产上病害发生危害情况,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危害的最经济有效途径。本试验大量收集了国内外大豆资源材料,分别鉴定各品种(系)对大豆灰斑病、疫霉病和根腐病的抗性,然后进行双抗和多抗性鉴定。共筛选出3份抗灰斑病和疫霉病的双抗资源,筛选出3份抗根腐病和疫霉病的双抗资源,筛选出2份抗病毒病和灰斑病的双抗资源。为抗病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多抗亲本。  相似文献   

4.
1977~1986年对2108份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根腐病人工接种鉴定,其中:抗病材料42份,中抗的114份,中感的761份,感病的1191份。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种类分布及抗病种质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7):230-235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菌种类并筛选抗病种质资源,2008年以来,从黑龙江省大豆产区100个地点采集根腐病株,通过采用PDA培养基分离镰刀菌、立枯丝核菌、腐霉菌,选择培养基分离疫霉菌的方法。分离结果表明,各主要致病菌出现频率为:镰刀菌42.7%,腐霉菌25.2%,立枯丝核菌7%,疫霉菌25.2%。对1249份大豆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有471份,占鉴定材料的37.7%;对471份材料人工接种出现频率最高的镰刀菌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69份,占供试材料的14.6%。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菌种类;明确了现行大豆品种和资源中有抗根腐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在稻瘟病圃中自然发病鉴定筛选出60份抗性较强的水稻种质资源,为贵州稻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丰富的抗源亲本材料.筛选出的大部分核心材料穗瘟在7级以上,其中穗瘟为1级的材料有15份,穗瘟为3级的材料有23份,穗瘟为5级的材料有14份,穗瘟为7级的材料有7份,穗瘟表现为9级的只有1份.测交试验显示:F1代表现最好的材料有12份;F1代结实率高于50%的材料有17份;结实率低于5%的材料有10份.  相似文献   

7.
52份豌豆种质萌发期耐铝毒性的综合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土壤酸化的日益加重,铝毒成为影响作物种子萌发质量以及产量的重要胁迫因子之一。本研究采用单项耐铝毒系数(AC值)、综合耐铝毒系数(CAC值)、平均隶属函数值(ASF值)、耐性综合评价值(A值)等指标及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豌豆种质萌发期铝毒耐性,建立综合筛选评价体系,并筛选萌发期耐铝毒豌豆种质。利用筛选出的适宜浓度40 mg L–1Al3+处理52份豌豆品种(系)种子,结果显示,萌发期8个相关性状在处理组及对照组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介于1.43~2.03和1.51~2.06之间。基于AC值聚类分析, 52份豌豆种质可被分为3个耐性级别,其中,第I级含2份,为耐铝毒品种(系);第II级含19份,为敏感品种(系);第III级含31份,为铝毒极敏感性品种(系)。利用豌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芽长、根长、芽干重、根干重7项指标,结合最优回归方程可初步鉴定豌豆萌发期耐铝毒特性。通过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筛选出萌发期铝毒耐性极强的种质C175和C145,可作为豌豆铝毒耐性育种和耐性机制研究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8.
明确甘蔗栽培原种对黑顶柄锈菌的抗性水平,了解Bru1基因在甘蔗栽培原种资源中的分布状况,可以帮助筛选甘蔗原种抗源种质,提高抗褐锈病育种效率。本研究于2013年对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4份甘蔗栽培原种进行苗期抗褐锈病鉴定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苗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4份供试材料中,1级高抗至3级中抗的有26份,占76.5%。其中13份材料表现1级高抗,占38.2%,6份材料表现2级抗病,占17.6%,7份材料表现3级中抗,占20.6%。分子检测结果显示:34份供试材料中25份抗病材料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出现频率为73.5%;其余1份抗病材料和8份感病材料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本研究结果显示了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甘蔗栽培原种资源中褐锈病抗性主要由Bru1控制,这一发现为利用Bru1防治由黑顶柄锈菌引起的甘蔗褐锈病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5年和2006年在青海西宁和化隆县对来源于澳大利亚的215份豌豆资源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评价和筛选出37份优异豌豆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与筛选优良绿肥用豌豆品种资源.收集我国不同地区的50份豌豆品种及品种资源作为供试材料,经过3年田间试验和室内考种试验,根据豌豆的11项性状指标,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豌豆种质资源进行初步评价.绿肥用豌豆叶部性状变异范围大于荚部性状;各指标中,叶片宽的变异范围最大,变异系数为196.68.在划分的5个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甜菜主要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旨在鉴定与评价不同生态区甜菜主要种质资源的抗病性,为种质资源在抗病育种上科学有效利用提供依据。以甜菜3个生态区的313份主要种质资源为试材,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按照甜菜的规范标准,调查种质的发病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划分抗性级别。鉴定出高抗甜菜褐斑病种质资源85份、抗病89份,抗甜菜根腐病种质资源11份,抗甜菜丛根病种质资源3份,抗甜菜白粉病种质资源28份。同时鉴定出兼抗2种病害的种质资源,高抗褐斑病兼抗根腐病种质资源5份、抗褐斑病兼抗根腐病种质资源5份、抗褐斑病兼抗丛根病种质资源2份,高抗褐斑病兼抗白粉病种质资源20份。结果表明,中国甜菜种质资源比较匮乏,除抗褐斑病种质资源外,抗根腐病、丛根病和白粉病的资源不但数量少,而且抗性级别低。  相似文献   

12.
大豆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大豆根腐病对生产的危害,笔者介绍了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镰刀菌(Fusarium spp.)、腐霉菌(Pythium spp.)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生物学特征和流行规律,以及目前国内外大豆根腐病抗病基因的鉴定、克隆及其在大豆抗病育种上的应用。此外,笔者还综述了中国大豆根腐病抗(耐)病的种质资源,以及大豆根腐病菌生防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并总结了大豆根腐病的不同防治措施。本综述将为大豆抗根腐病的分子机制及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甘蔗野生资源对黑顶柄锈菌的抗性水平,了解Bru1基因在甘蔗野生资源中的分布状况,于2013年对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1份野生核心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褐锈病鉴定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31份供试材料中,高抗(1级)至中抗(3级)的有28份,占90.3%。其中19份材料表现高抗(1级),占61.3%,3份材料表现抗病(2级),占9.7%,6份材料表现中抗(3级),占19.4%。31份供试材料中只有贵州78-2-12、云南97-4、E.rockii95-19、E.rockii 95-20、云南83-224、广西79-8、云南95-35和广西89-13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占参试材料的25.8%;其余20份抗病材料和3份感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表明除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结果暗示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野生核心种质资源中蕴藏着优良的抗褐锈病基因,是选育抗褐锈病甘蔗品种很有利用前景的抗源种质。  相似文献   

14.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筛选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豌豆白粉菌引起的白粉病是豌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苗期接种鉴定了396份豌豆资源对2个不同地理来源的豌豆白粉病菌分离物EPBJ和EPYN的抗性,用4个与豌豆抗白粉病基因er1连锁的SCAR标记对66份免疫或抗病资源进行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396份资源中,有101份资源表现免疫或抗病,其中对分离物EPBJ和EPYN免疫的资源分别为59份(14.9%)和60份(15.2%),对2个分离物均免疫的资源有54份(13.6%);在鉴定的82份中国资源中,有8份对2个分离物均表现免疫。分子标记将66份免疫或抗病资源鉴定为13个标记基因型,同一地理来源的抗性资源分属不同的标记基因型,其中8份来自中国云南的抗性资源分属7个标记基因型。研究表明,中国存在有效的豌豆白粉病抗源,抗性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1983—1986年,采用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法对911份陆地棉资源材料进行了黄萎病抗性苗期鉴定。结果表明,苗期人工接菌鉴定结果与田间病圃成株期鉴定结果相一致。筛选出了高抗黄萎病材料2份、抗黄萎病材料46份。其中有些抗性材料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可供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即将推广的水稻新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感特性以及筛选一批抗性育种材料,在岑溪设立自然诱发病圃,对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试新品种、广西水稻区试新品种及部分水稻育种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参加国家区试、广西区试的1171个水稻新品种未有抗级以上的,中抗水平也只有极少数品种,大多数新品种都是感病或高感品种;11236份水稻育种材料表现高抗的有82份、抗级473份、中抗987份,筛选出一批抗性材料供抗病育种用。自然诱发病圃不仅可以用于推广品种的抗性监测,还可作为抗病育种筛选基地。  相似文献   

17.
豌豆白粉病是由白粉菌(Erysiphe pisi D. C.)引起的豌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控制豌豆白粉病最经济有效且环保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在温室条件下对400份豌豆种质资源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7个与已知豌豆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在400份资源中,有8份表现免疫,3份表现抗病,5份表现抗感分离,其余384份均为感病;16份抗性资源中有10份来自于四川省中部不同纬度地区,其余6份为国外引进资源;7个分子标记将400份种质资源分为39个标记基因型,其中16份抗性资源分为7个标记基因型。上述抗性资源及其标记基因型可有效应用于豌豆白粉病抗性育种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1985~1989年在向日葵开花期对烂盘型菌核病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从490份品种中筛选出抗菌核病材料3份,中抗材料25份。  相似文献   

19.
SRAP标记对甜菜抗根腐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进一步鉴定分析抗根腐病的优良甜菜品种,为日后选育种植优良抗病甜菜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田间调查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利用10对SRAP引物组合对11份国内外品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通过SRAP-PCR扩增,共产生85条扩增带,65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百分比为76.5%。平均遗传距离为0.5057,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031。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国外品种根腐病感病率为 2.9%~4.2%,国内品种根腐病感病率为2.0%~3.1%,参试的国内品种根腐病感病率普遍低于国外品种。按照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20处,可将11份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结果表明,参试的国内品种的抗根腐病性较好于国外品种,抗根腐病性较好的品种有‘TY301’(国内)、‘TY303’(国内)、‘CK-TY312’(国内)、‘HI055’(国外)。SRAP分子标记对于甜菜抗根腐病性较好的品种的划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86~1995年,使用9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叶锈菌4个生理小种群和河北省小麦白粉病菌混合菌系,共鉴定小麦品种资源材料4978份。筛选出抗条锈病材料733份,其中免疫材料181份;抗白粉病材料575份,其中免疫至高抗材料229份;抗叶锈病材料577份,其中免疫至高抗材料365份。有些兼抗两种或三种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