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调查结果表明:(1)GK19对3代棉铃虫抗性极强,生产上不需喷药可将棉铃虫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2)GK19对4代棉铃虫也具强抗性,5代抗性则较3,4代减弱,虽然GK19后期对棉铃虫抗性有所一降,但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仅需喷药防治2 ̄3次,可将棉铃虫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  相似文献   

2.
笔者近年经过对抗虫棉田和非抗虫棉田多种病虫、多代次的对比调查,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病虫发生有明显差异。抗虫棉棉花蚜虫、棉叶螨、大灰象甲及棉花苗病、枯萎病、黄萎病等,发生均高于非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的抗性较强,一般不需要用化学农药防治;对三代棉铃虫的抗性降低,需用化学农药防治2次,比非抗虫棉减少用药1~2次;对四代棉铃虫的抗性极低,防治与非抗虫棉相同,要防治4次。另据资料,抗虫棉对棉铃虫低龄幼虫的致死能力较强,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致死能力降低。据此,抗虫棉田的病虫害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1)以防蚜、防病为重点,抓好播前与播期…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邯郸市 ,1 997年引进、示范种植美国岱子棉公司与孟山都公司合育成的转Bt基因抗虫棉“新棉33B”近 1 30 0hm2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 ,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 ,相反 ,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比常规棉处理增加了 2 1 6~ 2 74粒 ,增幅为 30 %~ 38%。转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及控制作用较强 ,基本不用药剂防治 ,但对三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下降 ,田间 3龄以上幼虫平均达 2 0~ 4 0头 /百株 ,多者达 60头以上 ,仍需进行药剂防治。棉铃虫在转Bt基因抗…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对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1Ac毒蛋白抗性的稳定性及其适合度变化,利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Cry1Ac抗性品系棉铃虫转到正常饲料饲养后的抗性衰退及再次筛选后抗性的恢复情况,并比较了敏感、抗性和抗性衰退后各品系间的适合度差异。在失去选择压的情况下,高抗品系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迅速衰退,经过4代后抗性水平由最初的3626.67倍下降到1436.67倍;到第12代时抗性水平已低于10倍,随后品系保持较稳定的低抗水平;当重新进行抗性再筛选时,其抗性水平可快速恢复,抗性倍数快速回升,5代后恢复到1123.33倍。与敏感品系相比,高抗棉铃虫品系的适合度明显降低,相对适合度仅为0.33,但转到正常饲料连续饲养14代后,棉铃虫适合度明显上升,相对适合度为0.87,主要表现为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一大害虫,1990年以来连续暴发成灾,尤其是1992年为历史上罕见的大发生,给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各方面条件分析,1993年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的形势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如下防治棉铃虫的主要技术措施,供参考。1 准确、及时预测预报,指导防治棉铃虫在我国一年大约发生3—7代。辽河流域棉区和新疆大部棉区一年3代,黄河  相似文献   

6.
目前防治棉田棉铃虫的农药较多,针对不同棉区棉铃虫抗性水平、不同世代,正确选用对口农药,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现将棉田防治棉铃虫用药介绍如下:1 50%辛氰乳油高效低毒,有机磷与菊酯类农药的复配剂,尤其对抗性棉铃虫防治效果好,每亩用药25—50克,防治效果达90%以上,各代棉铃虫都可以使用。全国植保总站北京植保制剂  相似文献   

7.
代廷奎 《植物医生》1995,8(1):20-20
近几年,由于农药施用失当等原因导致了棉铃虫大暴发。探索新的防治途径,已成为棉花生产中的当务之急。我们根据助壮素的作用机理和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喷施助壮素预防棉铃虫为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今年三、四代棉铃虫大暴发中,与不施助壮素比较,施用者降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河南省抗虫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对抗虫棉的抗虫效果没有真正了解的这一现状,开展了抗虫棉与非抗虫棉,防治与非防治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抗性较好,可以控制棉铃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9.
灭多威为防治抗性棉虫,击倒力强,效果好,深受棉农欢迎。但是,盲目地大量单一使用,也会使棉虫迅速对其产生抗性。据阳谷县植保站1991年对连续大量使用灭多威棉田内棉虫抗性监测表明:棉伏蚜对灭多威抗性倍数已达5.4;二代棉铃虫对灭多威抗性倍数高达708倍。据我县大田防治二代棉铃虫试验,单一使用灭多威1000倍药液,5天后防效仅为60%,因此,应注意性使用灭  相似文献   

10.
戴小枫 《植物保护》1991,17(4):30-32
1990年,华北冀、鲁、豫3省大范围内棉田三代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普遍严重发生,各地反映防治不奏效,局部地方灾情严重,棉农被迫下地捉虫,给棉花生产造成一定损失。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抗性棉虫综合治理的策略与技术。 三代棉铃虫防治困难的原因 作者认为,造成三代棉铃虫防治困难与以下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棉铃虫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棉铃虫1a发生5代,其中第二至四代为主害代。通过对湖南省近年棉铃虫的发生情况系统分析,提出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大区域连年大发生和天敌控制效应下降是湖南省棉铃虫加重为害的主要原因;成虫诱测技术中以黑光灯诱测较为简便易行;采用回归预测、期距预测可提前20d以上准确预报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多代连续取食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7-1999年,用含45%Bt CPT1双抗基因棉半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5.5天,连续16代汰选。结果:幼虫校正死亡率由79.18%下降到49.36%;其体长达取食45%泗棉3号半人工饲料幼虫平均体长,由第一代的0上升到第16代的23.32%;幼虫体长、体重增长速率由第一代负增长分别上升为55.29%和366.67%。表明棉铃虫幼虫经取食转基因抗虫棉连续16代,其中肠对抗虫棉已产生一定的亲和性及适宜性,进入早期抗性阶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8个试种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对棉铃虫抗虫性的对比试验和系统观察,表明中29F1、南抗3号和GK22等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较强,且丰产性能好,可作为治理棉铃虫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推广;杂交抗虫棉只有其F1代种有较高的使用价值,F2代性状分离严重,不宜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寄主植物种类及其适合性程度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通过江苏淮南、淮北棉区棉铃虫寄主植物种类凋查,已查明60种栽培植物、34种野生植物为棉铃虫寄主,它们分属24个科,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菊科、葫芦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百合科、旋花科、藜科种类居多。运用选择系数法和适合性指数法定量测定了30种常见寄主植物对棉铃虫的适合性程度,建立了选择强度与适合性程度估测模型,据此将棉铃虫众多寄主划分为适宜寄主、较适宜寄主与次要寄主三大类。并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结合寄主植物种植面积情况,明确了各代次棉铃虫主要栽培寄主种类,以优化棉铃虫测报与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分析棉田捕生天敌数量变化及空间动态的基础上,综合考试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天敌与棉铃虫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和时间发生上的同步性,建立了棉铃虫捕食性天敌控制作用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棉田棉铃虫发生期,控制棉铃虫卵和初孵幼虫的天敌集团作用的大小依次为:瓢虫草蛉类〉捕食性蝽类〉蜘蛛类。天敌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存在时间上的序列性和阶段性,不同棉铃虫发生世代天敌功能团和优势天敌作用大小不同。二代主要为龟纹瓢虫、  相似文献   

16.
1983—1986年在河北邯郸通过不同处理(虫量、土壤肥力、品种)的田间试验分析,系统研究了棉花对于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华北棉区棉铃虫防治新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冀南棉麦混作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河北南部棉麦混作棉区设点,进行了以棉蚜、棉铃虫为主要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棉田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棉花、害虫与天敌各主要组成成份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尽可能利用自然因素,设计了以棉麦邻作布局、种子处理、棉田内分阶段衔接种植诱集植物油菜——春玉米——夏玉米来保护增殖自然天敌、制订合理防治指标、减少用药和加强棉田栽培管理、种植抗病品种等配套技术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经3年来多点大田试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控制虫害、减少用药、保护增殖天敌、降低防治成本等方面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齿唇姬蜂生物学特性及田间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齿唇姬蜂在河南新乡棉区年发生约8代,以6个世代发生在棉田,其中4个世代与棉铃虫低龄幼虫发生期吻合。田间出现4个寄生高峰,分别在5月中旬、6月中下旬,7月底至8月初,8月底至9月初,寄生率平均在19.2~42.9%,以一、二代棉铃虫期的寄生率较高,齿唇姬蜂对3龄前棉铃虫幼虫的总寄生率平均为23.7%,最高达40.0%,占整个世代总寄生数的71.3%。该蜂是豫北棉铃虫寄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成蜂对菊酯类农药敏感。  相似文献   

19.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feeding on different cotton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gossypol contents on the 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and food plant utilization of three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Significantly higher larval survival rates were observed in three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H. armigera fed on cotton cultivar “ZMS13”compared with cultivars “M9101” and “HZ40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fecundity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compared with the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s of cotton bollworms fed on “M9101” and “ZMS13”. Cotton bollworm generat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mean relative growth rate, relative growth rate and relative consumption rate.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ree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H. armigera fed on the high-gossypol cultivar “M9101” compared with those fed on low-gossypol cultivar “ZMS13”. However,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elative growth rate was recorded in the third generation than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fed on “M9101”. Measurements of development and food utilization at the individual and population levels over more than one generation ought to provide a more meaningful prediction of long-term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cotton bollworm.  相似文献   

20.
利用硫丹杀虫剂对夏津抗性棉铃虫进行室内选育17代,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没有提高,而对硫丹的抗性却明显提高了5.87倍。将硫丹选育种群(Edo-R种群)和未用任何杀虫剂的对照种群(CK种群)的某些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Edo-R种群的幼虫发育历期较CK种群平均延长了2.30d(显著性检验p<0.01)。Edo-R种群和CK种群未成熟期的存活率分别为36.67%和54.17%(显著性检验p<0.01)。其它的一些生物学指标则不存在显著差异。Edo-R种群相对于CK种群具有0.64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