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对23年生落叶松黄波罗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和黄波罗纯林林分生长过程的研究表明:与落叶松纯林相比,落叶松黄波罗混交林显著促进了林分平均胸径的生长(P〈0.05);与黄波罗纯林相比,混交林对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影响不明显(P〉0.05).混交林林分蓄积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P〈0.05),而与黄波罗纯林差异不明显(P〉0.05).混交林较落叶松纯林更有利于林分的生长,但与黄波罗纯林相比,则未发现明显差异.混交林内,落叶松和黄波罗相比,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量,前期黄波罗比落叶松生长快,后期落叶松比黄波罗生长快.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苇河林业局青山良种基地红松(Pinus korai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沙松(Abies holophylla)、紫椴(Tilia amur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6个...  相似文献   

3.
刺五加为五加科多年生灌木,药食兼用之物。人工栽植模式有中成林林缘纯林方式、天然林林(郁闭度0.6以下)栽植方式,人工林有林林下栽植方式、人工造林(采伐迹地或退耕还林)间作方式。辽宁省主要是选阴坡山下土层深厚的落叶松、红松、黄波罗、水曲柳幼林地或采伐迹地、退耕地同时与上述品种间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小兴安岭地区阔叶次生林内红松与常见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与重叠,以期为恢复次生林合理选择树种及东北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方法  对次生林内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和紫椴等阔叶树种的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以及吸收养分形态生态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  红松与阔叶树种在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形态生态位等均存在分离。具体表现为:(1)阔叶树种吸收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0 ~ 20 cm),为“浅根性”特征;而红松则相反,其吸收根分布比率在表土较低,在下层土壤空间(30 ~ 60 cm)明显较高,相对为“深根性”趋势。(2)阔叶树种吸收土壤水分一般从5月中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而红松从4月初开始至10月下旬仍有蒸腾。(3)阔叶树种吸收氮养分大约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吸收期较短,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陡且峰期明显;而受阔叶树种庇荫的红松在4—10月的整个生长季中一直较平缓地吸收氮养分,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缓且峰期不明显。(4)阔叶树种对N养分的消耗量较大且利用效率较低,属于高耗低效型;而红松对N养分的消耗量则相对较小,利用效率较阔叶树种高10.7% ~ 36.8%,属于低耗高效型。(5)在对N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性方面,红松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而阔叶树种的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其中,白桦、山杨和蒙古栎约是红松的6.0 ~ 6.5倍,水曲柳和紫椴约是红松的2.6倍和2.7倍。(6)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较小,分别为0.502、0.426、0.628、0.374,而紫椴与红松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高达0.903。  结论  从地下资源生态位看,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紫椴均为优化混交组合,且红松与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对其长期共存和混交群落持续稳定高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性与化学组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从五种针叶树叶(白皮云杉、红松、兴安落叶松、黑皮油松、樟子松)以及六种阔叶树叶(柳树、白桦、杨树、黄波罗、水曲柳、蒙古栎)的春季和秋季样品的水分、灰分(水溶性和水不溶性)、醚抽提物、含氮量、含磷量的分析得出:兴安落叶松和柳树的可燃性最小。这一结果与热重分析所得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调查分析了森林经营中常用的两种带状森林结构对幼林生长的效应。第一种是指带状采伐天然次生林后。保留带对采伐带中人工栽植的针叶树种(红松、樟子松、落叶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保留带的遮荫和优势。显著地抑制了这些针叶树种边缘数行的生长并产生较高的死亡率。保留带的抑制效应:北侧大于南侧。相似立地上,三个针叶树种的生长: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而边缘行的死亡率以红松最低。第二种是指人工营造的落叶松与水曲柳、核桃秋和黄波罗的同龄带状混交林。结果表明:当落叶松与三个阔叶树种树高相差4m以下时,前者对后三者边缘数行的生长和干形具有良好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城市人工林自然演替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经营管理城市人工林提供依据,采用分层数量调查与种群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哈尔滨城市落叶松、白桦、水曲柳、胡桃揪、黄波罗和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趋势,结果表明:落叶松林将演替为家榆、黄波罗和水曲柳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白桦林将演替为水曲柳和黄波罗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水曲柳林将演替为糖槭、水曲柳和黄波罗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胡桃楸林将演替为水曲柳和胡桃楸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黄波罗林将演替为家榆、水曲柳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樟子松林将演替为水曲柳、蒙古栎、黄波罗占优势的硬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北坡椴树红松林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关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长白山5.2 hm2椴树红松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基础,研究优势种红松与紫椴的径级结构,运用Ripley's K函数探讨红松和紫椴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及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①红松和紫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单峰分布,幼树数量较少。②红松和紫椴种群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红松和紫椴幼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小树和大树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但大树的聚集强度小于小树。③红松小树与大树在1 m的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紫椴幼树与小树、幼树与大树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红松小树与紫椴大树、紫椴小树与红松大树在局部空间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业》2008,(13):18
<正>刺五加为五加科多年生灌木,药食兼用植物。人工栽植模式有中成林林缘纯林方式、天然林林下(郁闭度0.6以下)栽植方式、人工林幼林林下栽植方式、人工造林(采伐迹地或退耕还林)间作方式。辽宁省主要是选阴坡山下土层深厚的落叶松、红松、黄波罗、水曲柳幼林地或采伐迹地、退耕地同时与上述品种间作。  相似文献   

10.
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冠幅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基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和一面坡林场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24块标准地的3 164株长白落叶松样木及3 574株水曲柳样木的数据,分别构建了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模型。  方法  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方式林分内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林木竞争因子的关系,从6种常用的线性和非线性基础冠幅模型中选取最优模型,并将混交比例Si和树木在混交带内位置P作为哑变量,加入其他树木变量和林分变量,分别构建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模型,并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  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在不同混交比例Si和混交带不同位置P下差异显著;冠幅与DDH(林木胸径与林分优势木胸径之比)和HDH(林木树高与林分优势高之比)成正相关,与大于对象木的胸高断面积之和(BAL)成负相关,与距离无关的竞争因子可以反映树木的竞争压力,对冠幅具有影响;长白落叶松冠幅与冠长率(CR)成正相关,与高径比(HD)成负相关;水曲柳冠幅与水曲柳优势木平均高(H0Fra)成正相关,与高径比(HD)成负相关。包含混交比例哑变量Si和混交带位置哑变量P的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拟合冠幅(CW)的Ra2分别为0.564 2和0.545 9,加入树木变量和林分变量后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拟合CW的Ra2分别为0.674 5和0.589 6。  结论  包含混交带位置哑变量P、混交比例哑变量Si、树木变量(CR和HD)、林分变量(H0Fra)的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冠幅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冠幅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混交林内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冠幅,为进一步研究混交林树木树冠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落叶松人工林天然化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点格局分布、混交度和胸径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1985与2005年长白山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林木混交林分的空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入侵的天然树种空间分布由随机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变,落叶松由轻微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转变。整体林分格局变化不大,但出现了小范围的聚集分布现象。整体林分的混交度出现了小幅下降,但依然保持了强度混交。林分主要树种落叶松的混交度上升,但是天然树种均呈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树木之间的胸径差异正在扩大。落叶松在其结构单元中优势增大,天然树种云杉、椴树、红松、冷杉呈优势下降趋势,水曲柳、榆树和杂木类呈优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帽儿山地区几种乔木树种燃烧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帽儿山地区主要乔木树种的燃烧性质,在对8个乔木树种苯-醇抽提物、木素、综纤维素及燃烧速度、绝干含水率等理化性质测定分析基础上,结合其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赋值,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燃烧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8个树种燃烧性大小为红皮云杉樟子松山杨红松落叶松胡桃楸黄波罗水曲柳;水曲柳燃烧性最弱,抗火能力最强,适合作帽儿山地区的防火树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水曲柳及其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动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优化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取样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水曲柳人工林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1) 生长季内水曲柳叶片C、N、P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变化范围为556.71~446.15g/kg、32.61~18.74g/kg、3.62~1.26g/kg;C/N、C/P、N/P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变化范围为17.06~23.81、150.60~350.56、9.10~16.98。(2)混交树种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C含量及红皮云杉与红松叶片N、P含量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叶片N、P含量逐渐降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C/N和C/P平稳升高,红皮云杉叶片的C/N和C/P连续下降,红松叶片的C/N和C/P呈波动态势。长白落叶松和红松叶片的N/P先升高后降低,红皮云杉叶片的N/P先下降后平稳。(3)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著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N、P含量,C/N和C/P显著低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和C/P。结论培育水曲柳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优于培育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和水曲柳红皮云杉混交林,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在生长季初期保证林地氮肥的数量,中期注意补充林地的氮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土壤质量指数(SQI),研究华北落叶松林不同混交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为其合理经营和地力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该研究以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华北落叶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落桦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樟子松混交林(落樟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和分析0 ~ 20 cm土层的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性质的调查研究,利用SQI法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建立SQI包括3个步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最小数据集(MDS),利用非线性得分函数计算MDS指标得分,利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SQI。  结果  不同混交方式间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落叶松纯林相比,落桦混交林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有了明显改善;落樟混交林的土壤理化状况较差,土壤生物性质与落叶松纯林没有明显差异。在17个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中,MDS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全磷、氨氮3个指标组成。不同混交方式间SQI差异显著,表现为落桦混交林(0.59) > 落叶松纯林(0.47) > 落樟混交林(0.39)。  结论  土壤肥力质量在不同混交方式下差异显著,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利用指数法建立SQI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可为其他树种或其他地区的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带状间伐后套种其他树种对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探索适宜的落叶松异龄混交模式,为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进行带状间伐,然后分别补植云杉(Picea asperata)、东部白松(Pinus strobu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构建长白落叶松异龄混交林。10年后,选取典型的长白落叶松+云杉(LS)、长白落叶松+东部白松(LE)、长白落叶松+白桦(LW)、长白落叶松+红松(LK)、长白落叶松+自然更新(LN)等5种异龄混交林样地,以长白落叶松纯林为对照样地(CK),调查物种组成,并在每种样地中设置灌木和草本样方各5个,对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DJH等进行测算,同时取样测定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的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及pH值,并对上述物种多样性指标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各类型样地共出现植物127种,分属于54科100属,其中草本植物110种,分属于44科84属;灌木树种17种,分属于10科16属;草本层物种数量多于灌木层物种数量。不同类型混交林样地间物种组成有一定差异,且物种数均高于CK,样地中草本层和灌木层物种数量分别是CK的1.16~1.68倍和2~3.5倍。草本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类型林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不同类型混交林分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CK。不同类型混交林地有效磷含量比CK有较大提高,在0~10 cm土层LS、LW和LK分别是CK的2.52,2.14和2.31倍(P<0.05);在10~20 cm土层LS、LW分别是CK的3.36和3.02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草本层中,D、JD与0~10 cm土层pH值,H与0~1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均显著负相关;D、JDJH与1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达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灌木层所有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 综合考虑植被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结果可知,云杉、红松、白桦等树种适合在辽东山区与落叶松构建异龄混交林。  相似文献   

16.
以长白山山地寒温针叶林带为研究对象,选取4种不同林型(典型云冷杉林、红松云冷杉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落叶松林)分析林内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富集,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10~20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为典型云冷杉林〉落叶松林〉亚高山型落叶松林〉红松云冷杉林;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偏相关分析显示:0~10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无显著相关性,10~20cm土层细根生物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及氮素营养水平,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土壤全P、全K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辽东山区两种针叶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探讨辽东山区两种典型针叶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揭示真菌群落结构与树种、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以辽东山区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内落叶松(LGe)、红松(PKe)人工林和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实验林场落叶松(LGd)、红松(PKd)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nim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OTU分析法比较不同针叶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优势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1)与红松人工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有助于提高土壤全碳、全氮和速效氮的含量。(2)该区落叶松和红松人工林土壤共检测到9个土壤真菌门,优势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接合菌门和隐真菌门。(3)LGe和PKe,LGd和PKd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存在差异,但都不显著。(4)Venn和Heatmap表明落叶松和红松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LGe和PKe间的差异较LGd和PKd间的差异小。(5)RDA分析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土壤全碳、速效氮、土壤碳氮比是该区针叶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结论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树种间存在一定差异,LGe和PKe土壤有机质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较小,表现趋同性,LGd和PKd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为阳性喜光、喜肥、喜水、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抗风力差,不耐干旱也不耐积水;生长速度中等偏快.枝条萌芽力较强,有相当的耐喊性树种,在自然分布区内呈纯林或在混交林中呈优势木居第一层.自然分布区属内陆性冷凉气候带,该气候带年均温2.5-12℃,北界平均最低气温-9.4℃,南界平均最高气温28.7-33.3℃,年降水量在500-1400mm之间,雨热同季.最适土壤为灰化的火山堆积土,石灰质土壤和砂壤上也能生长良好.生于长白鱼鳞云杉,臭冷杉、红松、水曲柳、紫椴等的针阔混交林中.  相似文献   

19.
帽儿山主要树种燃烧性分析与排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专家打分法对19种乔木的理化性质数据及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树种的燃烧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燃烧性最强的树种是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落叶松(Larixgmellini Rupr);燃烧性最差的树种是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家榆(Ulmus pumila L.)。燃烧性差、抗火及耐火性好的树种,可以考虑作防火树种。  相似文献   

20.
培育优质黄菠椤用材林的配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母树林、种子园、雄性无性系采穗圃其子代遗传增益分别为5%,10%~15%,12.7%~18.5%。最适宜生长立地条件是排水良好、土层肥活的阴坡山下部缓坡地带,其生长量比对照提高19.1%。黄菠椤最佳混交树种为落叶松,混交方式为行间混交,造林密度为5000株/hm^2。适宜的郁闭度为0.5。平茬最佳季节为冬季,其萌发率为63%,平茬部位是根际下部,最佳年龄为3~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