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7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cy以及CysC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Hcy、Cys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轻、中、重3组间的血清Hcy、CysC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Hcy及CysC水平明显升高。Pearsman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Hcy和CysC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cy、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联,联合检测血清Hcy、CysC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和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甲状腺功能(简称甲功)异常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甲功异常合并脑梗死住院患者133例,按甲功情况分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组(简称甲亢组,8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简称甲减组,50例),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均于清晨(甲亢、甲减组患者为入院次日,对照组体检者为体检当日)行甲功、血脂、血糖和胰岛素、血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等检测。结果甲亢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均明显高于甲低组及对照组(P〈0.01)。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甲低组与对照组(P〈0.01)。而甲减组胆固醇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甲亢组和对照组(P〈0.01)。心电图示70%以上脑梗死患者并有心律失常,甲亢组以窦性心动过速及心房纤颤多见;甲减组以窦性动过缓及心力衰竭为主。结论甲功异常特别是甲亢患者空腹血糖增高、血脂代谢异常;而甲减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导致的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加速脑梗死的发生。甲功异常可能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脑梗死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及血脂水平的关系,为临床防治进展型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同型半胱氨酸循环酶法定量试剂盒测定血清Hcy水平,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FIB值,美国雅培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分析比较70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进展型组)和70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完全型组)的上述3项检查结果。结果进展型组患者血清Hcy水平、FIB、TC、TG、LDL水平明显高于完全型组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血脂水平和FIB升高可能是脑梗死患者发展为进展型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为临床及早预防进展型脑梗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脑梗死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分别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间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观察组)和体检健康者10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别比较两组的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能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对不同梗死面积的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84例),每组并按责任病灶的梗死面积大小分为3个亚组:A组(大面积脑梗死)、B组(中等面积脑梗死)和C组(小面积梗死,包括腔隙性脑梗死)。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脑保护、调控血压、神经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尤瑞克林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14d。分别于入院后第2天(治疗前)和第7~14天(治疗后)抽查患者的Fn水平。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对不同梗死灶面积脑梗死急性期Fn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3个亚组患者的血浆Fn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大面积及中等面积梗死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Fn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同亚期显著降低(均P〈0.05);而治疗组的小面积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浆Fn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尤瑞克林能降低大、中等面积梗死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的Fn水平,提示尤瑞克林可能通过影响血浆Fn间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β纤维蛋白原基因(Fgβ)-455 G/A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PCR-RFLP(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比浊法分别检测220例脑梗死患者和1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Fgβ-455G/A基因多态性、Fg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的Fg水平[(3.8±0.9)g/L]明显高于对照组[(3.0±0.8)g/L](P〈0.01),脑梗死组A-455等位基因频率(30.2%)明显高于对照组(17.1%)(P〈0.01)。结论 Fg水平受Fgβ-455G/A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AC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43例,分别检测NSE、HCY和H-FABP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其与ACI的关系。结果 ACI组较正常对照组NSE、HCY和H-FABP的含量明显增高(P<0.001),ACI大面积组比小面积组NSE、HCY和H-FABP的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ACI组各项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83.33%,高于三者任何一个单项阳性率。结论 NSE、HCY和H-FABP联合检测在诊断ACI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其含量可给予ACI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内皮素-1(ET-1)与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VaD患者50例(VaD组)、非痴呆性脑梗死患者55例(脑梗死组)及健康者46例(正常组),观察各组血浆中Hcy、ET-1、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VaD组和脑梗死组血浆Hcy、ET-1水平升高(P<0.01),而叶酸和VitB12水平降低(P<0.01).在VaD患者中,中、重度痴呆者血浆Hcy、ET-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痴呆者(P<0.05),而叶酸和VitB12水平降低(P<0.05).Hcy与ET-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221,P<0.05).结论 血浆Hcy和ET-1水平可作为判断VaD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2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同时检测血脂、血糖含量,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正常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2.36±0.59)m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7±0.13)mm(P〈0.05)。脑梗死组的斑块检出的例数、个数及稳定、不稳定性斑块的个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组患者的血TC、TG、LDL、FB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脑梗死组中有斑块组患者的血TC、LDL、FBG水平又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PDCI)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将86例帕金森病(PD)患者分为PDCI组和对照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CI危险因素.结果 PDCI发生率为5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3a、H-Y分级≥3级、焦虑、抑郁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PDCI显著相关(P<0.05).结论 PDCI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程、H-Y分级、焦虑、抑郁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液内溶血磷脂酸浓度与奥扎格雷钠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60例,分别检测其血液内LPA浓度,根据其血液内LPA浓度将其分为LPA浓度升高组(39例)和LPA浓度正常组(21例).2组患者应用奥扎格雷钠80 mg/d进行治疗,随访1个月,观察TIA患者的发作频率以及发展成为脑梗死的发病率.结果经过1个月的奥扎格雷钠治疗,LPA浓度升高组的39例TIA患者中,平均发作次数为(1.60±0.39)次,共有5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病率为12.82%;而LPA浓度正常的21例TIA患者中,平均发作次数为(2.45±0.56)次,有7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病率为33.33%.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高血浓度LPA的TIA患者疗效明显优于低血浓度LPA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以及其与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关系,为脑梗死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5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3 d内的hs-CRP水平,部分患者第7天复查hs-CRP,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NDF)、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同时测定23例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而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对照A组)及30例健康人(对照B组)的hs-CR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比对照组A、对照组B的hs-CRP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A比对照组B的hs-CRP增高,差异有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复查组hs-CRP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查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重型脑梗死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型、轻型(P〈0.05),中型脑梗死的hs-CRP水平高于轻型,差异有意义(P〈0.05),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hs-CRP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关系;hs-CRP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龄、舒张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无相关性;以hs—CRP为应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FIB、血糖、收缩压是hs-CRP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hs-CR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一种手段,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脑梗死发生的一种预测因子.hs—CRP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是优于其他因素的综合性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98例ACS患者[不稳定心绞痛(UAP)36例、ST抬高心梗(STEMI)34例、非ST抬高心梗(NSTEMI)28例]发病20 h内血浆BNP水平,分析BNP变化与临床亚型和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对照、UAP、NSTEMI、STEMI组血浆BNP水平分别是(51.34±11.27)、(155.06±39.12)、(247.05±68.34)、(513.17±127.88)μg/L,多支、2支、1支、0支血管病变组的BNP水平则分别为(612.34±155.87)、(299.81±166.09)、(177.86±143.65)、(25.78±14.49)μ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升高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ACS病情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GAMI组)、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和假手术组(SO组),GAMI组模型制备后3h给予生理盐水稀释的rhG-CSF(浓度为2mg/L)皮下注射10μg/kg/d,共5d。AMI组和SO组3h后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共5d。三组大鼠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造成功后24h、1周和2周后检测各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的含量。结果 24hAMI组与SO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相比均有提高但只有心肌中ET含量有显著的差异(P〈0。05)。1周后AMI组与SO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相比两者含量有明显增高(P〈0。05)。2周后AMI组与SO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相比两者含量增加的更加明显(P〈0。01)。GAMI组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含量与相应的AMI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结论 G-CSF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中AngⅡ和ET的含量,G-CSF对AMI大鼠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血浆中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重要标志物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CL-ELITEPRO全自动凝血仪检测35例健康体检者和94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浆中FIB和D-D含量.结果与健康体检正常组相比,各肝病组FIB含量降低,顺序为急性肝炎组〉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肝癌组〉肝硬化组.急性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差别不显著,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差别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含量升高顺序为健康对照组〈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癌组〈肝硬化组,各肝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癌组和肝硬化组分别与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FIB和D-D含量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FIB和D-D可客观地反映肝病的严重程度.这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面积的关系.方法以86例AMI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梗死相关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57例,下壁心肌梗死组29例.结果 Aldrich公式法预测的心梗面积与治疗前BNP水平显著相关,而QRS积分法预测的心梗面积与治疗后BNP水平显著相关(r分别为0.889,0.872,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治疗前BNP水平高于下壁心肌梗死组.结论 BNP与AMI的面积有相关性,BNP越高,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大,BNP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的危险分层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纳洛酮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住院后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天分别给予小剂量(1.2mg)和较大剂量(4.0mg)纳洛酮静脉滴注,每10d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呕吐、恶心、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呕吐、恶心、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运用较低剂量的纳洛酮临床效果并不低于较高剂量的纳洛酮,并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疗法配合声、电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成3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Ⅰ组应用早期给予神经促进技术及声、电联合治疗,Ⅱ组应用声与电联合治疗,Ⅲ组单纯应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简式Fug—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8周后,各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Ⅰ组明显高于Ⅱ,Ⅲ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Ⅰ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Ⅱ,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Ⅱ明显优于Ⅲ组.结论早期神经促进技术配合声、电联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和促进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紫丁香叶对史氏鲟生长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试验对象,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紫丁香叶粉,研究紫丁香叶对史氏鲟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9组(对照组、A~H组),A~H组试验饲料中紫丁香叶粉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3%、4%、5%、6%、8%、10%,对照组饲料中不添加。饲养试验共进行56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史氏鲟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C组和F组外,其它各试验组鱼血浆中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下降(P〈0.01);H组鱼血浆中自蛋白显著下降(P〈0.05),谷丙转氨酶(ALT)显著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AST)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鱼血浆中C3、C4含量均比对照组有所降低,除C组和F组外,其余各组鱼血浆中C3、C4的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这说明,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紫丁香叶粉对史氏鲟生长和免疫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