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娜  左小清  杨益军  邵妍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512-11514,11517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保护优质耕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具有重大意义。大理市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巨大。该研究根据大理市实际情况,构建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因子权重与评分标准,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对大理市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理市85 606.33 hm2低丘缓坡土地中,适宜建设的占67.78%,不适宜建设的占32.21%。评价结果可为大理市重点区块及重点项目选址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信丰县低丘缓坡可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等劣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城镇建设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运用特尔斐法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对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信丰县内低丘缓坡土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最适宜面积为4928.31公顷,适宜为9946.85公顷,临界适宜19259.08公顷,不适宜有18445.56公顷。评价结果可为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的建设开发提供依据,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综合开发未利用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伍恒雨  刘勇  刘秀华 《湖北农业科学》2015,54(3):555-559,564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资源空间分析及优化土地配置的基础。根据四川省广安区丘陵资源丰富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研究基于GIS平台,综合选取以"自然-社会-经济"为框架的10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丰富,以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为主的占整个低丘缓坡资源的73.64%,其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技术,探讨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划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确定适宜性评价体系,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为特殊因子和一般因子,选定各评价因子并进行质量量化。以云南省罗平县为例,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获取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喀斯特地区金沙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适宜开发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该区的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特尔菲法对金沙县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评价因子进行筛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相关因子的权重值,并采用DTM模型分析确定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坡度值,依此建立低丘缓坡适宜性评价模型,然后在GIS软件平台上通过叠加分析的方法,得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宜农、宜林、宜建区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结果】在金沙县低丘缓坡资源中,宜农地所占面积相对较少,勉强、不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面积占绝大部分,高度适宜仅占总体面积的8.12%,中度适宜占总体的26.52%;宜林地所占面积较多,高度、中度适宜开发为林地总共占宜林地总量的63.33%;宜建地总体面积不多,高度、中度适宜占总体的21.14%、24.59%,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结论】金沙县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对其开发利用可以为金沙县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土地储备。  相似文献   

6.
张慧  赵俊三  李红波  周豹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94-13997
针对于低丘缓坡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需要进行低丘缓坡资源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有必要把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其中,以减少开发过程中带来的弊端.提出了基于“生态位”元胞自动机(CA)的新模型,同时将该模型应用于拥有典型的低丘缓坡资源,处于云南省中部的安宁市,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位”元胞自动机和GIS的结合对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根据元胞在t时刻的适宜建设的概率,将元胞的建设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即高适宜(S1)、中等适宜(S2)、勉强适宜(S3)、不适宜(N),从而得出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建设适宜性结果,为更加合理地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紧缺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低丘缓坡地是解决人地矛盾、优化土地配置的有效举措。以福建省邵武市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区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和RS技术,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邵武市低丘缓坡地进行适宜性综合评价,并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ing analysis)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为4类。结果表明,福建省邵武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19 512.71 hm~2,占邵武市总面积的41.83%;其中最适宜、较适宜面积达44 529.57 hm~2,占低丘缓坡资源的37.26%,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附近,涉及主要乡(镇)有城郊镇、水北镇等。该评价结果与规划文本相吻合,不仅能为邵武市开发低丘缓坡地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还能为各乡(镇)制定区域规划政策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8.
周豹  赵俊三  袁磊  杨宏瑞  张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28-11531,11535
针对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特征,引导低丘缓坡土地进行城镇建设开发,构建低丘缓坡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首先,通过评价因子的“弹性/刚性”性质的界定与处理,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然后运用ArcGIS进行单因子评价以及叠加综合分析,生成适宜性评价图;最后通过综合考虑用地成本等现实因素修正评价成果,确保评价成果的科学合理性。并以云南省宾川县为例,探讨了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这套评价体系对于低丘缓坡土地的开发建设具有针对性强、评价结果较合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正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建设用地势在必行。以福建南平邵武市为例,运用GIS和RS技术,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邵武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成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给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了凸显生态的重要性,从空间区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保护4个方面共选取15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方面,将G1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线性组合以降低评价的主观性。结果显示,邵武市可开发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比较丰富,适宜用作建设用地部分占可开发面积的75.68%,主要集中于邵武市的城区和东南部,沿着富屯溪两侧分布。该研究可为邵武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科学开发提供空间方位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低丘缓坡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城镇建设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对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川区内低丘缓坡土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最适宜区面积为0,适宜区为5 035.74 hm~2,基本适宜区71 274.57 hm~2,不适宜区有14 754.07 hm~2。评价结果可为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的建设开发提供依据,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综合开发未利用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低丘缓坡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的可行性,缓解城镇扩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选取自然生态适宜度、经济社会适宜度2个维度13项指标,引入惩罚型变权理论,探讨低丘缓坡评价指标的权重修正方法,构建集"基础权重设定"、"权重修正"、"层次分析"等于一体的综合测度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南部经济发达且自然环境基础好,低丘缓坡普遍适宜于开发建设;东北部低丘缓坡分布广泛,因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任务重,开发建设适宜性较差.研究表明,基于惩罚型变权的综合评价方法能有效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更客观.  相似文献   

12.
《山西农业科学》2017,(2):271-276
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是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弹性评价因子与刚性评价因子构建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耕地适宜性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依据邻域分析原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与编程的方法对耕地与建设用地均宜的图斑进行适宜性方向的优化选择,为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适宜性呈现宜耕区北部优于南部,宜建区南部优于北部趋势;均宜区面积共7 759.45 hm~2,其中,优先选择为耕地的低丘缓坡荒滩面积6 835.78 hm~2,优先选择为建设用地的低丘缓坡荒滩面积923.67 hm~2;宜耕区面积共20 066.33 hm~2,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宜建区面积共5 515.24 hm~2,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中心城区和乡镇驻地周边。  相似文献   

13.
实施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建设开发,是缓解人地矛盾、优化土地配置的重要举措。选取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为研究区域,构建"地形-生态-区位-社会"框架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将其以属性值的方式赋值给各评价单元,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宜建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30 437.88 hm2,占研究区域的19.85%;建设用地最优拓展空间(包括非常适宜区、比较适宜区)的面积达到18 171.46 hm2,占低丘缓坡总资源的59.70%,主要分布在广安区内的北部、中部、西南部,其中集中连片大于500 hm2的区域适合物流、商贸园区等大规模建设。研究为西部地区合理开发低丘缓坡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宜丰县低丘缓坡地宜建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江西省宜丰县低丘缓坡地的宜建性进行了评价,旨在为该县重点区块及重点项目选址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选择大理市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大理市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相关研究和区域特点,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空间区位、地质条件、社会经济5个方面选择了18项相关性因子构建起一套适应研究区域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在利用传统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CA模型的原理进行适宜性模拟,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按照适宜性分值划分为不适宜、一般适宜、中等适宜、高等适宜4级,并以适宜性结果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选择建设区、建设保障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研究结果可为低丘缓坡地区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及区域新型山地城镇建设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杨旺彬  罗华艳  钟韬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846-10848
在新形势下,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是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保障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的重要途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的选取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该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探讨县域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选取新思路,为同期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选择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缓解人地矛盾所造成的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耕地资源占补不平衡等问题,通过科学预测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为土地资源的开发提供指导,为缓解后备资源不清的矛盾和合理保护生态途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译遥感图像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DEM数据处理得到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基础数据,通过栅格数据的复合分析得到湘西州可开发利用的低丘缓坡地资源分布与数量。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到湘西州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级情况。【结果】湘西州可开发低丘缓坡地总面积为1 022.32 km~2,占总面积的6.61%。评价得到高、中、低和极低潜力区,面积分别为315.44、624.89、962.14和43.62 km~2。综合低丘缓坡地研究和土地开发潜力评价结果,湘西州土地开发潜力较大地区集中在东北和东南地区。【结论】优先开发高潜力区,异地占补以优补优,是实现耕地资源占补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从自然、经济、空间布局、生态4个角度构建了村镇建设用地综合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将物元模型运用到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进行实证论证,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区域综合发展状态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大冶市建设用地现状存在差异性,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不适宜比例分别为:31%、25%、13%、6%、25%,评价结果与大冶市城镇化水平、农村现代化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村镇发展水平、工业现代化水平呈较相关,基本符合大冶市建设用地利用特征。相比传统的加权求和方法,物元模型可以更详尽地描述单指标的分异性,在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上具备精确、客观等优势,将有效提升村镇空间评价的准确性,为村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破解制约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土地瓶颈,缓解供需矛盾,除了对平原上的土地集约利用外,进行山地、丘陵等建设用地的开发,合理地向低丘缓坡要发展空间已成为我国新城镇空间扩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柳河县的低丘缓坡建设条件,制定了"铲平山体,增加用地,表土剥离,平整回填"的实施方案,走出了一条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3S技术的金衢地区低丘红壤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金衢地区为例,采用SPOT-5遥感数据和1∶10000 DEM数据及其它辅助数据,进行低丘缓坡红壤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综合运用3S技术,在Arc GIS和ERDAS LMAGINE软件的平台上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建立金衢地区红壤资源信息数据库;同时结合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及综合评价法,对金衢地区低丘红壤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衢地区适宜开发的土地资源潜力较大,总计面积50067 hm2,占调查总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兰溪、义乌、东阳等3个县市;经实地对比校验,与实际情况吻合程度较好。研究表明,将3S技术应用于大比例尺低丘缓坡红壤资源调查及评价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可以实现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区的判断和选址,为科学合理地利用丘陵缓坡地区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