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G IS技术的支持下,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建立由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并着重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选择区划评价单元、区划数据库的建立、区划指标项空间分析评价以及最终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应用。旨在探讨基于G IS技术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指标、技术方法等基本流程。  相似文献   

2.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工具。本文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结合仁怀市实际情况,以该市21个乡镇、街道办为基本评价单元,运用GIS技术对仁怀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仁怀市主体功能区空间格局进行科学划定,并划出生态保护红线。最后结合仁怀市“十三五”规划要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对仁怀市主体功能区建设发展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为宗旨,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规划和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为主要依据,制定宝兴示范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背景条件下,以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为指导,划分主题生态功能区,并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探讨各区管理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三权分置实施以后,农用地流转的参与主体包含村集体、农用地转出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政府。农用地流转多元主体在各自目标实现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问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村集体目标受到制度与规则以及缺乏自主权的限制。在农用地转出户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到社会保障体制和就业体系的不健全、农用地和家庭成员特征的限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受到经营期限和规模、经营风险和资金的制约。制约政府目标实现的因素包括非农化问题以及政府职能定位偏颇。农用地流转多元主体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多元主体突破自身的制约因素,寻求目标实现路径;也需要政府协调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多边利益,使得多元主体平等地参与到农用地流转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根据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等,将辽宁省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限制发展区3个主体功能区.针对各功能区的特点,将系统动力学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对辽宁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提出了各功能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化配置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周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374-8376
首先建立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地耗”指标体系;然后以164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因素评价方法和熵权法评价2003~2011年主体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后分析主体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差异,以期对制定和落实差别化的区域土地政策和实现区域间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新疆阿勒泰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循环农业视角下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利用SPSS软件,采取因子分析法实现了指标的降维、筛选,从而对阿勒泰市农用地综合利用效益做出得分评价.[结果]阿勒泰市农用地利用处于传统式粗放利用、掠夺式的发展模式,评价结果发现阿勒泰市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不高,但从2005~2011年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来看,总体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结论]改变重用轻养的传统经营模式,实施农用地集约化、生态化的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确保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北京市主体功能空间分区的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空间变化差异,并提出基于空间功能相匹配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控对策。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别处于高度集约区、中度集约区和低度集约区之间,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处于低度集约区;相关指标评价中,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提升潜力,但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口负荷超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刘昭  高敏华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201-202
选用新疆吐鲁番市农用地的2518个单元,在DPS统计软件的支持下,用灰色关联分析[1]确定产量与各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值,并结合专家的意见确定各因子的权重,用指数和法确定其得分,然后用聚类分析进行农用地适应性评价,评价出宜农用地的各适应等级。  相似文献   

10.
农用地集约利用是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方面的热点问题,是解决人均农用地逐年减少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内蒙古地区为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农用地评价模型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不同农用地类别及其用地指标数据进行集约利用程度分级与潜力评价,分析其农用地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农业用地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农业用地集约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农用地利用规划与实际利用状况往往存在较大偏差;2根据地区农用地生产能力的不同,国家对不同地区农用地投入也应该不同;3地区农用地流转效率低,农用地流转市场开放程度低;4农用地整治不到位,农用地收益小。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内蒙古农业用地利用集约度评价,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