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北地区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属高等专性寄生性真菌,而蜜环菌是猪苓专性寄主,其他高等植物(菌材)又是蜜环菌的寄主。结合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根据猪苓和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人为创造适宜条件,建立起猪苓、蜜环菌、高等植物三者寄生链条关系,以鲜猪苓菌核为繁殖材料,以猪苓菌核或菌核组织培养的菌丝体做种,在猪苓休眠期,采用地面砌池连片双层栽培法,能有效提高猪苓人工栽培的成活率,并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可在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猪苓菌培养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猪苓菌的形态结构、适生条件、营养特性、培养基配方、适生树种及猪苓菌与伴生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和诱导猪苓菌丝扭结形成菌核的相关因子,以期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不同猪苓菌核分离营养菌丝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明确猪苓的种质资源,为其大面积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秦巴山区3种猪苓营养菌丝。[结果]结果表明,在温度25~28℃、pH值自然的条件下,用CPDA培养基和蛋白胨培养基培养,不同猪苓菌核均能分离出营养菌丝。[结论]综合不同猪苓菌核分离营养菌丝的萌发时间和萌发率、菌丝密度和生长势等因素,发现CPDA培养基较适合作为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4.
猪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我国分布较广的药用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菌丝的培养特性和猪苓菌与伴生菌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等研究进展,其生长发育过程经过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等阶段,伴生菌和碳源是影响猪苓菌核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固体培养中,25℃、黑暗和中性偏酸的条件适合菌丝的生长。蜜环菌和猪苓菌为复杂的共生关系。可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猪苓的生长习性,结合山西省山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采用阔叶乔木树根伴栽法、林下菌材伴栽法、蜜环菌材伴栽猪苓菌核法等栽培方法,对山西省山区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所产苓核个大结实,色泽乌黑光亮,具有良好的栽培性状,实现了林下闲置林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野生猪苓菌株的最佳分离、培养方法,为猪苓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陕西眉县太白山野生猪苓进行菌核组织分离和子实体孢子分离,比较2种方法所得菌株菌丝的生长情况。以子实体孢子分离所得菌株为材料,分析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矿质元素和栽培代料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采用子实体孢子分离法所得猪苓菌株菌丝生长情况较菌核组织分离法好;PDA培养基、GPY培养基和麦芽汁培养基适用于野生猪苓菌的分离。分别以糊精、果糖为碳源,蚕蛹粉、酪素为氮源时,它们对猪苓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都非常显著;以1.2mL/L玉米浆作为生长因子时,菌丝生长速率最高。适宜质量浓度的矿质元素对猪苓菌丝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其中以0.018g/L MnSO4的效果最好;用腐殖土、木棒和树叶为主要填充基质的代料更利于猪苓菌丝的生长。【结论】获得了野生猪苓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佳分离和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类真菌,猪苓菌核是我国有明确记载的稀有中药材。我国野生猪苓分布很广,但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乱采乱挖,野生资源稀缺,人工培育迫在眉睫。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采取半人工栽培模式种植猪苓,具有  相似文献   

8.
充分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发展猪苓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别名猪尿、亥苓、枫苓、乌桃等,为多孔真菌猪苓的菌核,其地下的菌核干燥后是常用的中草药。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而猪苓多糖不但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且对慢性肝炎和肿瘤病有一定疗效。进入21世纪,抗癌药走俏及以猪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开发,使得市场对猪苓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野生猪苓资源紧缺,而人工伴栽的猪苓与野生猪苓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因此,采用半野生伴栽方法生产猪苓事在必行,市场行情看好。林地猪苓伴栽技术是在海拔800~1 000 m的林中进行,充分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发展猪苓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既利用了林间空地,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又将疏伐和间伐的林木及枯枝落叶就地充分利用,与农时不争劳力、与粮食不争农田,并提高了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因此说,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栽培猪苓,是利国、利民、利己造福社会的朝阳项目。  相似文献   

9.
野生猪苓的寻找及新法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又名猪茯苓,其菌核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中药之一,其子实体从土中的菌核长出,俗称“猪苓花”,是山区难得的美味佳肴。近年研究表明,猪苓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刺激剂,能显著地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的功能,使癌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医学界对猪苓研究的重视,并研制出治疗病毒肝炎和抗肿瘤药———猪苓注射液,治愈总有效率达95.9%。由于猪苓野生资源稀少,远远满足不了制药行业及药市的需求,据权威人士预测,猪苓在未来10年内将成为热点药材之一。为此,学会寻找野生猪苓和人工栽培方法将是山区脱贫的新项目。一、寻找方法猪苓喜…  相似文献   

10.
西北小陇山林缘区野生猪苓资源较丰富,人工栽培自然条件优越,通过改进传统栽培技术,在海拔1 200~1 600 m林缘区平坦地或台地阴湿区,早春或秋季播种,利用7~10年树龄的青冈等树种作菌材、小陇山野生蜜环菌为菌源、鲜猪苓菌核(灰苓为主)作种,采取集中连片双层带状栽培,深层增氧、加湿,改善深层环境条件,科学管理,适期收获等措施,较传统穴播栽培产量提高3.8倍,大幅度提高了该区域猪苓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选择猪苓的最佳菌株及其采收的最佳发育阶段,研究了猪苓3个菌株菌丝体的形态结构、多糖含量,并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的显微结构和多糖累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苓3个菌株在孢子形态和数量、菌索形成和草酸钙方晶上存在明显差异;菌株X2的菌丝生长快、长势旺,菌丝体浓密洁白,易形成菌索,菌丝体及发酵液的多糖含量最高,分别为30.4 mg/g和0.111 mg/mL,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为0.2458 cm/d;人工白苓与野生白苓在形态和显微结构上相似;野生黑苓菌核的多糖含量最高,达56.41 mg/g,人工白苓最低,为15.95 mg/g。说明在3个菌株中,X2合成猪苓多糖的能力较强,药用价值高,质量最优;3种不同发育阶段的菌核中,野生黑苓的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土壤微生物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发育及胞外多糖质量浓度的影响,为其大规模人工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猪苓生活的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通过平板试验,筛选对猪苓菌丝或菌核生长有促进作用的菌株;用筛选出的微生物发酵液培养猪苓,以不添加发酵液的培养基为对照,比较不同发酵液处理对猪苓菌丝生物量及胞外多糖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平板培养中,细菌L2、L3、L5、L9处理菌丝均有分泌物出现;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菌丝颜色逐渐变黄变褐,除L2外,其余细菌菌株处理猪苓均有菌核生成;放线菌A14处理猪苓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真菌P3处理猪苓菌丝生长速度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在液体培养基中,真菌P4发酵液可显著提高猪苓菌丝生物量,菌丝体干质量达7.67 g/L;放线菌A3发酵液处理猪苓菌丝胞外多糖质量浓度最高,达0.133 g/L。【结论】从土壤中筛选出了能够促进猪苓菌丝生长发育、提高猪苓胞外多糖质量浓度的菌株。  相似文献   

13.
对2种不同形态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菌核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苓菌核液体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是温度28℃,pH 4.8~5.5,振荡速度110 r/min,通气量4 L/min,罐压0.090 0 MPa,发酵7 d,每12 h取样测其胞外多糖的含量,在72 h和60 h时猪苓(FrCM2)和猪苓(FrCM3)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含量分别为1.783和0.044 mg/mL,猪苓(FrCM2)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含量明显高于猪苓(FrCM3)。  相似文献   

14.
黄年来 《农技服务》2002,(12):24-25
<正> 目前我国栽培的大多数食用菌其食用的部分都是子实体。只有茯苓食用的部分是菌核,其子实体不能食用,猪苓食用的部分是子实体,菌核则不能食用。然而,在滇西南(腾冲、章凤一带)尚有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兼药用菌——虎奶菇其子实体和菌核均可食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人工液体浅层培养的方法成功培养出猪苓菌丝体.用热水浸提法分别提取猪苓菌核和猪苓菌丝体中的多糖,并用3,5一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其糖含量,进一步纯化处理后,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仪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两者红外光谱图相似.通过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免疫学检测,表明从猪苓菌丝体中提取的多糖和从猪苓菌核中提取的多糖均有提高机体免疫器官重量的作用,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液体浅层培养对猪苓菌丝体生长及其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液体浅层培养方式培养猪苓菌丝体,在培养28d后,猪苓菌丝体的鲜重达到最高,而菌丝体干重在21d后增幅不大;培养28d后的培养液pH由接种前的3.9升高到5.0,菌丝体旺盛生长阶段的pH为4.0~4.6;菌丝体中总糖含量在培养14d后达到最大,浅层培养猪苓菌丝体生产猪苓多糖的适宜培养周期约为2周;对从猪苓菌丝体和猪苓菌核中提取的猪苓多糖进行红外吸收光谱比较分析,两者红外光谱图相似,表明多糖的主要组成成分相同,但含量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属多孔菌科真菌,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主治肿胀满腹急痛。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 000~2 000 m的山区,  相似文献   

18.
猪苓菌核是辽宁本溪地区主要栽植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山区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优选项目。因此,从栽培技术推广视角着手,分析猪苓菌核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要点,包括整地、栽植、管理采收等方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猪苓,又名野猪食、猪屎苓、地乌桃等,为多孔菌科真菌,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以1200~1600米的地区生长较多。近几年,随着猪苓抗癌作用的发现,产区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锐减,猪苓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市场前景一路看好。这里介绍一种林区半野生栽培猎苓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从猪苓菌核的形态及称谓、分类地位、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及第二营养、猪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猪苓多糖研究等几方面阐述了药用真菌猪苓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