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固-液混合酸催化水合萜二醇合成松油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负载型有机高分子固体酸和液体质子酸混合催化水合萜二醇脱水合成松油醇,总产率99%,松油醇选择性83%,产率74%以上,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醇水比等对松油醇产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松油醇的工业生产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以松香、富马酸、亚硫酰氯为原料,制备了富马海松酸酰氯。以富马海松酸酰氯为油溶性单体,二乙烯三胺为水溶性单体,在稳定的乳化体系中两种单体在两相界面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立体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囊壳,形成包油微胶囊。确定了富马海松酸酰氯制备反应的最佳条件和微胶囊化过程中的最佳乳化条件、成囊条件及最佳芯壁比。实验得出当芯壁比为7:1,乳化剂加入量为6%,乳化过程搅拌速度3000r/min,成囊过程搅拌速度800r/min时,得到微胶囊包埋率为85.4%.包埋度为74.7%。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酸水解工艺一般为浓酸水解或稀酸水解,稀酸水解对工艺条件要求较高(一般须经高温、高压等条件),存在反应中能耗过大,糖转化率低(约为25%),反应过程中易产生大量对微生物细胞正常生长有害的中间产物(如糖醛、有机酸),而浓酸水解虽然糖的转化率较高(一般在90%以上),但生产中酸为一次性使用,耗酸量大,成本投入很高,中国专利公开的水解分解木质纤维素和淀粉物质的有机溶胶化方法,主要利用丙酮和少量酸性化合物的混合物把合纤维素或淀粉水解或糖化,存在着因丙酮属易挥发、低燃点有机物,造成原材料易损失,且对生产设…  相似文献   

4.
专利号:94102391.5传统的酸水解工艺一般为浓酸水解或稀酸水解,稀酸水解工艺条件较高(一般须经高温、高压等),反应中能耗过大,糖转化率低(约为25%),反应过程中易产生大量对微生物细胞正常生长有害的中间产物(如糖醛、有机酸);而浓酸水解虽然糖的转化率较高(一般在90%以上),但生产中酸为一次性使用,耗酸量大,成本投入很高。如水解分解木质纤维素和淀粉物质的有机溶胶化方法,主要利用丙酮和少量酸性化合物的混合物把含纤维素或淀粉水解或糖化,存在着因丙酮属易挥发,低燃点有机物,造成原材料易损失,且对…  相似文献   

5.
叶绿素-胡萝卜素中酸性物质主要由脂肪酸和树脂酸组成,其中树脂酸占60%~75%,脂肪酸占20%~30%。酸性物质中各组成的含量与树种有关。分析鉴定表明,马尾松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中含酸性物质28.0%(占软膏重),从该酸中分离出31个色谱峰,鉴定出25个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海松酸(10.96%)、去氢机酸(19.06%)和油酸(8.29%)等,鉴定出的组分占总酸量的91.57%;赤松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中含酸性物质22.8%(占软膏重),从该酸中分离出31个色谱峰,鉴定出25个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山达海松酸(29.75%)和去氢枞酸(23.50%)等,鉴定出的组分占总酸量的98.20%;樟子松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中含酸性物质26.4%(占软膏重),从该酸中分离出31个色谱峰,鉴定出25个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松叶酸(36.01%)、油酸(15.66%)和去氢枞酸(14.80%)等,鉴定出的组分占总酸量的98.30%。  相似文献   

6.
对配合使用酸法、碱法以及加热法提取刺槐叶蛋白的工艺及其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叶蛋白的提取条件为:常温下料液比为1∶5,pH值为7;刺槐叶蛋白的分离条件为:温度为60℃时,沉淀分离得到叶绿体蛋白,调节pH值为10时分离出细胞质叶蛋白I,调节pH值为2时分离出细胞质叶蛋白质I;刺槐叶蛋白产品的干燥条件为:50~70℃条件下真空干燥.采用此工艺提取刺槐叶蛋白得率为4.7%,提取物中蛋白质含量为50%~80%,原料总氮提取率为75.9%.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辅助提取松仁蛋白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声波法辅助提取松仁蛋白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超声波辅提松仁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液料比10:1,提取时间15min,提取功率900W,在此工艺条件下松仁蛋白提取率为97.645%。此法与常规的碱提酸沉法比较,缩短了很长的提取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蛋白质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8.
菠萝果皮鲜汁蛋白酶活性一般在0.03—0.06万单位/g,总糖6%—8%,总酸0.35%—0.65%,挥发酸0.02%—0.20%,pH值3.5—4.1。夏季有效成分比冬季高。随自然贮存时间延长,酶活性、总糖含量逐渐降低,总酸、挥发酸逐渐升高。尤以总糖变化最大,贮存6d,下降幅度达82%。保鲜剂对总糖保护有明显效果,对酶活性保护效果略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纳米固体超强酸SO4^2-/ZrO2催化松油醇乙酰化反应。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5h,催化剂用量3%,乙酐和松油醇摩尔比(酐醇比)为1.3:1。在此条件下进行稳定性实验,产物中总酯的含量为92.79%,主要副产物柠檬烯和异松油烯的含量为5.27%,松油醇的转化率100%;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都优于普通固体超强酸,而且可重复使用5次。  相似文献   

10.
浅色松香树脂的制备及浅色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松香在新型催化剂(CLC)存在下与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加纳色号2-4的浅色松香树脂。对反应前后松香成分分析发现,加入CLC反应后松香中的脱氢枞酸和氢化树脂酸含量从零增加到30%和22%,枞酸型树脂酸含量从86%下降到34%,不加CLC的对照实验中,没有脱氢枞酸和氢化树脂酸生成,枞酸型树脂酸含量变化不大,实验表明CLC在松香酯化反应过程中起到了松香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由于歧化反应,使松香中枞酸含量降低是松香浅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松香酰谷氨酸的合成及表面活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松香酸与三氯化磷反应制得松香酰氯,收率85%以上。松香酰氯与谷氨酸钠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松香酰谷氨酸,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的合成条件为:松香酰氯与谷氨酸摩经为1:0.8,反应温度25-30℃,PH7-8,反应时间2.5h,以丙酮与水体积比1:1为混合溶剂,收率84%,并对松香酰谷氨酸双钠的表面活性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2.
以4个油茶良种种籽为试材,采用索氏法提取油茶种子中的油脂,运用气相色谱分析测定油茶种子中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良种间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差异显著,‘华硕、华金、华鑫、湘林XLC15’其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89.15%;棕榈酸相对含量介于9.39%~13.18%;硬脂酸介于1.46%~2.86%。4个油茶种子中均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者为‘华硕’是673.1 mg.100 g-1,次之为‘华鑫’是583.9 mg.100 g-1,最低为‘华金’是404.6 mg.100 g-1。不同良种间在精氨酸的含量差异显著,其他氨基酸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油桐种籽油脂合成及其在品种类型上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桐种籽成熟过程中,种籽的含油量和水分含量是负相关。水分的亏缺,严重影响了油脂合成。从 8月 25日至 9月 15日含油量上升23.8%,而含水量下降24.55%,桐酸含量也上升,与此同时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以及亚麻酸的含量下降。桐酸在总脂肪酸含量中占79.42%。脂肪酸的累积、转化最活跃时期在8月份和9月上旬,这时期油桐栽培水分供应是至关重要的。 油桐不同种和品种(类型)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差异,以桐酸变化幅度最大,差值达16.06%。在这些样品中,桐酸含量超过76%的有15份,均为三年桐,其中少花单生果品种(类型)占12份,千年桐桐酸含量均不到70%。从油质来说,三年桐优于千年桐。在三年桐中少花单生果品种(类型)具有桐酸含量高,亚油酸、油酸含量较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以没食子酰基为功能性基团、纤维素为分子骨架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将没食子酸先用醋酐进行乙酰化保护酚羟基,后与酰氯化剂SOCl2或PCl5反应,制得三乙酰基没食子酰氯,得率分别为80%和90%;再以吡啶为催化剂与纤维素进行酯化反应制得三乙酰基没食子酰纤维素;然后脱去乙酰基制得功能高分子化合物没食子酰纤维素,酯化率为43.6%。功能特性试验表明,该产物具有吸附结合明胶和络合Fe3+能力,在稀酸、醇和热水中稳定并可再生。1g干产物可结合明胶65.5mg,解吸率约98%;可络合Fe3+76.5mg,解吸率约98%。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制可用于酿造过程的能结合蛋白质和络合金属离子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来自印尼的松香,对其理化指标和成分进行分析,用马尾松松香对比,探讨其歧化反应活性。结果表明,来自印尼的松香含有14.26%异海松酸和8.74%的南亚松酸,歧化反应产品达不到歧化松香产质量标准,它不能作为反应的原料。  相似文献   

16.
以妥尔油脂肪酸二聚酸为原料,先与聚乙二醇(PEG 400)缩聚后得到聚酯,然后再用松香对聚酯封端,制备了松香基聚酯醚型非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聚酯适宜的制备工艺条件:减压条件下,反应物二聚酸与聚乙二醇的摩尔比为1∶1.20,催化剂SnC l2用量为二聚酸质量的0.30%,反应温度200℃,反应时间6 h,酯化率达到98.11%。产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6 135,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7 438,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系数(Mw/Mn)为1.212且呈好的窄分布状态。正交试验优化后的松香封端反应的条件为:再补加聚酯质量0.20%的催化剂SnC l2,聚酯与松香物质的量之比为1∶1.30,反应温度215℃,反应时间2.8 h,封端率达62.75%。红外光谱验证了目标产物的存在。性能研究表明,产物具有很好的钙皂分散力、消泡和抑泡力、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文冠果种群种子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地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和测定,对我国西部地区8个文冠果天然群体的种子特征及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个文冠果种群的种子横径为1.05~1.51cm,纵径为0.86~1.38cm,种形指数为1.07~1.32,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陕西延安种群种子的千粒质量和出仁率均最大,分别为1108.4g和48.28%,显著高于甘肃和青海种群;8个种群的种仁含油率均在53%以上,且不同种群间差异显著;文冠果种仁油含有12种脂肪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40.90%~46.12%),其次是油酸(29.21%~31.25%);含有17种氨基酸(22.53%~27.58%),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27.6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种形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化规律,随经度的增加,种形指数逐渐减小;种子千粒质量与4—9月份的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干燥度呈显著负相关;种仁油含量随地理经度的减小而降低,与4—9月份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种仁氨基酸含量与地理经度及无霜期相关性显著,随经度和无霜期的增加而增大,即东部地区氨基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以木屑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硼酸为催化剂制备活性炭。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活性炭制备过程中磷屑比、硼酸添加量,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屑比为1.5∶1,硼酸的添加量为1%,活化温度是400℃,活化时间为60 min,此时活性炭的得率为33.5%,亚甲基蓝吸附值为225 mg/g,碘吸附值为855 mg/g。添加硼酸的制备方法要比传统的用磷酸制备时的条件更加温和,通过调整工艺条件,可以改变活性炭产品的孔隙结构,生产出用于不同环境的液相吸附专用活性炭。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对桐油中的脂肪酸进行酯交换反应甲酯化,采用GC‐M S联用技术对脂肪酸甲酯进行了分析鉴定,鉴定了桐油中α‐桐酸、β‐桐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等13种桐油脂肪酸组分。通过比较各产地桐油中的脂肪酸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油中桐酸含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桐酸含量介于70.03%~82.00%之间;不同产地桐油中α‐桐酸、β‐桐酸、油酸、亚油酸等单个组分的脂肪酸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不同桐油中脂肪酸含量具有一定的产地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单宁酸(TA)亲水性强亲油性弱的问题,以单宁酸为原料,利用苄基溴将单宁酸的部分酚羟基保护后得到单宁酸苄基醚(TBE),再以硬脂酸酐为酰基化试剂,吡啶为催化剂,N_2保护下反应,引入长链脂肪烃;最后在弱酸条件下将苄基水解脱去,制得硬脂酰单宁酸酯(C_(18)-TA)。采用均匀实验优化合成条件,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1H NMR)表征了C_(18)-TA的结构,并通过C_(18)-TA清除·DPPH的能力和抗油脂氧化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优化最佳合成条件为单宁酸1 g,硬脂酸0.6 g,吡啶1.5 mL,反应温度80℃,回流时间265 min,得到的C_(18)-TA产率可达87.98%。使用酚羟基保护法制得的C_(18)-TA不仅改善了单宁酸的表面活性,而且保留了单宁酸中多数的酚羟基,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单宁酸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HA),质量浓度为0.05~0.25 g/L,对·DPPH的清除率为91.96%~97.39%;对亚麻籽油的抗氧化值(POV)升高缓慢,0~30 d为3.82~17.72 mmol/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