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家顾问》2011,(4):7-7
卫生部部长陈竺3月17日在全国基层卫生和新农合工作会议上说.将为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消除“卫生室空白村”.方便农村居民就近就医。建立稳定的乡村医生补偿机制,通过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政府合理补助等多渠道保证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可以将40%左右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乡村医生承担,并给予相应的经费补助;要随着基本药物制度、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等工作的推进,转变村卫生室“以药养医”机制;  相似文献   

2.
《大众日报》3月10日刊登孙秀岭的文章说,“按照《执业医师法》,到2011年,全国将有80万名村医注定拿不到资格,那么到时候他们继续行医就是非法,而如果取消了他们的资格,谁又能来代替他们呢?谁来给亿万村民看病呢?”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这样的质疑。  相似文献   

3.
《河北农业科技》2011,(2):74-74
日前,记者从河北省卫生厅获悉,截至2011年7月底以前,将对全省6.6万余名农村卫生人员进行培训,财政将给予一定补助。  相似文献   

4.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晓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为农民提供最基础的生存条件,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即将在“十一五”期间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使农村实现六通、五改、两建设。所谓“六通”,就是农村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就是农村改厕、改厨、改圈、改学校、改卫生所;“两建设”,就是在农村建设公共场所、建设垃圾处理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充分彰显了为广大人民谋取福利的价值取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将马克思人本思想贯穿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之中,使乡村振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192-194
乡村医生是农村医疗体系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问题日益严重,亟待解决。本文以四川乡村医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经济、地貌特征、民族成分等要素选择典型的乡村代表,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研。深入了解当下乡村医生收入微薄、缺少保障、风险较高、设备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深入剖析其主、客观等多方面原因,为乡村医生发展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周冬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63-2765
通过文献梳理分析乡村医疗机制的两次变换,即从赤脚医生时代到乡村医生时代乡村医生所发生的角色变迁,以及在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的今天乡村医生所遭遇的角色危机。认为在现今乡村卫生一体化的背景下,为确保农村居民医疗健康,乡村医生的角色在现实环境下需要重新得到"回归"。  相似文献   

8.
《农家顾问》2011,(8):6-6
7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从实际出发,明确乡村医生职责,改善执业场所,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政策,健全培养培训制度,规范执业行为,强化管理指导,提高乡村医生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9.
“共同缔造”活动的开展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实践。农村地区“共同缔造”更是充分扩大村民自主权,将政府引导与民间自主进行有效结合,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一环。为持续加强乡村振兴后续推动力,在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的过程中须充分激发村民、领头人及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性,“共同缔造”活动的具体开展要紧密与乡村振兴问题衔接,树立创新观念,把握好村集体与群众、方案与落实、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乡村医生的发展历史证明,他们为农村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广大农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我国百万乡村医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党和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加强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建设,不仅关系到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岐山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统揽,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深挖文化内涵、整合各方资源、完善机制体制,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稳定发展,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丰富提升建设内涵,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建设现状,认为还存在建设资金不足、农村“空心化”、 面源污染、长效机制落实难等问题,并从创新理念、资金筹措、政策扶持、技术支撑、群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今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村两委班子对群众的引领和带动方式问题、村民收入普遍偏低问题、环境卫生问题、村民信息素养较低问题、高信息素养党组织成员过少问题等。解决以上问题,可通过“基层党建+智治”“自治+智治”“法治+智治”“德治+智治”的方式推动乡村治理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持。乡村旅游要在增加“三农”收入,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扩大农民就业等领域发挥显著作用。就必须通过加强规划、创新经营管理等手段.协调好旅游业发展与乡村经济发展、GDP的增长和当地社区发展、旅游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旅游发展与自然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北京农业》2010,(6):9-9
从5月20日起,由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市旅游局共同主办的2010年度“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将推出以“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游乡村活动,免费向游人发放10万份“候选村体验评选套票”。届时,市民可以凭套票惠游本年度31个“北京最美的乡村”候选村。  相似文献   

15.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为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法治保障,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法治乡村工作中暴露出乡村立法不足并且滞后、乡村执法工作缺乏规范性、乡村司法人才流失、村民缺乏法律知识和信仰等问题。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实现传统乡村和现代法治相结合,运用法治手段为乡村治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乡村民宿产业根植于农村,能将农村闲置资源盘活,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能全面、长远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民宿产业在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农民工当地就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空心村”问题、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应以当地文化特色为核心,以多变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差异化竞争为手段,注重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以实现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应注意乡村民宿产业发展中农民参与程度与质量低、经济收益与非经济收益并重、传统文化“低级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丽乡村”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美丽中国”理念在乡村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文章 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乡村发挥资源最大化优势为人才提供平 台、村校合作提高村民乡村文化认同度和自信心、村校合作助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途径。鼓励发挥乡村独特的自 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紧跟社会主义发展步伐立足于自身,走具有乡村特色的“美丽乡村”建 设之路。  相似文献   

18.
红色资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凝聚、引领和赋能效应,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发展的“红色引擎”。以江西省S市革命老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的方式,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模型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红色资源渠道越丰富,党员和群众越愿意主动了解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学习意愿强烈;红色资源的吸引力越大,对乡村振兴发展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越大;红色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对乡村振兴的发展越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甘肃省宁县大力发展各种模式的循环经济,涌现出一大批依托协会、企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宁县春荣乡的高寺村、白公村、良平乡的三乐村、焦村乡的任村相继涌现了“牛-沼-肥”、“猪-沼-肥”等多种循环经济模式。这些模式以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为再生资源,以沼气为纽带,以开发优质高效农用肥料和追求效益为目标。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具有关联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对乡村“三产”融合、生态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基层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青海省湟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便利的交通条件,近年来以“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为理念,以“全域全季全时”旅游格局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挖掘资源、发展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分析总结湟源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作用,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对青海省其他县(区)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示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