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能够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提升单位面积物质产出,同时还具有多重其他生态效益,是一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农业发展范式。生态系统服务是评价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论述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从物质产出、土壤肥力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病虫草害和有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论述了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间套作种植农田生态系统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攀西地区南亚热带水果布局和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攀西地区发展南亚热带水果基地为例,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论述了作物合理布局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从系统、物种、遗传基因三个水平层次的多样性进行考虑,并对攀西地区南亚热带水果基地的建设步骤和措施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微生物与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明典 《世界农业》1996,(10):18-19
农业微生物与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罗明典所谓“可持续农业”是指控制农业病虫害破坏程度、提高作物生命力、保持生物多样性、改良农业环境以及采用新式农具等方面内容;实际上它与生态农业密切相关。本文仅涉及农业病虫害控制与提高作物生命力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美国可持续农业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1.作物轮作轮作可有效地改善土壤养分与水分的消耗;控制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也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对改善农田性状与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作用明显,同时提高了产量,保护了环境。2.生物覆盖覆盖技术近些年在美国发展较快,除应用塑料薄膜和秸秆覆盖外,重点发展活生物覆盖,利用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作物,覆盖农田,一方面改善土壤有机质状况,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信息》2004,(7):34-34
绿色食品生产应从作物的病虫草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绿色食品生产应从作物--病虫草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彝族传统农业具有环境利用、作物种植以及畜牧养殖的多样性。根据环境条件安排农作生产,利用混作、间作、套作、混牧以及农牧结合等生产技术模拟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彝族传统农业获得了良好的收益,维护了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现代农业以单一化规模生产取代传统农业的多样性,不论是“以粮为纲”还是“以钱为纲”的发展方式,带来的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灾害性气候频发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发展适应环境特点的、适度规模化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利用森林植被发展林下种养殖,应用现代生物多样性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将是彝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绿色食品生产应从作物到病虫草等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机农业是各国追求的最高境界。有机农业不用化肥和农药,它以土壤为基础,以系统内物质循环来补充地力,利用物理、人工、农业、生物和天然的物质和方法来控制作物病虫草害;利用作物轮作、间作、混作、覆盖等耕作制度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利用率;利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率;有机农业更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注重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善待动物等。  相似文献   

10.
宁夏贺兰山东麓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燥少雨,具备生产优质酿酒葡萄的气候条件,同时具有天然的生态敏感性。葡萄园作为一个传统的典型农业生态系统,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受当地生态气候、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等因素影响。本文以夏桐葡萄园作为调查样地,对植物和昆虫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科学评估,提出了葡萄园种植过程中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相关建议与管理措施,以期为贺兰山东麓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提升提供指导意见,助力葡萄酒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