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3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如何及时发现对侧迟发性血肿并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对35例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并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对侧迟发性血肿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恢复良好18例(51.4%),中残4例(11.4%),重残3倒(8.6%),死亡10例,致残率为20.0%,死亡率28.6%。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肿胀或术后病情恶化时,应考虑对侧迟发性血肿形成.及时钻颅探查或复查头颅CT,及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结果:非手术组57例,存活47例,死亡14例,病死率为22.3%;手术组35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28.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适应证应根据意识状态、CT扫描显示的血肿量、神经系统体征等指标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PICH)是指头颅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见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CT检查方发现血肿,或清除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1]。本院自1988年6月~1998年5月,经CT扫描或手术证实外伤性颅内血肿327例,其中DPIC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吗啡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急性肺水肿时的血气变化。方法:将50例急性肺水肿患者随机分为:(1)皮下组(n=16):吗啡10mg,ih,30min后追加6mg,连用2~3次;(2)肌肉组(n=17):吗啡10mg,im,20min后追加6mg,连用2~3次;(3)静脉组(n=17):吗啡4mg,iv,10min后追加4mg,连用2~3次。3组患者其他抢救措施相同。结果:(1)50例抢救成功36例(72.0%),其中皮下组9例(56.3%),肌肉组12例(70.6%),静脉组15例(88.2%),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用药后3组患者R、HR均减慢,以静脉组患者R、HR次数减慢明显(P<0.05);(3)血气分析示用药后静脉组患者PaO2、SaO2恢复较快(P<0.05);(4)呼吸抑制皮下组5例,肌肉组4例,静脉组1例。结论:吗啡治疗急性肺水肿宜早期、静脉和足量,较佳剂量4~5min、iv。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东菱克栓酶(DF-521)与蝮蛇抗栓酶(Svate)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AACI)的疗效比较。方法:经CT或MRI确诊的AACI78例随机分为2组即DF-521组48例和Svate组30例。结果:总有效率:DF-521组为89.6%,Svate组为76.6%(P〉0.05);两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0.8%、36.7%(P〈0.01)。结论:DF-521的疗效明显优于Svate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脑内迟发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颅脑外伤后出现脑内迟发血肿的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疗效。结果:脑挫裂伤是发生迟发性脑内血肿(DTICH)的重要基础,脑损伤程度越重.其发病率越高。结论: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形成的原因多样。降低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钙化(CAC)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8例胸部CT图像及临床资料作分析。结果:208例胸部CT图像中发现CAC63例(30.3%)。40岁以上者,CAC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龄组CAC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56例诊断冠心病者,41例有CAC(73.2%);102例无冠心病者,22例有CAC(21.6%)(P〈0.01)。结论:CT能及早发现CAC,这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蝮蛇抗栓梅与肝素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135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3组(蝮酶组、肝素组和常规治疗组)。蝮酶组用蝮酶0.5U溶于10%GS250mL中静滴,每天1次,7d为1疗程。肝素组用肝素50mg加入10%GS250mL中滴注,每天1次,7d为1疗程。常规治疗组未加用上述两种药物。观察血流学、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用统一标准判断疗效。资料分析采用u检验及t检验。结果:蝮酶组显效27例(60%),有效10例(22.2%),总有效率82.2%,无效8例(17.8%);肝素组显效22例(48.9%),有效11例(24.4%),总有效率73.3%,无效12例(26.7%)。对照组显效17例(37.8%),有效9例(20%),总有效率57.8%,无效19例(42.2%)。肝素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1。蝮蛇抗栓酶组与肝素组比较P<0.002,蝮酶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7项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有非常明显好转,P<0.001。结论:蝮蛇抗栓酶和肝素均对肺心病有良好疗效,而前者又较后者佳,为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杨粮间作条件下的作物产量与生物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3a对杨粮间作的农作物产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测定,初步确定农作物与幼林(2~4a生)间作,随着幼林的生长其产量是递增的,幅度为5.0%~8.0%,同时,间作地产量也比对照提高5.0%以上;与成林(8~10a生)间作时,随着林木生长其产量是逐年下降的,同时在行距7~30m范围内,农作物产量随行距减少而下降。当行距为30m时,与对照相比,其小麦产量保证75%以上,玉米或花生65%以上。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幼林间作采取小株距(3~4m)大行距(10~15m)的间作方式并且当杨树成林时,行距不应小于30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5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治疗组53例,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之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效果和3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结果:微创治疗组有效率为73.58%,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微创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微创法清除颅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厦预后因素.方法对126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术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6例患者术后存活120例(95.3%),本组死亡6例(4馏%).生存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用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疗效.ADL1:恢复日常生活34例(26.9%);AD12:生活自理35例(27.7%);ADL3:部分生活自理33例(26.1%);ADL4:卧床不起但有意识21例(16.6%);ADL5:植物状态3例(2.4%).结论出血至手术时间、意识与脑菇征、瞳孔改变、中线移位4项因素对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显著的预后价值,超早期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病人进行鼻窦与头部CT横断扫描和(或)冠状扫描。结果:9例全部累及鼻腔,其中8例侵及筛窦,3例侵及上颌窦,4例侵及眼眶和颅内脑组织。其CT主要表现为鼻腔上部软组织肿块影,易侵及筛窦、上颌窦甚至眼眶和颅内脑组织,同时伴有侵及部位的骨质破坏。结论:CT对典型的嗅神经母细胞瘤能作出准确的诊断,对肿瘤的分期也有很大的价值;但对表现不典型者需与其它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SLE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收治的31例SLE脑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综合和分析。结果:该病脑部症状多出现在SLE发病后2a内;临床表现以神经损害为主(71.0%),最常见于癫痫样抽搐;部分病例(12/19)血浆白蛋白降低;头颅CT检查15例,仅8例异常;头颅MRI检查7例,6例异常;脑部损害呈多部位、多病变、弥漫小病灶为特点;治疗有效率48.4%,病死率29.0%。结论:本病发病机理除与免疫损伤有关外,低蛋白血症亦可能是其发病原因之一;其预后与临床表现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5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性颅内血肿患者进行了诊治,手术组的病死率远低于非手术组,P<0.05。认为颅内血肿是急性颅脑损伤最常见的继发病变之一,也是颅脑损伤主要的死因。如能在颅内血肿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提高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收治的1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5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4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血栓形成1例;7例行坏死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行剖探查术,2例行保守治疗;4例治愈,6例死亡,治愈率40%,病死率60%。结论:本病病情凶险,误诊率高,早期诊断有赖于临床医生对病情熟悉和综合分析,以及正确选用影像学检查;肠切除是本病治疗基本方法;早诊早治、综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术联合亚低温脑保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5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治疗组53例.在内科治疗的同时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治疗组56例.行微创治疗加亚低温治疗。比较3组患者之间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组治疗效果和3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9.28%,高于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微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亚低温具有脑保护功能,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微创术和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肝脏病变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的情况,揭示其变化规律,寻求早期诊治监测指标。方法:以本院住院肝硬化患者37例,肝癌16例,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改进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检测法,分别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3b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结果: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RC3bR平均值分别为10.4%±4.4和10.0%±3.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3.1±2.6(P<0.0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平均分别为7.7%±4.5和11.0%±5.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的3.0±1.5(P<0.01)。同时,肝癌患者RICR明显高于肝硬化者(P<0.05),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RICR明显高于代偿期者(P<0.05)。结论:本组结果表明肝硬化不同阶段和肝癌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但降低的程度有一定差异,RC3bR及RICR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检测肝脏病变患者的RCIR,揭示其变化规律,对患者免疫状态以及疾病诊断和预后的认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垦区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垦区石灰性土壤中磷石灰(Ca10-P)占无机磷总量的80%-90%;耕层中磷酸二钙(Ca2-P)和磷酸八钙(Ca8-P)占无机磷总量的8.0%,底层占3.0%;耕层中铝结合态磷(Al-P)和铁结合态磷(Fe-P)占5.5%,底层占2.6%,耕层中无机磷含量高于底层。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磷酸二钙(Ca2-P)和铝结合态磷(Al-P)是有效磷源,磷酸八钙(Ca8-P)和铁结合态磷(Fe-P)是缓效磷源,闭蓄态磷(O-P)及磷灰石(Ca10-P)是潜在磷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拉明、硝酸甘油和肝素混合液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26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在吸O2、消炎和祛痰基础上给予可拉明0.375×3、硝酸甘油10mg、肝素30mg加入10%葡萄糖250ml,ivdrip,qd×7。结果:入院时全部患者均有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迅速缓解,血气分析示PaCO2降低,PaO2和SaO2升高(P<0.01~0.001);血液流变学示ηb、ηp和Fib水平降低(P<0.05~0.01);血钾、钠、镁和氯化物水平升高(P<0.05~0.01)。结论:可拉明、硝酸甘油和肝素混合液能有效地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气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迅速缓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
家兔胚胎细胞核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改进了兔胚胎细胞核移植的技术体系,并对核移植胚胎的体外培养以及克隆胚胎的体内发育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卵母细胞去核率为88.9%(8/9),重组胚融合率为76.7%(176/229),将融合的重组胚与兔胎儿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其2 ̄4细胞发育率、8 ̄16细胞发育率以及桑椹胚和囊胚的发育率分别为65.7%(23/35)、28.6%(10/35)、22.9%(8/35),显著高于“TCM-199+10%FCS”系统培养的43.3%(13/30)、26.7%(8/30)、16.7%(5/30)。16及32细胞期卵裂球的重组胚可发育到产仔,将111枚重组胚移植给9只同期处理的受体母兔,2只妊娠,其中1只产出2只足月克隆仔兔,1只在产前1周(妊娠22d)流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