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瓜、棉花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索棉区发展高效农业的新途径,1997~2003年我们开展了西瓜、棉花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2.
北疆棉区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了北疆棉区棉花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从种植密度 、群体结构 、化控技术、田间管理等几方面概括了北疆棉区采用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油菜(小麦)—棉花两熟模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棉技术标准化创新团队根据湖北省荆门市及江汉平原棉区特点,经过试验示范总结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主要采用优化种植模式、配套优良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达到高产高效目标。2014-2016年三年的应用为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主要论述了北疆棉区棉花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从种植密度、群体结构、化控技术、田间管理等几方面概括了北疆棉区采用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陈洪章,出生于山东省成武县。早在1970年,他就从事了棉花营养块、营养钵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通过育苗移栽,延长了棉花生育期,使棉花亩产皮棉达到了125.6kg,创当时我国北方棉区棉花单产皮棉最高纪录;1972年他又开始研发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使棉花单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  相似文献   

6.
昌吉州气候条件在棉区划分上,属无霜期短,有效活动积温相对较低的特早熟棉区.为了克服不利气候条件对发展棉花的影响,近年来,我们采取了增温促早熟,高密度矮化栽培,选用早熟优质高产棉花品种等措施使棉花面积不断扩大,单产不断提高.个别田块达到140kg/666.7m2以上,形成了特早熟棉区成熟配套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北疆棉区棉花生产对高产、优质兼抗病品种的日益迫切需求,将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抗病且高产优质的棉花品种辽棉46在沙湾棉区进行了示范种植,总结了该品种种植表现、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为其在北疆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棉所41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续中棉所35之后向南疆棉区推出的又一个早熟性好、吐絮集中、高产、优质、高衣分多抗性品种.2004年引入南疆棉区,因生产表现突出,2006年被列为巴州地区的重点推广棉花新品种.巴州是新疆的第三大产棉区,棉花种植是巴州的特色支柱性产业,是农民增加收益的主要途径.2009年巴州棉花种植面积2850万h㎡.通过中棉所41示范推广,总结出该品种在巴州地区的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沿江棉花栽培技术的改进措施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介绍了长江中下游棉区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改进措施,包括改墒扩行、施农家肥、配方施肥、全程使用助壮素控旺长等内容,以期为沿江棉花的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良种的推广应用在棉花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棉花良种可以增加棉花产量,改善棉纤维品质,增强棉花抗逆性.各棉区随着棉花产业化的发展,应积极应用各种育种新技术,加快培育和引进适合本地气候生态和集约化栽培技术要求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棉花新品种.但应防陷入盲目性误区.  相似文献   

11.
新疆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技术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近20年来,新疆产棉区采取"促早栽培,向‘温’要棉;密植矮化,向‘光’要棉;水肥一体化,向‘水肥’要棉;农机农艺融合,向‘轻简化’要效益"的技术途径,通过机械代替人工大幅度减少人工投入,膜上精量播种免除放苗、定苗,合理密植配合化学调控实现简化整枝与集中收花,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实现节本增产增效,关键农艺技术与物质装备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既保证了高产甚至超高产,又实现了轻简化,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简化的矛盾,使得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成为全国平均单产最高的优势棉花产区。展望未来,为保障棉花持续高产高效,今后新疆棉花栽培的技术途径须与时俱进,一方面由"向温、向水要产量、要效益",转变为"向光、向水肥一体化、向农艺技术与物质装备高度融合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另一方面棉花栽培管理要改过去"三分种、七分管"为"七分种、三分管"。要通过棉田综合调控建立棉花高光效群体,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协同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重视种子品质、提高播种质量,在"种"的环节多下功夫,减少管理环节,进一步节本增效;加强新疆棉花高效轻简化栽培的基础理论创新,为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膜滴灌栽培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密度和播期对其生长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棉花无膜滴灌栽培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筛选出适宜的品种、密度和播期。【方法】分别在库尔勒、阿拉尔、图木舒克进行试验,采用无膜滴灌栽培方式和裂-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品种、密度、播期3个因素对棉花生育期、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品种和播期对棉花生长影响较大,生育期较短的早熟棉花品种子棉产量较高;播期推迟造成生育期延长,并使子棉产量、单株铃数、衣分、霜前花率逐渐下降,对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密度增加造成单株铃数、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量逐渐下降,对子棉产量、纤维品质未造成显著影响。【结论】棉花品种中619熟性较早,产量较高,可作为新疆南疆无膜滴灌栽培的适宜品种;适宜的播期为4月15~25日;密度22.5×104株/hm2的子棉产量在3个密度中最高,为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残膜污染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我国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地膜覆盖技术也日趋成熟,由此大大改善了棉花生产的土壤环境,增加了棉花产量。但是,随之产生的问题则是"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在先进的生产条件下不能完全体现出地膜覆盖的优势,使得土壤物理条件恶化、棉花生长和发育受到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产量。为此,棉花覆膜栽培中"白色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本文结合本地生产提出地膜选用、田间管理、残膜回收利用、制定相关政策及开发地膜应用新技术诸方面的改良的措施,以望能为棉花生产中残膜污染的治理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花生产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10年新疆棉花呈快速发展态势,2013年新疆植棉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比例高达38.9%和53.9%。未来新疆棉花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方式新转型为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植棉业强省(区)为目标,以产量、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突破口,以再构水土平衡、生态和谐、结构合理和定位准确为新转型的落脚点,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收益基本合理和生产可持续的现代植棉业。新疆棉花总产量已占全国的一半,建议缩减面积,从源头减少水资源消耗;进一步提高单产,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依靠科技进步和综合政策支持方能促进新疆棉花产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疆超高产棉花需肥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表明,在南疆兵团植棉农场,现行施肥水平已能满足棉花实现超高产对大量元素的需求,限制产量提高的因子不再是施肥量,应从微量元素施用、改善施肥方法及提高精细栽培水平方面入手。一般肥力水平的条田有实现高产的可能,但若要持续高产、稳产,必须培育地力、增加或保持土壤较高的基础肥力。  相似文献   

16.
新疆棉花“矮、密、早”栽培历史、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棉区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于1994年前后形成基于合理密植、植株矮化、早发早熟的棉花“矮、密、早”栽培模式。该模式以促早发早熟为主攻目标,充分利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化学调控,以及机械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并与配套棉花品种结合,通过密植矮化促早管理,促进生长发育与光能利用同步,协调个体与群体矛盾;用群体效应增源、扩库,提高有效光合面积和光合生产能力;克服了春季低温、秋季降温快等不利环境影响。“矮、密、早”栽培模式实现了棉花早发早熟、高产优质,使新疆皮棉产量由1981年的511.5 kg·hm-2提高到1994年的1 200.0 kg·hm-2,并于2019年达到1 966.5 kg·hm-2,年均增产7.2%以上,为中国和世界探寻高产栽培模式提供了典范。本文对“矮、密、早”栽培模式演进过程作了回顾,重点论述了该模式的技术内容和高产机理,并对该模式的发展作了展望,以期为今后棉花栽培模式的不断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棉花种植密度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棉花种植密度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新疆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方法]以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子种植密度为处理,研究棉花生育进程,各生育期根、茎、叶的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光合速率,以及产量及其构成的变化规律.[结果]棉田中等肥力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栽培的最佳收获密度为1.20×104株/667 m2,播种密度为1.40×104株/667m2.[结论]北疆中等肥力棉田中等密度栽培棉花具有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China has maintained its position as the world's largest cotton producer for 33 years (1983–2015), with average annual increases of 3.5 and 3.9% in the unit yield and total output of cotton, respectively. Cotton production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Although the cotton planting area has been reduced in recent years, the total output has remained relatively unchanged due to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unit yield. China's dominant position in global cotton production is undoubtedly attributed to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otto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ver the past 70 years,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high-yielding and high-efficiency cotton cultivation mode that corresponds to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including a large population and a limited land area. Furthermore, cotto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being innovated and develop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70 year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tto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review is intende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tton production in the future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global cotto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9.
枣阳市麦后移栽棉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形成了一套适宜枣阳棉花生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升了枣阳棉花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枣阳优质棉基地建设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达到了棉田增效,棉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