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日手辛锄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昕 《农业考古》2000,(3):179-185
“子日手辛锄”是一件具有政治色彩的、学术价值极高的中国古农具。由于它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在这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又珍藏于日本,又是日本天皇仿效中国皇帝实行亲耕的实用之物,因而不论其政治身价还是学术价值都是倍受人们重视的;它已经成为日本的国宝;成为研究中国农史、特别是农具史必须讨论的重要内容。“子日手辛锄”虽然是唐代传入日本,但就其结构分析,它并不是唐代才发明的农具,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乃至商周时代。研究“子日手辛锄”的学者很多,中国的自不必说,日本也有众多的学者对“子日手辛锄”进行过多方面的探…  相似文献   

2.
李秋芳 《农业考古》2003,(3):93-95,105
齐国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 ,这里便进入锄耕农业阶段 ,后历经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夏、商、西周三代的不断发展 ,至春秋战国时期 ,已经成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农业科技如农时学、地宜学、大农业观、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田水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此 ,农史学界多有分析。然而 ,对这一时期齐国农业科技成就取得原因之探索 ,几乎无人涉及。笔者不揣浅陋 ,试就此略谈几点看法。一、齐国农业历史文化的积淀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 ,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40%益锄悬浮剂对玉米地杂草的防除效果、使用剂量及对作物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播后苗前喷施40%益锄悬浮剂可有效地控制杂草的危害,药后20天、40天调查,3000~4500ml/hm2益锄对杂草株防效为88.2%~99.4%,鲜重防效为91.6%~94.9%,且对作物安全。收获时测产,各药剂处理区均有不同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14.1%~17.5%。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自春秋战国时期加速,至两汉时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中铁器的普及与农具的改进,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与耕作水平的提高,农田水利的建设高潮与灌溉能力的增强,稻、麦种植面积的猛增与相关农业技术的进步,是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已达到了精耕细作的程度。一、铁器的普及与农具的改进两汉时期铁器在淮河流域已基本取代木石工具。这一时期的铁器在该流域普遍发现。1959年在寿县安丰塘越水坝汉代问坝工程遗址出土大批生产工具,其中90%以上是铁器。如“都水官”铁锤、铁锄、铁斧、铁犁、铁锯、铁凿、铁鱼叉等。在淮南…  相似文献   

5.
1.浅栽首先按大小行开沟,然后浇水,水量为沟深的1/3,水渗一半后,把带泥的苗放入沟内后,覆土平沟。 2.深锄从定植到成垄,一般要进行2-3次深锄,提高地温。 3.高培土缓苗后结合深锄,分次向根部培土,逐渐成垄,通过高培土在黄瓜根部附近创造一个疏松、湿润、温暖的良好土壤条件,促使被埋住的茎节迅速生出不定根,形成新的根群,促进吸收,有利增产。 大棚黄瓜增产三法@黄涣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薅锄锄地时土壤向外抛出,压倒或压歪细叶韭叶片或花薹而对细叶韭生育以及花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计了空心锄这一新型锄头,并就空心锄在细叶韭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细叶韭田使用空心锄进行作业,省力、高效、不易粘着土壤、除草效果好。细叶韭花序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已经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有了发展,这就为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关于农业技术科学研究也就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8.
越南早期农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生  罗耀 《农业考古》2000,163(1):40-46
越南早期农业的出现及其发展阶段一直是越南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的课题。但目前要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为时尚早。在这篇短文中,基于四十年来考古发现的材料,我认为越南早期农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点种农业阶段; 2.锄耕农业阶段; 3.犁耕农业阶段。 第一阶段点种农业阶段,种植根茎类作物的农业。 总的来说,早期农业是伴随优越的自然条件(如适于种植的肥沃土壤)而产生的。而且只有当人类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以及在心理、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存在对食物需求的紧迫性,它才出现。 越南和平──北山(HOa Binh-Bac S…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42-143
为了探明神锄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在沙湾县进行了小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神锄复合微生物菌剂使马铃薯植株与块茎合计干物质量提高2.44%,单块茎重提高20.6%,产量提高12.4%,纯收入提高12.4%。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由分析确定的锄齿翻耕的静轨迹曲线,运用解析法进行精确的轨迹综合,同时编制了一整套相应的程序,并将计算机综合结果与图解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3SFZ-30型深翻锄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神锄复合微生物菌肥在新疆多年重茬种植棉花预防枯黄萎病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神锄复合微生物菌肥能增加保苗株数,提高棉花单株结铃数、单铃重、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增加了土壤肥力,具有抗病增产功效。建议神锄复合微生物菌肥应在老棉区和重病棉田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2.
茶园土壤耕作是茶园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从茶园耕作意义入手,着重介绍了茶园中耕浅锄和深耕技术,以供广大茶园管理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钱凤银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3):282-282,284
试验表明,锄王Ⅱ号是移栽水稻田高效除草剂,使用量以360g/hm2为宜,在水稻移栽后6天左右拌细土撒施,能有效防除水田稗草、阔叶杂草、异型莎草等,1次用药即可控制稻田所有杂草危害。  相似文献   

14.
神锄微生物菌肥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神锄微生物菌肥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神锄微生物菌肥课题提高棉花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苗期至初花期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效达78%,增收3 537.3元/hm~2,投入产出比为3.36,经济效益明显,建议在老棉区及重病棉田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5.
工农-5型手扶拖拉机配套深翻锄的工作部件是一种挖掘式耕作机构,它能实现土垡原行翻转,适合林业苗圃、茶园、果园等的行间翻耕作业.本文叙述了采用直观、简明的几何综合法进行该机构的设计,详细介绍了根据锄齿工作轨迹的要求用转动中心曲线和相对运动原理设计四杆机构的过程;通过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求出了锄尖的速度和加速度;并初步分析了受力及其平衡,经过轨迹复演检验和田间实测证明耕深、沟底平整度和工作稳定性都达到了设计和农艺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6.
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都是农业大国,两国都曾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两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有着较为密切的交流。这不仅推动了两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密切了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真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59-16461
古代农业文献是指中国农书。结合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展轨迹,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时期6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进行整理和概括。归纳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历程、规律、类型及其整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经历了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4个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1977年4月,河北易县梁格庄公社张格庄大队社员白桂山在平整土地时掘出一批窖藏铁农具。现将这批铁农具报导如下。一、铁农具的种类易县张格庄出土的这批铁农具仅有锄镰两种类型,共计七件,其中铁锄四件,铁镰三件,现分别介绍如下。铁锄共4件,可分四式。Ⅰ式 1件。标本 HYZhj1:1,熟铁锻制,锄板呈半月形,中部有凸出锄板横脊的长方形銎,銎长2.4、宽0.8厘米。锄铤呈“7”形,前端纳于锄板横脊的长方形銎中,前部为实  相似文献   

19.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 ,阔锄对花生田反枝苋、铁苋菜、苍耳、龙葵等一年生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明显 ,但对黎、苘麻的防除效果较差。和威霸混用 ,可增加对马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的防效。适宜施药时期为花生 3~ 5叶期 ,适宜用药量为单用 375~ 4 75ml/hm2 ,与威霸混用的适宜剂量为阔锄 375ml/hm2 ,混加威霸 6 0 0~ 90 0ml/hm2 。在上述推荐剂量范围内 ,对花生安全 ,且除草效果好 ,防治成本低 ,可作为克阔乐等除草剂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农业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明 《甘肃农业》2005,(12):192-19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社会大分工进一步深化,将农业进一步细分为种植业、畜牧业,使农业进一步分化为多层次、多系统的产业结构,成为我国古代产业的主要内容。本文根据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分不同历史阶段论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了解我国古代农业进而了解我国古代农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影响,古为今用,对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