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拮抗作用和拮抗机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试验和木霉菌T-115D发酵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生长的抑制试验,研究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木霉菌能迅速占领大部分空间,抑制马铃薯早疫病菌的生长,显微镜观察发现,木霉菌菌丝可缠绕和寄生早疫病菌菌丝;木霉菌发酵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在木霉菌T-115D发酵液稀释3倍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90.4%,发酵原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00%,说明木霉菌T-115D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其拮抗机制包括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营养空间竞争和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实验旨在研究不同pH值饲用纳豆菌提取液对玉米霉菌和酵母菌的抑制效果。将饲用纳豆菌经24h与48h培养,提取上清液,采用药敏试纸法进行不同pH值饲用纳豆菌提取液对玉米霉菌与酵母菌的抑菌实验。结果发现,不同pH值的饲用纳豆菌提取液对玉米霉菌与酵母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酸性环境有利于纳豆菌提取液中活性物质发挥抗菌活性。研究揭示,饲用纳豆菌提取液发挥抑菌作用具有选择性,并与提取液pH值相关,该结果为其在生产实践中用作饲用天然抗菌剂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抗性的辣椒对疫霉菌侵染反应中的抗性表现及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辣椒对疫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菌扩展,β-1,3-葡聚糖酶对抗病菌在植物体内扩展起到积极作用,抗、感品种在接种疫霉菌后,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抗、感品种增强的速度和数量差异很大。几丁质酶活性虽有所增加,抗、感品种差异不大,其在抗疫病扩展上的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4.
<正>骆驼生活在荒漠半荒漠地区,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不利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此外,骆驼独特的温度调节机制及水代谢机理使其能够适应十分严酷的荒漠环境。因此,与其他家畜比较具有其特殊性。但为了提高骆驼的生产率,有必要对影响骆驼的重要疾病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霉菌毒素是霉菌在各种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性的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在饲料中广泛存在,当畜禽食入含有毒素的饲料或霉菌便会发生霉菌毒素中毒。霉菌及霉菌毒素的种类很多,其毒性大小不一,其中对畜禽危害较大的有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赤霉菌毒素、青霉毒素等。以霉变玉米引起多种毒素中毒最为常见.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现就霉菌毒素中毒的危害及防治浅谈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病是辽宁省辣椒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开展辽宁省辣椒疫病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可为抗疫病辣椒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来源于辽宁省不同辣椒产区的30个病样进行了分离鉴定,经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观察,确定所分离的病菌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利用中国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别通用寄主,对其进行了生理分化鉴定。根据供试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抗感反应,鉴定结果表明:辽宁地区辣椒疫霉菌划分为1号、2号和3号生理小种,发生频率分别为3.33%、26.67%和70%;其中3号生理小种为辽宁省辣椒疫霉菌的优势小种。从不同地区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理小种的分布与地域间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7.
木霉菌生物防治辣椒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127-129
辣椒疫病可造成辣椒减产甚至绝收,已成为当前辣椒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木霉菌生物防治能从根本上控制辣椒疫病发生,且不会引起环境污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此,从辣椒疫病的发生条件、发生症状,农业措施、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对辣椒疫病防治性能现状、木霉菌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进行了总结整理、论述。最后指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即辣椒疫病的发生条件和循环规律,筛选拮抗与促生相结合的优良木霉菌株,拮抗木霉菌株的生物改良,从生化、代谢和基因分子等水平上研究拮抗木霉菌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机制,以及辣椒土壤环境对木霉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水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辣椒疫霉菌、立枯丝核菌、番茄枯萎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禾谷镰刀菌、大豆疫霉菌、番茄叶霉菌、烟草赤星病菌及玉米小斑病菌为供试菌种 ,用 30种中、草药的水提取物对其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大蒜提取液对立枯丝核菌、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10 0 % ;猪胆汁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93.2 2 % ,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80 .94 % ;金银花提取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10 0 % ;连翘提取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76 .10 % ;L S- 1为本课题组自行研制 ,由苦参、黄柏、蛇床子等 10余种中药组成 ,其对番茄早疫病菌、禾谷镰刀菌及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为 10 0 % ,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81.4 6 %以上 ,在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中对番茄枯萎病菌、番茄叶霉及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 90 .71% ,85 .71%和 77.14 %。  相似文献   

9.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Bank已发表的P. 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骆驼生活在荒漠半荒漠地区,该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不利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此外,骆驼独特的温度调节机制及水代谢机理使其能够适应十分严酷的荒漠环境。因此,与其他家畜比较具有其特殊性。但为了提高骆驼的生产率,有必要对影响骆驼的重要疾病进行深入研究。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病,在骆驼上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喀什地区土壤中的放线菌区系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性.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土壤中含有7个属的放线菌,以链霉菌属为主,占供试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96.9 %;从各种土壤类型所分离的放线菌数量上看,耕作土>林地土>草甸土>沼泽土>盐渍土>风沙土;供试土样中的链霉菌可分为11个类群,其中优势类群为白孢类群,占链霉菌总数的23.2 %.对其分离得到放线菌406株,以14种植物病原真菌为靶标菌进行平板拮抗试验,得到42株拮抗活性菌株,占供试放线菌总数的10.3 %,发酵复筛试验结果表明有16株(RI>80 %)供试菌株对14种靶标菌表现出了较好的生防效果,占供试菌株的1.2 %;其中对苹果轮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生防菌(RI>80 %)最多.  相似文献   

13.
真菌和霉菌在饲料原料或禽舍垫料中广泛存在,如果遇到温度高、湿度大和氧气充足的有利条件,会产生大量霉菌毒素。家禽摄入霉菌毒素后就会引起免疫抑制、生产性能降低或中毒症状,给家禽养殖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本文简述霉菌毒素对家禽的影响和防治措施,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贵州碧江地区茄子绵疫病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采用生物学、分子学鉴定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贵州碧江茄子绵疫病的病原菌为辣椒疫霉菌,为当地茄子绵疫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结线虫对辣椒疫病发生及甲霜灵防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根结线虫对辣椒疫病发生及甲霜灵防效影响的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消毒土境中,在没有根结线虫侵染时,单独接种辣椒疫霉菌照样会发生疫病;但是,提前接种根结线虫后再接种辣椒疫霉菌时,疫病的发生则较为严重,而且甲霜灵对疫病的防效比前者低。  相似文献   

16.
正霉菌普遍存在于饲料原料或淀粉含量较高的饲料中,许多霉菌在谷物饲料的生长、收获、储藏以及饲料加工、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代谢和产生霉菌毒素,如果养猪场(户)饲喂猪的饲料发生霉败变质,其霉败变质的饲料即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如真菌和黄曲霉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和黄曲霉毒素、蛋白质分解并产生的霉菌毒素等多种毒素,猪采食霉败变质的饲料后即会引起急性中毒,如果猪群长期采食少量的霉败变质饲料,也会引发慢性中毒。  相似文献   

17.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生防真菌资源。生防菌在宿主根际及其组织中定殖能力的强弱是评价其生防潜力的重要指标。选择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真菌、辣椒及其重要土传病害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三者互作体系,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钩状木霉菌株灌根接种辣椒植株,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检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植株及根际的定殖情况,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茎和叶等组织中和辣椒根际土壤中均能够定殖。在辣椒根际土壤中,钩状木霉菌呈动态变化的定殖过程。灌根接种1~25 d,钩状木霉菌定殖量呈缓慢增长,在第33 d,达到最高值(700×107 conidia·g-1),然后逐渐下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际和植株的定殖过程中,对辣椒疫病具有生物防治作用,防治效果达到5333%。综上,钩状木霉菌能够成为辣椒根际微生态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预防辣椒疫病的发生,研究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木霉菌对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了8株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条件下,供试木霉菌能显著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其抑制率为86.83%~91.39%,不同木霉菌株的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菌株FJ2006-8发酵液的抑制生长率最高,为39.44%。此外,供试的木霉菌均能产生非挥发性和挥发性代谢产物,其中,菌株FJ2006-8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1.09%;而菌株T05-58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22.95%。研究结果可为木霉菌生防菌剂的开发以及番茄灰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引起槟榔芋疫病的芋疫霉菌开展生物学特性、致病力研究及田间防治药剂筛选,为综合防治槟榔芋疫病提供参考.[方法]以荔浦芋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患疫病荔浦芋植株中分离病原菌,对病原菌进行生物学性状测定,并根据菌株菌丝的形态、孢子囊形态特征及大小、回接发病症状等将病原菌鉴定到种;分别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和田间植株喷雾接种法,测定菌株的致病力,并鉴定供试荔浦芋的抗病性.将7种杀菌剂配制成500倍稀释液的较高浓度,设清水对照,于芋疫病严重时期施药,药后定期观测田间防治效果.试验期间到荔浦芋产区调查种植户防治芋疫病的用药情况.[结果]从患疫病荔浦芋植株中分离得到病原菌,病原菌菌丝宽3~8 μm,孢子囊多为卵圆形或长椭圆形,大小33~108 m×28~56 μm,长宽比1.1~3.0,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 Racib.).芋疫霉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在25℃下生长最快,生长速率为1.33 cm/d;用两种方式接种的荔浦芋叶片发病率均高达100%,且病斑扩散快,据此判断菌株具有强致病力,供试荔浦芋鉴定为感病品系.7种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有限,其中以50%烯酰吗啉和58%甲霜·锰锌的防效相对较好,平均防效分别为58.8%和52.4%.调查发现,种植户较多使用甲霜灵+烯酰吗啉防治芋疫病,其中以甲霜灵+烯酰吗啉+丁子香酚的防治效果较好.[结论]广西荔浦县荔浦芋疫霉菌有强致病力,荔浦芋为感病品系.50%烯酰吗啉和58%甲霜·锰锌可作为防治荔浦芋疫病的药剂使用,建议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并合理进行杀菌剂的轮换和混配.  相似文献   

20.
辣椒疫病发病因子和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总结了甘肃省辣椒疫病防治技术研究的主要结果。明确了辣椒疫霉菌交配型、土壤菌源量、温湿度、栽培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与病害发生流行的关系,通过农业防治措施和化学防治措施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控制辣椒疫病的为害,由此确立了以农业栽培防治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技术,对甘肃及邻近辣椒产区的辣椒疫病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