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根据对 2 0 0 2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资料的分析发现 ,中国长江流域早籼、中籼、晚籼、优质、普通品种的平均相对产量 (以对照品种绝对产量为 10 0 )分别是 99 9、 10 3 7、10 1 5、 10 2 2和 10 2 3,绝大部分参试品种的抗病性表现不够理想、处于中抗 -中感或更弱的水平 ,早籼、中籼和晚籼的优质品种比率分别是 0 0 %、 2 8 0 %、 17 9%。适当增加植株高度对产量有重要的间接促进作用 ,在保持适当有效穗数的前提下 ,每穗实粒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影响早籼、中籼、晚籼品种优质的主要品质性状分别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及垩白度 ,影响高产 (增产、平产 )品种优质的主要品质性状是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育种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赣晚籼32号"属中迟熟优质晚籼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品质优,株形好,适合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作中迟熟晚稻或一季晚稻栽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明确机插和机直播下优质双季晚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差异,以及两种方式下适宜品种类型的选择标准。【方法】 本试验以早熟晚籼、中熟晚籼、偏迟熟晚籼、迟熟晚籼和过迟熟晚籼5种不同类型优质晚籼稻品种为材料,采用机插和机直播两种种植方式,对各类型优质晚籼稻产量和品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与机直播相比,优质晚籼稻在机插条件下结实率和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千粒重也有所提高,最终产量显著提高。机插条件下中熟晚籼产量最高,偏迟熟晚籼其次,而机直播条件下早熟晚籼产量最高,中熟晚籼其次。(2)对于稻米品质,与机直播相比,机插条件下各类型优质晚籼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与整精米率均显著提高,加工品质改善,但垩白粒率、垩白度增加,外观有所变劣。机插优质晚籼稻胶稠度、崩解值与食味值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蒸煮食味品质提高。两种方式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以中熟晚籼最高,其加工品质最优;垩白粒率、垩白度在品种类型间表现为过迟熟晚籼<迟熟晚籼<偏迟熟晚籼<中熟晚籼<早熟晚籼;对于机插优质晚籼稻,偏迟熟晚籼的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最优,其次是中熟晚籼。对于机直播晚籼稻,中熟晚籼的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最优,早熟晚籼也有较高的食味值。(3)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齐穗后20 d的日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均值显著正相关,食味值与齐穗后20 d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均值显著正相关。【结论】 对于双季稻区优质晚稻品种的选择,综合稻米产量和品质来看,机插宜选择中熟晚籼和偏迟熟晚籼,从注重食味角度,重点考虑偏迟熟晚籼品种;机直播宜选择早熟晚籼,也可适当考虑中熟晚籼获得最佳品质。  相似文献   

4.
“云国一号”晚籼品种抗性好、产量高、米质优,属感光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25天,穗长25cm,每穗实粒数125粒,结实率95%,千粒重24g,一般产量6750.0-7630.5kg/hm^2。株高80cm左右,分蘖力强,耐肥抗倒,栽培要点是:适时播种,培育壮秧,科学施肥、排灌,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5.
水稻 主推品种 赣晚籼 19号 此品种系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用“黑石头”作母本,“ 5037”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晚籼品种 (原代号:晚籼 9194)。 1992年通过江西省品审会审定。 全生育期 136.3天,属迟熟晚籼品种。株高 92.8厘米,亩有效穗 22.53万,成穗率 60.75%,穗长 21.94厘米,每穗总粒数 74.15粒,结实率 79.31%,千粒重 24.76克,出糙率 80%。米质和抗性均优于对照。 1988— 1989年参加省级区试,两年平均亩产 349.24公斤,比对照“赣晚籼 5号”增产 1.26%。大田试种、示范,一般亩产 350公斤左右。 适时早播,培养壮秧。一般在 6…  相似文献   

6.
高档优质稻湘晚籼13号主要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晚籼13号是湖南省水稻所研究育成的晚籼品种,该品种秧龄弹性大,抗寒耐寒能力强,耐肥抗倒,米质优良、稳产高产,深受农民和稻米加工企业的普遍欢迎,目前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种植10万hm2以上,已成为湖南省主栽高档优质稻品种.根据湘晚籼13号生育期偏长的特性,采取相应的规避调优措施,可以获得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土培法,研究了5个类型共89个水稻品种糙米含钙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糙米含钙量差异显著。89个水稻品种糙米含钙量变化范围为44.5~245.5mg/kg。5种类型水稻糙米含钙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常规粳稻、杂交晚籼、常规晚籼、常规早籼、常规中籼。  相似文献   

8.
4.常规晚稻品种 (1)湘晚籼13号.属迟熟香型优质晚籼稻,2001年通过湖南省审定,1999年被评为湖南省二等优质稻品种.全生育期123.7天,适宜在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较轻的地区作双季晚稻或一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利用农业行业标准(NY/T 1433—2007)中公布的24对SSR引物构建江西省2018年27份晚粳区试品种以及4份籼型晚稻区试对照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并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24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14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4.75个等位基因,引物的各等位基因在样品间的PIC值变化范围为0~0.374 7,平均值为0.171 1。聚类分析表明,31份水稻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19~0.77。当相似系数约为0.19时,江西省2018年晚粳区试品种与籼型晚稻区试对照品种分成两组;当相似系数约为0.39时,晚粳区试品种分为4组。指纹图谱数据表明,晚粳区试品种的指纹差异都在2个位点以上,不存在近似品种。  相似文献   

10.
以103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为研究,在新平(550m)的早、中季稻和元江(400m)晚季稻上进行抽穗期鉴定研究:(1)提出了云南稻种早中晚的划分标准。(2)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中早,中、晚稻分别为0.5%,30.5%和69.0%,其中育成品种以中粳(66.4%)和晚籼(17.8%)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以“协青早A”为母本 ,自育恢复系“C1 42 9”为父本进行配组 ,成功选育出杂交晚稻新组合“协优赣 2 6号”。 1 998、1 999年该组合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组区试 ,平均产量分别为 6 .87t/hm2 和 6 .94t/hm2 。在推广和应用中 ,“协优赣 2 6号”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综合抗性强和制种产量高等特点 ,适合江西中南部地区作二晚种植。提出了“协优赣 2 6号”的栽培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新组合丰优航98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丰优航98是用不育系丰源A与恢复系航98配组选育而成的晚稻中熟组合,具有稳产、高产、适应性广、抗性强、食味好等优点。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8~122 d,单产7560~8085 kg/hm2。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先农 10号”是用优质不育系“中 9A”与自育的强恢复系“R254”配组育成的晚籼中熟品种。该组合 2003 ~2004年参加江西省晚稻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026. 9kg/hm2;熟期、产量、抗性、米质均优于同类对照组合“汕优 46”,具有高产、稳产、株型适中、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制种产量高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二晚种植。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是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87-46-1"作母本,"青85-1-1"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8-2000年在甘肃省马铃薯品种(系)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9 538.0 kg/hm2,较对照品种渭薯1号增产74.9%,在3 a 22点次9个参试品种(系)中,总评居第1;1996-2004年多点生产试验示范平均产量32 646.0 kg/hm2.该品种晚熟,具有高抗晚疫病,较抗病毒病,适应性广,丰产稳产性好,植株生长整齐,淀粉含量高,耐旱性强等突出特点.可在全省各马铃薯种植区及同类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晚粳新品种宣鉴90—1,一般单产6000kg/hm2左右,高产田块单产达7500kg/hm2。比鄂宜105增产6.9%~7.6%。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良,适宜在我省双季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赣晚糯7号是从余江糯稻的变异株中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籼糯新品种,具有长势强、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2006~2007年参加江西省区试,平均产量为6895.8 kg/hm2,其米质达国优级,糯性好。2008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施磷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杂交早稻V402和杂交晚稻V644为供试作物,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土壤条件下,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蘖,增大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纱量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但对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无促进作用。施磷处理水稻-生中地上部干特总量稻谷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无明显差异。施磷  相似文献   

18.
湘优616是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自选恢复系R616作父本与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湘丰70A作母本配制而成的一个高产、稳产、抗性好、出米率高的三系早籼杂交组合。该组合2011和2012年连续2年参加湖南省早稻迟熟组区试验,2年平均产量达7725.15 kg/hm2,比对照增产4.69%;该组合表现出生育期适中、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同时,介绍了该组合的制种关键技术、品种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发展高产优质的单季稻比种植双季稻减少复种指数 ,减轻劳动强度。但单季稻一般比双季稻产量低 ,因此实行单季稻叶色调控高产攻关 ,探索种植高产优质的培矮 6 4S/E3 2 (单季稻 ) ,达到或超过双季稻产量 ,以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 :培矮 6 4S/E3 2分蘖末期、孕穗中期、始穗期的最佳叶色级分别为 4.8、5 .5、6 .0。叶色在最佳叶色级时追肥量(kg/hm2 ) :分蘖末期N 86 .5 ,孕穗中期N 96 .7、K2 O 10 0 .8,始穗期N 3 5 .4、K2 O 18.2。叶色与最佳叶色级不一致时调整施肥量以达到高精度的施肥标准。大田运用叶色调控施肥 ,稻谷产量高达 13 82 7kg/hm2 ,比常规施肥增产 40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