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白兰瓜蔓枯病流行因素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兰瓜(Honeydew)露地栽培改为塑料薄膜沟棚种植后,蔓枯病[Mycosphaerella melonis(Pass.)Chiu &; walker]由原来的5月下旬发生,提前到5月上旬,高峰期由原来的6月上旬提前到5月下旬。高峰期由原来的6月上旬提前到5月下旬。蔓枯病的流行取决于5月下旬病害高峰期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采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三叶期灌根、开花初期灌根结合喷洒、座果初期喷洒能够有效的控制蔓枯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以往资料记载,以15℃作为发病的临界温度,雨日作为病害流行预测预报的主要气象指标。但近年来,在麦子抽穗开花至灌浆初期,阴雨连绵,日平均气温低于15℃,赤霉病也会流行。因此,近两年来,我们对大元麦、早小麦发病与为害的流行因子临界温度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嘉兴一带大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结果证明:4月上旬和大小麦齐穗前、后10天内,空中予囊孢子捕到量;齐穗后10天内12℃、13~C以上连阴雨、湿、温指数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子。以此为依据,应用气象资料相关性,以上年10月下旬—11  相似文献   

3.
新疆泽普县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2019年对泽普县春季小麦白粉病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模型拟合, 明确了当地白粉病春季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其病害春季流行曲线为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 符合Logistic或Gompertz模型?在此基础上,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多年来该地小麦不同生育期白粉病病情指数与66个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筛选出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为1月下旬平均日照时间?2月下旬平均气温?1月上旬-3月上旬平均气温和10月下旬-4月中旬平均日照时间, 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小麦扬花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的病害预测模型?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玉米纹枯病在如皋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海霖  丁旭  马宏 《植物保护》1991,17(6):11-12
在江苏如皋地区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l-IA群)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蔓延盛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阴雨高湿是流行的主导因子。病害发生程度与产量损失率成显著正相关。化防适期在病害发生初期(病株率2—3%)最佳药剂为井岗霉素。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湿度条件。201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宝应县降雨多、气温偏高是小麦赤霉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防控小麦赤霉病应采取"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立足"早、快、抢",进行适时防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连续26年系统测报资料分析研究,明确了豫西南麦区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与小麦品种抗性状况、早春菌源基数、3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雨量、雾露日、平均气温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提出了病害中期预测的综合分析预测法和预测指标,选择4月上旬末病田率、4月份降水系数和4月中旬至5月上旬日均温.建立了病害发生程度预报武,历史回测拟合准确率达95.4%,2007~2008年预测检验,表明预报结果与发生实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蔓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年来,作者对油茶炭疽病的侵染途径、传播方式、发病的阶段性、特点和具体条件职及病害蔓延等規律进行了研究。 結果指出,病菌侵染途径以伤口为主,也可能从自然孔道侵害果实。潛育期随气温上升而縮短,15℃至28℃时,潛育期由15天缩短为5天。分生孢子借助雨滴、风夹雨进行传播,干燥气流不能传菌。林間象(虫甲)、螞蚁不是传病的主要媒介。病害发生具有鮮明的季节性。果实发病期长,自4月至10月。病害有初期、中期、盛期和末期四个时期。感病宿主存在、菌源量积累和高温降雨为病害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病害发展有間歇期和消长期。植株发病类型有:早发型、中发型、后发型及突发型四种。病果类型有:内侵型、邻侵型和外侵型三种。油茶炭疽病的逐年蔓延速度在一年内为36.5—50.0%;二年内为51.9—60.3%;三年内为55.8—61.8%。  相似文献   

8.
在烏魯木齐地区,有翅甘藍蚜的迁飞高峯期与大白菜幼苗花叶病的发生密切有关。如迁飞高峯期在极易感病的大白菜幼苗初期(7月下旬),則病害发生普遍而严重;若迁飞高峯期推迟到8月中旬,則病情显著減輕。 1960至1963年研究观察結果指出,烏魯木齐地区6月份及8月上旬的降雨量,对有翅甘藍蚜在整个生长季节中的发生量、迁飞量与迁飞高峯期,有直接的影响,是决定本地区大白茶花叶病大区流行程度的主要因素。甘藍面积的扩大、毒源与蚜源距离的縮短、甘藍的零散栽种,职及种植甘藍的年数增多等情况,是促使大白菜花叶病小区流行程度更趋严重的因素。在病情特重的烏魯木齐地区,采用大白菜晚播措施,不能达到減輕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观测调查的基础上,用耦合法分析了影响病害流行程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收获前平均病穗率(病指)与4~5月上旬(4月)平均相对湿度、4~5月上旬平均气温、子囊壳成熟高峰期至小麦齐穗期期距有关。用期距衡量子囊孢子释放期与穗期(抽穗—灌浆期)的吻合程度,流行程度由吻合程度、穗期气象条件等因素决定,开展定量预测应用研究,提高预测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风  马群 《中国植保导刊》2003,23(11):13-14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除受小麦品种、稻桩带菌率影响外,主要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的雨日、雨量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安徽省1975~2003年的28a中,中等偏上发生的年份为8a(1975、1976、1977、1985、1990、1998、2002、2003年),占28.6%。2003年小麦赤霉病在全省大部麦区大面积严重流行,发病面积达100万hm2,且田间发病早、持续时间长、病穗率高。六安、蚌埠病穗率加权平均分别为52.5%、41.04%,最高病穗率达100%。全省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初步测算,全省小麦受赤霉病为害的损失达6…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主要以菌絲、子囊壳在被害残株、麦壳上越冬,是次年穗枯的主要初次侵染源。种子带病是苗枯的主要原因。本地区发現主要寄主为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王米、鵝冠草、意大利黑麦草。除麦类外,至今尚未在其他寄主上找到子囊壳。病原菌的潛育期为2.5—7天,一般发病5—6天,最快4天就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孢子借雨水冲濺、风力、麦穗互相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收获后垜內的侵染,以分生孢子为主,借接触及水流蔓延。流行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与湿度。小麦重槎地、玉米槎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发病严重。观察了200余个品种,結果无一个免疫品种。但发病程度,有显著的差异;并有长芒比短芒抗病的趋势,如佳选二号、火小麦等比較抗病。后期的侵染和发病率,随收割期、脫谷期、堆垜时間增加而剧增。通过几种垜式对比,認为收割初期湿度大,以放射形垜为佳。种子处理用0.2%赛力散、0.5%赛力散加石灰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福州平原麦区,影响稻桩上赤霉菌子囊壳形成的关键因子是湿度;冬、春10℃以下的低温是阻碍子囊孢子发育的主要因子,小麦花期(2月/下旬~3月/上旬)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发病重;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发病轻。无论子囊孢子或是分生孢子,均以在小麦花期最易侵入,抽穗期次之,至灌浆期病菌的侵染力则显著减弱。接种于土中的赤霉菌在当地不能越夏,也不能侵染早稻桩和晚稻苗。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西藏林芝地区气象因子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6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监测,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C(p)统计法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病情指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建立了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林芝地区,温度X_1、湿度X_2均与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Y呈极显著相关,降雨量X_3与病情指数Y呈显著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482.5991+19.7494X1+3.7974X2-0.8439X3。根据模拟情况选择的病害流行动态方程为Y=1/e~((0.914t+0.385)),决定系数为0.952,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够为林芝地区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主要病毒是芜菁花叶病毒的油菜毒系和芜菁毒系)的越夏寄主,根据11年来的观察特别是1956—1958年间的实地调查结果,主要是小白菜、菜心和西洋菜。在野生植物中曾发现过2株蔊菜和1株荠菜自然感病,说明野生植物不是本病的重要毒源。室内试验结果证明,此病的自然传染媒介为萝卜蚜、桃蚜和普通红蜘蛛。黄条跳(虫甲)、斜纹夜盗蛾和菜粉蝶都不是本病的虫媒,病株的种子不会传病,中国菟丝子也不会传递本病。在带有未腐熟的病菜残体的土里进行直播,长出来的菜苗没有发病的;但是把菜苗移植在这样的土里,会有极小量的植株感病。根据1956年7月至1958年6月,每十日田间调查一次结果:萝卜蚜是广州地区最重要的传病媒介,桃蚜每年只在3—4月间略有发生,作用不大。根据这24个月的田间发病率,萝卜蚜(有翅蚜及无翅蚜)的虫口密度和气候情况,我们认为本地区本病的发生及流行程度主要受降水量和降水天数所影响,并认为可以从降水情况来预测约30日后的病害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油菜菌核病田间发生流行的影响因子并建立病情预测模型,采用田间调查法测定油菜田菌核密度、子囊盘密度、花朵带菌率,并分析了2008—2014年各气候因子与病叶率、成熟期茎秆病株率、病情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田间菌核密度、子囊盘密度、花朵带菌率与病叶率及成熟期茎秆病株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均气温及2月下旬至4月上旬日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及降雨天数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日照时数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以油菜盛花期花朵带菌率作为指标,可预测其田间成熟期病株率;以降雨量(x_2)、降雨天数(x_3)及日照时数(x_4)与各年度成熟期病株率(y_1)及病情指数(y_2)分别建立了预测模型y_1=15.47+0.07x_2+0.42x_3-0.03x_4和y_2=10.36+0.07x_2+0.38x_3-0.03x_4,其拟合度均最高,分别为99.07%和98.43%,可作为油菜成熟期茎秆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的预测模型。表明油菜菌核病菌源量和气候因子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本菌(Stemphylium vesicarium(Wallr.) Simons)以病残体上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田间和冷藏室越冬,9月至翌年6月检查,分生孢子萌发率为16.4~41.3%。人工接种试验指出,不论有无伤口,病菌均可侵染大蒜,但洋葱与大葱在伤口接种条件下病情较重。在自然条件下,大蒜的斑点型病状出现于6月下旬,7月为病情高峰期。影响病情的天气因素,主要是7月份温度和7月中旬的降水量(r=0.69)。如果7月雨次多、雨时长,病情即极为严重,可导致蒜田绝收。化学防治试验结果,以腐霉利防效最佳。从7月上旬开始,每间隔10~13天喷药1次。喷药2~3次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来安县小麦梭条花叶病的病原鉴定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安徽省来安具发生一种呈典型梭条花叶病症状的小麦病害,用病叶进行一系列抽提,制得病原初提纯制剂。经紫外扫描测定为标准的核蛋白吸收曲线,最大吸收值在260nm处,A260/A280为1.27,Amax/Amin为1.16。电镜观察病原为线状病毒颗粒,宽12—13nm,长度分布在100nm—600nm之间,1000nm以上颗粒所占比例较少。提纯病毒制剂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见到36.8kd的模糊蛋白带,但最易出现的是29kd和27kd二条明显的带。病原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毒抗血清起阳性反应。仪发现侵染小麦,并通过土壤传播,最后鉴定该病病原为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并对该毒源病毒外壳蛋白组分易于降解成较小的产物和不同分离物致病力关系提出讨论。同时在来安引种3165等抗病良种并结合其它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Bacterial blight disease of Persian walnut (Juglans regia, L.), caused by 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 (Xaj), leads to significant nut losses in north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of Iran. To identify the natural sources of resistance to disease in the endemic walnut genotypes of Iran, sixteen walnut genotyp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Hamedan province, were inoculated with Xaj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five replicates for each genotype. Two-year old genotypes were gently sprayed with a suspension of bacteria adjusted to approximately 2 × 109 cfu ml−1 of distilled water in May. Infected leaves were rated for disease 28 and 42 days after inoculation, using a 0 to 5 severity scale, based on the number,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lesions on the leaves. Data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variations among genotypes in response to pathogen. Upon inoculation by bacterial suspension genotype 94 showed the highest resistance to both disease incidence and its progress after 4–6 weeks of infection. Genotype 65 showed high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and genotype 69 showed high susceptibilities both to disease incidence and its progress after 4–6 weeks of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9.
李果实细菌性穿孔病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辽宁省多数李树品种的果实上发生细菌性穿孔病,病斑近圆形、暗紫色、边缘具水渍状晕环,使果实去失商品价值。研究结果发现果实自落花后15d至采收前都可被侵染;雨日多、雨量大、品种感病、树势旺盛为病害流行的因素;防治该病有效措施是栽植抗病品种,消灭初侵染源,加强栽培管理,生长期用药控制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