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给大麦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依据, 2002~2003年以5个开颖品种(黄长芒大麦、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和1个闭颖品种(91单2)为亲本,采用62完全双列设计配制杂种F1,同时将5个开颖品种与另一闭颖品种84161配制正反交F1,研究了大麦开颖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1)6个亲本完全双列杂交的F1与双亲比较,大部分组合的开颖角度在中亲和低亲值之间,46.7%的杂种F1的开颖角度具有负向显著离中亲优势,说明大麦开颖角度的杂种优势不明显.(2)亲本的开颖角度越大,其一般配合力效应越高.5个开颖亲本中,黄长芒大麦的一般配合力最大,特殊配合力方差也大,是一个较好的开颖亲本.(3)亲子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F1与中亲的回归和相关系数均较大,开颖角度中亲值提高1°,F1将提高1.4°,开颖亲本的开颖效应越大,后代越偏向于开颖特性;闭颖亲本的闭颖效应越大,后代的开颖角度越易减小.(4)根据2个闭颖亲本分别与5个开颖亲本相互杂交F1的比较,发现杂种F1的开颖角度与开颖亲本的开颖特性有关,也与闭颖亲本的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给大麦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依据,2002-2003年以5个开颖品种(黄长芒大麦、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和1个闭颖品种(91单2)为亲本,采用62完全双列设计配制杂种F1,同时将5个开颖品种与另一闭颖品种84161配制正反交F1,研究了大麦开颖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1)6个亲本完全双列杂交的F1与双亲比较,大部分组合的开颖角度在中亲和低亲值之间,46.7%的杂种F1的开颖角度具有负向显著离中亲优势,说明大麦开颖角度的杂种优势不明显。(2)亲本的开颖角度越大,其一般配合力效应越高。5个开颖亲本中,黄长芒大麦的一般配合力最大,特殊配合力方差也大,是一个较好的开颖亲本。(3)亲子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F1与中亲的回归和相关系数均较大,开颖角度中亲值提高1°,F1将提高1.4°,开颖亲本的开颖效应越大,后代越偏向于开颖特性;闭颖亲本的闭颖效应越大,后代的开颖角度越易减小。(4)根据2个闭颖亲本分别与5个开颖亲本相互杂交F1的比较,发现杂种F1的开颖角度与开颖亲本的开颖特性有关,也与闭颖亲本的遗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大麦开颖基因数、基因之间的等位性以及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以闭颖亲本91单2与4个开颖亲本(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的杂种F2群体、回交BC1、BC2群体及4个开颖品种(系)互交杂种F2群体为材料,于2004年大麦开花期测量各群体内植株的开颖角度,统计分析各群体内开、闭颖植株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1)沪1154、1430R、扬0187的开颖角度分别由1对、2对和3对基因控制,扬0187基因间的互作为重叠作用;99-7122遗传比较复杂,可能有2对或3对基因控制;(2)扬0187与沪1154有一对开颖等位基因,且此基因的效应较大;1430R和99-7122与其他2个开颖亲本均存在各自的非等位基因;(3)开颖性状均是由主基因控制的,同时存在多基因的修饰,闭颖表现为显性.  相似文献   

4.
刘大文 《玉米科学》1994,2(3):017-021
以Kei9103等8个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双列设计组配一套不包括反交的组合,对雄穗分枝数、雄穗长和雄穗重进行遗传分析.Wr依Vr回归、(Wr+Vr)和(Wr—Vr)方差分析表明,三个性状的遗传效应中皆存在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但去掉偏离回归直线的亲本后,在6×6亚双列中三个性状的遗传皆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在三个性状中,多分枝对少分枝是不完全显性,长雄穗对短雄穗和重雄穗对轻雄穗是超显性.雄穗分枝数、雄穗长、雄穗重的遗传分别涉及到18、20、22个基因位点.在亲本显隐性基因的分布上,Ki21具有雄穗分枝数和雄穗重的隐性基因最多,具有雄穗长的显性基因最多;Kei9103具有雄穗分枝数的显性基因最多,具有雄穗长的隐性基因最多;KS23—1—4具有雄穗重的显性基因最多.  相似文献   

5.
甜菜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了16个甜菜单胚杂交组合后代的几个性状,结果表明,甜菜叶长、含糖率性状的遗传主要由加性基因效应引起,父本对杂种F1的叶长、含糖率影响大于母本。叶宽和根体最大周长的加性基因效应达显著水平,由其引起的变异占总变异的50%左右。母本对杂种F1的根体最大周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大于父本,表现出母性效应特点。在叶宽性状上,父本的遗传效应大于母本。非加性基因对株高、叶柄长、根体长和根产量的遗传起主导作用,杂种优势利用潜力较大。在根产量方面,加性基因效应引起的变异占总变异的1/4,加性效应在单胚型甜菜根产量性状的遗传中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根产量的母本一般配合力方差(σ^2gca)远远大于父本的σ^2gca,表明母本对杂种F1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大于父本,表现出较强的母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花生品质性状优势组合的选育效率,以5个花生材料为亲本,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分析花生籽仁中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蔗糖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等10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豫花132(W191)的粗脂肪、硬脂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含量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冀花甜1号(JT1)的蔗糖和粗蛋白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而高油酸品种WT08-0937(DF15)的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遗传协方差Wr对阵列方差Vr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粗脂肪、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这7个性状基本适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它们的遗传主要是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且表现部分显性。对所有子代的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2个主成分Dim1和Dim2的累计贡献率达88.6%,结果显示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和蔗糖含量呈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相关性较弱。本研究为花生育种中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甘蓝型油菜亲本及杂种在不同生态区的遗传效应,为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加性—显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分析在不同生态区域亲本和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遗传规律,估算亲本产量性状的加性遗传效应值、亲本在杂交组合中的显性遗传效应方差值、各项方差分量的比率及对F1和F2基因型与环境效应值的预测。结果表明,产量性状受到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的影响;在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中,单株产量、角果数和千粒重的各遗传效应都与环境互作达到了显著性,而角粒数的遗传稳定与环境互作没有显著性。不同环境下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在F1和F2世代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大荔试验点基因型与环境的效应值高于张掖试验点基因型与环境的效应值,但千粒重却与之相反,环境条件对千粒重的后代表型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两种方法对玉米几个株型性状遗传效应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个自选系、7个外引系、外杂选系和按NCⅡ组配的49个杂种F1组合为研究材料。对差异显著的7个株型性状应用混合线性模型、配合力两种分析方法对遗传方差和遗传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分析雄穗长揭示了显著的显性效应和不显著的加加上位性与 性效应,雄穗分枝数与其干重揭示了极显著的显性效应与加性效应,其余性状揭示了极显著的显性效应与加加上位性效应;配合力分析是在加-显遗传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只能揭示加性和显性效应,两种分析方法所得各遗传方差分量都存在显著差异,其差异因性状而异。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方法对剩余方差分量和加性遗传方差分量估算不同而引起的。广义遗传率差异大小是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而引起的;狭义遗传率差异一部分是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另一部分却是两种方法所估算的加性(加加上位性)遗传方差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大麦开颖角度的配合力及其稳定性,以5个开颖角度差异较大的大麦品种及以其作亲本按照完全双列杂交组配得到的20个杂交种为材料,对2年6点次的不同环境下大麦开颖角度的配合力及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颖角度受材料、环境及二者互作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亲本一般配合力在环境间差异较小,表现为沪1154扬0187黄长芒1430R扬农啤7号;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在环境间差异较大。5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在不同环境间表现稳定,单点测定的结果对其他环境的参考利用价值高;特殊配合力的稳定性较差。开颖角度配合力的稳定性主要受加性效应的支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海岛棉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加性-显性的遗传模型,研究海岛棉11个亲本和30个F1杂交组合8个产量性状的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和遗传相关.结果表明:单株有效铃数、单株无效铃数、铃重、籽棉产量的加性方差比率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而显性方差比率均不显著,表明这4个产量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皮棉产量、衣分、衣指则不显著,且普通狭义遗传率较低.遗传分析表明,新海14号和99-111籽棉产量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可作为杂交育种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11.
大豆蛋白质含量的种子性状广义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 5个大豆亲本组成的 10个杂交组合F1、F2 及其亲本 ,以朱军和Weir( 1994 )提出的二倍体种子性状广义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各种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具有显著的种子直接加性和显性效应及植株母体加性和显性效应。其中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更为重要 ,占总遗传效应方差的 81.4 % ,其次是种子直接显性效应 ,占 8.9% ,合计达 90 %。植株母体加性和显性效应方差虽然显著 ,但仅占总方差的 5.8%。种子直接×母体植株加性和显性互作效应很少 ( 0 .0 83 7和 - 0 .0 3 15) ,均不显著。 5个亲本中 ,种子直接和母体植株加性效应估值正负及大小有显著的差异。如亲本吉林 2 6和吉林 2 8号 ,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正值 ( 1.2 3 54和 1.2 4 74 ) ,并且显著 ;而母体加性则很小 ( 0 .2 194和 0 .0 0 92 )。各亲本的种子与母体的加性和显性效应表明 ,种子的加性和显性效应估值 ,亦通常大于母体植株的加性和显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AD),对新质源杂交稻(CMS—FA)遗传系统的10个亲本和25个杂种一代的谷粒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新质源杂交稻的千粒重和粒长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它们的狭义遗传率较大且均达极显著水平,在早代对这2性状进行选择可达到较好的效果,而粒宽、长宽比各项遗传方差分量均不显著。亲本加性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3.
籽粒整齐度是啤酒大麦品质性状中的一个重要性状。本研究利用6个二棱亲本,组成1/2P(P+1)交配模型。初步分析了该性状的杂种优势、遗传模型和配合力。结果表明:(1)不同组合间杂种优势差异较大,欧洲型品种以及与其有亲缘关系的品种与亚洲型品种之间杂交,杂种优势较大。(2)根据Wr/Vr回归分析可知,籽粒整齐度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平均显性度较高为0.6718。(3)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之间没有直接和必须的联系。因此育种中选配亲本时,二者需统筹考虑。(4)对参试亲本的育种价值进行了评价,认为冈2是一个利用价值较高的优质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4个有差异的抗病毒品种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6个组合,对10个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遺传阵列方差(Vr)和协方差(Wr)的估算表明,D82—198带有较多控制抗病等级、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完全粒重的显性基因;merit含有控制完全粒率、褐斑粒率和百粒重的显性基因较多。并估算了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和平均显性程度等遗传参数,感病等级和褐斑粒率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7.7%和83.1%。  相似文献   

15.
大粒性状对于小麦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大粒型小麦新种质籽粒性状的遗传特性,以漯麦76(大粒型)和L529(小粒型)为亲本构建P1、P2、F1、F2、B1和B2共4个世代6个群体,利用SmartGrain软件获得籽粒性状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方法研究大粒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千粒重的最佳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MX2-ADI-ADI),籽粒面积和粒长的最佳模型均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PG-ADI),籽粒周长的最佳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模型(2MG-ADI),粒宽的最佳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MX2-ADI-AD)。综上,对大粒性状的选择,应采用“高粒重×高粒重”的组合配制方案构建F2(单交)和B2(大粒亲本回交)选择群体,多环境鉴定,以低代宽、高代严的选择标准,在高代对大粒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对383份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淮夏大豆在生育期、株高、单株荚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上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丰富;产量与单株总荚数(r=0.714^**)、单株有效荚数(r=0.712^**)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结荚高度(r=0.593^**)、主茎节数(r=0.450^**)等也呈显著正相关;每荚粒数与生育期(r=-0.586^**)、百粒重(r=-0.437^**)呈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荚数与百粒重(r=-0.445^**)呈显著负相关。在黄淮夏大豆生态类型内对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黄淮夏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小黑麦种子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小黑麦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SD 04-1等6个小黑麦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采用胚乳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亲本和F1所结种子的粒长、粒宽、粒厚等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外观性状的表现同时受制于胚乳核基因、母体植株基因和细胞质基因三套遗传体系.控制种子粒长的遗传效应主要是种子直接加性效应(VA=0.138**),种子的粒宽、粒厚、长宽比和长厚比的遗传效应主要受母体显性效应控制(母体遗传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35.59%~51.52%),粒长和粒厚存在细胞质效应.研究还发现,小黑麦粒长、长宽比、长厚比以胚乳直接遗传率为主,粒厚的细胞质遗传率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就外观性状总体情况而言,参试亲本以P1 (SD 04-1)、P3(04草鉴3)为好,其三种遗传效应能显著改善多数外观性状.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7个自选系、7个外引系、外杂选系和按NCⅡ组配的49个杂种F1组合为研究材料.对差异显著的6个形态性状应用混合线性模型、配合力两种分析方法对遗传方差和遗传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分析穗位叶长与叶宽仅揭示了显著的加加上位性与显性效应,苞叶长、苞叶数、苞叶重、果柄长等4个性状只揭示了显性和加性效应;而配合力分析是在加-显遗传模型基础上进行的,只能揭示加性和显性效应.两种分析方法所得各遗传方差分量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差异因性状而异.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方法对剩余方差分量或(和)加性遗传方差分量估算不同而引起的.广义遗传力差异大小是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而引起;狭义遗传力差异一部分是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另一部分却是两种方法所估算的加性(加加上位性)遗传方差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红麻亲本与杂交组合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和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红麻杂交亲本和21个F1组合的11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结果表明:(1)株高、鲜皮厚、千粒重、纤维支数同时受到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控制;而茎粗、单株干皮重、单株干茎重、皮骨比、出麻率、单株纤维重、精洗率、纤维强力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2)对红麻亲本遗传效应估测结果表明,各亲本不同性状的遗传效应不同。可根据亲本对每个性状的不同遗传效应表现,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上加以选择利用。综合分析表明,福红2号、福红992和非洲裂叶3个亲本具有提高株高、茎粗、鲜皮厚、单株干皮重、单株干茎重、出麻率、皮骨比、精洗率、单株纤维重的正向遗传效应:福红2号和福红9922个亲本还具有提高纤维强力与纤维支数的遗传效应。上述结果可为红麻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种子休眠性数量遗传体系的判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A318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34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休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08×A318组合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模型)。在F2∶3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为0.9455,多基因方差为0.1196。主基因遗传率在F2∶3家系群体中为72.49%,多基因遗传率为9.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