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泰国青芒果(honeys)、澳大利亚红芒果(R2E2)和台湾二林种杨桃为试材,研究电子束辐照处理对果实表皮色泽的影响,为电子束辐照检疫进口水果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三种水果经0.43、0.85、1.26、1.68 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后立即观测,未发现肉眼可见的色泽变化,但总色差计算分析表明,辐照处理可导致果实产生色差,其中以0.43 kGy处理的色差最小,1.68 kGy处理的最大。货架条件(15~25℃)存放7 d后,不同辐照剂量处理的果皮色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果皮出现褐变,且剂量越大,褐变指数越高,其中泰国青芒果的后熟黄化受到抑制。因此,建议台湾二林种杨桃的适宜辐照剂量应在0.43 kGy以下,泰国青芒果和澳大利亚红芒果的适宜辐照剂量应在0.85 kGy以下。统计分析色泽参数(L*、a*、b*)与辐照剂量的相关性发现,三种水果果皮的红/绿轴参数a*与辐照剂量存在显著相关,在评价辐照果实色泽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荔枝果肉热泵干燥及其储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荔枝果肉热泵干燥特性及储藏过程中一些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将去皮去核后的果肉进行热泵干燥,测定其干燥特性及储藏过程中色泽、褐变度、总酸、糖组分、质构及微生物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荔枝果肉在60 ℃下热泵干燥2 h,干燥速度升至最大值后进入降速干燥阶段,干燥过程中,亮度L*值变化不大,a*值和b*值显著增大;干燥18~20 h,样品的水分含量达25%左右、颜色呈金黄色;不同水分含量的荔枝果肉干在储藏过程中,L*值、a*值和b*值下降,果肉发生褐变,总酸含量呈上升趋势,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呈减少趋势;水分含量35%的样品储藏180 d褐变明显;荔枝果干的硬度和咀嚼性在储藏后期明显增大,黏着性变化不显著。采用热泵干燥荔枝果肉,25%水分含量的样品品质和储藏性较佳。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滇红工夫红茶为样品,研究了不同浸提次数、浸提时间下红茶色素浸出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色差L*a*b*随浸提时间及浸提次数变化显著,浸提2 次后茶汤色差a*值均为(+)值,浸提4 次后则均为(-)值;不同色素在相同浸提条件下浸出率不同,浸出率大小为TB最大,TR、TF次之,且TR、TF两者之间差异较小;随着浸提次数的增加,浸提茶汤的色差L*a*b*参数与色素TF、TR、TB含量差异逐渐减小,其值或含量趋于相同;在浸提时间为30 s 时,TF、TR、TB累积浸出率同浸提次数之间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在浸提时间为1、3、5 min 时则绝大多数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色素含量同色差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大小为RTB>RTR>RTF。试验结果对探究色素的溶解规律与显色特性有着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鄂莲5号"的新鲜莲藕为试材,清水浸泡的莲藕为对照组(CK),含有0.02%柠檬酸、0.0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2%D-异抗坏血酸钠、0.01%脱氢乙酸钠、0.02%亚硫酸钠的混合液浸泡的莲藕为试验组(EX),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在4℃条件下EX组和CK组莲藕色度值的变化,探索以莲藕外观色度判定莲藕是否褐变和是否经过漂白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CK组莲藕发生褐变后莲藕的色度值范围会发生明显变化,CK组褐变后莲藕的L*、b*的最小值和a*的最大值会增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EX组莲藕色度值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于CK组的色度值变化趋势.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最佳保质期内无明显褐变的莲藕的色度值范围为:L*值17.85~29.67,a*值0.62~2.82,b*值5.53~11.76.此外褐变后的莲藕色度值频率也会发生显著改变,可通过莲藕色度值范围结合莲藕色度值频率方程判定莲藕是否发生褐变.莲藕漂白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经漂白处理后的莲藕色度值范围和频率方程不符合莲藕正常色度值范围和色度值频率方程.该结果表明莲藕色度值可作为判定莲藕是否发生褐变和是否经过漂白处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枸杞热风干制过程中非酶促褐变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夏枸杞为原料,在65、70、80 ℃、相对湿度65%条件下,研究了枸杞干制过程中非酶促褐变反应。结果表明,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是美拉德反应的两种反应物,根据非酶褐变的特点,在不同温度下两种物质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确定枸杞热风干制后期有美拉德反应存在,且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美拉德反应的发生;通过人为条件诱导枸杞发生美拉德反应,以枸杞色差值和5-羟甲基糠醛含量的变化验证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已开发的面粉色泽相关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了182份新疆小麦品种(系)的Psy-A1、Ppo-A1、Ppo-D1、Ta Lox-B1等位变异,并结合表型鉴定结果,分析不同等位变异对面粉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基因等位变异对面粉色泽的影响不同,其中4个基因等位变异L*值的差异均不显著;对a*值的效应,Psy-A1a高于Psy-A1b(P0.01),Ppo-A1b高于Ppo-A1a(P0.05),Ta Lox-B1a高于Ta Lox-B1b(P0.05);Psy-A1a基因型的b*值高于Psy-A1b基因型(P0.01);Psy-A1a基因型的Wht值低于Psy-A1b基因型(P0.01)。说明Psy-A1是影响面粉色泽(红度、黄度和白度)的重要基因,而Ppo-A1和Ta Lox-B1基因的等位变异只对面粉红度有显著影响。4个检测基因共有12种等位变异组合,对a*、b*和Wht值有显著效应(P0.01),但对L*值影响不显著(P0.05);Psy-A1b/Ppo-A1a/Ppo-D1b/Ta Lox-B1b组合具有最高的Wht值和最低的a*、b*值,Psy-A1a/Ppo-A1a/Ppo-D1b/Ta Lox-B1a组合具有最低的Wht值和最高的a*、b*值。182份品种的Wht值平均为86.86,其中审定品种平均为86.87,冬小麦品种为86.42,春小麦品种为87.32。青春5号具有优良的基因型和较高的面粉白度,应加强利用。总体来看,改良新疆小麦面粉的白度,应重点加强对Psy-A1基因的选择,提高Psy-A1b比例。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冷破碎工艺和热破碎工艺对番茄酱贮藏期间非酶褐变的影响,将制备的番茄酱在20℃和35℃条件下进行12个月的贮藏。通过对番茄酱的褐变指数、还原糖、番茄红素、5-HMF、VC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pH变化的测定以及相关性分析得出美拉德反应与VC氧化分解反应是导致番茄酱在贮藏期间发生非酶褐变的主要原因,番茄红素不是引起番茄酱色泽变化的主要原因,美拉德反应的主要产物是5-HMF。经过液相色谱分析,番茄酱中糖类主要由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组成,冷破、热破番茄酱中的三种糖类含量有差异。通过模拟体系,进一步确定了美拉德反应是导致番茄酱在贮藏期间发生非酶褐变的根本原因,且糖是5-HMF生成的必要条件,5-HMF的产生主要由果糖决定,VC氧化分解反应对5-HMF的生成贡献微弱。因冷破碎工艺温度较低,产品果糖含量较多,更容易褐变,所以冷破番茄酱的贮藏环境应尽可能的保证低温。  相似文献   

8.
利用色差计检测了5种绿茶茶汤在40℃贮藏12 d的条件下色泽变化,并跟踪检测了其主要内含物成分变化,利用SPSS软件对各主要化学成分与色差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儿茶素类EGCG、EC、C、GCG、ECG与茶汤色泽劣变显著相关,黄酮醇类化合物杨梅素半乳糖糖苷、杨梅素葡萄糖苷与L值、红绿度(a值)、a/b值均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热处理对红枣汁非酶褐变的影响,将红枣汁在50~100℃下进行热处理,测定红枣汁的褐变度,以及5-羟甲基糠醛(5-HMF)、还原糖、总糖和VC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时间延长,红枣汁的褐变度和5-HMF含量逐渐增加,还原糖、总糖、VC含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喀什地区女神品种西梅为原料制备NFC西梅汁,测定了其在4℃和25℃储藏期间VC、总酚、总黄酮、ABTS自由基清除率、L*值、a*值、b*值变化,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在储藏前后香气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4℃和25℃条件下,NFC西梅汁的VC、总酚值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他指标均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4℃储藏条件下更有利于西梅汁有效成分和色泽的保持.在对西梅汁储藏期间香气成分变化的研究中,共检测出7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由酯类、醇类、酸类、烷烃类化合物组成.在储藏初期共检出45种成分,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到第5周后检出56种成分,酯类、酸类、醇类物质种类增加,烷烃类物质种类减少,呋喃化合物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较低.在西梅汁整个储藏过程中贡献较大的是酯类物质和醇类物质.  相似文献   

11.
Puroindoline基因对春小麦磨粉及馒头、面条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我国和CIMMYT的41份春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puroindoline基因型、SKCS硬度指数、出粉率、面粉灰分含量、面粉色泽(L*、a*和b*)、吸水率、总戊聚糖和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以及馒头和面条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5份为Pina-D1a/Pinb-D1a类型,28份为PINA蛋白缺失(Pina-D1b/Pinb-D1a)类型,7份为Pina-D1a/Pinb-D1b类型,1份(青春533)为Pina-D1a/Pinb-D1c类型。籽粒硬度与面粉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而与面粉亮度L*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7。Puroindoline突变型的硬度值、出粉率、吸水率及馒头重量、体积、宽度和总分均显著高于野生型,PINA蛋白缺失类型(Pina-D1b/Pinb-D1a)的籽粒硬度、面粉灰分含量、面粉a*绝对值和水溶型戊聚糖含量均显著高于Pina-D1a/Pinb-D1b类型,而馒头外观分和面条软硬度分值则显著低于后者。Pina-D1a/Pinb-D1a类型的面条L*值、L*-b*值和软硬度分值显著高于PINA蛋白缺失类型,而馒头外观颜色和面条b*值则显著低于后者。综合分析表明,Pina-D1a/Pinb-D1b类型馒头和面条品质略优于Pina-D1a/Pinb-D1a和Pina-D1b/Pinb-D1a。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云南不同烟区片烟醇化过程中外观颜色以及内在化学物质变化差异,为云南烟区醇化片烟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取云南3个产区片烟进行醇化,对比分析其在醇化过程中的颜色以及内在化学物质变化差异。不同产区片烟在醇化过程中色差值Lb与总糖、总氮、烟碱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云南文山片烟色差值L、色差值b、总糖、总氮下降幅度大于云南保山与云南大理;还原糖与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先上升后下降,云南大理峰值出现时间晚于云南保山与云南文山;色度值R、苯丙氨酸降解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棕色化产物逐渐上升,不同产区变化幅度表现为云南文山>云南保山>云南大理。云南文山片烟在醇化过程中,片烟的外观颜色与内在化学物质变化幅度更大,达到最佳醇化期所需时间少于云南大理与云南保山。  相似文献   

13.
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品质的影响问题,提高红茶茶膏产品品质。将不同茶叶(祁红毛峰、四川蒙顶、凤庆滇红)利用酶解真空浓缩工艺制备工夫红茶茶膏,并对其理化、活性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蒙顶茶膏蛋白含量,TF、咖啡碱、儿茶素、GC、EGC、EGCG较高。凤庆滇红茶膏茶红素、总糖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祁红毛峰营养素含量和活性成分均介于四川蒙顶和凤庆滇红之间。四川蒙顶红茶宜作为红茶茶膏加工原料。色差分析a值、b值、△E、Cab、Sab与汤色得分相关系数较高,能更好地反映茶膏汤色状况,可作为茶膏汤色品质衡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六堡茶的理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六堡茶散茶和砖茶(2006年产)的主要功能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及色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六堡茶散茶和砖茶的主要化学功能成分分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9.81±0.073)和(2.37±0.011)mg/g,未检测出茶氨酸;水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8.45±1.03)和(47.55±1.19)mg/g;游离蛋白质含量为13.28±0.53)和(11.41±1.71)mg/g;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4.24±0.063)和(2.37±0.011)mg/g;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8.30±0.10)和(29.28±0.059)mg/g;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31.09±8.41)和(95.61±0.58)mg/g,儿茶素类单体分别有8和7种检出,并分析了其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335.68±9.22)和(305.22±7.76)mg/g。用L*a*b*表色系分析了六堡茶和普洱茶茶汤的色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六堡茶茶汤在205nm和272nm处近有特征吸收峰。得出结论: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呈现典型的黑茶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施氮水平对两个冬小麦品种面粉色泽及面条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豫麦49-198和兰考矮早八面粉色泽及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面粉及面糊的色泽等级值(CGV)、红色度(a*)和黄色度(b*)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亮度(L*)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面片的CGV、a*、b*升高,而L*值下降。质构仪分析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面条的硬度、黏合性、咀嚼性呈上升趋势,以360 kg hm-2处理的值最高,并且和其他处理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宣化马奶葡萄采后果实褐变机理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宣化马奶葡萄为试材,测定采后果实的褐变指数、5-羟甲基糠醛(5-HMF)、相对电导率及果皮硬度等指标,以明确马奶葡萄的褐变类型及易发生褐变的原因。结果表明:酶促褐变是马奶葡萄采后褐变的主要类型;马奶葡萄细胞膜透性的增大是酶和底物接触反应的关键;果皮硬度较小导致其极易受损,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下降导致自由基的增加,促进了膜脂过氧化进程,加速了膜系统完整性的破坏,为酶和底物接触反应创造了条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升高也加快了马奶葡萄的褐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