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玉米诱导剂在玉米生产上应用结果表明,玉米诱导剂不仅对玉米的株高、穗长、叶片有作用,而且对玉米的产量也有影响。对玉米的株高有抑制作用,喷施和拌种的玉米株高要比对照低,对玉米的穗长、叶片、产量有促进作用,喷施和拌种的玉米的穗长比对照要长,叶片较对照要长要宽,产量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2.
玉米早衰现象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有效地延缓玉米植株的早衰将大大提高我国玉米产量。影响玉米早衰的因素很多,肥料的施用情况对玉米早衰的影响是很大的,本文叙述了肥料的施用对玉米植株叶片衰老的影响原因及机理,以便对玉米的推广种植合理施肥和充分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灌溉制度对玉米生长过程中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对玉米生长过程中水分利用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影响玉米根系分布的重要指标,早期缺水对玉米根系向土壤深层的延伸程度大于只在玉米生长中期缺水处理;玉米生长前期对水分需求非常旺盛,会直接影响玉米整体生长期,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后期水分亏缺,能够提高玉米对水分的利用率,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寿阳县30余年玉米生育状况、玉米土壤水分状况观测资料的整理,并结合近2年的实地观测,分析总结玉米在不同干旱程度情况下,植株生长发育状况和成熟后玉米产量情况。结果表明,玉米从出苗至成熟,干旱使玉米植株矮化,玉米生物量指标下降,叶面积光合作用减少,玉米生育期时间延迟,最终导致玉米果穗性状变差,玉米产量因素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通过对观测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不同程度的干旱对玉米各发育期及产量造成的影响,进而提炼出玉米干旱的风险指标,绘制玉米干旱风险区划图,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北方春玉米生长技术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北方春季普遍低温,对春玉米生长极为不利。每年的4-5月份东北、华北地区的春玉米正处于生长期,为全面了解春玉米的生长情况,对玉米苗情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对应的技术建议出苗率普遍高对玉米生产寄予厚望东北、华北春玉米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该区域  相似文献   

6.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这种病害如果在玉米生长初期发病而不对其采取措施,最后就会造成玉米绝产。中期已长出玉米穗时发病,会使玉米大幅度减产。玉米生长晚期发病的话,则会出现子粒不饱满的症状,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因此,对玉米褐斑病必须高度重视,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玉米在我国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也较广,玉米不但可食用,还可广泛应用于饲料、工业等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由于玉米的病虫害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所以,提高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利用形态特征和分子标记技术对海南省南繁区玉米锈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创制的玉米种质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成株期抗锈性鉴定。结果表明,海南省南繁区玉米锈病病原菌为玉米多堆柄锈菌;对161份玉米种质在散粉期进行抗锈性鉴定可知,有100份玉米种质表现为高抗和抗病,21份种质表现为感病,14份玉米种质表现为高感。结果显示,不同玉米种质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加强玉米种质抗锈性研究对玉米锈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玉米主栽品种久龙8为试材,采用自然条件下对比观测的方式开展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土壤湿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湿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玉米发育进程、叶面积、植株干物质对不同土壤湿度的反应不同。玉米全生育期内不同土壤相对湿度的偏差在±5%之间不会对玉米发育进程造成差异。玉米叶面积、植株干物重对不同土壤湿度反应明显,土壤相对湿度高于70%,尤其中层(30~50cm)土壤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水分适宜,对叶面积增加为正效应作用,且对玉米干物质增加和玉米籽粒灌浆均有利,可使玉米果实重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河北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呈现增长趋势,产品远销国外和省外,但河北省内鲜食玉米市场需求情况尚未十分清晰。以鲜食玉米市场需求特征为研究起点,将实地调研法和调查问卷法有机结合,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消费者对鲜食玉米加工制品的预期、消费者对鲜食玉米营养价值和品牌包装的认知程度、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等方面对鲜食玉米消费产生的影响进行调研,并基于此从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提高鲜食玉米加工技术升级改造、丰富鲜食玉米加工食品类型、建立鲜食玉米品牌、加大鲜食玉米宣传力度和建立高级别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和带型配置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豌豆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介于1.08~1.55之间,3:4间作模式的产量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施氮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而中、高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间作的耗水量比单作高13.66%~18.93%,3:4间作模式在中施氮处理的耗水量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玉米对间作复合群体的影响大与豌豆;施氮条件下玉米间作豌豆显著提高了WUE,3:4间作模式在高施氮水平的WUE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而中、高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2:4间作模式中玉米对复合群体的贡献大,3:4间作模式中豌豆对复合群体的贡献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不同耐盐碱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挖掘盐碱地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方法】 以耐盐型玉米品种登海605、鲁单818和不耐盐型玉米品种鲁单981、连胜18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施氮水平下(0、180和360 kg·hm-2,记作N0、N1和N2),系统研究了施氮对不同耐盐碱类型玉米品种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氮素分配与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氮肥水平和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结果】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盐碱地夏玉米籽粒产量,高氮水平下能够提高不耐盐型玉米品种产量潜力。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下耐盐型玉米品种产量无显著变化,不耐盐品种LD981和LS188 2年平均显著增产9.93%和16.31%,各品种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利用率(NUE)均显著降低。互作效应分析表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是由品种、氮肥水平及品种和氮肥水平之间的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氮肥水平下,耐盐型品种比不耐盐品种分别增产7.78%—27.63%(N0)、7.40%—24.87%(N1)和0.32%—9.55%(N2);氮肥利用效率(NUE)分别提高26.65%—48.28%(N1)和1.20%—24.87%(N2)。【结论】耐盐型品种较不耐盐型品种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在低氮下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而不耐盐型品种在高氮水平下有利于产量的发挥。施氮量、品种及其互作效应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影响氮肥利用效率,优化氮肥供应与品种匹配,能够实现盐碱地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3.
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生物干重和营养能量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饲用玉米以中原单32、龙辐208和高油115三个品种为材料,研究氮肥用量对饲用玉米生物干重和营养能量价值的影响,探讨氮素用量与饲用玉米产量、可消化总养分产量、净能的关系以及各器官占总产量的分配率.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生物干重均N250为最佳氮素用量,品种问龙辐208表现最好;不同氮素用量下各器官生物干重分配率品种问存在差异;氮素用量与饲用玉米生物干重、可消化总养分产量和净能之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和氮肥后施对夏玉米叶片衰老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氮肥后施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升高,玉米生育后期穗位叶POD、CAT、SOD活性和玉米产量呈升高趋势,MDA含量呈降低趋势。同时,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氮肥后施处理玉米穗位叶MDA含量明显降低,SOD、P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也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15.0%。氮肥后施可以延缓夏玉米叶片衰老进程,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焦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1):18-19,22
[目的]研究叶绿素仪在东北春播玉米营养诊断施肥中的应用。[方法]测定了叶片SPAD值,叶片全氮、全磷和全钾,及玉米相对产量。[结果]玉米SPAD值与玉米叶片全氮含量、施氮肥数量、玉米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结论]通过测量玉米SPAD来分析玉米氮素营养、预测东北春播玉米产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邵珠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393-5395
[目的]在玉米(Zea mays L.)拔节期施用不同量氮肥,研究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以提高玉米产量。[方法]试验于2012年6~11月在菏泽学院农场进行。拔节期玉米氮肥施用量分别为O、20、45kg/hm2,测定玉米茎部性状、穗部性状和干物质质量,分析夏玉米收获指数。找到既适合夏玉米生长又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氮素施用量区间。[结果]氮肥施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施用量过多不仅会减小茎粗,降低玉米抗倒伏能力,减少叶干重,从而影响产量,而且会增加玉米生产成本。从产量因素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拔节期夏玉米氮肥施用量在20~45kg/hm2时,既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又能够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结论]菏泽地区,玉米拔节期氮肥适宜施用量为20~45kg/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处理对玉米养分吸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明显提高产量,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当尿素超过300 kg.hm-2时,玉米产量不再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氮肥处理玉米总吸氮量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处理3的玉米氮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的合理氮肥投入阈值,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连续3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土壤矿质氮累积量、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玉米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施氮量为243.72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为8 139.65 kg·hm-2。之后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不增反降,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指数相关关系,在200 cm土层内的累积量随施氮量及施氮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施氮量为270 kg·hm-2时,矿质氮累积量为563.01 kg·hm-2,显著高于施氮量为180、225 kg·hm-2处理的矿质氮累积量(410.88、480.97 kg·hm-2);氮表观平衡值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氮素表观平衡值为0时,施氮量为179.50 kg·hm-2。施氮量在179.50~243.72 kg·hm-2时,玉米产量为7 925.14~8 139.65 kg·hm-2,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为409.83~513.08 kg·hm-2,氮素平衡值为0~49.15 kg·hm-2。综合分析提出,施氮量为179.50~243.72 kg·hm-2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既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又保证土壤氮素盈余及矿质氮残留较少,可实现环境安全的氮肥投入阈值。  相似文献   

19.
氮肥对不同产量水平的玉米茎叶含氮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施肥与不同玉米品种本身的吸肥规律的关系,为提高氮素的利用率提供依据,在施磷钾肥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对2个产量水平的玉米品种(黔单21 和墨白94)茎叶含氮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高产品种茎叶的含氮量总是高于相对低产品种.施氮量的多少,对相对高产品种拔节期茎叶含氮量影响较大,对相对低产品种整个生育期茎叶中含氮量影响较大.随着施氮肥量的增加,相对高产的品种茎叶的含氮量随之增加,而相对低产品种茎叶含氮量在施高氮条件下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土壤硝态氮测试的夏玉米氮肥施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基于土壤硝态氮测试和氮素平衡的氮素实时监控技术,以促进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研究表明:优化施氮量为183~280kg/hm^2,平均为220kg/hm^2,比习惯施氮节约氮45.3%,产量提高4.1%。校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氮肥处理在各个处理中产量最高。本研究确定的优化施氮量是合理的,且降低氮肥用量,减少氮素损失,提高了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