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4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分析,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 4 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 ,结合形态分析 ,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 .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 ,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 .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 .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 ,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 .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 .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牡丹的根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原产我国北部和西部,自古栽培变种很多.我国现有荷泽牡丹、洛阳牡丹、西北紫斑牡丹三大牡丹资源圃.牡丹根部的皮叫"丹皮",是名贵的药材,既可治高血压,又可伏火、散瘀血、除烦热,花瓣还可食用.  相似文献   

4.
调整牡丹品种结构,促进牡丹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牡丹已有逾1 600a的栽培历史,牡丹文化源远流长,享誉全球.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牡丹生产面对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调整牡丹品种结构,促进牡丹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可供我国牡丹生产经营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油用牡丹,属毛茛目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木本植物.牡丹籽油是最近几年才被开发出来的,经过专业机构研究分析,牡丹籽油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食用、药用、美容等功效.油用牡丹被国家卫生部门确定为新资源食品后,开始在各地推广种植,主要栽培品种有凤丹牡丹和紫斑牡丹.这两个牡丹品种产籽量大、出油率高、油质好.油用牡丹喜温暖、阳光充足...  相似文献   

6.
牡丹鹦鹉     
牡丹鹦鹉俗称情鸟,是比较珍贵的人工繁育鸟.目前我国大约有11个品种.常见的有琉璃腰牡丹鹦鹉(棕头牡丹鹦鹉),黄领黑牡丹鹦鹉(黑头牡丹鹦鹉)、金红桃牡丹鹦鹉(桃脸黄牡丹鹦鹉)、小鹦哥牡丹鹦鹉(桃脸绿牡丹鹦鹉)及蓝牡丹鹦鹉等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超声辅助的水酶法/水代法提取工艺为基础,利用牡丹籽油和牡丹籽粗蛋白的乳化作用和牡丹籽粗多糖的水溶性,初步分离牡丹籽油和牡丹籽粗多糖.采用冷冻解冻破乳法得到了牡丹籽油和少量牡丹籽粗蛋白;牡丹籽粗多糖的水溶液利用D101大孔树脂层析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联用,脱色纯化分离,得到偏中性和酸性的牡丹籽多糖.实现了牡丹籽油、牡丹籽粗多糖和少量牡丹籽粗蛋白的提取分离,并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苯酚硫酸法、凯氏定氮法测定了其含量.结果表明:综合提取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得到的牡丹籽油亚麻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199~216、178~182 g/kg;牡丹籽粗多糖得率为100.1~123.4 g/kg,牡丹籽粗蛋白得率为65.8~66.2 g/kg.  相似文献   

8.
付先召 《农业考古》2013,(1):249-253
前人研究牡丹,虽引唐诗,但没有深入分析唐诗与牡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钩沉爬梳唐诗中有关牡丹的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分析得知:盛唐之前,长安城内牡丹分布较窄,主要是在宫廷和达官贵人府第等处;中唐时期,牡丹于长安城内分布广泛,私宅牡丹和公共场所的种植数量明显增多;晚唐时期,因战乱较多,长安城内的牡丹种植明显减少,并呈现渐次向南方转移的趋势.牡丹所象征雍容华贵、幸福安康的意境,迎合了大唐盛世百姓祈愿繁荣昌盛、富贵平安的美好愿景.虽唐末多乱,长安牡丹种植渐趋减少,但唐牡丹文化的内涵却深入人心,仍是古人祈求尊贵安康的精神寄托.唐朝是中国牡丹文化形成的里程碑,长安是牡丹文化的孕育之地.它影响带动了各地牡丹的种植,保存了牡丹存续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长安城是唐代牡丹栽培的中心,这一点在唐代遗存资料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可以这样说,我国牡丹栽培是从唐代开始的,而唐代牡丹栽培是从长安开始的.所以,我们要为牡丹文化溯源,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唐代长安城牡丹引种与传播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特产名贵花卉,牡丹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醇厚隽永的牡丹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牡丹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对牡丹产业的发展也逐渐重视,而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也为牡丹产业化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作为牡丹原产地之一的菏泽,在牡丹栽培、出口、科研和观赏方面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意识、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菏泽牡丹文化的沉淀与牡丹产业的发展均较为滞后.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农企结合的模式,对解决当今菏泽牡丹文化及其产业化过程中诸多问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牡丹是我国的特产花卉,人工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和其他牡丹品种群.  相似文献   

12.
牡丹石榴兼有牡丹和石榴的基因属性及表现特征,故名牡丹石榴.  相似文献   

13.
牡丹盆景是一种新兴的观赏类盆景,它将雍容华贵的牡丹与古朴高雅的盆景相结合,独具特色. 一、牡丹盆栽前的准备 牡丹盆栽前主要是做好培养土的配制和配备花盆.  相似文献   

14.
牡丹不仅可大田栽植,而且还可盆栽.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盆栽牡丹开始进入城市家庭,特别在中国对外开放之后,盆栽牡丹也和其他花木一样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所需盆栽牡丹将日益巨增.牡丹盆栽技术和其他花卉基本相似,但因其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要求较严,致使目前尚没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5.
紫斑牡丹(Peaonia rockii T.Honget J.J.Li)属毛莨科芍药属牡丹组,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紫斑牡丹原产我国陕甘地区,本文论述了临洮紫斑牡丹的催花栽培技术要点,对于发展高效花卉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合理利用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形成紫斑牡丹产业化发展格局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逐渐干旱条件下牡丹光合指标及荧光特性变化.以胡红、洛阳红两种牡丹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土壤逐渐干旱处理,从牡丹光合响应、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来研究牡丹光合与荧光特性.随着土壤水分胁迫的加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下降,胞间C02浓度(Ci)升高,干旱降低牡丹净光合作用、限制气体交换.75%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最适合牡丹的生长,同时发现与干旱胁迫相比.水分过多更不利牡丹的生长.不同品种间比较发现,胡红比洛阳红更耐旱,适应性更广.  相似文献   

17.
冷藏处理延迟牡丹开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冷藏处理延长牡丹休眠期,可将牡丹花期延迟到5~7月.结果显示,低温冷藏可强制牡丹延长休眠期,但冷藏超过4个月,牡丹休眠被解除,处于低温环境中仍会萌动、生长;随着冷藏时间的推移,牡丹出冷库至开花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8.
牡丹矮化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 采用8对M+3和P+3引物组合对4个牡丹野生种和26个矮化及高大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 共获得1 133条可统计的条带, 其中 948 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84%, 揭示了牡丹组植物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聚类结果表明: 在受试的4个牡丹野生种中,与栽培牡丹亲缘关系从近到远依次为: 杨山牡丹、矮牡丹、紫斑牡丹和卵叶牡丹; 矮牡丹和卵叶牡丹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牡丹品种间的聚类结果表明, 部分矮化品种、高大品种分别相聚,而一些矮化与高大品种也相聚.不同相似系数的遗传聚类划分与株高间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关系, 但在其他性状相差不大时, 株高相近的品种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近年来活跃着一支百余人的农民书画队伍.他们依托离洛阳近的地理优势,以描绘名冠天下的洛阳牡丹为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路,年收入 100多万元. 每到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外地游客在惊羡牡丹芳姿之余,还以购得牡丹画为幸.于是该村一些有绘画特长的农民开始以牡丹为主题,创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牡丹画到市场上出售,结果比外出打工收入高几倍.短短几年里,该村涌现出百余名农民牡丹画家,并形成了书画、篆刻、装裱一条龙的服务体系 .  相似文献   

20.
牡丹玫瑰是通过对传统玫瑰的优化筛选,培育出一个花色艳美,形若牡丹的药食多用玫瑰珍品.牡丹玫瑰的突出特点为:①花色亮丽,极度重瓣.花紫红色,花开不露芯.牡丹玫瑰花蕾小巧,花极度重瓣,似牡丹盛开,花径6.5厘米,重约2克;②香味醇浓,含油量高.牡丹玫瑰香味纯正浓郁,含油量高达0.04%,盛开之时,花香袭人;③产花量高,易于管理.牡丹玫瑰丛枝不太开张,立体结花能力强.当年开花,第三年丰产,667米2超250公斤,比传统玫瑰提高40%以上;④抗病性强,栽培区域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