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要点,包括选择放蜂防治玉米螟的世代;放蜂时间,放蜂方法和田间放蜂效果调查方法,向广大农民提供放蜂治螟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最佳蜂种,提高赤眼蜂的防治效果,采用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在玉米田放蜂4次,并通过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玉米植株各个部位危害程度和产量损失评估指标进行比较,来研究不同种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率最高达92.1%,松毛虫赤眼蜂为65.2%,螟黄赤眼蜂为56.3%。综合各项指标得出最佳防治蜂种为松毛虫赤眼蜂,4次放蜂可有效提高赤眼蜂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应用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根据1999~2000年在新疆北部玉米产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结果表明,在新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好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玉米螟虫口减退率为44.9;,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与为害,且可降低玉米螟越冬基数.防治二代玉米螟,玉米螟卵块最高寄生率达81.6;, 卵粒寄生率最高达53.0;,虫口减退率最高达65.4;,其防效较显著,经测产,放蜂田的平均单产较对照田增加9.4;.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以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为基础,通过1978~1979年的系统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了放蜂、对照、停放蜂玉米地的赤眼蜂种群动态。研究证明第一代和第二代玉米螟在放蜂、对照、停放蜂玉米地赤眼蜂种群动态存在着根本差异,第一代玉米螟放蜂地赤眼蜂优势种群为松毛虫赤眼蜂,第二代玉米螟无论是放蜂地、对照地抑或停放蜂地,赤眼蜂优势种群为玉米螟赤眼蜂,从而澄清了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进行玉米螟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甜玉米大喇叭口期放蜂1次均能以一定的比例寄生,其中以玉米螟、赤眼蜂效果最好,寄生的卵块数可达90%以上,寄生卵粒数在45%以上;放蜂后,放蜂区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通过放蜂可减少亚洲玉米螟对华南地区甜玉米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对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推广,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赤眼蜂的繁殖上由滚式繁蜂改为散卵繁蜂,改一般短效蜂卡为长效蜂卡,使放蜂次数由3次降为2次,减轻了劳动强度。1991~2003年在省内外累计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为97.8hm2,均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7.
<正>众所周知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当今植保最为提倡的,也是现在生产上应用面积最大的防螟方法。它是利用寄生性、捕食性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成本低、防效好、省工省力,并且对人畜无毒害、环境无污染、产品无残毒、保护害虫天敌,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谈科学释放赤眼蜂就要从赤眼蜂的生活习性说  相似文献   

8.
利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不仅效果好,方法简便,成本低,又无其它副作用,我国各地对赤眼蜂的研究都很重视。我省利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于1972年开始试验。1973年全省组成了“利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研究协作网”,大规模地开展了试验研究工作,不断解决了繁蜂及放蜂方法、防治对象害虫的测报、中间寄主贮藏等大量技术环节,以及总结出适合我省情况的育蜂治虫三级体制后,使我省育蜂治虫的面积迅速增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类赤眼蜂对田间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对北方玉米螟防治效果较好的赤眼蜂种类,于2013-2014年,对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进行田间试验,调查3个种类的赤眼蜂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及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13年,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分别为97.35%、71.06%、39.48%;2014年,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对玉米螟卵块的寄生率分别为98.79%、76.83%、42.66%,综合田间试验结果,2a使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均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平均防效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0.
实验表明,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最好,北方防治玉米螟效果比较好的蜂种主要是松毛虫赤眼蜂、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本文从赤眼蜂防螟的优势和技术入手,阐述有效的赤眼蜂防螟技术。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2006,(2):27-27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是一项生物防治害虫技术,是利用赤眼蜂对玉米螟卵的寄生从而控制害虫数量、达到防治目的,防治效果可达到70%以上,是大面积防治玉米螟较为理想的措施。该技术包括赤眼蜂不同产品、放蜂量和最佳放蜂时期及方法等关键环节。增产增效情况:玉米螟是影响我国玉米  相似文献   

12.
正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这一"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应用历史,在吉林、北京等多地应用已显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赤眼蜂治虫取得了新的突破。6月30日,在吉林长春召开的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及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玉米螟在我省发生一直很严重。使玉米产量降低,影响农民收入。根据当前推广防治玉米螟方法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试验比较认为,在全面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基础上,应用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效果比较明显。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以虫治虫的一种高薪生物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赤眼蜂是一种寄生在昆虫卵内的寄生蜂。赤眼蜂常见的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二十多种。我们现在应用的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是松毛虫赤眼蜂,它是人工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最高的蜂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作用机理是:赤眼蜂雌蜂的成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蜂卵以玉米螟的卵液为养料,并取食玉米螟卵内的营养,在玉米螟的卵内很快孵化为幼虫,幼虫在玉米螟卵内生长、发育到成蜂后破壳羽化而出,经交尾后,  相似文献   

15.
1975年,我们开展了育蜂治虫的试验,采用松毛虫赤眼蜂 Tnichognamma dendnolimiMstsumuna 防治棉铃虫,现将情况整理如下。一、大田释放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效果蜂种来源是麻城县病虫测报站生防组自繁,防治对象为棉铃虫第三、四、五代。试验处理:设放蜂区,并在800米以外选择与放蜂区条件相同的棉田作施药对照区,以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项安全高效、生态环保的生防措施,是最先进的坊螟技术。公主岭市连续19年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取得了显著效益。介绍了松毛虫赤眼蜂的防螟原理和特点、工厂化生产、田间应用技术等。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时策。  相似文献   

17.
为推广以虫治虫绿色防控技术,减少水稻田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赤眼蜂释放效率,降低防治成本。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二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完成了不同放蜂量、放蜂器投放数量、放蜂量和放蜂器投放数量组合3个试验,调查卵块寄生率、校正寄生率、相对防效和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应用植保无人机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释放量45万头/hm2,放蜂器投放数量90个/hm2,分3次平均释放,每次释放间隔5 d,卵块寄生率62.8%,校正寄生率60.0%,防治效果67.7%,产量和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1 186.4 kg/hm2和6.0%。  相似文献   

18.
赤眼蜂对玉米螟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项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大石桥市连续3a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显著。防治过程中要注意选择质量好的蜂卡,准确测报,确保蜂卵相遇及统防统治等措施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性强,需严密组织,分工配合。文章总结了提高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关键因素如生产优质蜂卡、准确测报时间、严格放蜂技术、克服环境影响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光安 《吉林农业科学》2004,29(2):40-40,50
为了控制玉米螟的危害,确保农业增产增收,2003年东辽县启用农业绿箱政策,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治面积达3.7万hm。,放蜂82.5亿头,放蜂范围达18个乡镇271个村,放蜂面积占玉米的80%。现将放蜂方法和效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