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夫茶已被公认为最讲究的一种泡茶饮茶方式,潮汕工夫茶在当代更被一些文化人士称为“中国茶道的代表”。潮汕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品茶不仅要将茶喝进肚里,还要品味茶韵,体味意境,欣赏外在的技能和艺术,感受内涵之哲理与精神。别看小小的一杯茶,却是“小茶壶大乾坤”,  相似文献   

2.
吕春 《上海茶叶》2009,(3):36-38
茶发源于中国古代,称得上是中国的国粹。由于茶叶特殊的保健作用,茶逐渐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接受,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普通的一种保健饮料。由于各国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外国人在饮用“中国茶”的习俗上也是多彩多姿、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3.
“好水、好茶、好人喝”,一句口音奇怪的茶饮料广告词和女主角李英爱一样,红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曾经一度热播的韩剧《大长今》中,韩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也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国茶道中,一问一答的茶礼更是充满了民族特色。作为中国的海上邻邦,时至今日,韩国茶礼的礼仪、器具、精神内涵中依然保留着浓郁的中国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4.
2007年5月黄山北京茶叶推荐会和2007年10月中国国际茶博会上有一家茶企,用花瓣与果皮等保健品在茶芽花朵中,用科学的妙术织镶上文字、画图,冲泡后“迎奥运”、“2008”、“和谐中国”、“杯中茶具”、“鱼”等等自然地在茶杯中升起,献美,让中外广大来宾一见惊喜,博得大家连声称赞,创下了茶业史上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本年国际茶文化节参评“中国名茶”记实。 今年第16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上海茶交会4月16日至19日在上海国际农展中心举行。“名茶”评选是茶交会的重头戏.为办好本届茶交会,组委会事先作了周密准备,提前一个多月将“中国名茶”参评办法.连同申报表,寄发至具备条件的相关茶企.规定报送的样品.务必在4月8日前报到组委会。  相似文献   

6.
广东、福建、台湾用茶壶冲泡乌龙荼时,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还有人把“洗荼”列为荼艺规范。近年,“洗茶”习惯甚至有扩散到绿茶冲泡程式之中。 据考证,“洗茶”一词始于北宋,沿袭于泡茶饮用程式,至今约近700年。作者对此存疑多年,经过调查研究,以理性和实证对待这个问题,认为“洗茶”一词,既不科学,又因其带来负面影响,而贬低了中国茶的“美誉度”,尤其是为日本继欧盟对输入中国荼以农药残留问题而设置的“贸易技术壁垒”找到所需的借口,也使中国乌龙茶输往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减少。 作者在国内首先以翔实、系统、完整的阐述,明晰的观点、逻辑,提出修正“洗茶”这一茶俗中的陋习、茶艺中的积弊,将“洗茶”一词改为“温茶”或“温润茶”为宜。在“洗荼”问题上,不仅是泡茶术语的更改,在操作上也要作相应的改动、调适。  相似文献   

7.
木华 《上海茶叶》2009,(4):30-31
茶在闽南和台湾人“开门七件事”中,被摆在首位,人们习称茶叶为“茶米”。戏称“黑米”。把“茶”与“米”相提并论,近乎“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地位,“至于嗜茶者则遍及全省”(《台湾风物志》)。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是云南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交界,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西双版纳是茶的故乡,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就从这里开始。“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与边疆游牧地区之间,进行茶与马的交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唐朝时代,文成公主下嫁西藏王松赞干布,带去大量的生活用品,其中就有茶叶做为嫁妆。西藏高原和西北草原地区气候寒冷,不利农业,而畜牧业则较发达,所以,  相似文献   

9.
余双 《上海茶叶》2006,(1):23-23
早在古代,就有神农(约在公元前2737年)尝百草以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故事。东汉(公元25—225年)《神农本草》云:“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劳。”《神农食经》亦云:“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华陀《食论》讲:“苦茶久食,可以益思。”《本草纲目》说:“茶叶味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日本“茶祖”荣西禅师所著《吃茶养生记》中说:“茶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  相似文献   

10.
查业 《上海茶叶》2006,(2):15-15
福建安溪县是铁观音的发源地,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1995年3月被国家农业部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2006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安溪铁观音”为中国驰名商标。  相似文献   

11.
逸茗 《上海茶叶》2006,(3):41-41
闵行区梅陇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小学教育中颇有特色,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闵行区精神文明单位、闵行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被列为上海市数学、语文教学实验基地。8年来,学校以茶文化教育活动为抓手,充分挖掘茶文化中的内在教育功能,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大力培育民族精神,组织师生从茶世界里识乾坤,以茶修德,以茶益智、以茶会友、以茶冶情,努力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2005年被授予上海市“少儿茶艺”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2.
《上海茶叶》2009,(3):42-42
上海市茶叶学会黄汉庆理事长在“2009国际茶业大会成都茶产业研讨会”上透露:“为让中国茶、中国茶文化走进世博会。上海茶人在全国茶界的共同关心、支持下,经过努力,已同上海世博局达成协议,世博局同意中国茶文化走进世博会,走进联合国馆”,并于2009年6月1日正式委托上海市茶叶学会全面负责启动中国茶、中国茶文化项目招商工作。  相似文献   

13.
1200多年前,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以此为中国茶文化打下了坚实而完整的基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从此,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茶人为继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奋斗了千百年。  相似文献   

14.
在辞旧迎新之际,上海市茶学会发扬敬老尊老传统,在节前组织学会工作人员对80余位75岁以上老茶人、老顾问、老领导,分别带上特别的“迷你茶鱼儿”、茶礼及慰问信,逐一登门拜年。尤其是“迷你茶鱼儿”,这是由闸北区临汾路街道馨悦茶学社的学员,经过精心策划,利用三个月的时间,选料、裁剪、自制的工艺品,献给老茶人,以表对老茶人为弘扬中华茶文化作出贡献的敬意。一份真诚的感谢,带去了广大会员对老茶人们的祝福和慰问,祝老茶人们健康快乐!  相似文献   

15.
无锡毫茶产于江苏省无锡市,1973年立项创制,历时6年创制成功,确立了包括适用品种、加工工艺、品质风格等在内的系列技术,相继获得了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及“优质名茶”称号;1986年被商业部定为“全国名茶”之一;1989年在西安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评比会上,又荣获“全国名茶”称号;并多次荣获江苏省茶叶学会组织的《陆羽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中国茶叶学会组织的《中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等。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中国茶文化通过“海上茶路”东传的最早国家,宁波则是这条“海上茶路”的主要窗口,唐、宋时代很多日本高僧、遗唐使都是从明州(宁波)进出中国的。今年4月24日,3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第三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专题研讨宁波“海上茶路”。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主编的“宁波‘海上茶路’国际论坛”论文集《宁波:海上茶路起航地》,7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杨招棣、日本茶道协会会长仓泽行洋、日本中国茶文化评论家工藤佳治等海内外专家、学者的15篇论文。  相似文献   

17.
海葆 《上海茶叶》2006,(4):30-31
从茶文化文化学(以下简称谓茶文化学)而言,中国专家、学者的研究应该更胜于世界各国。缘于中国是世界茶的祖国,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曾对世界各国的文化、生活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影响最大的亚太地区诸国,日本的茶道文化、韩国的茶礼文化等,都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因此,中国人得天独厚,有义务和责任,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中国茶文化文化学。  相似文献   

18.
葛晓萍 《上海茶叶》2009,(2):22-24,25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土壤孕育了具有东方文明特色的茶文化。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已使茶的自然属性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东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的统一体。杭州是产历史名茶——龙井茶的故乡,杭州市对2005年会展业发展的新格局确定为“春有茶博会,秋有西博会”,并提出打造“中国茶都”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年到,喜洋洋。大年初一红枫苑居委“阿婆茶室”里挂灯结彩喜气洋洋。阿婆们穿上鲜艳的唐装。老爷子们戴上了礼帽。人人手捧着自制的“元宝茶”。个个抢着说话。满脸的幸福,满屋的笑声。  相似文献   

20.
海葆 《上海茶叶》2005,(2):41-42
茶艺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茶的冲泡技艺和品茗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邬梦兆《茶人雅韵》茶诗一百首有《茶艺》词(调寄《忆江南》)云:“茶艺美,百炼夺天工。技巧沏成香满座,艺高品就韵无穷。乐趣在茗中。”形象生动的描写了茶艺的情趣,技巧百炼,艺高夺天工的品茗乐趣。茶艺之美,美在“技巧”、“艺高”、“百炼”才能“夺天工”;美在“香满座”、品之“韵无穷”,乐趣尽在佳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