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制剂对肉仔鸡鼠伤寒沙门菌(ST)感染的控制效果。选择无ST感染的1日龄AA公雏4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其中未感染组饲喂基础日粮;感染组饲喂基础日粮且沙门菌感染;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0 mg/kg盐酸恩诺沙星;乳酸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109 CFU/kg乳酸菌制剂(植物乳杆菌、噬酸乳杆菌和屎肠球菌等比例混合)。5日龄时,除未感染组外,其他各组每只鸡灌服1 mL(105 CFU)ST液。7、14和21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选2只鸡,采血、屠宰、取样。结果显示,ST感染显著降低了1~21日龄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日粮中添加乳酸菌制剂显著提高了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且达到了未感染组和抗生素组水平。基于器官指数和组织载菌量,乳酸菌制剂对肉仔鸡ST感染表现出显著的控制效果(P<0.05)。14、21日龄时,乳酸菌组和抗生素组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21日龄时,乳酸菌组肉仔鸡血清IL-10含量显著低于感染组,免疫球蛋白G(IgG)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乳酸菌组肉仔鸡血清IL-10和SIgA含量与抗生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IgG水平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乳酸菌制剂能显著抑制肉仔鸡肠道ST的数量及组织感染,能显著缓解炎症反应、提高免疫水平和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
饲喂乳杆菌雏鸡对鸡白痢菌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雏鸡饲喂乳杆菌培养物后,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观察雏鸡盲肠主要正常菌群定植及雏鸡抵抗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后,饲喂乳杆菌组同未饲喂乳杆菌组相比,雏鸡盲肠内正常菌群有一定变化,大肠杆菌数明显降低(P<001),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明显增加(P<001),而且死亡率降低20%。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7,(7):1365-1371
用凹凸棒黏土和硝酸铜溶液采用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备成载铜凹凸棒黏土,将载铜凹凸棒黏土添加于饲料中研究其对鸡白痢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预防试验:将100只1日龄AA蛋鸡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感染组,预防1组,预防2组,氯霉素预防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饲喂正常饲料;感染组于1~15日龄饲喂正常饲料,7日龄灌胃鸡白痢沙门菌菌液;预防组1~15日龄饲喂不同含量的载铜凹凸棒黏土和氯霉素作为预防性给药,7日龄灌胃鸡白痢沙门菌菌液。治疗试验:将100只1日龄鸡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感染组,治疗1组,治疗2组,氯霉素治疗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饲喂正常饲料;感染组于7日龄灌胃鸡白痢沙门菌菌液,饲喂正常饲料;治疗组7日龄灌胃鸡白痢沙门菌菌液,饲喂不同含量的载铜凹凸棒粘土和氯霉素作为治疗性给药。试验过程中监测记录发病率、死亡率、保护率等,平板法测定盲肠和肝脏带菌情况,称重法测定生产性能,常规切片观察空肠组织形态。预防试验结果显示:添加1%的载铜凹凸棒黏土组鸡白痢的发病率(20%)、死亡率(10%)降低,肝脏和盲肠沙门菌的检出率降低,鸡的生产性能提高,肠道黏膜完整,且效果好于添加0.05%氯霉素组和添加0.5%凹凸棒黏土组。治疗试验结果显示:添加1.5%的载铜凹凸棒黏土组鸡白痢的治愈率(75%)增加,死亡率(10%)降低,肝脏和盲肠沙门菌的检出率降低,鸡的生产性能提高,效果好于添加0.1%氯霉素组和添加1%凹凸棒黏土组。结果表明:载铜凹凸棒黏土具有抗菌和肠道黏膜保护作用,能够预防和治疗鸡白痢,降低鸡白痢沙门菌对机体的损伤,提高鸡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β-1,3-葡聚糖对感染鸡白痢沙门菌鸡免疫机能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择120只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0只鸡。处理组C1和C2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T1和T2饲喂基础日粮+0.01%β-1,3-葡聚糖。在10日龄,处理组C2和T2鸡口服感染0.5 mL鸡白痢沙门菌(浓度为1×109CFU/mL),试验到21日龄结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β-1,3-葡聚糖有促进肉鸡生长,阻止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肉鸡死亡率升高的趋势;日粮添加β-1,3-葡聚糖对沙门菌感染鸡(T2组)可显著下降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P0.05)和小肠sIgA分泌量(P0.05),显著降低回肠和盲肠沙门菌和大肠杆菌数量(P0.05)。  相似文献   

5.
鸡白痢沙门菌病是危害养鸡行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动物源性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中药复方替代抗生素已成为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中药复方“四神丸加减”(Sishen Wan Plus and Minus, SSJ)具有涩肠止泻、益气活血、清热利湿解毒等功能,但是SSJ对鸡白痢沙门菌病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研究旨在研究SSJ对感染白痢沙门菌雏鸡的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将90只1日龄雏鸡均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鸡白痢沙门菌组、SSJ低剂量治疗组(0.4 g/kg)、SSJ中剂量治疗组(0.8 g/kg)、SSJ高剂量治疗组(1.6 g/kg)、抗生素组。通过16S rRNA测序和ELISA等技术探究SSJ对鸡白痢沙门菌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SSJ能够显著降低由白痢沙门菌引起的雏鸡绒毛长度降低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P<0.05)。此外,SSJ也能显著缓解由白痢沙门菌引起的雏鸡免疫球蛋白指数的显著降低(P<0.05)。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高剂量SSJ能够显著增加菌群的多样性以及有益菌的丰度。以上结果证实,添加SSJ能够改善白痢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雏鸡免疫功能减...  相似文献   

6.
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PD)是由鸡白痢沙门菌引起雏鸡和火鸡的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传染病。该病主要经卵传播,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2-3周龄的雏鸡发病死亡率最高。近年,我国鸡白痢在蛋鸡群和肉鸡的父母代感染有上升势头,部分地区鸡白痢沙门菌阳性率甚至高于70%。目前,国内控制鸡白痢的主要措施是定期进行鸡群检疫,淘汰阳性鸡,净化培育无白痢鸡群。  相似文献   

7.
用乳杆菌( Lactobacillus)LB-9703制剂以低、中、高(0.1、0.2、0.4ml/羽/日)三种剂量对8日龄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salmonella pullorum)的雏鸡进行效力试验;同时设庆大霉素治疗组和空白组作对照,观察期至30日龄。结果证实:LB-9703中、高剂量组雏鸡存活率(92.50%)与庆大霉素组雏鸡存活率(95.00%)差异不显著(P>0.05);与空折对照组雏鸡存活率(42.50%)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菌(Salmonella pullorum)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可在短时间内导致雏鸡大量死亡,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近年来,人们尝试在畜禽养殖中使用益生菌来改善养殖动物肠道生态环境,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笔者从健康鸡肠道中分离到1株对沙门菌有明显颉颃作用的芽孢杆菌,并探讨了该菌对雏鸡沙门菌攻击存活率的影响,为该菌株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提供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7,(8):84-87
为了研究携带鸡白痢沙门菌主要外膜蛋白OmpC基因的重组枯草芽孢杆菌活菌制剂在肉鸡上的免疫原性,以具有益生菌属性的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基因疫苗表达宿主,构建表达鸡白痢沙门菌主要外膜蛋白的枯草芽孢杆菌重组菌(pHT43/WB800n-OmpC)。将重组菌饮水饲喂12日龄艾维茵肉鸡,同时设空白、空转菌及非诱导菌对照组,分别于免疫后27和42日龄测定特异性抗体效价,同时45日龄后采用沙门菌C79-13株腹腔注射攻毒。结果:SDS-PAGE分析显示该重组蛋白大小为37 ku;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表达蛋白具有很好的反应原性;肉鸡饲喂结果显示,42日龄时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且抗体效价为1∶32;攻毒试验显示重组菌诱导组免疫保护率为76.92%,而对照组、空转菌组、非诱导组保护率分别为23.08%、38.46%和30.77%。结果表明:此重组菌对鸡沙门菌具有免疫保护作用,为沙门菌的免疫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实现了饲用疫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了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肉仔鸡的生产性能、氧化反应及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旨在探讨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肉鸡的治疗效果及机制。选择1日龄AA公雏4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和感染组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乳杆菌培养物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0 mg/kg盐酸恩诺沙星和1.6 g/kg灭活植物乳杆菌培养物。5日龄时,感染组、抗生素组和乳杆菌培养物组每只鸡灌服1 mL(105 CFU)单增李斯特菌感染液,对照组灌服无菌株培养液,全程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与感染组相比,植物乳杆菌培养物可以显著提高7和28 d肉仔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始末体重(P<0.05),显著降低肉仔鸡料重比(P<0.05);显著降低14和28 d肉仔鸡血清和十二指肠黏膜中的二胺氧化酶、丙二醛、蛋白羰基(除14 d十二指肠黏膜外)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7和28 d肉仔鸡MAPK3、MAPK10和DUSP6(7 d除外)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可以提高肉鸡抗氧化性,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感染,提高抗菌能力,通过MAPK信号提高抗炎能力。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物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肉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作为替代抗生素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1.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是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主要以1月龄内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成年鸡多隐性感染。鸡白痢即可通过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垂直传播,感染鸡白痢沙门菌的母鸡往往终生带菌,所产的蛋约有30%左右带菌,导致受精率、孵化率和雏鸡成活率降低,因此,对本病的防制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究鸡白痢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Pullorum,S.Pullorum)感染雏鸡后骨髓miRNA的差异表达特征,为深入了解鸡白痢沙门菌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将7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鸡白痢沙门菌和PBS,于感染24 h后采集骨髓进行miRNA测序,筛选差异倍数≥2且P值≤0.05的差异表达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以及GO、KEGG富集分析,随机选取6个miRNAs进行qRT-PCR验证,构建与免疫过程相关的miRNA-mRNA靶点网络。通过miRNA测序,共获得20个已知的差异表达miRNAs,其中11个上调,9个下调。qRT-PCR结果表明,miRNA变化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GO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膜运输、信号转导、免疫系统、碳水化合物代谢、糖类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等,KEGG的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Notch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等,miRNA-mRNA网络互作发现,gga-miR-1466和gga-miR-6643-5p可能是参与免疫过程相关的关键miRNA。本研究解析了鸡白痢沙门菌感染雏鸡的骨髓miRNA表达谱特征,为了解鸡白痢沙门菌和鸡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分子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防控鸡白痢沙门菌感染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是由鸡白痢沙门菌(Salminella pullorum)引起的传染病,一直影响着养鸡业的发展.近年来,本病出现一些新的发病特点,1月龄内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该病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认为只有7~10日龄雏鸡才会感染发病.由于鸡白痢沙门菌感染母鸡往往是终生带菌的,所产的蛋高达1/3带菌,带菌蛋的孵化率和孵出的雏鸡成活率都偏低,使该病的危害可贯穿鸡的整个生长过程,是养禽业中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因此,对本病的防制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鸡白痢杆菌病是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一般1~3周内的雏鸡易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实践证明:不论是肉鸡或蛋鸡,一旦感染此病,常会引起大批死亡。因此,对鸡白痢杆菌病的防治应予以高度重视。笔者进行了几种药物防治鸡白痢杆菌病效果的对比试验,现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动物:浙江淳安县姜家镇某鸡场AA肉仔鸡。2.分组:在一个育雏室内,随机选六笼雏鸡,每宠叨只鸡,分别采用不同药物进行鸡白痢杆菌病的防治试验,并设一对照组。Ⅰ。卡那霉素肌肉注射组,Ⅱ、卡那霉素饮水组,Ⅲ、氯霉素饮水…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索益生菌对雏鸡抵抗大肠杆菌感染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通过牛津杯试验和细菌黏附抑制试验,初步得到体外抑制大肠杆菌效果良好的3种益生菌及它们的等比例混合菌液,分别为植物乳杆菌ZN-3、鼠李糖乳杆菌QC、丁酸梭菌HYCB和混合菌制剂X。连续30 d向7日龄SPF雏鸡分别灌服各益生菌及它们的混合制剂,并在灌服的第26~30天每天感染1次大肠杆菌XT-13,记录雏鸡存活率和体重变化。利用相同的灌服与感染方案,分析混合益生菌组雏鸡感染XT-13后的心脏、肝脏以及大肠的剖检与病理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和肠道的大肠杆菌载菌量。另外,为了分析灌服混合益生菌制剂对大肠杆菌感染后雏鸡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非致死剂量的XT-13感染雏鸡,分别在感染后第4、8和14天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肝脏中禽防御素-β1(AvBD1)的水平,并测试感染后14 d血清的杀菌能力。最后,评估混合益生菌制剂对O78血清型大肠杆菌AV006感染雏鸡的广谱保护力。结果表明,各益生菌发酵液上清的抑菌效果明显,益生菌混合后可降低XT-13对DF-1细胞的黏附率(P<0.05);灌服混合益生菌制剂对雏鸡的增重效果优于单一益生菌,且对雏鸡感染XT-13后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存活率达到87.50%;混合益生菌制剂可显著降低雏鸡肝脏和大肠的XT-13载菌量,减轻病理损伤,调节机体血清IL-10和IL-17以及肝脏中AvBD1的水平,并提高血清的杀菌能力;大肠杆菌AV006的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益生菌制剂还可降低雏鸡感染O78型大肠杆菌的死亡率。综上,植物乳杆菌ZN-3、鼠李糖乳杆菌QC和丁酸梭菌HYCB的混合制剂可促进雏鸡增重、减少载菌量、降低组织病变程度并调节宿主的免疫反应,对禽大肠杆菌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具有开发成为抗禽大肠杆菌病益生菌制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防控雏鸡白痢沙门菌病,试验自保定某蛋种鸡场疑似为鸡沙门菌病雏鸡采取肝脏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鸡白痢沙门菌多价血清学鉴定及沙门菌inv A基因PCR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检测及对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10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血清学鉴定结果符合鸡白痢沙门菌的特征,说明从病死雏鸡组织中分离出的细菌为鸡白痢沙门菌。沙门菌inv A基因PCR扩增出373 bp目的片段,进一步证实分离菌为鸡沙门菌。用分离菌株接种雏鸡,其死亡率高达90%,表明该菌株有很高的致病性。10株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和青霉素耐药率达100%,对阿齐霉素的耐药率达90%,而对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和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弱、对氧氟沙星较为敏感。3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42.86%,4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57.14%,5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71.43%,说明雏鸡沙门菌分离株对所试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本试验为鸡白痢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制剂对肉仔鸡鼠伤寒沙门菌(ST)感染的控制效果。选择无ST感染的1日龄AA公雏4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其中未感染组饲喂基础日粮;感染组饲喂基础日粮且沙门菌感染;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0 mg/kg盐酸恩诺沙星;乳酸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10~9 CFU/kg乳酸菌制剂(植物乳杆菌、噬酸乳杆菌和屎肠球菌等比例混合)。5日龄时,除未感染组外,其他各组每只鸡灌服1 mL(10~5 CFU) ST液。7、14和21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选2只鸡,采血、屠宰、取样。结果显示,ST感染显著降低了1~21日龄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日粮中添加乳酸菌制剂显著提高了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且达到了未感染组和抗生素组水平。基于器官指数和组织载菌量,乳酸菌制剂对肉仔鸡ST感染表现出显著的控制效果(P0.05)。14、21日龄时,乳酸菌组和抗生素组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21日龄时,乳酸菌组肉仔鸡血清IL-10含量显著低于感染组,免疫球蛋白G(IgG)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乳酸菌组肉仔鸡血清IL-10和SIgA含量与抗生素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IgG水平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乳酸菌制剂能显著抑制肉仔鸡肠道ST的数量及组织感染,能显著缓解炎症反应、提高免疫水平和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将240只1日龄科宝肉鸡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感染组、复合益生菌1+感染组、复合益生菌2+感染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复合益生菌1以玉米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为主,复合益生菌2以副干酪乳杆菌为主。所有感染肉鸡在14~20 d经口接种A型产气荚膜梭菌,未感染组肉鸡接种等体积的液体培养基。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21 d肉鸡的平均体重和1~21 d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降低(P<0.05),感染组1~42 d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肉鸡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P<0.05);脾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与感染组相比,复合益生菌1+感染组肉鸡21、28 d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著提高(P<0.05),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复合益生菌2+感染组肉鸡1~42 d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28 d肉鸡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著增加(P<0.05),21 d空...  相似文献   

19.
张连忠 《中国饲料》2021,1(18):45-48
文章旨在探讨日粮添加植物乳杆菌对感染肠毒性大肠杆菌断奶猪生长性能、绒毛高度及粪微生物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21 d断奶、平均体重为(6.31±0.03)kg的仔猪52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感染组和植物乳杆菌组断奶仔猪饲喂基础日粮,在15 d时通过口服接种2 mL/头肠毒性大肠杆菌(106 CFU/mL),植物乳杆菌组15~28 d饲喂基础日粮+1×108CFU/kg植物乳杆菌。结果:对照组断奶后28 d仔猪体重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同时,对照组和植物乳杆菌组断奶后15~28 d仔猪平均日增重、饲料报酬及1~28 d饲料报酬均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与感染组相比,对照组和植物乳杆菌组断奶后28 d仔猪的腹泻率分别显著降低36.43%和31.35%(P<0.05)。对照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较感染组显著提高7.41%(P<0.05),而对照组和植物乳杆菌组空肠绒毛高度较感染组分别显著提高7.72%和6.25%(P<0.05)。感染组仔猪感染肠毒性大肠杆菌7 d后粪中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1.45%(P<0.05),感染肠毒性大肠杆菌14 d后粪中大肠杆菌数较对照组和植物乳杆菌组分别显著提高12.29%和10.57%(P<0.05)。与感染组相比,植物乳杆菌组仔猪感染肠毒性大肠杆菌7 d后粪中乳酸杆菌数量显著提高2.99%(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添加植物乳杆菌可以降低肠毒性大肠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抑制作用,改善空肠绒毛高度。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大肠杆菌|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绒毛形态|微生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6,(9):1624-1629
鸡白痢沙门菌是鸡白痢的病原,具有高度适应专一宿主的特点。它可引起雏鸡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成年鸡被感染后可引起体质量下降、产蛋率和孵化率降低、组织病变、白痢和生殖道畸形等,给很多国家的养鸡业带来巨大危害,并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甚至最终净化该病,需要对鸡白痢沙门菌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病原学及其基因组特征、流行病学、致病性及毒力基因、检测方法和防控措施等方面介绍了鸡白痢沙门菌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