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程自强 《茶业通报》1994,16(4):33-35
提高“六安瓜片”品质制作技术的研究程自强(六安地区农业局)“六安瓜片”制作技术精湛.品质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并多次被评为全国名茶,市场供不应求。为继承和发扬“六安瓜片”优良的传统工艺,提高“六安瓜片”的炒制技术水平,特于1...  相似文献   

2.
六安瓜片品牌经营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7):520-522
品牌化程度低是影响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市场知名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在强化品牌意识的前提下,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和扶持茶业龙头企业以加强其品牌整合能力等措施,来打造六安瓜片茶叶知名品牌,实现其生产规模与效益的统一、茶叶文化与经济的统一,做强做大六安瓜片茶产业,并最终使其走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六安瓜片条目内说:“片形烘青绿茶之一,清代末年创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和霍山县,过去三县均归六安府(府应作州)管辖,故称六安瓜片”。该条目基本上采用了《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一书中六安瓜片的观点。《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六安瓜片一节编撰人庄维之同志在文中提及六安瓜片历史渊源时有两种说法:一为某茶行评茶师从收购的上等绿大茶中专拣嫩芽摘下制成峰翅抛售市场;另一说法麻埠祝财主因取悦袁世凯炮制而成的。编写人庄维之同志认为:“两说虽然大相径庭今不评及,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名茶“六安瓜片”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芳侯 《茶业通报》2001,23(3):10-11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因其叶形颇像葵花瓜子壳 ,而称作“瓜片”。该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 ,过去这三县均属六安府所辖 ,故称为六安瓜片 ,作贡茶。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一直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形似瓜子 ,单片不带梗芽 ,叶边背卷顺直 ,色泽宝绿 ,附有白霜 ,汤色碧绿 ,清澈明亮 ,香气清高 ,味鲜甘美 ,若冲泡在杯中能浮…  相似文献   

5.
我国特种名茶究竟有多少?众说纷云。有“十大名茶”之说,亦有“八大名茶”之论。但“六安瓜片”则是公认的一大名茶。鉴评茶叶品质,虽有各种标准和要求,但统而言之,不外乎是以色、香、味、形四字衡之。“六安瓜片”由单片叶制成,不含芽头和茶梗。只此一端,在我国所有茶类中是绝  相似文献   

6.
《茶业通报》2007,29(2):84-84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六安瓜片茶产业作为建设皖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茶叶产业化规模达到了进一步扩大。为宣传六安瓜片,弘扬六安瓜片茶文化,促进皖西茶业发展。六安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4月18日至21日举办了主题为“品六安瓜片千年茶韵。促神韵皖西快速崛起”的第七届六安瓜片茶文化节。来自省内外知名画家、书法家、茶叶专家和新闻界朋友一行六十多人参加了4月18日至20日的六安瓜片原产地采风活动。  相似文献   

7.
推动六安瓜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增强六安瓜片茶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别山区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路径。运用SWOT分析法对六安瓜片茶产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大力实施生态茶园建设,拓展茶产品深加工空间,加快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双驱动模式,加快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齐山翠眉是近年来新创制的名茶,以其纤秀色绿,形如月芽,酷似嫦娥画眉,而被我国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誉为“翠眉”,因产干皖西金寨县齐云山,故称“齐山翠眉”。创制经过金寨县自古以来就生产名茶,进贡皇室、誉满海内。“六安瓜片”就主产该县境内,尤其是“齐山云雾瓜片”犹如名茶冠上的明珠,更为著名。 1986年春,金寨县的茶叶技术人员,遵循“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山区经济”的创新精  相似文献   

9.
顾公新 《茶业通报》2004,26(2):50-50
由六安市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六安市茶叶产业协会主办,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和裕安区茶产业协会承办的第四届六安瓜片茶文化暨六安瓜片论坛于2004年4月19日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冷水冲村举行六安瓜片茶开采仪式,在六安市裕安区举行六安瓜片论坛。六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相关县区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安徽省农委农业局领导、茶业专家、  相似文献   

10.
六安瓜片为我国著名的特种绿茶,曾名列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产销体制、消费市场变化等多种原因,六安瓜片生产受到了很大冲击,传统制作工艺倒退,产质量急骤下降,市场声誉受损,广大消费者迫切要求恢复和开发这一传统名茶生产。1997年、根据中央提出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号召,我们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积极配合六安市独山镇党委和政府,本着"总结、恢复、提高、开发"的原则,把恢复"六安瓜片"生产作为山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工程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六安瓜片演变历史及品质特点六安瓜片清朝已闻…  相似文献   

11.
福建茶业品牌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福建茶业品牌经营的适宜策略,基于品牌生态学视角勾勒福建茶叶品牌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要素的权重水平,从而判断出福建品牌茶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与要素倚重。研究表明,产品资质及企业运作是茶叶品牌发展的关键要素,其中安全性指标和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及市场拓展力对于茶叶品牌的竞争力提升最为重要。此外,茶农的安全生产及政府的市场管理力度、茶业协会的行业规范力度都对茶叶品牌的市场成长发挥重要影响。而就消费市场而言,必须注重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培育以及依据目标市场的总体经济发展状况与文化消费习惯进行茶叶品牌经营。  相似文献   

12.
地方茶叶品牌个性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艳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500-504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茶叶在中国不少省份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和出口创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营销能力和加工水平的限制,各地方茶叶一直以来只停留在初加工层面,长时间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随着近年来茶叶品牌意识的觉醒,实施品牌战略成为国内各级政府和众多茶叶企业的首要选择。品牌个性是品牌的灵魂,对地方茶叶企业品牌战略中品牌个性缺失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从地方茶叶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传播推广等方面,探讨了茶叶品牌个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宁化县是全国的产茶重点县,茶产业是宁化县的特色产业,目前存在着品牌影响力不强、企业竞争力弱、全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三产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本研究在调研宁化茶产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宁化县的区位、政策、生态与文旅资源优势,分析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劣势,建议通过建设标准化茶园、大力推广宁化特色茶品种、打造5条“森林康养+红色+客家”茶文旅融合路线、提升宁化茶品牌水平等措施,促进宁化茶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满园春”生物系列肥在有机茶园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索有机物料的无害化处理办法,微生物肥料的利用效果,商品生物有机肥的肥效作用,达到高效节本栽培。【方法】利用“满园春”发酵剂对鸡粪、花生麸进行腐熟处理。采用每公顷分别施用等价、等养分的生物有机肥,不同施肥方法的5种处理;【结果】“满园春”商品生物有机肥与微生物堆沤肥能有效提高茶鲜叶产量和改善品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每公顷茶园施用微生物堆沤肥25800kg加微生物肥料90kg与等价“满园春”商品生物有机肥7500kg比较,春茶增产15%,年增加产量、产值分别为4%、8055.75元。每公顷“满园春”商品生物有机肥7500kg与同养分的腐熟肥10500kg相比,春茶增产56.09%,年增加产量、产值分别为17.4%、17068.50元。【结论】每公顷茶园施用腐熟肥25800kg加复合微生物肥料90kg,商品生物有机肥7500kg。以施基肥加两次追肥的增产提质、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5.
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民族茶文化旅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把茶的种植、生产、加工、品鉴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组成既有休闲又有文化底蕴的生态旅游,是当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升旅游品质和宣传、普及茶文化的一个有机体。云南民族茶文化资源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的茶树品种,多彩多姿的民族茶文化,丰富的民族茶文化遗迹,花色繁多、工艺考究的普洱茶及工艺。作为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茶文化旅游不仅丰富了现代旅游的内涵,还提高了现代旅游的质量,满足了游客的文化需求。对民族茶文化旅游开发,将会有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关注茶知识,消费茶产品,从而推动茶叶市场健康发展,带动整个茶行业经济的增长。做好民族茶文化旅游,需加大野生型茶园和古茶树的保护工作,加强云南特有民族茶文化的再次深度挖掘,将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有机的融入到旅游中,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和普及。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目的】茶文化旅游是一项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通过探索和研究它对茶业经济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法】从生态农业旅游中的茶文化旅游的背景、内容及其实践,探讨与分析茶文化旅游与茶产业的关系。【结果】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以物质性实体文化为载体.包括茶的发现、茶的历史、茶的生产、茶的习俗、饮茶艺术、茶的礼仪、茶的科技成果等,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结论】茶文化旅游使茶业带动旅游.又以旅游促进茶产业,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向人们普及茶的知识、促进茶消费.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葛迪  李绍稳  魏同  徐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6):261-265
为解决茶叶在质量追溯时防伪和品质鉴定问题, 以六安瓜片为研究对象, 提出一种结合移动计算和图像分析的茶叶质量追溯方法。该方法的实现以 Android操作系统为平台, 通过扫描茶叶质量追溯二维码查询溯源信息。在此基础上, 利用智能终端拍照获取完整的单片茶叶正面照片并上传至后台服务器。后台编写的 MATLAB图像处理程序对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和特征参数提取, 将提取的颜色和形状共 7项特征参数作为参数集合, 运用 SVM分类器对茶叶进行分类, 最终将结果反馈到溯源客户端。测试结果证明, 该方法能快速帮助消费者对茶叶品级进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茶叶品质的内涵、茶叶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生态茶园对茶叶品质(包括茶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的影响,为无公害茶叶生产中构建生态茶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SPME-GC/MS法分析“恩施玉露”茶的挥发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恩施玉露”茶的香气成分,有效控制茶叶质量;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SPME-GC/MS)对不同 “恩施玉露”茶的挥发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并鉴定出59种主要挥发成分,其中含有芳樟醇、壬醛、柑橘柠烯、苯甲醇、苯基乙醇、香叶醇、2,3-辛二酮、(Z)-己酸-3-己烯酯、石竹烯、柏木烯、可巴烯、α-蒎烯、3-蒈烯、香叶基丙酮、对伞花烃等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茶叶样品挥发组分不同,不同品牌茶挥发组分差异相对较大,同一品牌不同茶品种挥发组分差异相对较小,该方法可用于“恩施玉露”茶化学品质等级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