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硝基苯对四种海洋生物的毒性及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黄姑鱼、脊尾白虾和菲律宾蛤四种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硝基苯对以上4种生物的96 h LC50分别为7.6 mg/L、7.5 mg/L、0.26 mg/L和9.2 mg/L,95%置信区间分别为5.7~10 mg/L、4.5~13 mg/L、0.16~0.40 mg/L和6.4~15 mg/L,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黄姑鱼、脊尾白虾和菲律宾蛤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76 mg/L、0.075 mg/L、0.0026 mg/L和0.092 mg/L。硝基苯对脊尾白虾的毒性为高毒,对三疣梭子蟹、黄姑鱼和菲律宾蛤的毒性均为中毒。  相似文献   

2.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以相同浓度(30mg/kg)烟酸诺氟沙星和乳酸诺氟沙星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pecularis口灌给药后,药物在试验鱼血液、肝胰脏、肾脏中的药动学特征。相同给药剂量下,烟酸诺氟沙星和乳酸诺氟沙星在松浦镜鲤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和时间关系均为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_(1/2ka))分别为0.061h、0.043h,消除半衰期(t_(1/2β))分别为29.969h、14.972h,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0.327h、0.272h,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6.247mg/L、13.423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53.015mg·h/L、89.907mg·h/L,表观分布容积(V_d)分别为4.347L/kg、2.084L/kg。结果表明:在相同给药剂量下,乳酸诺氟沙星的吸收和消除速率均快于烟酸诺氟沙星,药物种类显著影响药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硝基苯和氯苯对鲫鱼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硝基苯和氯苯对鲫鱼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0.1mg/L、0.2mg/L、0.3mg/L、0.4mg/L的硝基苯和氯苯都可以引起血细胞DNA的单链断裂,出现拖尾的彗星细胞。随着浓度的升高,彗星细胞出现的比例也上升,呈现明显的剂鼍一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三氯生(TCS)对硬骨鱼类性腺损伤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半静态水体暴露法对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染毒,将斑马鱼暴露在2种不同TCS浓度(0.034 mg/L和0.068 mg/L)溶液中,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42 d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探究TCS对斑马鱼卵巢抗氧化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相比,SOD、CAT和GPx1a基因在0.068 mg/L TCS处理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GPx1和MT-2基因在0.034 mg/L浓度组表达显著上调;Bcl-2基因在0.068 mg/L浓度组表达显著下调,p53基因在0.034 mg/L浓度组表达极显著上调,Bax在TCS处理组中均显著上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浓度TCS显著影响了斑马鱼卵巢抗氧化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了氧化损伤和加速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有机磷农药指示生物的可能性,以斑马鱼为实验对象,采用半静态法,研究浓度为0、2.5、5.0、7.5、10.0 mg/L的氧化乐果对斑马鱼体内蛋白质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及其对0、2、4、6、8、10 mg/L氧化乐果7 d的富集系数(即BCF7 d),探究氧化乐果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及其生物富集性。结果显示,氧化乐果对斑马鱼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31.57 mg/L,在1~100mg/L之间,属于高毒药物;蛋白质含量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Ach E活性受到抑制,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POD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BCF7 d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为1.54~5.80,且BCF7 d随Ach E活性的降低而降低,毒性作用越大,斑马鱼对氧化乐果的富集作用越弱。研究表明,蛋白质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氧化乐果浓度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斑马鱼可以作为有机磷农药污染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6.
任洪涛 《水产科学》2016,(4):415-419
水温(20±1)℃,采用静水测试法研究了养殖水体中不同质量浓度Zn2+(0、9.52、13.14、18.30、25.02、34.53mg/L)对体质量约10g的草鱼脑和肝胰脏的组织结构及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重金属的毒性积累和毒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Zn2+对草鱼的24、48h和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3.058、19.317、10.155mg/L,由公式(48hLC50×0.3)/(24hLC50/48hLC50)2和96hLC50×0.1计算出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4.068mg/L和1.0155mg/L。中毒初期草鱼脑细胞轻微聚集,细胞核微增大;随时间延长脑异常加重,细胞聚集明显,核增大几乎充满整个脑细胞;肝胰脏细胞膨大,离散,核缩小,胞浆轻微溢出,少数肝胰脏细胞胞浆溢出,残留的核物质散乱分布,肝胰脏细胞凝固性坏死。随着Zn2+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草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彭章晓  何琳  江敏  吴昊  杨李 《水产学报》2010,34(6):784-79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建立了鲫血液、肌肉、肝胰脏、肾脏及性腺组织中伊维菌素(IVM)残留的检测方法。将匀浆后的鲫组织用乙酸乙酯提取,离心后取上清液于45 ℃下氮气吹干,用甲醇-水(4∶1,V/V)混合液溶解残渣,加正己烷,漩涡振荡后离心,取下清液经0.22 μm的滤膜过滤后,进样20 μL进行分析,检测波长为245 n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在血浆和肌肉中的检出限分别为7.5 μg/L和7.0 μg/kg;肌肉、肝胰脏、肾脏及性腺中IVM为0.025~1.00 mg/kg,血液中为0.025~1.00 mg/L时,色谱峰峰高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各组织中IVM的平均回收率为(90.09±6.54)%~(97.77±5.91)%,平均批内RSD为(2.55±1.78)%~(3.99±1.55)%,平均批间RSD为(4.18±3.97)%~(6.01±2.54)%。对鲫以0.4 mg/kg(药量/体重)剂量单次口灌给药后,用该方法进行残留检测,结果发现:25 ℃水温条件下,鲫肌肉中伊维菌素的休药期不得少于15 d。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血淋巴、肌肉、肝胰脏中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mm×4.6 mmi.d,5μm)反相色谱柱,以A液(乙腈):B液(0.04 mol/L NaH2PO4、0.004 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10%三乙胺)(体积比为30∶70)为流动相,225 nm紫外检测波长完成分析。结果显示:本方法在0.025~20 mg/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组织的加标回收率为78.8%~94.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16%,氟苯尼考在血淋巴、肌肉、肝胰脏的检出限分别为0.01 mg/L、0.02 mg/kg、0.03 mg/kg,氟苯尼考胺则为0.015 mg/L、0.03 mg/kg、0.05 mg/kg。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四环素标记鱼类的效果及其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设置100、150、250 mg/L浓度梯度的盐酸四环素(TCH)溶液和不同浸泡时间(18 h和24 h)对毒理实验常用对象斑马鱼(Danio rerio)进行浸泡标记,通过观察TCH浸泡标记后30 d内斑马鱼耳石的标记效果以及浸泡后第1、3、9、15 d时鱼体内三种抗氧化酶(SOD、CAT、GSH-Px)的活性变化,综合分析其标记鱼类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150 mg/L和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中浸泡18 h或24 h,斑马鱼耳石标记率可达100%,且耳石上可见清晰的黄色标记轮纹。浸泡18 h时,中高浓度组(150 mg/L和250 mg/L)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在浸泡后的第3 d显著增加。浸泡24 h时,各浓度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在第1 d显著升高,250 mg/L浓度组的SOD和GSH-Px活性分别在第1 d和第9 d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均在第15 d时恢复为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100 mg/L和150 mg/L浓度的TCH浸泡液对斑马鱼的抗氧化酶活性起诱导作用,250 mg/L浓度的TCH溶液浸泡,对其抗氧化酶活性产生了短期的抑制作用并可能对机体产生可恢复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0.
汞离子暴露下草鱼肝胰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暴露在不同汞离子浓度下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实验中汞离子浓度设5组,分别为0 mg/L、0.1 mg/L、0.3 mg/L、0.5 mg/L和0.7 mg/L,每组分别于1 d、5 d、12 d和21 d取样,测定肝胰脏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显示,0.1 mg/L组暴露1d时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然后增加,12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21 d时下降至正常水平。0.3 mg/L下暴露不同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0.5 mg/L组和0.7 mg/L组在暴露1 d和21 d时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 d和12 d时与对照组之间未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