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自不同地区10个土样先经盆栽黑麦草耗竭并去除根系过2mm筛作供试土样。再向土样中以摩尔比2.8:1同时加入K ̄+时,土壤的铵固定量比单加处理略有增加,新固定铵、钾摩尔比在6~10之间。降低同时加入的:K ̄+摩尔比至1:1.4,新固定铵、钾摩尔比在1.3~2.0之间。先加钾100mg/kg培养48h后,再加100mg/kg续培养2h,新固定铵、钾摩尔比在1~2.3之间。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有优先固定铵而少固定K ̄+的现象,无论K ̄+,同时加入还是K ̄+先加入者均如此。  相似文献   

2.
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及固定态铵释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与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包括土壤固定态铵的含量、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机制、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及其释放的动力学与其影响因素,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土壤固定态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土壤固定态铵测定方法,土壤固定态铵的来源,含量及其在剖面中的分布,影响铵的矿物固定与释放的因素,固定态铵的有效性等。  相似文献   

4.
5.
Lou土固定铵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的振荡平衡法探讨Lou土耕层和粘化层土样固定铵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Elovich和一级扩散动力学主了适于描述铵固定动力学特性,表现在相关系数r值大,标准误(SE)小;抛物扩散律能较满意的描述实验数据,表明铵固定属扩散控制过程。根据实验数据分别建立了不同温度,铵逍度,土样的动力学方程。由动力学一级方程确定了固铵速度常数和固铵半时值。并讨论了时间,介质温度,铵数量,粘粒数量对土壤固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4种以2:1型粘上矿物为主的土壤所进行的盆栽黑麦草试验,结果表明,K ̄+,Na ̄+,Ca ̄(2+)等阳离子不仅影响粘上矿物对NH ̄+_4的固定量,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矿物固定态铵的释放有截然不同的影响。Na ̄+,Ca ̄(2+)有助于2:1型粘上矿物层间铵的释放,而K ̄+却阻止NH ̄+_4的释放,最终导致了黑麦草吸氮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台湾土壤铵固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括土壤铵固定及固定态铵释放研究的历史及现状,重点介绍台湾土壤固定铵的研究成果,包括土壤粘粒不同层面电荷、粘粒表面铵离子交换选择性、粘粒表面净零电荷点和净表面电荷、表面电荷非均匀性等对铵固定的影响,供铵固定电学特性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4种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所进行的盆栽黑麦草试验,结果表明,K^+,Na^+,Ca^2^+等阳离子不仅影响粘土矿物对NH4^+的固定量,更重要的是它们对矿物固定态铵的释放有截然不同的影响。Na^+,Ca^2^+有助于2:1型粘土矿物层间铵的和,而K^+却阻止NH4^+的释放,最终导致了黑麦草吸氮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铵的矿物固定与水稻吸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采自江苏省主要水稻土种和少数南方省份的水稻土15个。盆栽试验表明:(1)淹水条件下土壤矿物对施入的肥料铵以及土氮矿化铵具有一定的固定能力,但不同土壤之间差异很大,其固定量受矿物组成、粘粒含量、石灰性反应等因素影响;(2)大部分被铵大多数土壤上可以重新释放出来被水稻吸收,但能否全部重新释放则与粘土矿物组成有关。被蛭石固定的难以释放,而被水云母,蒙脱石固定的释放;(3)被固定铵的释放高与水稻吸氮高峰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施用不同浓度铵态氮肥和钾肥,对18种水稻土在淹水条件下对NH_4~+的固定能力、K~+存在时对NH_4~+固定的影响以及土壤对K~+和NH_4~+固定的比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土壤对施人的NH_4~+-N肥具有较高的固定能力。在施氮量达200mg Nkg~(-1)时,2天内可固定施人氮量的32%~63%;其固定速度很快,2h固定量可达48h固定量的56%~95%;一般情况下,NH_4~+、K~+同时施用对NH_4~+的固定没有影响,但先施K~+后施NH_4~+时,除K~+本身的固定明显增加外,对NH_4~+的固定有减少趋势;在给予同样数目的NH_4~+和K~+时,其固定比例约为1.7~3.3。  相似文献   

11.
概括土壤铵固定及固定态铵释放研究的历史及现状,重点介绍台湾土壤固定铵的研究成果,包括土壤粘粒不同层面电荷、粘粒表面铵离子交换选择性、粘粒表面净零电荷点和净表面电荷、表面电荷非均匀性等对铵固定的影响,供铵固定电学特性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用采自江苏省主要水稻土种和少数南方省份的水稻土15个。盆栽试验研究表明:(1)淹水条件下土壤矿物对施入的肥料铵以及土壤氮矿化铵具有一定的固定能力,但不同土壤之间差异很大,其固定量受矿物组成、粘粒含量、石灰性反应等因素影响;(2)大部分被固定的铵在多数土壤上可以重新释放出来被水稻吸收,但能否全部重新释放则与粘土矿物组成有关。被蛭石固定的难以释放,而被水云母、蒙脱石固定的容易释放;(3)被固定铵的释放高峰与水稻吸氮高峰基本一致;(4)在盆栽条件下由矿物固定的按所提供的氮占水稻吸氮总量中的比例,在吸氮高峰期可达1.4%~89.6%。  相似文献   

13.
凯氏全氮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玉  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2):1879-1885
从中国各地采集了40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凯氏法、包括粘土矿物固定态铵的HF-凯氏法和凯氏法测定全氮后再用HF处理测定固定态铵的两步法分别测定了这些土壤全氮含量,并用Silva-Bremner法测定了其粘土矿物固定态铵含量,确定凯氏法测定的全氮是否包括固定态铵在内。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凯氏法测定的为1.622 gkg-1,HF-凯氏法为1.633 gkg-1,而两步法为1.656 gkg-1;两步法测定的全氮量明显高于凯氏法和HF-凯氏法。由此可见,凯氏法无法释放2∶1粘土矿物中的固定态铵,在2∶1型粘土矿物含量高的土壤上测定值也不是真正的全氮。供试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平均为166 mgkg-1,占凯氏全氮10.1%;而用两步法测定的残余固定态铵含量平均为30.4 mgkg-1,占凯氏全氮的1.9%,固定态铵的18.3%。相关分析表明,固定态铵与残余固定态铵之间显著相关(r =0.598)。残余固定态铵高的土壤正是固定态铵含量高的土壤,而固定态铵含量高的土壤正是2∶1型粘土矿物含量高的土壤,因而凯氏法测定的全氮不能反映这些土壤全氮的真实情况。但对于2∶1型粘土矿物含量低的或无此类粘土矿物的土壤,凯氏法与其它方法的测定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杨金刚 《湖南农业科学》2007,(4):106-107,112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紫泥田、河沙泥、灰泥田及红黄泥4种稻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添加铵的矿物固定速度很快,随着固铵量增多,固铵速度下降,反应后24 h固定基本上达到平衡,不因土壤种类而异。数学拟合结果表明,以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描述供试土壤固定铵的动力学特性最优,抛物扩散方程也能较好地描述实验结果,以零级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着重了解NH46+-N肥施入不同矿物类型土壤后,由于不同C/N和粘土矿物组成的不同以及K×+的加入,导致NH4^+向NO^-3的转化和矿物的固定与释放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在C/N高的情况下,施入的HN6-4-N对1: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酸性土壤来说,主要以NH^+4的形态直接被微生物大量利用,而在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中性土壤上,施入的NH^+4先被矿物晶层大量固定,然后再释放出来被微生物所利用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主要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湖南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状况及其在土壤供氮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培养和分析测定等手段,研究了湖南省主要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由于成土母质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差异甚大。水田土壤变化于(135.4±57.4)~(412.8±32.4)mg·kg-1之间,平均为(304.7±96.7)mg·kg-1;旱地土壤变化于(85.6±25.4)mg·kg-1至435.7mg·kg-1之间;平均为(230.1±89.2)mg·kg-1。不论旱地土壤还是水田土壤,固定态铵的绝对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的影响。由湖积物和板页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高,而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低;但是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要高于水田土壤,水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变动在(6.1±3.6)%~(16.6±4.6)%之间,平均为(14.0±5.1)%,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比变动在(5.8±2.0)%~(40.1±17.8)%,平均为(23.5±14.2)%。(2)不同土壤最大固铵容量的大小顺序与固定态铵含量基本相同,但供试土壤“新固定的”固定态铵占最大固铵容量的比例大部分在20%以下,这与供试土壤的肥力水平较高,土壤的大部分固铵位点已被铵饱和有关。(3)土壤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组成是决定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最大固铵容量的两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水田土壤<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中,0.02~0.002mm粘粒中水云母含量远高于<0.002mm粘粒中水云母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水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y1)和最大固铵容量(y2)与<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x1)和水云母含量(x2)以及0.02~0.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x3)和水云母含量(x4)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但与<0.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和水云母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供试土壤的固铵基质主要是<0.02mm粘粒的水云母矿物。【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固定态铵是湖南耕地土壤的主要氮素形态和氮素资源,特别是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高于水田土壤。所以,在土壤对作物的氮素营养,尤其是对旱地作物的氮素营养中有着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着重了解NH_4-N肥施入不同矿物类型土壤后,由于不同C/N和粘土矿物组成的不同以及K ̄(+)的加入,导致NH_4向NO_3的转化和矿物的固定与释放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在C/N高的情况下,施入的NH_4-N对于1: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酸性土壤来说,主要以NH_4的形态直接被微生物大量利用,而在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中性土壤上,施入的NH_4先被矿物晶层大量固定,然后再释放出来被微生物所利用。当施入大量钾时,即使在C/N较高的情况下,被矿物晶层先固定的NH_4也难以大量释放。  相似文献   

18.
采用传统的振荡平衡法探讨土耕层和粘化层土样固定铵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Elovich和一级扩散动力学方程最适于描述铵固定动力学特性,表现在相关系数r值大,标准误(SE)小;抛物扩散律能较满意的描述实验数据,表明铵固定属扩散控制过程。根据实验数据分别建立了不同温度、铵浓度、土样的动力学方程。由动力学一级方程确定了固铵速度常数和固铵半时值。并讨论了时间、介质温度、铵数量、粘粒数量对土壤固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Silva-Bremner 法为对照,在不同加酸量、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测定了土娄 土中的固定态铵含量,确定了低温加热法释放土壤固定态铵的最佳条件。该条件是在敞口的情况下,加入5 mol·L-1 HF-1mol·L-1 HCl溶液,在100℃条件下加热1.5~2 h。以确定的方法测定了全国38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固定态铵。结果表明,低温加热法适合于土壤固定态铵的测定。与Silva-Bremner 法相比,低温加热法测定的38种土壤固定态铵误差在5%左右;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测定结果显著相关(r = 0.99)。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土壤固定态铵在作物生育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在水稻氮素营养中的贡献,为作物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采用盆栽试验和Silva-Bremner法,研究了3种土壤条件下水稻生育期间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及其释放情况.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间,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施氮肥能促进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水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则促进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早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幅较小,且释放不多,除黄泥田的CK处理外,仅有“新固定的”固定态铵释放,其释放量占“新固定的”固定态铵量的18.8%~100%;而晚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幅较大,且释放较多,不仅有“新固定的”固定态铵的释放,而且“原有的”固定态铵也有部分释放,其释放量为“原有的”固定态铵的2.0%~17.7%.各处理早稻和晚稻吸氮总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晚稻吸氮总量与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