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楂原产我国,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之一。山楂具有栽培简便、结果早、耐储运、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用途广等优点。山楂是阔叶树中插条生根较难的树种,也有用嫩枝扦插繁殖的报道[1],只是生产中扦插繁殖不易操作与掌握。山楂树的繁殖一般采用根蘖繁殖、根段繁殖和种子繁殖。采用常规方法繁殖的山楂须嫁接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2.
<正> “大旺”山楂是吉林省发现的一个山楂品种,其生长势强,果大,能抵抗零下40℃的低温。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试用组织培养繁殖山楂苗木,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王玉英等(1983)对山嵖快速繁殖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最佳浓度的配比进行了研究。胡琳  相似文献   

3.
<正>山楂是我国的特有栽培果树树种,商南县分布广泛。果实营养丰富,医药用途广泛,是绿化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若大量繁殖山楂苗木,需要依靠实生播种繁殖。因为利用野生山楂播种,繁殖量大,各地均可应用,而且实生苗根系发达,苗木整齐。但由于山楂种子由于种核厚,缝合线被不溶性果胶粘合,透水性差;胚和下胚轴休眠,这双重因素导致正常采收的种子需要自然休眠1~2年才能发芽,果树栽培上称为隔年发芽。为此笔者对山楂实生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药用山楂的作用,总结其主要品种,并从繁殖、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等方面阐述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药用山楂的栽培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山楂树繁殖技术,提出了其丰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山楂繁殖、苗木定植、土壤管理、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等。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促进山楂海棠的开发利用,应以保护优先,将开发与保护、开发与苗木繁育相结合,本文从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系统分类地位、繁殖技术、种群特征、应用价值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综述了山楂海棠的研究现状,找出了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山楂海棠县域地理分布、居群分子遗传多样性、种子深休眠及打破方法、综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香梨园山楂叶螨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进行研究,分析山楂叶螨种群的发生规律.[方法]通过系统调查和室内观察,采用平均历期法研究香梨园山楂叶螨不同世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在山楂叶螨不同世代上,各虫态历期、单雌产卵量、存活率和种群参数均有较大差异.11代的世代历期分别为19.9、16.7、13.9、13.5、11.5、12.2、11.7、10.4、12.3、13.0和34.8 d;内禀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在第2代最高,分别为0.075 9和9.29,而在第7代最低,分别为-0.200 5和0.02.存活率在第2代最高,为35;,其次为第3和第11代,为31;,在第7代最低,仅有1;.[结论]在山楂叶螨不同世代上,第2代的生殖力最强,第3代次之,第7代的生殖力最弱.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et zucc.种子育苗存在种子处理困难的问题,采用 野山楂种根繁殖苗木研究,开展种根平埋、斜埋、直埋对出苗率影响的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处理 野山楂出苗效果,结果显示:采用3~5cm 长的种根平埋的繁殖方式,2a 的平均出苗率可达到 83.82%,与杨明霞等采用种子暴晒法处理后播种育苗64.67%的出苗率提高了19.15%,3 种处理之 间2a 平均的出苗率,平埋法为83.82%,斜埋为67.91%,直埋只有25.16%,经多重比较分析,这3 种 不  相似文献   

9.
大红子山楂是1987年在山楂资源调查时发现的优良品系,后经10多年的栽培试验选育而成。该品种果实特大,平均单果重18.8g,营养丰富,肉质细腻,甜酸适口清香,适于鲜食和加工。经测定,果实含可溶性糖9.53%,可滴定酸2.15%,维生素C73.47mg/100g。繁殖后代性状稳定,是珍贵的特大果厚肉鲜食加工兼用型山楂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大山楂成年树茎尖离体培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为山楂(CrataegusPinnalifida Bge.)的变种,各地作为果树栽培的都以此变种为主。该变种种胚发育成熟的比率极低,难以得到实生苗,即便是得到实生苗,因其遗传性的不稳定,也不能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状。因此,一般都是以野生山楂或山楂实生苗为砧木嫁接大山楂接穗来繁殖。而嫁接需要培育大量砧木和要求熟练的嫁接技术,费工,费时、又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提高天津市山楂的品质和质量安全,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相关规定,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绿色食品山楂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包括栽培区的自然条件、苗木繁殖、建园、栽培管理、采收、检验、包装、贮运等。  相似文献   

12.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山楂叶螨在苹果不同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在红星上存活率高,发育速度快,生殖力强,而在秦冠上存活率低,发育速度慢,生殖力弱。对山楂叶螨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表明,卵在种群中所占比例较高,而成虫所占比例甚低,建议在对其进行防治时选用杀卵力强的药剂。  相似文献   

13.
广西靖西是大果山楂的主产地之一,群众有种植大果山楂的习惯,但由于长期处于自然繁殖状态,栽培规模不大,品种混杂,良种化程度低,以致产量低,商品利用率不高。本文从大果山楂的优良性状入手,探讨大果山楂作为主要经济林树种在桂西、桂西北石山地区的发展前景。1大果山楂的分布及生态环境1·1分布主要分布在靖西的芭蒙、荣劳、龙临、三合、安德等乡镇和德保与靖西县相邻的敬贤等几个乡镇,总面积在3000 hm2左右,云南的文山地区有分布,广东的化州地区和河池的天峨有引种。1·2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靖西,地处东径105°57′~106°98′,北纬22°51′~…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①在自然情况下,塔六点蓟马种群变化与螨量变化成跟随关系,在螨量达到高峰后7d左右达到高峰;②果园接种塔六点蓟马与喷洒低剂量哒螨灵1次,可有效地控制山楂叶螨的危害;③在充分发挥塔六点蓟马作用的前提下,山楂叶螨的防治指标可定为每叶有活动螨8-9头;④初步证明塔六点蓟马具有较强的扩散和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5.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山楂海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根据RAPD分子标记聚类分析,将14份苹果材料分为5类,8份山楂材料分为4类,山楂海棠的亲缘关系位于山楂和苹果之间,但与苹果较近,认为山楂海棠可能是苹果和山楂的属间杂交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猩红’平滑山楂适宜的嫁接砧木,以山楂、辽宁山楂作为嫁接砧木,引种的‘猩红’平滑山楂/单子山楂嫁接植株为对照,对2年生‘猩红’平滑山楂嫁接苗进行了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2组合的嫁接苗抗寒性均强于引种的‘猩红’平滑山楂/单子山楂植株,山楂更适宜作为‘猩红’平滑山楂北京地区推广的砧木。越冬过程中,2组合嫁接苗秋梢受冻害程度较引种的成熟树明显降低,其当年生枝条均保持了较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积累明显,但脯氨酸积累不明显。相比之下,‘猩红’平滑山楂/山楂组合的抗寒性强于‘猩红’平滑山楂/辽宁山楂组合。  相似文献   

17.
山楂授粉亲和性和结实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晚山楂座果率低,花果脱落率高达80~95%,严重影响山楂的产量。目前生产中主要采用加强综合管理、花期喷洒赤霉素和修剪等栽培措施提高山楂的座果率。但从山楂本身生物学特性、授粉受精特点和结实习性方面研究提高山楂座果率增加产量的报道较少。为此我们于1986和1987年以辽红山楂为母本,用包括秋山楂、晚山楂及部分野生山楂在内的20余份花粉进行了授粉试验,观察了各授粉品种对座果率及果实发育的影响,探讨了组合间授粉亲和性及提高山楂座果率增加产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介绍了山楂常见的山楂叶斑病、山楂黑星病和山楂花腐病等叶部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以供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山楂叶螨种群在苹果幼苗单叶片上建立、扩展的过程,以期明确山楂叶螨由个体到种群的发展机理和整体趋势。【方法】选择3年生盆栽矮化红富士苹果幼苗,分别单叶接螨1,3和5头,观察单叶山楂叶螨种群繁殖和扩散情况及叶片的变化,记录35d该螨由个体发展为种群,导致叶片焦灼的整个过程。【结果】山楂叶螨在室内,6月份15~17d可完成1代,35d内完全发生2个世代。在苹果单叶片上,卵占种群优势数量,其在不同位置叶片分布为中部>上部>下部,雌成螨的数量分布表现为上部>下部>中部。初始接螨量越大,叶片上种群数量越多,其种群扩张速度越快,为害越严重,叶片提前干枯。当单叶接螨量达5头,接种(6.6±1.5)d后向其他叶片扩散,(14.6±2.5)d后全株布满蛛丝及叶螨,仅(20.4±1.1)d达4级为害状,叶片全株焦灼。【结论】山楂叶螨应在叶片害斑不明显时及早防治,关键控制初始螨量,当单叶虫源基数达5头时应密切关注其繁殖动态。  相似文献   

20.
山楂属(Crataegus spp.)植物是重要的果树种质资源。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收集全国各地的山楂种质资源并建立保存圃或引种圃等,主要采用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性状对山楂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鉴定,编制了《山楂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采用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及RAPD、ISSR、SSR、cpDNA PCR-RFLP及cp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对山楂种质资源分类、遗传多样性和种质创新利用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需继续采用各种分子标记技术,加强对山楂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从叶绿体DNA分子水平上对山楂属植物进行叶绿体基因组多态性研究,探讨山楂属植物系统进化、分类和传播路线,指导我国山楂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从而为山楂核心种质构建、叶绿体基因组功能和遗传工程研究奠定基础。此外,还需加强对山楂多倍体育种研究,并加强具有特殊医用保健功效、生态适应性广、丰产性强、品质优良、经济效益高、易加工等山楂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