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大量注射直接导入法”(经检索国内外文献,在水稻上此法系初次使用)将农垦58S的外源DNA导入籼稻品种晚40中,考察其后代结果:D_1代部份单株性状发生变异,D_2代出现籼粳亚种间性状的重组类型,D_3代重组性状基本趋于稳定。证明直接在籼稻中导入粳稻外源DNA,可实现部分DNA片段与受体植株染色体重组。从而获得育种所需要的籼粳亚种间中间类型材料。此法在育种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麦种子从萌动至两叶期,用牛胸腺DNA分次进行滴浸处理。一代(D_1)株未出现明显变异,二代(D_2)株在蛋白含量、抗病性、株型、穗型、粒型和成熟期等方面均出现较大变异。在不同的年份间,用相同的缓冲液、技术,将牛DNA处理同一品种时,分年份处理的二代株中均出现性状相似的矮杆大穗变异类型,表现了该类型变异的重演性,其频率为1.95%~2.5%。经对D_1、D_2代变异株根尖和D_1代芽鞘细胞学观察,有染色体畸变存在。这表明牛胸腺DNA引入受体细胞后,可能在多方面作用于受体基因组,表现出复杂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并配合仅剪1/3内颖及遮荫等措施,将高粱DNA导入水稻,获得以下结果:(1)共处理颖花367朵,收87粒种子,D_(?) 代结实率达23.7%;(2)D_1代出现变异,其中2株在穗型上明显倾向供体(高粱);(3)D_2代变异穗型出现分离,初步分析认为变异穗型为显性,受体类型为隐性,符合单基因分离的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4.
花生DNA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将花生DNA导入栽培大豆受体中,并引起了受体的叶片大小、花色、茸毛色、结荚习性、粒形、种皮色、脐色、株高、成熟期、主茎节数和产量性状的广泛变异。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鉴定结果表明,在D_2变异株中存在着供体的谱带。  相似文献   

5.
以水稻品种矮血糯为供体,圭辐3号为受体,设置4种外源DNA导人方法。结果表明,受体经外源DNA处理后,产生了对照所没有的多种变异体,包括抽穗期、株型、色型,粒型和芒变异等。变异体套袋自交或与受体杂交以后,产生了不同的遗传类型。本文还对引起这些变异的因素以及各处理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DNA 直接导入植物的技术,已用于棉花、水稻等作物的品种改良。雷勃钧、刘德璞先后报道,将野生大豆DNA 导入栽培大豆,引起后代性状变异。王丕武报道,将花生DNA 导入大豆中,获得了性状显著变异的D_2代株系。1990年我所将花生DNA 和矮生云豆DNA 导入栽培大豆中,现已筛选出变异稳定的品系。  相似文献   

7.
提取抗赤星病烤烟 CV 87的总 DNA,采用浸种法导入感赤星病烤烟 NC89。 D_1 代筛选出的优良变异株收种并种植后得到 D_2代 ,对其活体接种赤星病菌 ,检测其抗病性 ,并于接菌前后测定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对其田间生长性状调查 ,对其成熟期烟叶总糖、蛋白质及烟碱分析。结果表明 ,浸种法直接导入外源 DNA ,在变异株 D_2代仍可有效转移株高、株型、叶型、叶面积及抗病性等性状 ,并获得较高的转化率 ,D_2代为 8.10 %。高抗赤星病 ,过氧化物酶活性高 ,总糖、蛋白质及烟碱含量基本保持了受体原有的优良品质 ,其变异株 D_2代有 C_10,A_9,B_6,D_3,A_13。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外源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玉米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DNA导入玉米中的转化方式、导入后代的变异以及变异机理;介绍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总DNA和目的基因导入到玉米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辐照外源DNA导入大豆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软X射线和60Coγ射线照射外源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结果表明:不同的射线、不同的剂量照射使DNA的紫外吸收值发生变化,并影响导入后代的出苗率,使后代在第一代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0.
外源DNA处理小麦种苗和颖花及其诱导变异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了DNA种苗浸渍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颖花滴注对结实率的影响以及外源DNA导入受体诱导变异的效果。结果表明,外源DNA浸种对发芽生根有不良的影响。浸种时DNA稀释液的浓度不应大于0.1×ssc。DNA液颖花滴注可获得较高的结实率。外源DNA导受体后产生了具有目的性状的变异(如粒色、芒长、不育性等)和非供体性状的变异(如株带蜡质、抽穗迟等)。而且大麦DNA导入小麦后,成功地获得了高抗白粉病变异株。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不同药剂和接种方法处理的胚培法将玉米DNA导入水稻的试验,对导入后代进行单株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a.水稻采用一般胚培法(MS+DNA+胚)导入玉米DNA,未能产生主要经济性状(单侏产量)的有利变异;b.胚经不同药剂(丙酮、氯化钙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后,能促进外源DNA的导入;c.采用4%丙酮浸胚12h后。再接种到培养基(MS+DNA)上的方法,导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文中报导了外源 DNA 处理水稻幼苗引起性状变异,获得了高赖氨酸、高蛋氨酸的85-02等4个变异株,并观察了变异株外观形态特征、产量性状,测定了幼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糙米的全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3.
大豆自花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技术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花生为DNA供体,以大豆为DNA受体。在大豆白花授粉后,采用液滴法和注射法导入花生DNA。在受体大豆植株后代中获得了大豆多种变异类型.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大豆自花授粉后外源DNA的导入技术,并提出液滴法和注射法的具体操作细则。  相似文献   

14.
以外源DNA处理水稻萌动种子或秧苗,从其变异后代选育了19个稳定株系。分析结果表明,19个株系的产量、农艺性状、米质、抗性以及光合特性等项指标,品系同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与受体品种的差异极其明显;采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对水稻育种具有极其明显的成效。外源DNA导入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将能培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农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外源DNA导入水稻的方法及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减压渗透法将玉米、小麦、小米、高粱、狼尾草的DNA导入水稻品种紫稻,可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性状变异包括:生育期、株型、穗型、粒形、花粉育性等.有的是供体特有性状,有的是新性状。从变异后代中,获得了一批性状优良并能稳定遗传的材料.减压渗透法操作简单,转化率高,为谷类作物导入外源DNA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外源DNA导入技术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DNA导入技术打破了植物科、属、种的界限,甚至能对动植物的遗传物质进行置换,变异类型广,是一种建立在DNA分子操作基础上的新的育种途径。小麦是较早进行分子育种的作物之一,本文对外源DNA导入技术的发展、导入后代的变异、导入后的变异机理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外源DNA导入小麦引起后代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技术 ,将不同种属的单子叶植物总DNA分别导入普通小麦 ,调查其后代产生的变异 ,对D2 代株高、穗粒数、千粒重 3个性状的变异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粱DNA导入水稻,获得了34个稳定的变异品系,从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7对,对供体高粱、受体水稻及其外源DNA导入后代稳定材料进行了SSR分析,结果表明,高粱DNA导入水稻可以引起广泛的变异,在分子水平上产生了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五类,各类有其特有的遗传变异性。接受外源DNA三个片断,两个片断及一个片断的株系分别被聚成一类,与其他类的遗传差异分别为0.467,0.389及0.347,变异程度依次递减;未接受外源DNA两个片断的株系被聚成另一类。因此,接受外源DNA片断的多寡是水稻后代稳定品系变异程度的基础,也是它们分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山羊精子介导转染外源DNA的方法,并探索精液离心与否与添加异种精清对转染效率的影响.方法:将采集的山羊精液经过离心处理与标记的线形化pEGFP-N1质粒共育转染,分别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转染效率、PCR和South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外源DNA在精子的结合部位和结合率;同时将实验分为3组,分别为鲜精直接转染、离心后转染和离心山羊精液添加猪精清转染,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转染外源DNA效率.结果:精子核后帽区是结合转染外源DNA的主要部位;3种处理的阳性转染率分别为(26.19±3.25)%、(62.04±7.87)%和(17.04±9.34)%;DNaseⅠ消化后的阳性转染率分别为(11.50±5.05)%、(34.00±5.87)%和(10.00±4.24)%.离心组与未离心组和添加猪精清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山羊精子具有自发性结合外源DNA的能力;羊精清和异种精清明显降低精子结合外源基因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以DNA片断杂交假说为理论基础,直接将目的基因或带有目的性状供体遗传物质(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水稻植株,创造大量的变异材料,通过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和新品种。由于简单、易行、不受受体植物种类的限制,已被越多的育种者所接受,在水稻的抗病、米质、丰产性上等各方面广为应用。介绍了外源DNA导入方法、外源基因导入类型、后代遗传变异特点及影响花粉管通道法导入的因素,优点、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