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摇瓶发酵条件下,采用全因子实验设计法和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工程菌Hrp-菌株的培养基碳、氮源配方进行优化,确定了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细玉米面,最适氮源为硫酸铵、细豆饼粉;对这四个碳氮源因子的浓度进行L9(34)的正交试验,最终确定出该菌的最适发酵培养基碳、氮源配方为(g/L):葡萄糖8g、细玉米面5g、细豆饼粉35g、硫酸铵2g。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使摇瓶发酵液菌量从1.34×1010cfu/ml提高至3.30×1010cfu/ml。  相似文献   

2.
防治青枯病工程菌Hrp-菌株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摇瓶发酵条件下,采用全因子实验设计法和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工程菌Hrp-菌株的培养基碳、氮源配方进行优化,确定了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细玉米面,最适氮源为硫酸铵、细豆饼粉;对这四个碳氮源因子的浓度进行L9(34)的正交试验,最终确定出该菌的最适发酵培养基碳、氮源配方为(g/L):葡萄糖8g、细玉米面5g、细豆饼粉35g、硫酸铵2g。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使摇瓶发酵液菌量从1.34×10^10cfu/ml提高至3.30×10^10cfu/ml。  相似文献   

3.
生防菌株Men-myco-93-63发酵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防链霉菌Men-myco-93-63进行了摇瓶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温度30℃,培养基初始pH值7.5,500ml三角瓶装液100ml,摇床转速200r/min为最适摇瓶发酵培养条件。在优化的培养条件基础上进行了摇瓶中代谢情况的测定,并在摇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30L发酵罐试验,为进一步发酵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沈阳玉米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细菌SY9,其代谢产物对反枝苋种子萌发具有明显抑制活性,抑制率达85%.研究发现该菌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为NYBD,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15g,蔗糖10g;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接菌量1%、起始pH值6.5、装液量40 ml/250ml、发酵温度28℃、摇瓶培养72 h.  相似文献   

5.
八个平菇品种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8个平菇品种的菌株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及各菌株生长特性的测定,筛选出黑平菇为最佳菌株,摇瓶培养菌丝生长量为3.98g/100ml;胞内粗多糖含量10.6%;菌球直径平均为0.193cm.该菌株的菌丝体PBS提取液、胞内粗多糖和发酵滤液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率分别为66.54%、83.39%和54.3%;  相似文献   

6.
枯草芽孢杆菌B02产生拮抗物质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素和均匀试验设计,通过摇瓶培养对枯草芽孢杆菌B02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接种体培养时间为24h;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g/L):糊精15.5g、牛肉膏20g、胰蛋白胨4g、NaCl 11.5g、KNO311.5g、MnSO45g;适宜培养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值范围为7-8,接种量5%,摇瓶装液量50ml/500ml,转速200r/min,最佳培养时间72h。  相似文献   

7.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摇瓶发酵条件下,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枯草芽孢杆菌B908菌株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确定了影响B908菌株发酵液含菌量的3个重要因子依次为玉米粉、碳酸钙和豆饼粉;对这3个因子进行爬坡路径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条件。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使摇瓶发酵液每毫升的含菌量从0.6×109个/ml提高到1.18×1010个/ml。  相似文献   

8.
通过菌株分生孢子萌发、菌落生长、液体和固体产孢等试验,综合评价了8个高毒力蜡蚧轮枝菌菌株用于工业发酵生产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一株来自中国福建北部山区果园,主要寄生粉虱的菌株CA-0319,萌发特性较好,12h萌发率达90.1%;菌落生长速率为0.385cm/d;液体摇瓶培养72h产孢1.091×109个/ml;固体培养7d产孢5.525×108个/皿.另一来自北京,主要寄生蓟马菌株LB-035,12h萌发率达到94.5%,菌落生长速率为0.356cm/d;液体摇瓶培养72h产孢1.210×109个/ml;固体培养7d产孢达3.806×108个/皿.  相似文献   

9.
以菌株液体发酵过程中菌丝干重和芽生孢子浓度为测试指标, 对球孢白僵菌DZDC-9菌株液体发酵营养需求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 菌株生长的适宜碳源为葡萄糖, 适宜氮源为酵母粉, 在基础培养液中添加0.000 5 mol/L KCl可以显著提高菌丝和芽生孢子浓度。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设计对不同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在培养温度26 ℃, 培养液装样量1/5, 初始接菌量107个/mL, 转速200 r/min的培养条件下, 菌株液体发酵能在60 h达到最大菌丝生长量(13.184±0.328 6)g/L。利用筛选出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液固双相发酵试验, 得到的孢子粉产量为(22.30±1.78)g/kg大米, 显著高于优化之前的产量(13.04±1.90)g/kg大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暗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 PY-1液体摇瓶发酵条件,提高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以菌体生物量和发酵液抑制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PY-1的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PY-1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50 g/L、葡萄糖5 g/L、蛋白胨5 g/L、氯化铵5 g/L、氯化钠 0.5 g/L;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 ℃、培养时间5 d、初始pH 7.0、250 mL三角瓶装液量90 mL、接种量体积分数5%、摇床转速180 r/min。在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菌株PY-1发酵液抑菌率达到99.26%,抑菌能力提高8.35%。  相似文献   

11.
重寄生真菌盾壳霉产生几丁质酶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摇瓶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盾壳霉产生胞外几丁质酶的条件。结果表明:培养液组分、通气状况、表面活性剂和草酸等因子对盾壳霉产生几丁质酶均有影响。改良的马铃薯蔗糖培养液(mPSB)较合成培养基SMCS更适宜作为几丁质酶产生的基础培养基,其几丁质酶产量达到616.8U/L;以mPSB为基础培养基,供试的9种碳源和7种氮源中5g/L葡萄糖和1g/L硝酸钾可使几丁质酶的产量分别达到756U/L和672U/L,较适宜几丁质酶的产生;生长曲线试验显示20℃培养15d几丁质酶产量达到高峰。另外,两种供试表面活性剂对几丁质酶的产生均有抑制作用;一定浓度的草酸溶液(0.1-3g/L)有助于盾壳霉几丁质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武夷菌素的产量,以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var. wuyiensis W273为试验菌株,采用单因子试验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适6种营养成分为玉米粉、葡萄糖、黄豆面、氯化铵、碳酸钙和氯化镁;应用SAS软件中的Plackett-Burman设计法,对影响菌株发酵生产武夷菌素的6个因素进行了筛选,确定葡萄糖和碳酸钙为影响摇瓶发酵生产武夷菌素的主要因素。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2个主要因素的最佳水平及其交互作用进行研究,建立了二次回归方程,Y=218.18+270.28X1+1274.74X2-3.28X12-5.4X1X2-200.98X22,并最终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20 g/L、葡萄糖39 g/L、黄豆面20 g/L、氯化铵4 g/L、碳酸钙2.65 g/L、氯化镁0.4 g/L。以新配方在28℃、220 r/min进行摇瓶发酵60 h后,武夷菌素效价平均值为7215 μg/mL,较原始培养基发酵后武夷菌素效价提高了26.5%。  相似文献   

13.
采用摇瓶发酵试验,比较了11种已用于芽孢杆菌合成环脂肽的培养基对解淀粉芽孢杆菌CC09产iturin A的影响,筛选适合菌株CC09产iturin A的主要营养成分。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等方法,优化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获得了解淀粉芽孢杆菌CC09摇瓶发酵产生iturinA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小麦粉14 g/L、黄豆饼粉25 g/L、玉米粉8 g/L、MgSO4 0.1 g/L、MnSO4 2.5 mg/L、FeSO4 0.8 mg/L;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60 mL/250 mL、pH 6.0、28℃、125 r/min、48 h,在此条件下,生防解淀粉芽孢杆菌CC09合成iturin A的产量达501 mg/L,较优化前的138 mg/L提高了4.2倍,且发酵成本是利用改良LB培养基的4.3%。  相似文献   

14.
紫杉木霉突变株UL60-11产木霉菌素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紫杉木霉Trichoderma taxi ZJUF0986突变株UL60-11木霉菌素的产量,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菌株UL60-11生长及产素的最佳碳氮源为葡萄糖、淀粉、蛋白胨、酵母粉、酒石酸铵;通过均匀设计与正交试验相结合优化出最佳培养基配方:葡萄糖23g、淀粉15g、蛋白胨5g、酵母粉3g、酒石酸铵2g、硫酸镁0.25g、磷酸二氢钾1.0g、氯化钠0.2g、硝酸钙0.4g。在最适工艺条件:初始pH4.0、温度25℃、种龄48h、10%接种量1、00ml/500ml的装液量和150r/min下摇瓶发酵试验,木霉菌素产量达到632.16μg/ml,比优化前提高32%。  相似文献   

15.
不同发酵条件对木霉产孢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木霉T2 3固体发酵以产生分生孢子为主。液体发酵可以通过控制培养条件来生产不同类型的孢子。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马铃薯蔗糖培养液等可作为生产厚垣孢子的培养基 ;木霉T2 3的孢子类型和产孢速度受温度影响。在适于木霉生长的温度范围内 ,2 4℃以下产生厚垣孢子 ,最大产孢量为 1 0 6× 1 0 8个 /ml。 2 8℃以上形成分生孢子 ;30℃时产孢量最大 ,为 1 99×1 0 8个 /ml,温度越高产孢速度越快。初始pH值低易产生厚垣孢子 ,pH值高易产生分生孢子。适当降低液体发酵的供氧量 ,有利于厚垣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研究了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以及不同量的植物油对申嗪霉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油最有利于提高申嗪霉素的产量。通过将大豆油与培养基其他几个主要成份的正交实验,确定了培养基的最佳成份,摇瓶申嗪霉素产量达到1 700mg/L。通过在发酵罐中进行扩大实验,申嗪霉素产量达到1 587mg/L,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木霉对玉米纹枯病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木霉菌在玉米纹枯病防治上的作用,研究了从雅安郊区大田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18个木霉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玉米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对峙培养结果表明,这些木霉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为39.44%~84.98%;而木霉发酵滤液的抑菌作用为13.48%~85.81%.对峙培养和液体发酵滤液的抑菌测定相结合,筛选出木霉菌株T8、T2、T13,经鉴定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用这3种木霉的固体培养物作进一步的田间防治试验,防治效果分别为62.75%、64.48%、68.52%,比井冈霉素(49.68%)效果高;T13菌株的发酵滤液的防治效果仅为40.07%.3株木霉固体培养物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增产率依次为29.77%、43.37%、54.21%.  相似文献   

18.
从黑龙江省漠河多年永冻土层采集的冻土样品中分离的拮抗菌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MH71,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无菌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菌株MH71的最佳产抗菌物质培养基及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运用Minitab软件,通过Box-Benhnken试验及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菌株产抗菌物质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和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MH71产抗菌物质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36.6 g/L、牛肉膏3.2 g/L、NaC1 1.33 g/L、葡萄糖14 g/L、蛋白胨7 g/L、MgSO4 0.4 g/L、K2HPO4 0.8 g/L、GaGO3 8 g/L.最适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200 r/min、发酵起始pH 7.0、接种量3%、装液量100 mL/500 mL、发酵时间为72 h.在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菌株MH71的活菌数达到了2.1×109 CFU/mL,芽孢数为1.2×109 CFU/mL,同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能力较优化前提高了37.4%.  相似文献   

19.
以麦麸、玉米粉、稻壳、秸秆、甘蔗渣等固体基质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棘孢木霉DQ-1分生孢子固体发酵基质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其发酵产物对黄瓜、辣椒、番茄和西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单一麦麸为发酵基质时,棘孢木霉DQ-1产孢量最大,发酵5 d产孢量为1.51×109 CFU/g;以麦麸:玉米粉:稻壳:硅藻土复配比例为5.8:0.5:1.7:1.0时产孢量最大,发酵5 d棘孢木霉DQ-1产孢量可达2.63×109 CFU/g。固体发酵条件以液体接种量为2%时,发酵第12 d棘孢木霉DQ-1的产孢量最高,可达7.18×109 CFU/g。盆栽试验表明,棘孢木霉菌DQ-1分生孢子粉对黄瓜、辣椒、番茄和西瓜幼苗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效果。本研究结果为棘孢木霉菌DQ-1产业化生产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绿色木霉TR-8菌株对尖镰孢的拮抗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绿色木霉TR-8菌株抑制尖镰孢的拮抗机制进行了研究。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绿色木霉生长快于尖镰孢FO-G1,接触后FO-G1生长停止,TR-8继续生长,覆盖FO-G1的菌落并大量产孢,但不形成抑菌圈。观察了TR-8对FO-G1的重寄生现象,TR-8菌丝首先向FO-G1趋性生长,然后紧贴FO-G1菌丝平行生长或穿入菌丝生长,最后FO-G1菌丝瓦解。在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FO-G1菌丝原生质凝结,菌丝上有孔洞出现。发酵7d,TR-8发酵液中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为20.15U/ml,几丁质酶的活性为11.67U。发酵原液对FO-G1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无抑制作用,但TR-8的挥发性分泌物对病菌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含有TR-8分泌物的培养基对病菌孢子萌发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高达75.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