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奇台红豆草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奇台红豆草是新疆奇台地区的地方品种,已经有50年的栽培历史。为了正确地保种选种,2005—2007年以昭苏红豆草和甘肃红豆草为对照,对奇台红豆草的品种特性进行了全面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奇台红豆草的产草量均高于对照,但只有播种当年差异显著;种子产量试验期间也高于对照,并且差异显著;此外,在物候节律进程、生育期长短、生长速度和高度、叶片发病率等方面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别。营养成份的含量与甘肃红豆草基本相同,粗蛋白含量20%,单宁含量1.58%。试验证明,奇台红豆草是一个生物学和经济性状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对国内外引进的12个红豆草品种,经过5年田间试验,从生育期、生长速度、茎叶比、鲜干比、鲜草产量及营养成份测定结果,筛选出北高加索红豆草、元毛红豆草和885红豆草三个优质高产的红豆草品种供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表明,红豆草在茂县、道孚、乾宁3地均可进行种子生产;茂县种植行距为40 cm时适宜种子生产,行距20 cm时产草量最高;道孚、乾宁两地种植行距为30 ̄40 cm时,种子产量和鲜草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红豆草与紫花苜蓿的培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种植豆科牧草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和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的产草量和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当年红豆草产草量大于紫花苜蓿,分别为3 273.0和860.5 kg/hm2,种植次年产草量均有增加,但紫花苜蓿增加明显,分别为3 548.0和1 454.5 kg/hm2,种植第3年红豆草的产草量开始减少,为2 908.0 kg/hm2,紫花苜蓿继续增加至3 535.0 kg/hm2.种植2种豆科牧草均有培肥地力的作用,种植年限越长,有机质和氮素的积累越多,且红豆草培肥作用强于紫花苜蓿.种植2年后.红豆草和紫花苜蓿的耕层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试验初增加0.74和0.54 g/kg.全氮增加0.466和0.317g/kg,水解氮增加7.9和5.6 mg/kg.2种豆科牧草种植年限越长,土壤中的磷素越低,种植2年后,红豆草和紫花苜蓿的耕层速效磷分别减小4.1和4.6 mg/kg,因此建议每次刈割后结合中耕适当增施磷肥.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表明,红豆草在茂县、道孚、乾宁3地均可进行种子生产;茂县种植行距为40cm时适宜种子生产,行距20cm时产草量最高;道孚、乾宁两地种植行距为30~40cm时,种子产量和鲜草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在甘孜州18个县不同海拔区域开展了红豆草种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红豆草在甘孜州海拔3700m以下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第二年鲜草产量可达到22.5t/hm2,可在高寒地区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在农户种植条件下,对红豆草采取不同的播种方式进行产草量测定。结果表明:条播红豆草产草量(盛花期)明显高于撒播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应该以条播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半干旱区土地生产可持续性,选择垄沟集雨覆盖种植红豆草较佳覆盖耕作措施。通过完全随机设计大田试验,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3种覆盖材料(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土壤结皮)和3种沟垄比[(60∶30,60∶45和60∶60(cm∶cm))对土壤水分、红豆草越冬率、株高、分枝数、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集雨种植红豆草各处理40~140cm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在红豆草返青前无明显差异,而在红豆草收获后差异较大。红豆草全生育期,与传统平作相比,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土壤结皮种植的土壤贮水量(0~200cm)分别提高10.64,9.36和2.09mm,红豆草越冬率分别提高23.6%,18.1%和8.2%,株高分别提高56.6%,47.7%和21.9%;分枝数分别提高30.6%,25.8%和7.8%,净干草产量分别提高184.9%,161.5%和109.3%,作物耗水量分别提高40.5%,30.1%和16.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3.4,22.7和17.8kg/(hm^2·mm)。同一覆盖材料,垄沟集雨种植红豆草的土壤水分、越冬率、株高、分枝数、产量和耗水量均随垄宽增加而增加。由于生物可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覆盖具有更好的环保效应,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垄沟集雨种植可作为半干旱区种植红豆草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研究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新品系(P1,P2,P3)在2018年和2019年的农艺性状和营养价值以筛选高产、稳产、优质的品系,为红豆草新品种登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红豆草新品系的农艺性状和营养价值有显著差异,其中P1的平均叶茎比(0.79)、鲜干比(4.52)、粗脂肪(5.46%)、粗灰分(6.75%)及磷(0.04%)含量均最高;P3的平均干草产量(4.87 t·hm-2)、粗蛋白(15.25%)、相对饲喂价值(151.96%)均最高,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42.83%,28.45%)均最低。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新品系P1,P2,P3在武威黄羊镇地区综合表现优异,且P1优于2个对照(甘肃红豆草、蒙农红豆草),P2和P3不及对照甘肃红豆草,但均优于对照蒙农红豆草。因此,本试验所用红豆草新品系(P1,P2,P3)均可进一步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申报登记红豆草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甘孜州红豆草种植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伟 《四川草原》2001,(2):13-15,57
在甘孜州 1 8个县不同海拔区域开展了红豆草种植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红豆草在甘孜州海拔370 0m以下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第二年鲜草产量可达到 2 2 5t/hm2 ,可在高寒地区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甘肃红豆草品种在高寒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高寒地区草地退化、豆科牧草缺乏的现状,于2004-2007年在海拔3 050 m的甘肃高寒地区夏河县开展了连续4年的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cv. Gansu)适应性试验研究,并对其物候期、株高、产草量、越冬率等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红豆草在海拔3 000 m左右的高寒牧区,建植后连续3年种子均发育成熟,4年中产草量和越冬率逐年增高,各种性状表现良好,可以作为优质豆科牧草在高寒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甘肃红豆草在西藏林芝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西藏海拔2950m的林芝地区引种栽培甘肃红豆草,对其物候期,生长速度、茎叶比、鲜草产量、越冬率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其各种性状表现均优良,在西藏林芝地区气候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磷、钾肥对蒙农红豆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在北京地区施磷、钾肥对蒙农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cv.Mengnong)种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年内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春季全施和秋/春(1/2)蒙农红豆草的种子产量高于秋/春(1/1)施肥试验的种子产量。春季全施试验中,施磷肥100 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为1 56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施钾肥180 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最低,为1 176kg/hm2。秋/春(1/1)施肥试验中,施磷肥100 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为1 357.3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秋/春(1/2)施肥试验中,施磷肥100 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为1 519.6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由相关分析可知,蒙农红豆草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的有效分枝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55,P<0.05),而与每个枝条的花序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91,P<0.01)。  相似文献   

14.
甘肃红豆草在青海环湖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海拔3200m的青海湖地区引种栽培甘肃红豆草,对其物候期、生长速度、鲜草产量、越冬率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其各种性状表现均优良,在青海环湖地区气候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对红豆草在高寒牧区的物候期、产草量和营养成分进行评价研究,甘肃红豆草能够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寒牧区完成生育期,盛花期时株高达到最高。整个生长过程呈现出了慢-快-快-慢的生长趋势。盛花期时产量最高。影响红豆草品质的两个重要指标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在不同刈割时期虽有小幅度变化,但是不同刈割时期的牧草均符合一级牧草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是高寒牧区红豆草盛花期是最佳利用期。  相似文献   

16.
甘肃红豆草品种特征特性分化变异及提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当年播种的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cv.Gansu苗期真叶叶型、叶序叶数模式、生育期、株型、根颈分枝色泽、种子刺型的差别,结果表明,甘肃红豆草种群存在分化变异,已严重退化.建议:采取真叶选育和片选法结合,通过单株选育,培育红豆草早、中、晚熟品系.  相似文献   

17.
在临潭县冶力关镇海拔2 590 m的梯田,于早春以不同播量种植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cv.Gansu)(70、100和130 kg/hm2)和甘农一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cv.Gannong No.1)(7、10和13 kg/hm2 ),观测其物候期、株高、生长率、产量、营养动态及翌年越冬率,探讨其在高寒山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结果表明,播种当年两种牧草均未完成生活史,停留在分枝期,但翌年越冬率都在95%以上,都能安全越冬;甘肃红豆草100 kg/hm2播量下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11 734.0和3 357.8 kg/hm2 ,甘农一号杂花苜蓿13 kg/hm2播量下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5 217.5和1 690.9 kg/hm2 。不同播量对两种牧草的养分影响较小,其变化趋势一致,在8月5日之后粗蛋白、粗灰分和磷含量呈降低趋势,粗纤维含量逐渐上升。甘肃红豆草和甘农一号杂花苜蓿分别以100 kg/hm2播量和播量13 kg/hm2的草产量高,且适应性强,饲料利用价值较高,在甘肃临潭县可作为饲草利用。  相似文献   

18.
王庆飞  李红  张博  赵清  郭仙 《草业科学》2011,28(2):241-244
为了探索苏丹草种皮不同色泽类型间种子产量差异,试验以奇台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cv.Qitai)种子的黑壳、红壳、黄壳3种色泽类型为材料.研究了生育期、形态及种子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黑壳生产的种子的千粒重最大,红壳次之,黄壳最低,分别为14.66、13.36和12.77 g.黑壳的单株籽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