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调查了高丛越橘、半高丛越橘、矮丛越橘在大连地区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开花结果特性。结果表明,越橘当年生枝条以春梢中的短枝、中枝和二次生长枝(夏梢)为主,春梢数量多于夏梢和秋梢,但高丛越橘夏梢数量接近春梢;春梢生长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夏梢生长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生长量大于或接近春梢生长量。高丛、半高丛越橘成枝力较强,矮丛越橘成枝力较弱。3种类型越橘果实生长均呈双"S"型生长曲线,2次生长高峰持续时间均为2周,第1次高峰生长速率高于第2次;越橘果实生长发育从坐果到成熟需49~56 d;康维尔果实采收期52d,北陆和美登为16 d,北村和斯卫克为28 d;北陆和美登果实品质好于其他品种。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展越橘灌溉、施肥、整形修剪等栽培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丰产、稳产、高效的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2.
以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4种典型林分(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林下草本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方-根钻法和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不同林地0~30 cm土层的草本根系生物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揭示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林下草本根系分布特征,为研究区生态恢复和林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林地草本总生物量、总根长密度和总根系表面积密度均表现出山杏柠条和山杏沙棘混交林较大,山杏林和山桃林较小且相差不大。根系参数主要分布于0~1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指标均呈现递减的趋势。0~30 cm土层不同径级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基本以0~0.5 mm径级的根系分布最广,0~2 mm径级的细根所占比例较大,且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二者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土层不同径级的根长密度基本表现为0~0.5 mm>0.5~1 mm>1~2 mm>2~3.5 mm>3.5 mm。总体反映出混交林林下草本植被各根系参数相较于纯林在土壤表层占比均较高,能够有效改善表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性能。  相似文献   

3.
2007年5—7月在吉林农业大学小浆果园对36个越橘品种进行低温冷害调查。结果表明:越橘遭受低温冷害的主要表现是花冠变褐,不易脱落,花托、果梗变色,坐果后果实发育不良,形成僵果,最终导致严重减产。根据气象资料初步分析,5月上中旬越橘花芽膨大至开花期,≤5℃低温持续6小时可造成花期低温冷害。高丛、半高丛、矮丛类型越橘的果实受害程度无明显的规律性,3种类型均有受害率较低的品种,高丛越橘品种中的蓝丰、斯巴坦、蓝塔、奈尔森,半高丛越橘品种中的MN5415,矮丛越橘品种中的芝妮受害程度较轻,而高丛越橘品种中的喜莱、泽西、埃利奥特、康维尔、艾朗,矮丛越橘品种中的CA-206、斯卫克、美登的受害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4.
高丛、半高丛和矮丛越橘越冬冻害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试验在长春进行,2002年10月中旬温度骤降,造成越橘枝条成熟程度差。2003年4月撤除防寒物后发现部分品种不同程度受冻害,调查了高丛越橘品种斯巴坦、蓝丰、蓝乐,半高丛越橘品种圣云、北陆、北蓝和矮丛越橘品种北村、美登,比较了其基生枝、延长枝、2年生枝的受冻枝条数、受冻长度、花芽和叶芽受冻比例,韧皮部受冻级别。结果表明:越橘3种类型中,高丛越橘抗寒能力最低,半高丛越橘其次,矮丛越橘抗寒能力最强。各品种中,高丛越橘斯巴坦受害最重,其基生枝和延长枝受害枝条数和枝条受冻长度分别为82.5%、85.7%和88.0%、95.6%,远高于蓝丰和蓝乐2个品种;2年生枝受害数量和长度斯巴坦为85.2%和76.4%,而蓝丰仅为17.6%和5.5%,蓝乐仅为33.0%和0%;3个品种花芽和叶芽受害比例、韧皮部受害级别也表现出同样趋势。半高丛越橘按抗寒能力由强到弱顺序排列依次为:北蓝>北陆>圣云。矮丛越橘2个品种北村和美登基本无冻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1园地的准备与定植1.1品种选择与授粉树配置蓝莓品种众多,目前主要有三大类:高丛蓝莓、兔眼蓝莓、矮丛蓝莓。其中高丛蓝莓又分为南高丛、北高丛和半高丛蓝莓。冀东地区适应种植北高丛、半高丛和矮丛蓝莓,推荐品种有蓝丰、蓝金、公爵、斯巴坦、北陆、北村、北蓝、美登、斯卫克。部分品种自花结实率低,高丛蓝莓和矮丛蓝莓虽然自花结实率较高,但配置授粉树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授粉和主栽品种比例以1∶1~2为宜,即  相似文献   

6.
以黄河三角洲1~3龄的柽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研究了1~3龄柽柳根系的分布特征及生长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树龄和土壤层数的增加,细根数量占总根比例减少;根系生物量多分布于中上层;随着树龄增加,比根长和根长密度最大值出现于40~80cm土层。因此,肉苁蓉接种深度应该在40~80cm土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黄土高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清耕、覆膜、覆草、覆沙)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根系分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12 a生苹果树为试材,采用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法,对不同径级根系(直径≤2 mm、2~5 mm、5~10mm及≥10 mm)进行空间分布调查,并对根系生物量、根长、表面积等进行详细分析;测定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结果】对照(CK)根系主要分布在距干0~90 cm范围内的20~60 cm土层中;覆草、覆沙处理主要分布在距干0~120 cm水平范围内的0~100 cm深土层中,以20~40 cm根系最为密集;覆膜处理根系水平分布与CK相似,垂直方向使根系主要分布区域提升至0~20 cm土层,占根系总量的36.06%。各覆盖处理均可减小细根根径、增大比根长、减小大根径根系的下扎深度。覆盖处理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均与根系总根长、根系生物量、根系表面积、根长密度呈极显著相关。【结论】覆膜处理根系显著上浮,覆草与覆沙可有效增大根系水平分布范围及垂直深度,增大根系的水肥吸收空间;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系生长分布密切相关。综合分析根系分布、树体生长与果实产量品质,覆草处理是陇东旱塬区苹果园较为适宜的地表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8.
越桔开花结果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种到大连地区的8个越桔品种开花结果特性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如下:高丛越桔、半高丛越桔和矮丛越桔的群体花期分别为9~11 d、10~13 d和18 d.美登、斯卫克和北陆单株花量较多,公爵最少.坐果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半高丛越桔、高丛越桔和矮丛越桔.北蓝单果发育时间为68 d,北村为53 d,其余品种为60 d左右.果实生长曲线均呈双"S"型.果实发育的2个高峰持续时间、生长速度因品种而异.果实纵径发育动态与横径大致相似.越桔成熟果实品质特性因品种而异.这些结果为杂交育种和合理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华红苹果树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红苹果树为试材,把根系空间划分为96个小区,通过整株分区挖掘法、根系扫描分析等方式了解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加,根系干重迅速下降,0150 cm范围根系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90.29%,为根系的主要分布区域,其中距树干0150 cm范围根系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90.29%,为根系的主要分布区域,其中距树干050 cm区域根系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56.52%,是粗根集中区域;在垂直方向上,根系干重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050 cm区域根系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56.52%,是粗根集中区域;在垂直方向上,根系干重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040 cm土层根系干重占总干重73.92%;每一土层内,随着土层加深,根系呈现逐步向外延伸生长的趋势;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加,细根在040 cm土层根系干重占总干重73.92%;每一土层内,随着土层加深,根系呈现逐步向外延伸生长的趋势;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加,细根在0200 cm范围内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以及根体积密度等特征参数一直呈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距离树干200 cm左右;直径0200 cm范围内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以及根体积密度等特征参数一直呈上升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距离树干200 cm左右;直径02、32、35 mm的根系在不同方向上生长分布情况并不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2008~2010年间,对压砂地1 a、3~5 a生同心圆枣根系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a生的同心圆枣根系垂直分布主要在0~25 cm深土层内,剖面总根量中有近90%粗度小于0.2mm,尤其是0~5 cm深的表层土壤占剖面总根量近60%.与1 a生的同心圆枣根系垂直生长发育情况相比,3 a生的同心团枣垂直分布根量增加了1.5倍,出现了粗度>3mm的根,垂直分布达65 cm深土层(土层深厚的树).5a生同心圆枣根系垂直生长发育特点,一是0~5 cm深土层根量明显下降、5~25 cm深土层是根系主要分布层;二是25~65 cm深土层的根量明显增加,占该层总根量32.9%~44.3%.其中,粗度>0.2 mm的根系含量在40%左右.根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1 a、3~5 a生同心圆枣树根系水平分布距离主干分别为50、150、250、300 cm.土施保水剂并配合肥水一体能增加浅层土壤中枣树根系数量,促进其根系增粗.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根域调控技术促进根系生长的原理,进一步完善根域调控技术体系,以12年生大田盛果期‘红富士/平邑甜茶’苹果树(Malus ´ domestica Borkh.‘Red Fuji’/M. hupehensis Rehd.)为试材,分析了“砖土缓冲系统”和“混合土系统”两种根域调控处理下根域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肥力、土壤相关酶活性、根系活力、根系构型等的变化差异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的施肥管理相比,根域调控处理能够显著降低0 ~ 40 cm根系集中分布层土壤的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干旱时期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且在处理后3年期间一直保持较高的土壤肥力;根域调控还可提高果树根系活力,增加根系密度,尤其以0 ~ 1 mm径级的生长根增加最为明显。与混合土系统相比,砖土缓冲系统通过砖的吸水保湿性,改善了周围混合土的环境,对土壤和根系的改良效果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成龄苹果树形改造对根系生长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成龄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应用壕沟法研究小冠疏层形改造成高干开心形对根系分布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分布上,改造树总根数增加,直径小于2mm的吸收根密集分布于20~40cm土层,而对照则分布于0~20cm;改造树和对照树水平分布最高峰分别出现在距树干100~120cm和60~80cm处。改造树根干重显著高于对照,提高了13.4%。可见,小冠疏层形改造为高干开心形后,根数目、干重增加;根系向下延伸,向外扩展。  相似文献   

13.
以番茄为试材,在日光温室越夏茬土壤起垄纸膜覆盖条件下,对番茄单双行种植和株行距参数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结构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品质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期探索日光温室纸膜覆盖下番茄适宜种植结构。结果表明:单行种植模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显著增加,最低密度处理(3.00株·m-2)产量最高。双行种植模式下,密度处理对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最高密度处理(3.90株·m-2)产量最高。在最高密度处理下,番茄在0~20 cm土层的根系占总根系量85%以上,双行模式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单行种植模式,差异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内。单行低密度处理和双行高密度处理产量较高且相近,但双行低密度种植模式利用根系生物量积累,种苗成本低,利于管理,因此在宁夏日光温室番茄越夏南北垄向栽培中,推荐采用3.00株·m-2密度、单行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层深度及磷水平对番茄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番茄品种东农708为试验材料,取距地表0~15cm,15~30cm,30~45cm的土壤为栽培土壤,各层土壤以施N、P、K肥为供磷处理,以施N、K肥为对照,研究不同土层深度及供磷水平对番茄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受施磷水平和土层深度共同影响,同一土层中供磷条件下的番茄株高、地上部干、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相同施磷水平下,0~15cm土层的番茄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均显著高于15~30cm和30~45cm土层。番茄植株地下部干质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0~1.5mm直径范围内总根长受施磷水平影响较大,受土层深度影响不明显。综上,不同土层深度及磷水平对番茄地上部生物量均有影响,且表层土壤施磷更利于番茄生物量的积累;根系形态受施磷水平影响较大,受土层深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条桑在河北省东部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广泛种植,与农作物间作是其主要栽培模式。2006年在河北省迁安市进行了桑粮间作田条桑根系断面积、根量、根系直径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养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20~40 cm土层内,此范围内的根系重量占总根量的60%~80%。根系以直径小于3 mm的细根居多,占总根量的30%~40%,大于7 mm的粗根数量很少,占总根数的5%~15%。平原沙地条桑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桑丛中心100 cm范围内,桑丛外缘100 cm处的根量仅为总根量的6.52%,水平延伸幅度较窄,根系垂直分布明显;丘陵梯田条桑根系水平延伸可达桑丛外250 cm处,只有少量根系垂直深入岩石中,水平分布趋势明显。条桑根量、根系直径、根系断面积分布依立地条件及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异。桑丛中心外1 m处深层土壤含水量增加,桑丛附近2.5 m内没有存在严重的土壤水分亏缺。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桑丛附近条桑富集土壤养分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Ericoid mycorrhizal fungi (EMF) form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with roots of blueberry plants providing increased access to nutrients from fertilizers and soil. In August of 2001, we sampled 55 fields in Oregon to assess the mycorrhizal status of blueberry plants under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any relationships exist between field characteristics, root distribution,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level of colonization by mycorrhizal fungi. Variation in measured soil characteristics, root type, root distribution and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occurred with cultivar, field age, bed type,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rrigation type, and mulch. Root biomass was lower in the upper 15 cm of soil compared to 15-30 cm depth. Distribution of roots between the two sampled depths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field age, nitrogen fertilization rate, and the time of 50% harvest for the different cultivars sampled. Root length was generally greatest in the upper 15 cm of the soil than at the 15-30 cm depth. Root colonization by ericoid mycorrhizal fungi (EMF) ranged from 0.5 to 44% of total root length with higher colonization generally occurring in the upper 15 cm of the soil where the majority of smaller, finer roots were found. Colonization general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lant age. In young plants the highest levels of colonization were found in roots from the upper 15 cm of soil while in older plants the highest levels of colonization were found in roots at the 15-30 cm depth. Colonization of roots by EMF in the upper 15 cm of the soil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N fertilization rate, while root colonization at the 15-30 cm depth was unaffected by rate of N fertilization. Roots on cultivars that fruited early in the season tended to have higher levels of colonization than cultivars that fruited later in the growing season. Root biomass and root length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pH and available Ca in soil, while root colonization by EMF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mmonium levels in the soil. Differences in soil characteristics, root type and distribution, and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found in this study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blueberry in Oregon.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矮化中间砧苹果树合理的施肥位置,减少氮肥的浪费.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以'烟富3'苹果/SH6/八棱海棠为试材,借助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萌芽前在树冠投影范围距树干由近及远的3个水平距离——内环、中环和外环施氮对新梢旺长期细根和土壤15N分布、树体15N吸收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各处...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核桃主栽品种"新温185号"为试材,通过设置不同施氮处理,采用根钻取样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法,对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核桃细根(直径≤2mm)的空间分布和细根根长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细根根长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0~70cm深度土层是"新温185号"核桃细根集中分布区域;在水平方向上,距离树干150cm以内是核桃细根集中分布区域,细根根长密度随着与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各施氮处理核桃细根根长密度显著高于对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核桃细根根长密度和总根长中细根长度比例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中氮处理(单株施氮量1.2kg)>高氮处理(单株施氮量1.8kg)>低氮处理(单株施氮量0.6kg)>对照(单株施氮量0kg)。"新温185号"核桃的栽培应加强距离树干150cm以内0~70cm深度土层的水肥管理,适量施氮能够促进细根形成,氮素亏缺和过量均不利于细根生长。  相似文献   

19.
对渭北高原地区苹果园距树干横向水平0~200 cm、纵向垂直0~8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的果树根区空间土壤养分的盈亏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根区土壤对苹果再植植株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水平方向上,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呈增高趋势;垂直方向上,除水溶性Ca、Mg外,其他养分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果园根区土壤速效P、水溶性Ca、水溶性Mg、有效Zn、有效Mn有亏缺现象,N/P、K/P、Ca/P、Ca/Mg、Ca/Mn、Ca/Zn存在养分比例失调。果园土壤的盆栽幼树株高、新梢长度、粗度、叶面积和根活力较生茬土壤的分别减少44.93%、34.46%、23.88%、49.48%和11.40%,表现明显的重茬障碍症状,土层愈深的土壤,症状愈重,距树干愈远的土壤,症状愈轻。果园土壤中Zn元素亏缺和Ca/Zn比例失调可能是造成渭北高原苹果再植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距树干横向水平100~200 cm、纵向垂直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盆栽幼树再植病害较轻,是老果园更新再植应选择的栽植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