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辣椒疫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青海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严重发生。其症状是幼苗基部溢缩猝倒,成株茎部变黑立枯,花湿腐,果实软腐,叶斑枯。病原菌属辣椒疫霉,在潮湿环境下发病严重。辣椒疫霉除为害辣椒外,还为害黄瓜、南瓜、西葫芦、茄子、番茄等蔬菜。辣椒品种间对疫霉的反应不一样,长春尖椒较抗;北大甜椒较感。经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表明:使用农药敌克松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采用平板对峙接种法和温室盆栽试验,测定18种木霉共175个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3种不同类型的蔬菜土传病害病原菌的防效,筛选生防木霉资源。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试验中,拮抗黄瓜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有50株,抑制率达70.0%~86.3%;拮抗辣椒疫霉病菌的木霉菌株43株,抑制率达70.4%~88.7%。盆栽试验中,筛选出番茄青枯病的生防菌株32株,防效达50.0%~92.7%。进一步对在拮抗试验中对黄瓜枯萎病菌抑制率达75%以上的其中13株木霉菌进行盆栽防效评价,获得防效超过60%的高效菌株2株,分别为T52(深绿木霉)和32080(平菇木霉)。  相似文献   

3.
胡琼  张海松 《北方园艺》2012,(3):147-149
通过对峙培养等方法分离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有效拮抗的木霉菌株,进行了辣椒疫病的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木霉(Trichoderma spp.)TC株系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引起的辣椒疫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峙培养和木霉菌挥发性代谢物质抑菌活性测定试验中对辣椒疫霉菌都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可达到75%和7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先浇灌接种孢子悬浮液后60d接种辣椒疫霉,对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73.7%。将木霉TC与15%甲霜灵1 000倍协同作用防治辣椒疫病时,可达82.5%,防效比单独使用木霉或甲霜灵要好。二者表现出较好的协同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采集自南宁市、柳州市柳江区、桂林市荔浦县青山镇、贺州市贺街桂芋2号栽培区芋疫病标样进行病原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分析,通过与辣椒疫霉A1和A2交配型菌株进行对峙培养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甲霜灵(metalaxyl)对该病原进行敏感性测定。通过对芋疫病病原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引起桂芋2号的疫病病原鉴定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其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均达99%。通过与辣椒疫霉对峙培养证实来自桂芋2号不同生态栽培区的8个芋疫霉菌株均为A2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测定显示8个芋疫霉菌株均对甲霜灵敏感。说明引起桂芋2号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交配型为A2交配型,且对甲霜灵未出现抗性。其交配型的鉴定和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可作为芋抗病品种选育、轮作和化学防治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辣椒(Capsicum annuum)编码突触囊泡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SYT)基因CaSYT1在辣椒应答疫霉侵染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通过蛋白保守结构预测、亚细胞定位、疫霉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瞬时表达、基因沉默等方法对CaSYT1的表达和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CaSYT1含有1个跨膜螺旋结构域和2个C2结构域,定位在细胞膜;CaSYT1的转录水平受疫霉侵染以及外源SA的诱导,且在疫霉侵染以及外源SA处理下CaSYT1启动子活性被激活并驱动了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CaSYT1的瞬时表达能够诱发辣椒叶片内H2O2的大量积累,触发了明显的过敏性细胞坏死;CaSYT1沉默增强了辣椒应答疫霉侵染的抗病性,且伴随着CaPR1、NPR1、CaDEF1抗病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暗示CaSYT1在辣椒应答疫霉侵染中起负调节作用,而其瞬时表达却能触发H2O2的积累和过敏性细胞坏死,表明CaSYT1以不依赖于细胞坏死和H2O2积累的方式在辣椒应答疫霉侵...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病是一种发病周期短、流行迅速的毁灭性病害。由辣椒疫霉侵染所致,借助气流、雨水或灌水传播,尤其在大棚温室集中产区常大面积发生。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  相似文献   

7.
从67份不同土样中分离得到382株细菌、264株放线分离物,通过平板时峙培养,筛选出拮抗辣椒疫霉的株,其中放线的比例较高,为44.1%;而细菌所占比例则较低,仅为8.5%.测定了抑活性较强的26株株对6种植物病原真的拮抗作用及盆栽控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拮抗B-YD4-6,A-NP6-7和A-GD5-2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作用.且抑能力较强,抑圈直径为22.0~26.0 mm,抑制率达45.18%~55.56%;且该3株拮抗株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21 d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5%,67.4%,64.5%.  相似文献   

8.
以6个不同种(Trichoderma hamatum、T.virens、T.citrinoviride、T.longibrachiatum、T.afroharzianum和T.asperelloides)的30株木霉菌株为试材,采用室内平板拮抗、温室盆栽和田间接种生防木霉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木霉菌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木霉菌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不同木霉菌株间抑制率差异显著(P0.05),平板拮抗抑制率在60.00%以上的菌株占总数的70%;木霉菌株T10(T.hamatum)的防控效果显著高于其它木霉菌株,在温室接种辣椒疫霉菌30d后防控效果达到71.60%;在田间,木霉菌株T10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8.02%,与对照药剂烯酰吗啉的防治效果相当,且能够显著增加辣椒果实的产量,单株增产率达到14.30%,高于烯酰吗啉。  相似文献   

9.
辣椒疫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的毁灭性病害。经三年调查表明 ,发病田块已达 70 %以上 ,田块平均株发病率 2 0 %~ 30 %,轻的田块病株率为 5 %~ 10 %,重病田块病株率达 70 %~80 %,一般 6 6 7m2 产量损失 30 %~ 40 %,严重的损失达 80 %以上 ,甚至绝收。因此 ,提高对辣椒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及早采取措施 ,减少产量损失 ,是辣椒生产的当务之急。1 症状诊断辣椒疫病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中的辣椒疫霉侵染所致。辣椒受疫霉侵染 ,叶片发病 ,病斑圆形或近圆形 ,直径 2~ 3cm ,边缘黄绿色 ,中间暗褐色 ,湿度大时 ,病部有稀疏白色菌丝体和白色粉状小点 ,…  相似文献   

10.
肉碱脂酰转移酶CAT是与附着胞的形成紧密相关的一类酶,与辣椒疫霉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该研究基于辣椒疫霉菌全基因组序列,以辣椒疫霉高致病菌株SD33全基因组DNA为试材扩增CAT基因,采用了原核表达方法诱导表达重组蛋白6×His-CAT,并对重组蛋白进行亲和层析纯化、分子排阻层析纯化及蛋白结晶试验,以期获得纯蛋白及蛋白晶体。结果表明:经上述方法所获蛋白具有较高的纯度,且有较好的结晶性能,为进一步阐明CAT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对峙培养法对黄柄曲霉(Aspergillus flavipes)ASD 菌株抑菌谱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黄柄曲霉ASD 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番茄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有较好的抑制作用。ASD 菌株发酵液对辣椒疫病菌的抑菌带宽度为7.4 mm,抑菌活性较强。ASD 菌株的发酵液经50% 硫酸铵饱和度沉淀并透析后得到的抑菌物质对辣椒疫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活性可达80.78%,且抑菌物质为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8种生物杀菌剂对南瓜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8种生物杀菌剂对南瓜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1%申嗪霉素悬乳剂对南瓜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2%宁南霉素次之,5%井冈霉素水剂最弱。  相似文献   

13.
表油菜素内酯诱导南瓜幼苗抗疫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南瓜疫病的诱抗作用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EBR处理降低了南瓜幼苗疫病病情指数,最高降幅达29.0 %;喷施EBR使南瓜叶片中H2O2含量增加,丙二醛(MDA)含量下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缓慢下降然后升高;接种疫霉菌后,EBR使H2O2和MDA含量缓慢增加,但EBRP处理与CP处理相比,MDA含量显著降低,CAT活性显著提高,POD活性显著降低;喷施EBR明显促进南瓜幼苗生长,即使在接种疫霉菌后,植株的长势也强于CP处理。表明EBR通过调节植物体内氧的代谢平衡,增强南瓜对疫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研究大蒜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大 蒜不同部位粗提物均对辣椒疫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特别是鳞茎粗提物,在150.0 mg·mL-1 浓 度下,对辣椒疫病菌生长抑制率达100.00%。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粗提物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作用下降。盆栽试验结果 表明,不同浓度大蒜各部位粗提物对辣椒疫病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大蒜鳞茎粗提物浓度为150.0 mg·mL-1 时,防效可达 59.38%。GC-MS 测定结果表明,大蒜根、茎叶和鳞茎粗提物中分别有20、19 和23 种挥发性物质,均以有机硫化物为主, 占总挥发性物质的90% 以上,但其组成成分和含量有明显差别。向培养基中加入硫醚类有机硫化物纯品,对辣椒疫病菌的 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100 mg·L-1 二烯丙基三硫醚对辣椒疫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达60.55%。与大蒜轮作或混栽可 有效降低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防效分别达59.81% 和62.09%。这些结果说明大蒜挥发性物质在辣椒疫病的绿色防控上有很 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以辣椒自交系B17、B25为试材,用子叶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作为选择剂,筛选抗疫病辣椒变异体植株。结果表明,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对辣椒子叶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的分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粗毒素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变异系对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具有稳定抗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抗性辣椒品种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辣椒根系分泌物与抗疫病的相关性,测定了4 个不同抗性辣椒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辣椒疫霉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辣椒疫病表现抗病的PRMND 和DNP56 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辣椒疫病表现高度感病的科星6 号和新机遇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科星6 号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新机遇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囊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科星6 号和新机遇的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释放和处理8 h 后对休止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效果显著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7.
辣椒疫霉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旖森  张亮  盛浩  袁红  周清 《中国蔬菜》2019,1(1):65-69
以筛选、获取优良辣椒疫霉病害生防菌株材料为目标,通过平板稀释法与对峙法对水稻土壤耕层可培养细菌进行 分离和筛选,成功从167 株可培养细菌中分离、筛选获得1 株拮抗菌LRS-1,并被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该拮抗菌对辣椒疫霉菌具有68% 左右的室内持久抑菌率以及63.4% 的温室病害防效;Realtime-PCR 检测结果表 明该拮抗菌对根围疫霉菌侵染数量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防治辣椒疫病的芽孢菌株的筛选及其抑菌效果的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出293个分离物,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5个芽孢菌株。室内测定其对辣椒疫霉菌的抑菌带宽达8.0-11.3mm。温室控病试验表明,芽孢菌Bn-130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最好,达64.7%。无菌滤液试验表明,拮抗菌Bn-130无菌滤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有效地抑制菌丝生长,减少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9.
辣椒疫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从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的276个分离物中筛选出对辣椒疫病菌有较强 拮抗作用的放线菌7株。室内测定其对辣椒疫病菌的抑菌带宽为7.8~13.0 mm;温室盆栽防治试验表明, 菌株CQ21-3对辣椒疫病控病效果最好,控病效果达73.2 %;无菌发酵液试验表明,放线菌CQ21-3无菌发 酵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能有效抑制疫病菌菌丝生长,降低孢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