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光照条件下大豆体内异黄酮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HPLC检测了不同光照处理大豆组织中异黄酮的含量。结果显示:幼苗子叶异黄酮含量大大高于叶片和根中的含量;光照处理后,子叶中异黄酮的含量降低,而叶片和根中的异黄酮含量上升;异黄酮含量较低的品种,幼苗光照后子叶中异黄酮含量上升较多。幼苗子叶中的异黄酮以大豆甙和染料木甙及其丙二酰衍生物为主,叶片中主要含有染料木甙及其丙二酰衍生物,根中异黄酮组分以丙二酰大豆甙为主;异黄酮组分因品种不同显示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外源茉莉酸对大豆异黄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下生长8天的大豆子叶,在不同浓度茉莉酸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用甲醇提取大豆异黄酮,经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研究子叶表面伤口、浸泡时间以及茉莉酸浓度对大豆异黄酮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对照组(0.1%乙醇),子叶表面的伤口不影响异黄酮的分配比例;而用茉莉酸浸泡组,健康子叶中几乎不存在游离型的大豆甙元和染料木黄酮;丙二酰大豆甙和丙二酰染料木甙所占比例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大豆甙元和染料木黄酮所占比例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大豆甙和染料木甙所占比例不随浸泡时间而变化;20μM茉莉酸溶液浸泡的子叶中异黄酮总量最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25份黑龙江省野生和栽培大豆资源的异黄酮、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检测,分析异黄酮含量和蛋白质及脂肪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野生大豆脂肪含量与异黄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野生大豆的异黄酮G/D(染料木甙/大豆甙)平均值略高于栽培大豆的异黄酮G/D,异黄酮G/D比值最大值出现在栽培大豆样品中.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抗溶剂法纯化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其朋  张怀  钱忠明 《大豆科学》2002,21(3):177-202
测定了大豆异黄酮中两种主要成分染料木甙和大豆黄甙的雾点压力。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和超临界CO2抗溶剂技术通过两次膨胀进行大豆异黄酮的精制,得到的产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高于90%,异黄酮收率大于78%,该研究为超临界CO2抗溶剂技术在天然极性物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野生大豆、黑豆和大豆的异黄酮类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大豆主产于中国,古时为珍贵药材,但现代将其作药用的研究较少。以同样种植条件下收获的野生大豆、黑豆和大豆为材料,用HPLC法、凯氏定氮法和索氏残渣法分别测定其大豆异黄酮、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此比较野生大豆、黑豆和大豆的药用价值。结果表明:12种大豆异黄酮类组分的总含量大小顺序为:野生大豆〉黑豆〉大豆;野生大豆和黑豆中黄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特别突出,而且其相应的苷元含量也较高,大豆中则是丙二酰基化的黄豆苷和丙二酰基化的染料木苷含量特别突出,而其相应的苷元组分含量极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三种大豆的不同品种,大豆异黄酮总含量与其百粒重和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结果说明野生大豆的药用研究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检测大豆异黄酮5种组分(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大豆苷和黄豆黄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且测定了大豆各组织和不同时期胚的异黄酮含量.色谱条件:Phenomenex C18色谱柱(150mm×4.6mm,5.0 μm);流动相:甲醇-水(30∶70,v/v);流速:1 mL· min-1,检测波长:254nm...  相似文献   

7.
淡豆豉炮制前后异黄酮组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采用HPLC法对淡豆豉炮制前后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索含量进行测定,以探讨淡豆豉炮制前后异黄酮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炮制对淡豆豉中异黄酮组分含量有明显影响,炮制后大豆苷、染料木苷含量降低,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含量升高。淡豆豉炮制后苷类成分含量降低,苷元类成分含量升高,提示淡豆豉的炮制存在由苷向苷元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育时期大豆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Real-time PCR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期7个大豆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PAL,C4H,4CL,CHS,CHI,IFS和F3H)的相对表达情况.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籽粒发育过程中豆荚(含籽粒)中异黄酮及其组分的含量,同时利用SAS8.2分析了F5∶11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豆荚中异黄酮含量与部分基因相对表达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阶段,部分基因(PAL,CHI,IFS和F3H)的相对表达量普遍有显著提高;PAL,C4H,CHS和IFS基因在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峰出现在R1期,大部分基因在2个品种豆荚中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的时期为R6期.在R6期,豆荚中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染料木素(GT)和总异黄酮含量(TI)呈显著正相关.CH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黄素(DZ)、染料木素(GT)和总异黄酮含量(TI)呈显著正相关,但是与黄豆黄素(GC)呈显著负相关,IF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黄素(DZ)含量呈显著正相关;F3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所有异黄酮成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明确了相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对于理解异黄酮含量变异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同纬度地点大豆子粒异黄酮含量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纬度的田间试验,对大豆异黄酮及其三种苷元含量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品种对大豆异黄酮及其三种苷元的含量有极显著影响;除黄豆黄素以地点效应最大外,大豆黄素、染料木黄素及总含量均以基因型×地点互作影响效应最大,4种含量基因型影响最小。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大豆子粒异黄酮总含量及其三种组分含量均与纬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总异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袁金斌  卢建中 《大豆科学》2004,23(2):147-150
建立了测定大豆提取物及以大豆展品黄酮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中大豆总异黄酮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染料木素为标准品,优选出325nm为测量波长,以染料木素计量试样中的大豆总异黄酮.大豆提取物中大豆总异黄酮的含量为38.1%,加标回收率为102.3%;某保健品中大豆总总异黄酮的含量为4.76%,加标回收率为99.8%.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保健品的日常分析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