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实验选用山羊20头为实验模型,以电刺激髂腹下神经为模拟的腹部手术切口痛,以山羊大脑皮层中薛氏回神经元单位的电活动为指标,观察电针及某些镇痛药对其影响。在对电刺激骼腹下神经有反应的39个单位中,电针能使其中25个单位的放电活动恢复到髂腹下神经受到刺激前的水平,本实验对其中16个单位进行了给予镇痛剂的对比观察,观察到有8个单位的放电活动受到镇痛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皮层的骼腹下神经代表区内存在着对痛发生反应的痛敏细胞,电针迅号可以影响该处痛敏细胞的电活动。本实验对山羊大脑皮质神经元单位在电针影响下的放电活动第一次作了观察记录。  相似文献   

2.
我们曾以内脏痛反应为指标,证明局限性电刺激中脑中央灰质对内脏痛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停止刺激后有较强和较长时间的后抑制作用。推想在此反应过程中,可能有体液性因素的释放和参与。本文探讨刺激中脑中央灰质抑制内脏痛反应的机制,证明这种抑制作用可被阿片受体颉颃剂纳洛酮部分阻断,表明电刺激中脑中央灰质抑制内脏病又应的机制也和内啡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1、电刺激中缝大核,可引起PAG敏感细胞放电频率减少,或完全停止发放。 2、部分PAG敏感细胞,在中缝大核停止电刺激时,立即引起放电频率增加,并延续较长时间。 3、小量PAG敏感细胞,可因中缝大核电刺激而引起放电须率增加,其中一些细胞可由于电刺激的强度加大而转变为放电频率减少。  相似文献   

4.
用微电极技术研究内脏和体表伤害性刺激引起增频反应和减频反应细胞在猫PAG中的分布规律。在猫PAG中有较少减频反应细胞与较多增频反应细胞交错存在。用苏木精曙红染色法观察到猫的PAG中神经无数量较少,主要是大型和中型多极神经元。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为用电生理方法对32头山羊进行了电针效应对大脑皮层体感区诱发电位影响的观察。其结果是。1.在腹壁髂腹下神经进行伤害性刺激(模拟腹壁切开痛),可以在对侧大脑皮层薛氏裂中支前方的外薛氏回上引出典型的诱发电位。此诱发电位可受电针的影响:当针刺“百会”、“肾门”穴组时,可见诱发电位明显地被抑制;停止电针时,诱发电位又复出现。2.对正中神经与隐神经进行伤害性刺激所引出的诱发电位其皮层投射区,都在髂腹下神经的附近,而且针刺“百会”、“肾门”穴组也会使两者的诱发电位受到抑制。3.本试验证明:以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做为指标时,可见刺激不同穴位导致明显的不同效果。但有关针麻作用下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改变和镇痛作用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电针麻醉是家畜针刺麻醉的主要方法之一,迄今应用最为广泛。因此,家畜的电针麻醉是否确有镇痛效应,抑或单纯起电针保定作用?这是研究家畜针刺麻醉原理的前提条件。本实验应用自制的FAC81—1型家畜痛阈测定仪,测定了牛、猪、山羊三种共十五头家畜电针麻醉前后,痛阈与耐痛阈值变化的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畜别和个体,对疼痛反应的基础阈值(包括痛阈和耐痛阈值),以及电针麻醉的镇痛效果,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经电针后,绝大多数实验动物的痛阈和耐痛阈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将十五头实验动物电针前后的阈值变化进行成对t检验,电针后的痛阈较电针前的基础痛阈提高差异显著(P<0.05),电针后的耐痛阈较电针前的基础耐痛阈提高差异极其显著(P<0.001),肯定了家畜电针麻醉的镇痛效应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并对家畜针刺麻醉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在冠心病病人,电针“内关”穴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缺血性心电图。动物实验已经证明:电针“内关”可使心肌梗塞范围减小,心肌坏死程度减轻,本实验旨在观察电针“内关”穴对急性缺血性心电图恢复时间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原。理选择具有正常心电图的家兔,以氯醛糖和乌拉坦混合液静脉注射麻醉.用心电图机记录  相似文献   

8.
以下丘脑脑啡肽和β-内啡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为指标,探讨电针在不同频率和不同穴组刺激下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将100只Wistar大鼠分为10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9个频率穴位组合组,电针频率为2 Hz、50 Hz和100 Hz时,分别依次均刺激后会穴配尾根穴、后会穴配巴山穴、后会穴配关元穴,统计分析各组大鼠电针前后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穴位电针刺激联合吞咽-摄食管理对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96例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穴位吞咽-摄食管理联合电针刺激或单用吞咽-摄食管理,比较两组疗效及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电针刺激联合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计算机叠加技术观察和记录山羊胫神经皮层诱发电位,分析其中的痛相关成分,并把电针穴位和镇痛药物对这种成分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刺激(强度10—25伏)山单一侧胫神经,可在对侧皮层感觉区中薛氏回记录到一稳定的诱发电位。该诱发电位一般由2—5个成分组成,其中早成分 P_1波的潜伏期20—33毫秒,晚成分 P_3 波的潜伏期154—257毫秒。P_1波和 P_3波在22列中的出现率均为100%。本文首次在山羊上记录到晚成分 P_3波。电针“肾门”、“百会”穴组和“三阳络”、“抢风”穴组均能较好地抑制晚成分 P_3波。肌注度冷丁、氯胺酮、静松灵对 P_3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使其波幅下降或消失,但基本上不影响它的潜伏期、峰潜伏期和持续期。P_1波基本不受上述药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报道黄牛在电针刺激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试验过程是对黄牛的百会、肾门、腰旁等穴位施以一定强度的电针刺激,然后在电针刺激开始、刺激10分钟、30分钟、60分钟时分别测定其中心静脉压的数值,其结果低电压组相应为15.72±0.958厘米水柱、15.38±1.144厘米水柱、14.83±1.141匣米水柱、14.47±1.100厘米水柱,高电压组相应为11.66±1.698厘米水柱、10.52±1.511厘米水柱、10.00±1.365厘米水柱、9.88±1.618匣米水柱。此结果表明,当电针刺激开始,黄牛中心静脉压有加压反应,随后逐渐下降,到试验终止时,低电压组动物中心静脉压少数恢复到原来水平或略低于原来水平,多数略高于原来水水;而高电压组动物中心静脉压少数略低于原来水平,多数略高于原来水平。两组动物分别在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下,持续刺激一小时之内,其中心静脉压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过去在治疗牛前胃疾病时,我们曾采用胸膜上封闭疗法,对某些前胃疾病虽有一定疗效,但用药量过大,操作不便,个别病畜还曾发生普鲁卡因过敏,因此不易推广。一九七二年,我们在胸膜上封闭点试用电针治疗前胃及真胃疾病。初步体会到,电针配合药物治疗牛前胃弛缓、不仅简便安全,而且比单独用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15头山羊电刺激胫神经引起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CEP)和脊髓表面诱发电位(SSP)被电针抑制的情况。其结果是:CEP和SSP被电针抑制的程度不同,当CEP被完全抑制时,SSP(负电位)仅受到轻度抑制。提示电针对伤害性刺激传入冲动引起的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在大脑皮层比在脊髓强。至于其中痛成分的抑制情况如何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79年,我们曾进行了聚合草与苜蓿喂猪比较试验和聚合草生物碱含量的测定,为了进一步了解聚合草的喂猪效果和适合的饲喂量,并着重研究聚合草所含的生物碱对猪的毒性,特用断奶猪进行饲喂试验,观察增重效果、临床表现及屠宰后内脏的组织学检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家研究证实,人体背部有许多穴位是内外环境的通道.用针灸、艾灸、电流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内脏的功能,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同样,寒冷的刺激亦可通过这些穴位,影响肌肉和内脏的功能,使人致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等穴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模型大鼠胰岛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调整血糖、改善DGP胃肠动力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DGP模型对照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胃复安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组按55 mg/kg单次右下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STZ)联合高脂高糖不规律饮食建立DGP模型,连续喂养8周,每周用强生稳豪倍易型血糖仪及试纸测量血糖,尿糖试纸测量尿糖。电针穴位取大鼠“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电针非穴组取大鼠“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的穴位对照点,胃复安对照组予1.7%胃复安药液(1 ml/100 g)灌胃。治疗结束后,以酚红为标志物,观察各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移行率,以ELISA法检测胃窦部胰岛素(INS)及胰岛素受体(IR)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糖水平、症状积分明显升高,胃排空率、小肠移行率、胃窦部INS、IR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血糖水平及症状积分明显降低,胃排空率及小肠移行率、胃窦组织INS及IR表达升高(P<0.05,P<0.01),与电针穴位组比较,电针非穴组、胃复安对照组症状积分升高、胃窦部INS、IR含量明显减少(P<0.05,P<0.01)。结论 电针能降低DGP大鼠血糖,促进DGP大鼠胃肠动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胃窦部INS及IR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丛刺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温针灸组、丛刺电针组、温针灸结合丛刺电针组各30例。温针灸组和丛刺电针组分别采用单纯温针灸和单纯丛刺电针进行刺激,温针灸结合丛刺电针组则是两种疗法隔天交替进行刺激,10 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温针灸结合丛刺电针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温针灸结合丛刺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单纯温针灸治疗或单纯丛刺电针治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温针灸结合丛刺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集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和并对其进行分析,分别探索传统手针和电针足三里穴的人脑持续性效应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选择12例(6男,6女,23~27岁)无针刺经历的、右利手健康成年志愿者,分成手针组(12例)和电针组(12例).手针刺激(2 Hz)和电针刺激(2 Hz,连续方波,电流强度 0.5~1.4 mA)实验中,针刺刺激分别以2 Hz的频率对足三里进行2 min的双向捻转,采集针刺刺激前后静息态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手针和电针针刺足三里后引起了不同的持续性效应,包括中脑和基底神经节在内的参与与镇痛有关的神经递质释放的脑区结构,在针刺刺激后阶段呈现出了持续性的活动.两种针刺模态下不同的脑区响应模式表明两者可能在经络传输通道和神经递质系统的活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某些人善于预测气候的变化”,“另外一些人则否”。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讲过的话。好吧,让我们用一双善于观察气候的慧眼,对风云莫测的气候,做一番考察吧。  相似文献   

20.
<正> 电针麻醉法是运用祖国针灸医学针刺镇痛作用的原理,来代替药物麻醉的一种方法。在兽医外科手术方面,对羊只过去是采用药物麻醉进行手术,应用电针麻醉法对羊只进行手术是一种新的试验。我们曾应用电针麻醉法进行羊(山羊)二十七例治疗和试验性腹部手术,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