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深入研究越冬雌螨的生殖习性及其发育特点以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度。[方法]利用叶碟法饲养越冬雌螨并观察生殖习性和发育过程。[结果]越冬雌螨的产卵量不受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螨的寿命迅速缩短;产卵速率在不同温度下有显著差异,温度越高,产卵速率越快;当年第一代叶螨的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种群增长速度与温度之间有rm=0.012 4×T-0.113线性关系;在不同温度下,山楂叶螨的特定年龄生殖率差异显著。[结论]早春季节的温度对雌螨的产卵量无明显影响,但可以影响其产卵速率及寿命温度的差异对第一代种群的性别比影响不大。山楂叶螨早春的生殖力与夏季种群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杀螨王的亚致死浓度处理桃叶对山楂叶雌成螨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杀螨王的亚致死浓度在间接施药(处理桃叶)情况下对山楂叶螨雌成螨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亚致死浓度对山楂叶螨雌成螨的生死影响不同。LC50处理后对雌成螨具有刺激生殖的显著作用,产卵量是对照组的1.95倍;LC25对雌成螨的生殖影响不大,产卵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LC50,LC25和CK处理雌成螨后,对卵的孵化率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其孵化率分别为82.10%,90.54%和83.  相似文献   

3.
杀螨王的亚致死浓度处理桃叶对山楂叶螨雌成螨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杀螨王的亚致死浓度在间接施药(处理桃叶)情况下对山楂叶螨雌成螨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亚致死浓度对山楂叶螨雌成螨的生殖影响不同。LC50处理后对雌成螨具有刺激生殖的显著作用,产卵量是对照组的1.95倍;LC25对雌成螨的生殖影响不大,产卵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LC50、LC25和CK处理雌成螨后,对卵的孵化率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其孵化率分别为82.10%、90.54%和83.11%。  相似文献   

4.
芬兰真绥螨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芬兰真绥螨是甘肃省东部地区果园捕食螨的优势种,一生有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和成螨5个生育阶段,在T=25±0.5℃,RH=80±5%和苹果全爪螨幼若螨为食料时,其卵期45.4h,幼螨期34.7h,前若螨期29.6h,后若螨期27.64h,实验种群雌成螨的平均寿命32.67d,雌雄性比68:32,单雌产卵量47.7粒。对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卵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是71.11粒和57.14粒;对其幼若螨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3.96和30.67头。对山楂叶螨卵和幼若螨的捕食作用的功能反应方程分别是:Na=N/0.6133+0.0141N和Na=N/2.2165+0.2527N。对苹果全爪螨卵和幼若螨的捕食作用的功能反应方程分别是:Na=N/2.1538+0.0175N和Na= N/1.2264+0.0326N。在T=25±0.5℃,RH=80±5%、以山楂叶螨幼若螨、苹果全爪螨幼若螨和卵为食料时,芬兰真绥螨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分别是0.1 299、0.1 793和0.0 958。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下3种害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室内20,25,30,35℃恒温条件下,采用富士苹果叶片饲养观察二斑叶螨、山楂叶螨和苹果全爪螨。组建4种温度下3种害螨实验种群生命表,计算出各温度下3种害螨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雌成螨寿命、产卵期和产卵量等主要生命、生殖参数,并通过生命表资料统计出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世代平均周期、种群加倍时间和周限增长率等种群动态参数。  相似文献   

6.
二斑叶螨的实验种群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的密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卵期不存在密度效应;幼、若螨期间存在密度效应,幼、若螨密度与其成活率明显相关,幼、若螨初始密度的增加导致死亡率增加,并且当代性比向偏雌方向发展,而子代性比向偏雄方向发展;不同成螨密度对成螨寿命和产卵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四季豆叶片上螨口密度大于2.5~3.5头/cm^2时,扩散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芬兰真绥螨捕食作用研究初报——功能反应和选择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芬兰真绥螨对山楂叶螨卵、幼若螨的功能反应为H0llingⅡ型.其功能反应方程(RH80±10%,T=25士1℃)分别为Na=N/(3.6133+0.0141N)和Na=N/(2.2165+O.2527N)。最大日捕食量分别是:71.11粒和4头.在山楂叶螨各(土艹两)态中,对卵有明显的正喜好,其次是幼若螨。对雌成螨则表现负喜好。在山撞叶螨和苹果全爪螨雌成螨间,对苹果全爪螨表现明显的正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山楂叶螨种群在苹果幼苗单叶片上建立、扩展的过程,以期明确山楂叶螨由个体到种群的发展机理和整体趋势。【方法】选择3年生盆栽矮化红富士苹果幼苗,分别单叶接螨1,3和5头,观察单叶山楂叶螨种群繁殖和扩散情况及叶片的变化,记录35d该螨由个体发展为种群,导致叶片焦灼的整个过程。【结果】山楂叶螨在室内,6月份15~17d可完成1代,35d内完全发生2个世代。在苹果单叶片上,卵占种群优势数量,其在不同位置叶片分布为中部>上部>下部,雌成螨的数量分布表现为上部>下部>中部。初始接螨量越大,叶片上种群数量越多,其种群扩张速度越快,为害越严重,叶片提前干枯。当单叶接螨量达5头,接种(6.6±1.5)d后向其他叶片扩散,(14.6±2.5)d后全株布满蛛丝及叶螨,仅(20.4±1.1)d达4级为害状,叶片全株焦灼。【结论】山楂叶螨应在叶片害斑不明显时及早防治,关键控制初始螨量,当单叶虫源基数达5头时应密切关注其繁殖动态。  相似文献   

9.
截形叶螨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卵密度对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孵化率平均为91.57%。幼、若螨密度和成活率有明显直线回归关系。幼、若螨初始密度的增加导致死亡率增加,并且当代性比向着偏雌方向发展,而子代性比向偏雄方向发展。不同成螨密度对成螨寿命和产卵量均有极显著差异。菜豆叶片上螨口密度大于2.5头/cm^2-3头/cm^2时,扩散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1 发生规律 山楂叶螨在樱桃树上主要是群集于叶背,吸食叶片的叶液。受害叶开始呈现许多失绿小斑点,渐扩大成片。叶螨在叶上产卵,叶片先从近叶柄的主脉两侧出现灰褐斑,轻时全树皆为斑叶,重时全叶变为锈褐色而脱落。山楂叶螨一年发生5~9代,在垂枝毛樱桃上以受精雌虫在嫁接口处、砧穗不能完全愈合的间隙、翘皮内或穗部开裂的树皮内以及树干基部的浅土中越冬。翌年4月初(樱桃初花期),越冬雌虫开始出蜇,4月中旬为出蜇盛期。出蜇后即转移到叶上吸食。10余天后开始在叶上产卵。又过8~10d卵开始孵化。5月上旬(樱桃硬核期)第一代卵达孵化盛期,此时,越冬代雌虫大部分死亡,当年第一代雌虫还未产卵,这时用药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棕榈蓟马在温室茄子为害时期和为害部位,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措施。[方法]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青州市朱良镇的日光温室内对茄子棕榈蓟马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日光温室内茄子自2015年9月下旬定植到2016年6月底拔秧,期间都有棕榈蓟马为害。从定植开始到5月下旬,即使在采取防治措施情况下,棕榈蓟马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趋势,5月下旬达到种群高峰期,单叶若虫数达54头;6月底拔秧期,农户采用高温闷棚等措施使棕榈蓟马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但是弃棚后数量会上升,对周围其他作物造成危害。日光温室北侧靠近墙体植株上的棕榈蓟马数量偏多;东西方向棕榈蓟马数量呈现规律性波动;茄子上部幼嫩叶片上的棕榈蓟马数量较多,中部、下部数量较少。棕榈蓟马主要在叶背面为害,3、4、5、6月棕榈蓟马在叶片背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3%、63%、73%、71%;09:00—11:00和15:30—18:00,叶片上若虫与成虫的比例不同,上午若虫与成虫数量的比例为5∶1,下午为3∶1。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在茄子叶片上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并具有密度依赖性。[结论]棕榈蓟马的防治适期为1月初结果期;棕榈蓟马成虫在傍晚比较活跃,施药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农药,重点喷施温室的北侧及幼嫩叶片,茄子拉秧后及时防治,降低虫口基数,防止其对下茬作物造成危害或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消长动态。[方法]于2006年调查聊城市城区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同时对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病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在聊城市城区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和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感病叶片背面的病情随正面病情的加重而加重。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关键是抓住关键时期,统一行动,综合防治。[结果]该研究为聊城市城区综合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及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方法]利用四臂嗅觉仪在室内测试了椰子、大王棕和槟榔3种植物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雌成虫选择行为的影响,同时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椰心叶甲啮小蜂对这3种植物受害前后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3种植物的老叶和心叶的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对椰心叶甲啮小蜂无引诱作用,但当3种植物的心叶在遭受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后及为害后的去虫叶,其挥发物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3种植物受幼虫为害的心叶的挥发物之间对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引诱作用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心叶后可引诱椰心叶甲啮小蜂主动搜索和识别寄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K326上部叶烘烤过程失水干燥特性,为烘烤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K326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分析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特性、形态变化特性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烘烤过程中,烟叶各部分失水程度表现为叶片>全叶>主脉,叶片失水质量占全叶失水质量比例呈先减小后略有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主脉失水质量占全叶失水质量比例呈先增大后略有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叶面积收缩率和主脉周长收缩率均随烘烤温度的升高呈逐渐增大趋势;全叶失水程度和主脉失水程度均与主脉周长收缩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2>0.9500,下同),叶片失水程度与叶面积收缩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结论]烘烤过程中K326上部叶各部分失水特性及形态变化特性不同,可通过主脉形态变化判断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失水程度,进而为烘烤工艺烟叶状态参数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树种叶片滞尘特性,为滞尘型绿地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水浸法和图像法,测定吉林市6种常见街道绿化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叶片固着颗粒物粒径组成,分析微结构与叶片滞尘的关系。[结果]1能够较长时间稳定地固着于叶片表面的粉尘以小粒径颗粒物为主,6种树木叶片固着PM_(10)的数量比例均超过97.76%;叶片累计固着PM_(2.5)的数量比例均超过65.33%。2在各树种滞尘量比较中,大粒径颗粒物发挥了重要作用。6种树木叶片固着PM_(10)的体积比例为47.87%~78.22%,体积最大的是金焰绣线菊(Spiraea×bumalda cv.Cold flame),最小的是杏(Prunus armeniaca L.);叶片固着PM_(2.5)的体积比例为4.41%~14.66%,比例最大的是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最小的是杏。36种街道绿化树种叶片滞留颗粒物、PM_(2.5)、PM_(10)总量差异显著,树种滞尘存在特异性,表现在滞尘量及粒径组成两方面。4叶片微结构对较小颗粒物(粒径20μm)滞留具有重要影响。通常,叶片的皱褶、凹凸程度越大,固着颗粒物量越多。[结论]能够较长时间稳定地固着于树种叶片表面的粉尘以小颗粒物为主,固着量和粒径组成与叶片表面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滇西南3个不同海拔高山茶园中茶黄蓟马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茶黄蓟马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检叶数虫法对云南省陇川县3个不同海拔(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高山茶园中的茶黄蓟马发生动态进行调查,并应用聚集度指标及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Lloyd幂法对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茶黄蓟马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均以聚集分布为主,主要分布在茶树的嫩芽部位.茶黄蓟马成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其喜食茶叶的幼嫩叶片引起.低、中和高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成虫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N=t2/D2(1.006m +0.367)、N=t2/D2(21.509m +1.083)和N=t2/D2(-21.107m +1.223);序贯抽样模型分别为T0(n)=2n±7.1488、T0 (n)=2n±6.8811和T0(n)=2n±1.8655;当茶黄蓟马成虫的密度为100.0头/叶时,3个不同海拔茶园的理论抽样数分别为9、32和36片.累计虫量达2.4头/叶时,在低海拔和中海拔茶园均应继续进行观察,而高海拔茶园需进行防治.[结论]3个不同海拔茶园中茶黄蓟马均主要聚集在嫩芽部位,累计虫量2.4头/叶可作为高海拔茶园防治茶黄蓟马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珠芽魔芋的快速繁殖技术以扩大珠芽魔芋的种植规模。[方法]以珠芽魔芋的珠芽、球茎、叶片、叶脉和叶柄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研究不同的外植体及接种方式和不同的激素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结果]5种外植体中以带叶叶脉的诱导率最高(92%)。外植体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水平接种有利于快速获得大量愈伤组织,背接方式获得的愈伤诱导率远远高于竖插和正接方式的。MS+6-BA 0.5 mg/L+NAA 0.1 mg/L的培养基能快速诱导出质量较高的愈伤组织。[结论]珠芽魔芋带有叶片的叶脉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且以叶背水平与培养基接触效果比较理想,具有分化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蒋学建  李德伟  常明山  何锦华  何容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86-10887,11004
[目的]了解利用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ponicus Endrdy Younga)控制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可能性以及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控制作用和捕食潜能。[方法]研究了日本方头甲成虫对不同虫态和不同密度松突圆蚧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最佳寻找密度。[结果]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的捕食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日极限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1.15、71.32和185.36头;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低时,日本方头甲对雌成虫的寻找效应高,当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高时,日本方头甲对1龄若虫的寻找效应高;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雌成虫、2龄和1龄若虫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8和17头。[结论]日本方头甲对松突圆蚧不同虫态具有很大的捕食潜力,可作为防治松突圆蚧的天敌加以繁殖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