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为了除去油茶粕蛋白的色素,添加体积分数为4%的双氧水在40℃下作用蛋白提取液1h可取得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双氧水脱色对油茶粕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测定变性温度、表面疏水性和巯基的含量,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峰、微观形貌等研究脱色前后油茶粕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双氧水脱色使油茶粕蛋白的表面疏水性上升,巯基含量下降,二硫键含量基本不变;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双氧水脱色减弱了油茶粕蛋白化学键强度,但没有影响油茶粕蛋白基本骨架,微观结构基本相似,油茶粕蛋白的X射线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基本一致,热变性温度升高,双氧水没有改变油茶粕蛋白的等电点,但油茶粕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均下降,持油性和持水性上升。本研究结果表明双氧水脱色未明显改变油茶粕蛋白的结构,但其功能性质受到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冀西北寒旱区9个春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玉米基部第3节抗折强度,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茎节显微结构,对维管束各项显微指标与节折强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春玉米节折强度与茎秆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春玉米品种间节折强度达显著水平。对各品种维管束显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维管束鞘厚度和表皮细胞厚度变异系数最大,分别达到34.8%和23.2%;茎节维管束数目增多不利于节折强度的提高(r=-0.945**,r=-0.927**),维管束平均面积、韧皮部面积增大有利于节折强度的增加(r=0.831*,r=0.799*;r=0.733*,r=0.786*)。通径分析表明,维管束数目对节折强度的直接效应最大,表皮细胞厚度次之,维管束最大面积、维管束鞘厚度、韧皮部面积等指标也通过维管束数目对茎折强度起间接作用。参试品种中,京农科728、纪元108维管束数目较少,维管束平均面积、韧皮部面积较大,茎折强度较高,抗倒伏性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3.
X射线图像技术对红毛丹内部品质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利用X射线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方法检测红毛丹内部品质——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首先用阈值分割法去除红毛丹背景,然后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来分割果肉区域。红毛丹可食率以分割出的果肉区域像素个数与整个果实区域像素个数之比来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误判率小于10%。红毛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X射线图像检测采用纹理特征描述的方法,利用直方图矩特征和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预测红毛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相关系数最高可达87.2%。  相似文献   

4.
品种的差异是影响采后橄榄果实品质和货架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较研究福建省2个主栽橄榄品种‘长营’和‘惠圆’果实的贮藏性差异。采后‘长营’和‘惠圆’橄榄果实经清洗并用抑霉唑杀菌剂处理(1.0 m L/L浸果5 min),晾干后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8±1)℃下贮藏140 d。贮藏期间定期测定果实呼吸强度、细胞膜透性、好果率、失重率和果皮褐变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橄榄果实呼吸强度在贮藏0~60 d内上升,贮藏60 d之后下降;果实细胞膜透性、失重率和果皮褐变指数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果实好果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长营’和‘惠圆’橄榄果实的耐贮性不同。在同一贮藏期间,‘惠圆’橄榄果实的呼吸强度、细胞膜透性和果皮褐变指数都高于‘长营’橄榄果实,而好果率则低于‘长营’橄榄果实。据此认为,‘长营’橄榄果实比‘惠圆’果实更耐贮性,其原因可能与‘长营’橄榄果实可以保持较低的呼吸强度和较完整的细胞膜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5.
印度 Mumbai大学的研究表明 ,用乳酸 (1 ,2 .5,1 0当量 )在沸点下 0~ 4小时对棉纤维水解 ,对水解样品的分析采用 X射线衍射、近红外分光镜、电子显微镜以及拉伸强度机等进行测定 ,以确定纤维素结构和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表明 ,棉纤维降解及纤维素部分分解 (按重量 )现象。在水解过程中 ,纤维素中的 1 ,4-糖苷键分离 ,使晶体区域扩展 ,出现长链片段 ,还有因链片段的重组而产生的再结晶体。 X射线和近红外分光镜表明 ,这使纤维素的结晶度提高。印度棉花纤维降解工艺@王淑民  相似文献   

6.
以红肉火龙果桂红龙系列‘金都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测定从果实谢花后第1天到果实成熟采收时,果实果形指数、鲜重、干重及含水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火龙果成熟时果形指数1.14,主要表现为近圆形,花后8~23 d为果实的快速生长期,平均增长速率为20.5 g/d,快速生长期结束后(果实开始转红),果皮厚度下降,果皮鲜重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7.
在云南省内采集89份酸角样品,测定单果重、果实厚度、果实宽度、单果种子数、种子质量百分比、果肉质量百分比、果实长度等9项品质评价指标。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与果实厚度、果实宽度、单果种子数、果实直线长间相关性极显著,果肉质量百分比与厚宽比间相关性显著,果肉质量百分比与种子质量百分比间负相关性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要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0.51%,即代表了全部信息的90.5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中的欧氏距离平方、类间平均链锁法,9项品质指标聚为4类,最终将9项指标简化为单果重、果肉质量百分比、种子质量百分比和厚宽比4项具有代表性品质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花生果柄和荚果力学特性影响着花生收获机作业质量指标。本研究对92个花生品种(系)鲜荚果的果柄强度、荚果压缩破壳力、荚果层厚度和高度、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34个品种(系)在荚果处脱落率为100%。大多数品种(系)的果柄强度在未熟和成熟荚果间差异不显著,秧-柄节点的果柄强度大于果-柄节点,荚果侧压破壳力正压立压。果柄强度均值与不同成熟度的果柄强度、秧-柄节点的果柄强度、果-柄节点果柄强度、荚果处脱落的百分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3个方向的破壳力之间,荚果层厚度与荚果层高度之间,夹持状态荚果层厚度与荚果层厚度、夹持状态荚果层高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筛选出了10个适于机械化收获的优质大花生品种(系),果柄强度较高,荚果和籽仁产量均比对照品种花育33号增产。为培育筛选适宜机械化收获的花生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前喷施胺鲜酯对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前喷施胺鲜酯对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为龙眼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以‘福眼’龙眼为材料,在龙眼盛花期后70、90、110 d用浓度为10 mg/kg的胺鲜酯喷施龙眼果实3次,以蒸馏水喷施为对照。龙眼果实在盛花期后120 d采收,采后龙眼果实经过挑选、清洗和晾干后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28±1)℃、相对湿度85%下贮藏。贮藏期间取样测定果实呼吸强度、果皮色素含量、果肉营养物质含量和果实耐贮性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龙眼果实对比,采前喷施胺鲜酯可有效降低采后贮藏期间龙眼果实呼吸强度,保持较高的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及较高的果肉TSS、可溶性总糖、蔗糖和维生素C含量,延缓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的发生,降低果实失重率,保持较高的好果率。因此认为,采前喷施浓度为10 mg/kg的胺鲜酯能有效延缓采后龙眼果实的品质下降、较好维持龙眼果实品质,提高龙眼果实耐贮性和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松风本’龙眼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贮藏温度对龙眼果实贮藏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采后龙眼果实经过挑选、清洗等预处理后晾干,用聚乙烯保鲜袋(0.015 mm厚)包装,分别置于室温(25±0.5)℃和低温(3±0.5)℃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取样测定龙眼果实的营养品质和耐贮性指标。结果表明:与(25±0.5)℃室温贮藏相比,(3±0.5)℃低温贮藏可以有效延缓龙眼果实采后呼吸强度,保持较高的果皮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类黄酮)含量和果肉营养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蔗糖、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此外,(3±0.5)℃低温贮藏还能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和果皮褐变,以及抑制龙眼果实失重率的升高,维持较高的龙眼果实商品率。据此认为,(3±0.5)℃可以作为‘松风本’龙眼果实低温贮运的推荐温度条件,以保持‘松风本’龙眼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延长其保鲜期。  相似文献   

11.
作物的生物量与产量的形成密切相关,建立生物量预测模型可实时分析植株的生长情况,有利于进行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本试验通过测定3个品种火龙果3个不同时期的部分形态指标对火龙果的生物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火龙果植株结果枝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叶肉的长、宽、厚等指标显著相关,其预测模型为W(结果枝干重)= -43.5430+ 0.7100×叶肉长+0.5919×叶肉宽+2.7955×叶肉厚,验证系数R=0.8760;火龙果花的干物质积累量与花长、基部直径等指标密切相关,其预测模型为W(花干重)=-14.8919+0.4499×花长+4.5402×基部直径,验证系数R=0.8815;果的干物质积累量与果横径、横纵比显著相关,其预测模型为W(果干重)=-35.7435+16.3456×果横径-62.6395×横纵比,验证系数R=0.8782;地上部的干物质的积累量与分枝数、主茎的叶肉厚、节点个数、髓部直径、髓部厚度等指标显著相关,其预测模型为W(地上部干重)=0.058707+0.1337955×分枝数+0.0153781×主茎叶肉厚-0.041053×节点个数-0.083695×髓部直径+0.2397029×髓壁厚度,验证系数R=0.8864。本研究通过对红心火龙果植株的多个形态指标进行观测分析,建立红心火龙果生物量预测模型,可以对火龙果植株结果枝、花、果以及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进行估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授粉对‘东刘1号’荔枝果实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个荔枝品种与‘东刘1号’荔枝组成6个授粉组合,研究不同品种的花粉对‘东刘1号’荔枝果实主要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果实纵径、横径、厚度、果形指数、单果重、肉厚、皮厚、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糖酸比、维生素C、果肉的质地及风味、坐果率、裂果率、成熟期和种子纵径、横径、焦核率、种脐的大小等方面花粉直感效应表现明显,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种子的厚度差异性不显著。在荔枝生产上存在花粉直感现象,可为‘东刘1号’荔枝授粉品种的选配和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油棕种质资源进行深入、高效的利用,本研究对新引进的9个油棕品种,90份油棕种质资源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观测和记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90份材料果穗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26),最小的为果实形状(0.865)。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不同,最大的为果穗重(43.99),茎高的变异系数最小(10.41)。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要因子,分别为株高、果穗重、果实总重量、果肉含油率及种仁含油率,累计贡献率为70.272%。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I的36份油棕材料总体表现为矮株、矮茎、产油量高、棕榈油品质较好的品种,是选育高含油量、高品质棕榈油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4.
2005~2011年,对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及鉴定评价(主要包括果实形状、果实重量、果皮颜色、果肉颜色、胚性、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和风味等)。结果表明:在调查的50份杧果种质资源中,无论是从果实的大小、颜色、胚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优良的种质资源;在杧果果实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重、果实长度、果实宽度、种子长度间的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食率和种子重量间的相关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除与果宽和果厚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未呈现显著相关。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存在着丰富的优异性状,这些优异性状为杧果的品种选育及品种改良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粤椒90辣椒是以自交系1610为母本,自交系1641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交组合。该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极早熟,果实黄绿色,味辣,羊角形,单果重50g,长19cm,宽3.4cm,肉厚0.34cm,果皮光滑有光泽,耐贮运,品质优良,每亩(1亩=667m2=1/15hm2)产量3000kg,适宜我国南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油茶是中国第一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油茶自交结实率低,合理配置授粉品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之一。为筛选湖北主栽油茶品种(长林4号、鄂油81号及鄂油102号)合适的授粉品种,促进高产优质栽培,以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鄂油81号和鄂油102号为授粉品种,设计人工授粉组合,以自然授粉为对照,测定分析授粉后的坐果率和果实性状,筛选适宜的授粉品种。长林4号和鄂油81号的自交坐果率很低,鄂油102号的自交坐果率较高。授粉品种对坐果率有显著影响。授粉品种对长林4号的单果鲜重、干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及油酸含量无显著影响,对坐果率和果实大小有显著影响;授粉品种对鄂油81号的干果皮厚度、干籽出仁率及种仁含油率无显著影响,对坐果率、果实大小和单果鲜重有显著影响;授粉品种对鄂油102号的坐果率、干果皮厚度、干果出籽率及种仁含油率有显著影响,对其它性状无显著影响。综合坐果率和果实性状,认为长林4号的最佳授粉品种为长林3号,其次是长林40号和鄂油102号;鄂油81号的授粉品种宜选择长林4号和鄂油102号;鄂油102号的最佳授粉品种为鄂油81号,其次是长林3号、长林4号及长林40号。  相似文献   

17.
比较蜜蜂授粉和氯吡脲处理2种促进厚皮甜瓜座果方式的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蜜蜂授粉与氯吡脲处理相比,在单果重、纵径、横径果肉厚度、种腔直径及果皮颜色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与氯吡脲处理相比,蜜蜂授粉的果实果肉蔗糖含量显著增加,边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千粒重与固酸比均极显著提高,果肉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极显著降低,果肉中的香味物质含量增加。此结果说明,蜜蜂授粉的厚皮甜瓜食用品质明显优于氯吡脲处理。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类型罗望子果实性状之间的差异,以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为试材,对其果实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酸型罗望子果肉厚度、种子厚度显著小于甜型和酸甜型罗望子;甜型罗望子果柄粗度显著小于酸型和酸甜型罗望子;3种类型的罗望子的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单果重、果皮厚度、可食率、种子数、纤维条数、皮肉间距等性状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为罗望子优良单株的筛选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罗望子新品种选育建立优树档案。  相似文献   

19.
使用包含丰富遗传变异的508份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子粒大小和形状等8个性状进行考察,分析其在不同遗传材料间的分布差异,基于该群体建立子粒大小的分类指标,研究子粒大小和形状与子粒营养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子粒大小和形状等8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0.8%,其中,粒长变异大于粒厚和粒宽;粒厚和粒宽呈高度正相关,粒厚和粒长呈较强负相关,同时粒长和粒宽相关不显著;子粒整体大小在不同类群中的变异较小,粒长、粒厚、粒宽长比等形状性状在不同类群中差异显著,其中,坚秆综合群材料的子粒偏长、偏薄,热带/亚热带及非坚秆综合群材料的子粒偏宽、偏厚。508份自交系被分为特大粒、大粒、中粒、小粒和特小粒5个类别,子粒大小和形状等8个性状和子粒营养的相关性都较弱,且大部分为负相关,表明子粒大小和形状不是决定子粒营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